数字化改革视域下黄梅戏剧作创新论
2022-10-31邹荣学
邹荣学
(安徽艺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3)
随着新时代数字化改革的日新月异,黄梅戏剧作的创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本文拟在数字化改革的视域下探讨黄梅戏剧作创新中面临的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创新思维。
一、建设黄梅戏全媒体传播范式,建构创作反馈机制
(一)建构传统媒体传播与新媒体传播的创作反馈机制
在充分重视报纸、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体传播的同时,重视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建构传统媒体传播与新媒体传播相互结合的创作反馈机制。传统戏曲、黄梅戏等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上的传播的深度与广度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当前,已经有剧组进行了新的创作实践,那就是边创作边在网络上播出,根据网络上的观众反馈再进行剧作的修改或进行后续剧作的创作,这就使得剧作的生产模式相比原来发生了重大变化。观众的反馈给剧作的加工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由于互联网的便捷性、传播的快速高效性使得创作者与观众间信息交流交换得以迅速实现,也使得剧作的改进与后续创作得以更迅速地进行。与传统媒体传播相比,新媒体传播的速度更加迅捷,传播的信息量也更大,信息的传播方与接受方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密切,新媒体传播对艺术作品的传播与交流产生深刻影响。当然,互联网等的反馈意见不见得都正确无误,这需要创作者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加以吸收。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安徽省推出了多台黄梅戏新创作品。在剧作公演后,有关部门及时组织了部分业内专家等撰写评论文章并把部分评论刊发在“中安时评”等网络平台上,通过类似于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的形式达成对剧评的及时传播,达到了助推剧作反馈交流的目的。通过这样更多渠道的创作反馈,剧作获得了更多更具权威性的修改反馈意见。上述做法可为黄梅戏剧作创作反馈机制的新建构提供有益借鉴。
在建构新媒体传播的创作反馈机制时,要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交流传播之便利,通过各种形式达成观众与黄梅戏创作者间的快捷交流,从而更加快速地促成黄梅戏剧作的创新。如可在剧目展演、汇演等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中组织开展网络投票,通过网络投票及专家评审等形式评选参演剧目,促使黄梅戏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不断审视、更新创作理念,不断推出艺术新品、艺术精品。
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在广大手机用户中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为加快黄梅戏艺术的传播,可以运用上述平台展开形式新颖、观众参与度高的体验式活动,如可以选取适当的时间开展模仿秀网络大赛,既可以极大满足观众参与表演的欲望,又可以大大提升黄梅戏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带动黄梅戏的快速传播,不断培养潜在的观众群,从接受者欣赏的角度间接地为黄梅戏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提醒与启示。
(二)建设多媒体平台并及时进行互动
目前黄梅戏有自己的专题网站,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新的黄梅戏专题网站建设。借助专题网站,黄梅戏传播的速度、范围都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同时,这种媒体宣介也会使黄梅戏的传播更加专业化、系统化。
开发运用微信公众号也是一种非常具有传播时效性的黄梅戏新媒体传播方法。微信公众号“有戏安徽”就在传播黄梅戏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上述黄梅戏新剧的创作上演之后,“有戏安徽”又转发了“中安时评”有关黄梅戏新剧的评论文章。由于微信在普通观众中使用频率很高,因而就使得阅读到“中安时评”有关黄梅戏新剧评论文章的观众或读者会更多,因而可以更加有力地推动黄梅戏新剧的传播与反馈修改。为达到更好的宣传与传播效果,“有戏安徽”还设置了“有戏直播”栏目,观众可以通过直播看到精彩的现场演出,如果错过直播时间,还可以通过“精彩回看”栏目观看视频回放,从而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戏迷观众的观赏诉求。除评论及视频播放外,平台还提供了丰富的诸如“新闻动态”“名家新秀”“青年戏剧”“演出信息”以及“戏迷活动”等栏目,为广大戏迷与观众提供及时丰富的艺术讯息。
拍摄微电影并进行多媒体互动是一种机动灵活的传播与反馈黄梅戏创作的方式。由于微电影形式上的灵活性,比较容易在新媒体平台上展示,黄梅戏微电影会因其独特的艺术样态与传播形式而发挥其独特的反馈黄梅戏创作的功效。
自媒体传播也是黄梅戏的一种重要传播形式。一些黄梅戏名家或戏迷、戏友等通过自己在微信空间等自媒体平台上发送黄梅戏名家名段等视频可以“点到点”地把有关信息内容发送给亲朋好友等受众群,随着接收者的进一步转发,有关艺术信息就可以实现稳定地传播。由于戏迷及戏曲、黄梅戏爱好者有比较稳定的群体,因而这种自媒体传播形式的作用不可小视,应当认真研究并充分开发其艺术传播功效。
自媒体的传播具有更加自由的传播空间。为扩大黄梅戏的影响力,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媒体传播黄梅戏的效率。一是需更加注重黄梅戏艺术的“元素化”传播。“元素化”传播避免了黄梅戏传统传播形式在传播效率上的弊端,从接受者的角度而言,“元素化”传播使得黄梅戏艺术更加令人喜闻乐见——唱腔元素的张扬满足了戏迷快节奏生活环境下听戏的“戏瘾”,舞蹈、歌舞化元素的凸显使得黄梅戏尽显身段之美、舞蹈之美、律韵之美,这种美,在全剧之中是看点,单独地独立出来又可自成一体,这就会极大满足观众、欣赏者的精神消费之需。这种传播会加速观众对黄梅戏剧作的深度认知,通过观众的收听收看反馈又可以快捷地影响黄梅戏剧作的创新发展。
二是“碎片化”传播策略。不妨把黄梅戏片段化的传播称为“碎片化”传播。这种“碎片化”传播的便利之处是可使观众更加易于介入、参与到黄梅戏艺术的欣赏中来。比如,可以在其他类型的作品甚至在电视或网络上的各种节目中加入黄梅戏的片段,用得好,用得恰如其分就可使黄梅戏片段与其他作品、艺术形式融为一体,观众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欣赏与体味到黄梅戏艺术,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艺术传播、表达之效。
三是探索黄梅歌、黄梅戏广播体操等黄梅戏艺术表达的多样形态。黄梅戏相较其他戏曲剧种具有强大的包容性,饱含着活跃的青春气质。黄梅戏通过不同形式的载体在公众中传播实际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黄梅戏文化传播之效,这可谓更广视野、更高视角的黄梅戏传播形态。
二、建构新媒体技术与黄梅戏艺术的生态统一体
(一)研究新媒体技术与剧作的深度融合
要进一步建构起新媒体技术与黄梅戏艺术生态统一体观念,要把新媒体技术与黄梅戏剧作本体元素深度融合。
时代的发展使得观众的审美需求与文化消费观念不断发展变化,观众对视听的欣赏需求与过去相比已大有不同。当前,黄梅戏的舞美设计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其中舞台装置的设计变化更加复杂多样。剧作环境背景可以通过大屏幕投影来实现,舞台上的一些奇幻场景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声光电设计来实现。舞台声音设计的新发展也要进入剧作编创者的视野。对于舞台声音设计的新举措、新尝试要理性面对,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一味不加选择地接受。要立足于来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的基点,积极思考探索黄梅戏舞台声音设计的新思路。
在新创黄梅戏《不朽的骄杨》中,舞台呈现融汇了很多数字化、多媒体的表现手段。如舞台运用大屏幕表现与戏剧情境相关联的蝴蝶、梅花、飞雪等意象。这些形象与剧作相关意象合一,又与有关戏剧情境合一,深刻表达了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
3D 黄梅戏《牛郎织女》在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探索经验。剧作通过立体的3D 技术布景表现了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生活图景,开辟了一个黄梅戏表现的新的呈现样态。在此部剧作中,新媒体技术与剧作内容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艺术呈现。
在黄梅戏的传播上,可以更多地重视黄梅戏的网络、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传播样态的运用。依据数字电视平台,黄梅戏可以更加深入地融入观众的日常文化生活,通过相关的辅助、营销手段的不断丰富,数字电视形式的黄梅戏还可以不断培养新的观众群体,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观众支持。
(二)促进新媒体技术与黄梅戏艺术生态统一体的良性互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会不断发展进步,观众对剧作的欣赏需求也会不断发展变化,这就需要剧作编创者结合新媒体技术等不断思考与改进剧作的构思与呈现。与此同时,剧作编创者也应当根据剧作表达需要及观众需求不断更新创作思维理念,创作出新的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剧作编创的更新也会对与剧作相依相伴的数字化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改进黄梅戏数字化技术手段,更好地表现剧作的艺术魅力。
三、运用新媒体技术保存资料,为创作者提供鉴戒
(一)为创作提供借鉴与启发
通过数字摄影、摄像、录音技术、扫描技术、动画捕捉技术、数字化修复与复原技术等新媒体、数字化技术手段保存与剧作有关的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资料可为新剧作的编创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获得创作启发。
创作者在创作时特别需要借鉴已有的作品资料。新剧作的创作可能需要参考大量的同类剧作或相关剧作的创作成果,包括剧本、音像资料、图片、录音等。有了数字化技术后,通过运用数字化新媒体技术可使得资源资料的查找变得方便且快捷,极大地提高创作效率。对于研究者也是如此。大量的新整理的资料为相关史与论的研究提供了便于查阅的资料。有了资料的梳理,可以针对黄梅戏的演出史等进行研究。而这些研究又可以有力促进黄梅戏新剧作的编创。
舞台美术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一些演出剧照等人物装扮图片资料难以找到,这就增加了当代黄梅戏剧作的舞台人物造型设计的难度。而数字化修复与复原技术可使老旧图片得到一定程度修复,这就为塑造、造型人物提供了重要参照。无疑,数字摄影的使用使得图片的存储与使用变得极为方便,对于创作者而言,如能通过查找有关数字摄影保留下的有关资料,就会使得查找资料工作变得尤为便捷。
大量的资料通过数字化新媒体技术手段整理后还可能会为编创者提供同一剧作文本(剧本)、演出录像视频资料、演出录音等资料,这就为完整了解一部剧作的艺术样态提供了可能,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新剧编创者的创作参考资源。
在数字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创作者也应不断更新观念,充分运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进行采风素材、文献资料等的保存与处理,不断提升创作效率。
(二)为创作者提供反思剧作不足的资证
大量的资料通过数字化新媒体技术手段整理后还可为新剧作的编创者提供反思剧作不足的资证。如通过浏览整理出来的大量的已有剧本可以形成同类剧作创作史的线索,可以看出历史上剧作题材选取问题上的相对规避性、人物关系设置的发展变化、主题思想的变化演进特点、剧本文本形式的发展变化等,这就可为新剧作的创作提供重要参照,通过这种查阅可以看出新剧作创作上的不足。当然,资料的比较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横向的比较可以找到某一时期黄梅戏创作上的一些共同特征,反映出黄梅戏艺术发展进程中的某一方面的色彩,也能比较得出剧作创作上的艺术得失。
由于有了新技术,演出史上的大量剧作就可以数字化的舞台形式资料呈现给查阅者,从而为发现新剧作舞台呈现上的创作不足提供资证。
对于编创者而言,演员的表演无疑也是很重要的。通过数字化技术完成的黄梅戏剧作的创作保留下舞台呈现的演出资料后可为演员的自我检查提供便利。按照这样的思路,可以分析数字化后声音信息、图片信息等数据资料来自我检查个人在发音、唱法、表情、动作等方面的不足。同时,还可以通过上述方法进行不同演员表演上的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总结出表演的不足或需要提升之处。
总之,在数字化改革视域下,黄梅戏剧作创新之路既充满挑战,又富含机遇,需要艺术工作者与有关部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为黄梅戏的创新发展,为戏曲文化的创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