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和路径研究

2022-10-31沈晶王千慧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登山爱国主义思政

沈晶 王千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 10008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谈及民族精神,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登山精神作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宏观视域看,登山精神包含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祖国至上的爱国主义情感,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从微观思辨看,它包含了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顽强拼搏的实干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和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等。其本质上,是一种放之各行各业皆准的攀登精神。登山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长期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培育、凝练、发展起来,不仅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成为整个民族自强不息、阔步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登山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为高校体育课程提供了宝贵的思政资源。将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既能够丰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发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也有利于传承与发扬登山精神,彰显登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该文从登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出发,聚焦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深入探究推进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以期深化对登山精神思政价值的理性认识,发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实效,同时也助力于传承与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1 登山精神的内涵

登山精神在一代代登山人的继承和发扬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能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耀眼光芒,其中蕴含着爱国主义、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等丰富的内涵。

1.1 爱国主义

登山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引领登山者前行的最高精神。在中国登山史上,我国登山健儿多次为国攀登,践行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克服千难万险,为国攀登,完成了人类首次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伟大壮举,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的奇迹。1975 年,中国登山队再次为国攀登,从北坡登顶珠峰,成功测量珠峰高度。2008 年,中国登山队成功让北京奥运圣火在世界最高峰上传递,创造了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的壮举,实现了中国人在申办北京奥运会时的庄严承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2020 年,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全球肆虐的背景下,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又一次登上珠峰,胜利完成了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登顶行动,在特殊时期凝聚起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展现了国家实力与大国担当。一代代登山人坚持着祖国至上、为国争光、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祖国在我心中的伟大爱国主义信念,一次次站在世界之巅,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之巅。60余年孕育的登山精神饱含了中国登山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的爱国主义精神。

1.2 不畏艰险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危难局面,一方面,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陷入了艰难困苦的处境;另一方面,国外与苏联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合作计划失败。在重重困难与挑战的情况下,中国登山队员毅然做出了从北坡独立攀登珠峰的决定,并最终实现成功问鼎珠峰之巅,展示了中国人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精神和骨气,为当时处在困境中的祖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中国登山队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越艰险越向前,克服千难万险,突破重重障碍,挑战人类极限,登顶“连鸟都无法飞过”的世界最高峰,充分彰显了中国人不怕艰难险阻,敢于挑战,有能力应对挑战,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这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昂扬斗志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是不畏艰险、勇于挑战、敢为人先等奋斗精神的最好诠释。

1.3 顽强拼搏

中国登山队员在艰苦卓绝的登山过程中,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在遭遇极端恶劣天气,氧气缺乏,身体冻伤的情况下,始终抱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决心,坚持着“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完成任务”的信念,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顽强不屈的坚韧品格。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贺龙曾说:“在登山队的英雄当中,有不顾高山缺氧的危险和身体极度疲劳,坚持不渝爬上顶峰的王富洲、贡布、屈银华;有身先士卒、历尽艰辛破冰前进的登山队队长史占春;有让队友踩着双肩越过绝壁,把宝贵氧气留给同志的刘连满;还有无数往返奔波于冰山险川之间,为了胜利登上珠穆朗玛峰而贡献一切力量的英雄。这种无比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风格,是我们伟大时代的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1.4 团结协作

人心齐,泰山移。登山精神离不开团队协作、相互扶持的集体主义精神。登山队员不是为了击败对手,而是向着顶峰勇往直前,为一个共同目标精诚团结,无私合作,共同奋斗。在遇到困难险阻时,发挥团队的力量和智慧。人梯精神就是团结协作的硕果,老一辈登山家用它搭建了通往胜利彼岸的桥梁。在登山过程中,登山队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集体主义精神,诠释了登山精神中所蕴含的团队协作的内涵,升华了人生价值。登山精神中所蕴含的团队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各行各业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重要法宝。

不止如此,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当今世界是一个整体,各国在发展过程中经济贸易相互关联,彼此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要推动国家的发展,就要与其他国家积极合作,建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新秩序。但当前各国形势动荡,国与国之间的发展矛盾不断,国家之间的良好合作面临挑战。在当前形势下,传承登山精神,呼吁团结协作,有利于与国内外不同群体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1.5 勇攀高峰

勇于攀登,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精神。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担当有为的中国登山队一次次刷新世界登山史的新纪录,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不断向上、勇攀高峰的中国精神。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勇于攀登,需要有奋发向上,为国攀登的胸怀,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有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的境界。我国登山队员以勇攀高峰的精神,在全社会呈现出历久弥坚的精神引领,激励广大人民为祖国建设奋勇拼搏,勇攀高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各行各业的攀登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路劈波斩浪,斗志昂扬,实现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入水、海上钻探、高铁飞驰、天河运转等骄人成绩,获得累累硕果,他们勇攀科技的高峰、勇攀航天的高峰,在时代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看中华民族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何尝不是在践行勇攀高峰的精神,战胜重重困难,攀登上一座座高山,终于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前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新时代,要继续发扬登山精神,勇攀新高,以攀登者的姿态再创佳绩。

2 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这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视,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育人质量的重大举措。在此背景下,深入挖掘体育本身所蕴含的独特的思政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的有机融合,体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成为高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的指导意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享受运动乐趣,提升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健康,帮助大学生在运动中锤炼意志,健全人格。这恰与登山精神所体现出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导向不谋而合。登山精神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思政资源,60 年来孕育的登山精神正是中国人民践行祖国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顽强拼搏的实干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的缩影。深刻理解并分析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意蕴,是推进新时代登山精神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基石和前提条件。

2.1 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发挥价值引领

爱国主义是登山精神的核心,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培育大学生的重要精神品质之一。中国高校培养的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志为祖国建设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也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和重要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正处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在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下,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出现国家认同感差和爱国主义思想弱化等问题,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势在必行。登山精神主要针对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行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切实担负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重任,这使得将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意义更为突出,也反映出大学生登山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爱国主义思想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能够确保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走上正确的前进方向,实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2.2 锤炼优秀意志品质,落实育人目标

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对人的心理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事业成功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登山精神中所蕴含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为高校体育课程提供了鲜活的思政元素。在为国攀登的征程中,哪怕困难重重,也要迎难而上。登山队员面对巍峨的高山,毫不退缩,勇闯生命的禁区,克服艰难险阻,敢于攀登;面对狂风暴雪,不言放弃,以坚韧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刚强,奋力拼搏。成功把中国的印记刻在了珠峰之巅,用生命铸就了登山精神中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可贵品质。

将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培育大学生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顽强不屈的坚韧品质、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可以有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体育锤炼意志的要求,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未来的希望,锤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大学生勇于面对挑战,敢于战胜一切困难,形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意志,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适应未来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对各种挑战,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而且还能促使大学生切实承担起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践行者的重任,达成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胸怀“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殷切期望。

2.3 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实现能力提升

登山过程中展现的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是新时代指导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我国登山队员在实现成功问鼎珠峰的过程中,离不开队友的保护与支持,离不开队员的无私奉献与携手合作,生动诠释了唯有同心聚力,方能奋进致远。

在团结奋进的过程中,登山队员自觉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精诚团结,众志成城,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全力以赴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充分展现了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登山过程中,刘连满为实现集体的攀登目标,甘为人梯支撑队友,最终耗尽体力,无法再继续前进,停在距离珠峰最后200多米的地方。夏伯渝在1975年中国队第二次攀登珠峰突击顶峰的途中,就将自己的睡袋分给了队友,使得自己冻伤截肢。老一辈登山者用鲜血和生命展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发扬了集体主义精神。登山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团结协作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重点对象。登山队员团结奋斗、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光辉历史就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提升大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培育集体主义精神的宝贵思政资源。将登山精神通过丰富拓展、内化吸收等方式和途径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有助于开展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工作,实现大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提升。

2.4 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坚实的底气、最强大的动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儿女持续注入生命力和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在体育强国战略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也是重要任务之一。

登山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体育精神之一。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征程中,大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心,可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登山精神所承载的祖国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顽强拼搏的实干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在各行业都呈现出历久弥坚的精神引领作用。此外,登山精神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而且建构了文化自信的中国路径。一个文化孱弱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缺乏文化认同的国家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必然陷入混乱和衰败。如今的中华民族正处于全球化、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交融加剧的时代,越是全球化,越是走向世界,就越需要坚持民族文化的根性和本位,越需要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越需要精神上的强健和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大学生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立场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命运。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强化他们的国家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

因此,将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可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引导大学生发扬和践行登山精神,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可以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提升民族自尊,坚定文化自信。

3 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将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思政课程,须从提升教师培育能力,建强主力军;设计课程培育内容,创新主战场;扩展教学培育手段,点亮主渠道3个方面入手。

3.1 提升教师培育能力,建强主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主力军,负责组织和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在顺利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思政教育的效果。在推动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只有充分激发体育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思政课程育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体育教师深刻把握登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将登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培育大学生的登山精神作为铸魂育人,强健体魄的一项工程,才能将推进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思政课程落到实处。

提升教师的培育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求教师深入理解登山精神的内涵,认识培育登山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了解登山精神的价值,带头示范登山精神的外化表现。高校体育教师在全面推进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教师自身领会了登山精神,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对登山精神的学习和理解效果。第二,教师深入挖掘登山精神中的思政元素是推进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思政课程的前提。在教学前应收集关于登山精神的故事素材和鲜活的生活实例,建立案例库,讲好中国登山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登山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教学和日常体育锻炼中,提升培育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第三,组建体育课程教师、登山家及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团队,与不同领域人员形成联动,发挥育人合力,更好地实现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实效。

3.2 整合课程培育内容,创新主战场

课程是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也是教育目标能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将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各门体育课程的主战场优势,将登山精神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将登山精神的实质与内涵渗透到各门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中,创新课程这一主战场,是推进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有效路径。

首先,对于登山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在体育健康理论课中介绍体质健康部分内容时,融合登山的历史,强调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国民体质健康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时代,爱国情怀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老一辈登山者用热血、青春和生命铸就爱国品质,他们登上了世界最高峰,昭示中国人的力量,捍卫了祖国的领土主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升体质健康,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将个人的身心健康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国梦、体育强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也是彰显爱国主义的一种方式。另外,还可以通过观看登山视频或《攀登者》电影,以历史事件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为国登顶,寸土必争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国家以及如何去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等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在大学生群体中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发挥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情怀,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也是高校体育思政课程的应有之义。

其次,对于登山精神中展现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等优秀意志品质,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各个项目教学内容中都可以融入。例如,在足球、篮球、排球和田径等体育课的教学比赛和体育测试活动中,可以结合登山精神中不畏艰险的勇气精神,鼓励大学生在教学比赛中勇于面对强劲对手,敢于挑战;结合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大学生在教学活动和比赛中培养同心聚力、携手合作的能力,体会共创佳绩的感受;结合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引导大学生在球类比赛和田径跑步测试中,发挥顽强不屈、奋力拼搏、永不放弃的坚强意志品质。

最后,对于登山精神中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可以结合攀岩课程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登山者克服千难万险,凭借坚韧的毅力,勇敢攀向更高的顶峰。还可以结合体育技术的学习和运动水平的提高进行教育,动作技术掌握的过程、运动水平和成绩提高的过程都是跨过一道道坎,克服重重障碍,翻越一座座高山,不断攀登进步的过程。此外,高校体育课程是公共必修课,大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虽然未来职业方向不同,但勇攀高峰的精神可以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如对于科研者来说,勇攀科研的高峰;对于航天工作者来说,勇攀航天的高峰;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也要上高原,攀高峰;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勇攀文艺的高峰。不仅如此,对于个人而言,勇攀高峰也可以适用于大学生个人梦想的发展和实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是攀登者,在心中都有一座梦想的珠穆朗玛峰,人生的成长就是不断攀登的过程,接受各种挑战,攀登上梦想的顶峰。

3.3 扩展教学培育手段,点亮主渠道

多元化教学手段在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推进和落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丰富教学实践,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对登山精神的学习兴趣,让大学生主动接受登山精神的熏陶;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扩大登山精神在大学生思想培育中的影响力,营造登山精神的培育氛围,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提升育人实效。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主动丰富教学手段,实现课堂在空间和地域上的转型。扩展教学培育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开展运动实践,获得内在感悟。如果登山精神的融入仅限于课堂理论,对于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和勇于拼搏的理解就会显得抽象、肤浅且流于形式,无法内化为自身价值取向。应以教学运动实践为桥梁,在体感、体认、体悟中实现登山精神的内在升华。

第二,利用网络平台,扩展教学空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普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推进登山精神融入体育课程的实践中,可以利用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慕课)、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录制关于登山精神的理论课程,传递登山精神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登山精神相关的正能量热搜话题,扩展大学生学习、参与和交流登山精神的渠道,营造和谐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第三,发挥榜样力量,利用示范效应。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将中国著名登山家请进课堂,分享登山故事,讲述登山的历史、登山精神的内涵与传承,让大学生在鲜活生动的案例中了解登山精神,感受榜样的力量。从而发挥榜样的力量,利用示范效应为大学生提供前行的精神动力。

第四,创建实践基地,扩展教学外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登山教育实践基地或户外活动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为登山精神培育和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提供支撑,提高登山精神的培育实效。让大学生在日常教学实践和学习中,都能以课程参与、社团活动或健身的形式参与登山活动,更深刻地感悟登山精神,将登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转化成自身所具备的一种无形的基本素养。

4 结语

登山精神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通过把登山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祖国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顽强拼搏的实干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等优秀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体育强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登山爱国主义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登山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多用登山杖
一次难忘的登山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