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下中医特色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探究
2022-10-31程茜
程茜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5)
2014 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身体健康是推动国人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基础。《纲要》明确了体育运动对构建健康中国的功能,指出要采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强化体医融合和非医学健康干预,鼓励重点人群体育锻炼”等方法,来提升全民身体素质,促使国家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管理新模式,以破除广大群众对健康中国内涵的传统认知。而随着2020 年新冠疫情的全面暴发,全国人民的健康遭受到了严重威胁,延缓了健康中国战略的进程。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钟南山院士亲临武汉与中医专家张伯礼院士等共同研制出了一系列预防及治疗疾病的方案。中医和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在疫情肆虐期间,体质好的人抵抗力明显高于体质差的人,死亡率明显降低。这一发现大大唤醒了人民的健康意识,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治已病”,更加注重日常保健养生,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健康理念也慢慢向重运动、重预防的趋势发展。
随着疫情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医疗服务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体育运动和医学知识有效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体医融合,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一代复合型、服务型人才,是当前医学院校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 体医融合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体医融合,即体育和医疗的融合,是把科学运动方式、现代医学技能运用于人类的科学体育锻炼、疾病防治、疾病诊断及康复工作中的一项全民健身促进手段。通过使用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结合医学知识,发挥科学运动方式对身体的促进作用,增强体魄,以实现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传统医药中的“治未病”“动静融合”“天人合一”等基本理念正是体医融合理想的完整演绎和集中展现。体医融合的宗旨在于推动全民身心的全方位和谐发展,是人类慢性病防范、护理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涵,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18—19 世纪,全球医学界的研究重心主要聚焦于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方面,而运动处方则在欧洲的医疗理论与实践中占有主要地位。2001 年,日本政府通过了有关健康运动指导员技能审定机关确认的规定,积极倡导体医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2007 年底,全美医疗会和运动医学会共同明确提出“Exercise is Medicine(运动是良医)”的概念,将体医融合理念推上了顶峰。国外的体医结合以社会服务为导向。
我国体医融合较国外发展虽晚,但政策的颁布与理念的形成,对体医融合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全国体医融合教育主要依托于医疗学校与体育院校的教育,各大医学类学校和体育专业院校也对相应学科提供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包括运动康复、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专业。
2 中医特色的内涵及其意义
中医学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同疫病做抗争的过程中,经过漫长医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中医整体观念认为,机体的生物运动是人体在内外条件的影响下,由于各种因素作用所保持的动态的相对协调的运动。而身体健康则是指体内阴阳保持相对均衡的情况,如果平衡紊乱,则会出现器质性或功能性的病变。中医以阴阳五行为主要学说依据,通过针灸、推拿、按摩、拔罐、食疗等治疗方法,让身体获得阴阳和谐与健康。这些独具特色的治疗及保健方法,都是我国古代民间医生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历经数代总结形成的,其丰富的治疗方法和灵活多变的治疗手段,正符合了人体生理及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也是我国独有的饱含特色的医学思想及实践理论。
2018 年,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正式把中医药纳入医学纲要中,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医学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肯定。只有传承和保持中医特色,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中医优势与价值。
3 中医特色体医融合的价值
中医特色的体医融合是将传统中医疗法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形成更为有效的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促进全民健康的新模式。
3.1 互相结合——提高机体预防疾病的能力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更多的人正面临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的问题,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大部分老年人普遍罹患至少1种慢性疾病,而慢性疾病也是全世界的主要身体健康威胁之一。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的患病率也大幅增加。但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于中国两千多年前中医理论的奠基作品《黄帝内经》,其核心便是防止疫病的出现与发展,以及防患于未然。这一思想正是卫生界预防为主战略思想最早的雏形。其中,依据药食同源的中药特色学说,可研制与开发具有延缓老化、调节免疫力、抗疲劳等各种养生保健功能的健康食品,达到阴阳调和,延年益寿的目的。由我国古代著名中医大家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就是早期具有中医特色的体医结合实例。而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八段锦、易筋经等古代武术项目,成为当时人们强身健体的主要锻炼方式。甚至许多中医大家都是太极拳高手,将阴阳学说融会贯通于太极中,达到强健体魄、养生保健的目的。2016年,国务院将传统运动项目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作为重点推广项目。疫情时期,武汉方舱卫生院医护人员经常带着新冠肺炎患者练习太极拳等传统武术项目。同时,大多数院校也把太极拳、养生功法等视为疫情阶段的必修课,传统运动项目增强体质、防治慢性疾病的功效获得了普遍认同。中医学和民族传统运动,二者的核心理念都是通过增强人体自身力量,实现对慢性病的防治功效。用中医知识体系,科学指导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避免运动不当造成的机体损伤,提高锻炼效果,增加锻炼兴趣,促进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加快全民健身及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3.2 协同配合——丰富治疗及康复的手段
2016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有关加快体育运动养生休闲产业发展的引导若干意见》指出,推进体医融合,强化科学健身引导,积极参与推进涵盖全生活周期的体育保健业务,进一步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充分发挥中医在体育疗养等领域方面的重要特色功能。运动与健康是促进健康快速发展的共同力量,没有体育运动手段的身体健康与盲目体育运动一样是有危害的。
康复医疗中所要克服的最常见问题就是运动功能障碍,所以运动治疗已经成为康复疗法的核心治疗手法。运动疗法是利用特定的锻炼方法(主动或被动运动),使病人达到身体全部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完全康复的训练方法。
中医对慢性病的防治,大多采取中药和非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如拔罐、膏药、刮痧、火疗、药浴、针灸等。其中,针灸疗法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与创举,通过对人体体表部位的刺激,实现整体调节,疗效显著,应用领域相当广阔。中医疗法的特点在于毒副作用小,可以极大缓解患者的病痛并治疗疾病,标本兼治。
现如今,各大医院康复科在治疗常见的颈椎病、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病症时,都将中医疗法与运动疗法相结合,说明二者相结合的疗效得到了临床的肯定,既避免了西医手术治疗带来的痛苦以及医疗成本的增加,又能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加快康复进程,这也是中医特色体医融合最重要的价值。
4 中医院校培养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的意义
4.1 当前社会对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的需求
社会各界对体医融合促进人类健康的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不断上升,而高等医学院校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各界培育更多的服务型医疗工作者。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以培育体医融合的服务型人才为目标,努力培育把医疗基本理论和体育运动技术应用到医学卫生、健康服务机构、医护等社会工作岗位的,德智育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服务型人才。通过确立以医学理论为基础,运动技术干预为指导的教育宗旨,在培养广大医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医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能将医学理论专业知识与运动技术发挥到医学卫生保健、健康服务机构、医护等工作岗位上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服务型人才。
4.2 中医院校培养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的优势
中医院校的大学生从进校伊始就学习了一系列传统养生功法、健身气功等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而这些项目是国务院在2016年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点推广项目。利用学校高等教育的普及面广,参与群体多,教学系统性强和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等优势,进一步完善医学院校的培养模式。在新课程体系中,将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同根同源的传统中医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并引入“针灸学”“推拿学”“中医药骨伤学”“中医药康复学”“《黄帝内经》养生概论”“李时珍医药选读”等中医特色课程,形成中医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对常见的体育运动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使中医院校大学生掌握必备的中医养生、运动康复等知识,在传承传统体育和中医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体医融合意识,并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利用中医院校得天独厚的优势,打造具有中医特色的体医融合模式。
5 体医融合培养服务型人才在中医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中的实施路径
5.1 制定教学目标
以使学习者系统地了解中医与运动科学的基础理论,熟练运用针灸、推拿等中医技术以及中医保健、科学运动的具体方法,并使其具备实施能力为目的,培养具备现代健康理念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健康服务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医疗机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健康体检机构、健康教育机构、健康管理企业、健身俱乐部(会所)、政府卫生部门及学校等单位从事健康监测与评估、健康教育、运动健康促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5.2 完善教学内容
将理论知识课和实践课程结合,利用中医学的特色理论课程,为学员提供体医融合所需的专业知识基础;利用实践课,在培养运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培养体医融合专业技能与学科素养,实现教学目标、课程和教学过程一体化。在基础课程上,增加专业课程模块。
5.2.1 卫生事业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社会医学”“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医院信息化项目管理”等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传授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帮助学生树立大健康观念。
5.2.2 健康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民族传统保健体育学”“健康服务与管理概论”“运动心理学”“健康评估”“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运动处方”“医疗保险学”“运动营养学”“运动损伤与医务监督”“中医健康状态学”“社区康复学”“中医食疗学”等专业课程,旨在让学生熟悉健康服务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活动,掌握为个体、群体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的基本技能。
5.3 业务培养要求
5.3.1 知识结构要求
熟练掌握医学、体育学和管理学等健康服务与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运动健康促进以及健康监测与评估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掌握运动处方相关知识,学会制订运动营养计划;了解我国关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3.2 能力结构要求
重点培养学生在运动与健康科学领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健康监测与健康风险评估健康的技能;培养学生制订运动健康促进指导计划和运动健康促进实施的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中医养生学、营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健康管理干预技能。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献检索、数据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5.4 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第一,多种教学方法联用,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用体医结合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视频、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有利条件,灵活采用翻转课堂、慕课等形式,指导学生自主规划、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模式和创新意识。
第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密切互动,主动获取学生学习状况信息,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5 促进学科发展
体医融合教育,既是对医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也是医学生的专业业务教育,能够促进运动康复、健康管理等运动医学学科的发展。
6 结语
体医融合的主旨就是实现全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全方位和谐健康发展,既顺应了当前我国以全体公民身体健康作为强国战略的发展目标,也表明了体医融合已然成为中国全体公民健康事业和世界人民保健领域的一个新发展趋势。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转型,社会对于体医融合促进健康的服务型人才需求迅速增加。大学生作为健康中国的主力军,高校体育教学是提升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强健体魄,养成正确体育锻炼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医学院校的运动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应对医学院校培养形式的变化,通过强化以临床为基础,运动干预为指导的教育模式,使医学生在牢固掌握所学医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卫生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医学理论与体育运动技术,并具备健康监测与评估、健康教育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