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壮族民间戏曲的发展路径
——以广西山圩镇采茶剧为例

2022-10-31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壮族剧团传统

覃 萍

山圩镇是广西扶绥县东南部的一个壮族小镇,具有着深厚的壮族传统文化积淀。该地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圩日、山歌、戏曲,村屯名称绝大部分也都保留了壮话命名,例如山圩镇的那利村、那任村、那白村以“那”命名,说明山圩镇有着悠久的壮族历史文化。山圩镇各村屯的群众对壮族采茶剧向来痴迷,壮族采茶剧从清末传入山圩镇至今从未间断,不论处于何种历史环境之下,当地的群众都以不同的形式延续着对壮族采茶剧的喜爱。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壮族采茶剧已从最初的仪式表演拓展到村民日常的娱乐活动当中,并用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方式演绎着他们的生产生活。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新时代乡村建设新发展方向,必须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实施的重要战略之一。

乡村文化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戏曲艺术既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乡村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研究民间戏曲艺术与乡村文化振兴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更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乡村振兴既要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文化的复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部分。抓住乡村振兴的根本,就要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应,比如增强民族自信心、抵御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等等。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文化振兴也不是单纯地把大众显而易见的民族文化事象、特色物品等直接转化为商品,更要注重把握民族文化的内核和内涵,从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去振兴提升。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的功能既体现为对经济产生作用,同时也体现为对社会产生效应,即发挥稳定、推动和谐社会的功能。因此,必须寻找文化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更要探寻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互动关系。本文的民族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包括几个层面,即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动,民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开发的互动,文化传承者与村民的互动。

本文将以广西扶绥县山圩镇的壮族采茶剧为例,探讨壮族传统戏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

二、山圩镇的采茶剧

壮族采茶剧,也叫壮族采茶花剧,是广西地方戏曲剧种采茶戏的一支,也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壮族地方采茶剧。它主要分布在广西扶绥县山圩镇、渠黎镇、新宁镇、东门镇、柳桥镇、岜盆乡,以及崇左市江州区(原崇左县)等地。壮族采茶剧普遍流传于当地的壮族及汉族聚居区,其形成、发展过程体现了壮、汉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一种兼具礼俗之治与文雅之气的艺术形式,现以扶绥县山圩镇为流传中心。目前,扶绥县的壮族采茶花剧团只有一家,即山圩镇文化站戏剧团。流传于广西扶绥县山圩镇的壮族采茶剧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2015年被收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山圩镇壮族采茶剧历史上最初为贺喜酬神类歌舞,而后在歌舞中融入了故事。因此山圩镇壮族采茶剧不仅以艺术形式存在,还常以驱邪、道吉、扮演神灵等形式参与到当地节日庆典、人生礼俗、甚至是民间信仰活动之中。据《扶绥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山圩就有从钦州、邕宁等地传入的采茶戏。山圩乡群众对之极为喜爱,业余文艺团队几乎是清一色的采茶队。

山圩镇采茶剧的演出有生、旦、丑三个表演行当,表演动作主要由平日的生产生活动作提炼而来,并借鉴吸收了邕剧、粤剧、唱春牛等的表演动作,舞台语言由白话和壮话构成,唱词以七言为主,常用曲牌有《和插曲》《南音》等。伴奏有锣鼓、响板、二胡、扬琴等乐器。道具主要有扇子、手帕、花伞等。传统剧目以人情、伦理故事为主。

三、山圩镇壮族采茶剧的创新传承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经验

山圩镇以采茶剧为载体,全力打造“传承采茶剧,以文化促和谐”的文化品牌,形成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开发、文化传承者与村民的良性互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村屯,聚拢传统剧目

1993年,在人们的生活逐渐被现代丰富的娱乐活动影响、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的背景下,山圩镇文化站的站长姚文作为新一代的壮族采茶剧传承人,他积极投入到挖掘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搜集整理采茶剧剧目,走访民间老艺人,并于1996年组建了山圩镇文化站业余采茶剧团,使散落于民间,面临失传的传统剧目得以留传,并结合多位民间艺人的技艺精华,使传统戏剧以新的生命力大放异彩。

创办采茶剧团是传承和发展采茶剧的重要举措。以姚文为中心的山圩镇文化站采茶剧团,采购了演出服装、乐器、音响、道具等,并有专门的学习和排练、表演的环境和场所,促进了采茶剧活动的开展。姚文作为新一代的传承者,他不仅连结了分散的民间艺人,还深入村民当中,以村民的生产生活作为采茶剧创作的源泉,了解村民的文化需求,使采茶剧回归农民主体。这体现了文化传承者与村民形成的良好互动,使得山圩镇的传统文化重新被激活,不仅活跃了山圩镇的文化氛围,也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采茶剧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丰富了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了山圩镇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改编剧目,创新传承

目前,山圩镇采茶剧团除了已收集到的一些传统剧目可以表演,还根据民众的生活、生产新编了许多剧目,主题涉及生产经验、生活常识、人际交往、婚姻爱情等各个方面,深受老百姓的喜爱。除此之外,剧团还承担全县的惠民演出任务,将国家政策、国家精神通过戏曲进行展演,以传统的艺术方式来通俗演绎时事,更容易为民众所接受。例如,《铜锣鼓说唱,正风肃纪保脱贫》、小品《两袋水泥》。

新创作的壮族采茶剧《脱贫不忘党恩情》《丰收时节》《五子庆团圆》《百善孝为先》等剧目就是在传统剧目基础上进行改编的扶绥壮族采茶剧精典小戏。《五子庆团圆》是采茶剧的传统剧目,是弘扬敬老爱幼的传统孝道文化,讲述一位老人生养两儿子,长大后各自成家,但都相互推托不愿养老人,使老人流落街头,最后在好心人帮助下老人得以安生,最终在道义引导下,俩儿子承认自己的错误,最后加上三个义兄弟共五子庆团圆来结束。《百善孝为先》是以现代的采茶戏剧表演形式把新编的唱词用老曲新唱的形式展演,得到群众的喜爱,该节目曾入选扶绥春晚。《贝侬》是壮采茶剧第四代传承人姚文创新创作的一个新曲目,它是首次完整展现壮族人民文化生活的剧目,首次融合了《唱春牛》《哭嫁》《贺寿》等著名壮族采茶剧。

这些剧目体现了广泛的群众性,其题材以农村生产生活为背景,撷取生产生活中典型的、有意义的片段,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具有深刻的教化意义。这些题材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自我表现”。“民间戏曲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进程中,都是和民众的心理、信仰及日常行为模式紧密联系着。”壮族采茶剧由娱神功能转向了娱人,随着社会发展变迁不断地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既表达了民众美好的愿望,又表达了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这再一次体现了文化传承者与村民形成的良好互动。

(三)借助现代文化方式,传播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族采茶剧的人才及文化环境都受到了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化的冲击。扶绥壮族采茶剧传统的传承方式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师徒传承方式,但现在家庭或家族内部愿意传承的人也越来越少,甚至找不到后代传承。这就导致了一部分采茶剧失传。姚文站长根据这一现状,主动寻找民间老艺人传习这一传统文艺,并组建了剧团。还对采茶剧的传承方式进行了改革,即只要愿意学的,有能力学的都可传承,并主动将戏曲艺术搬到了学校里传授给学生。

通过“一剧团,二平台,三抓手”的方式,壮族采茶剧打破传承传统,拓宽传承渠道和方式。“一剧团”即以山圩文化站壮族采茶剧团为中心;“二平台”即建立“传承班”实体平台及“壮美山圩”微信公众号平台,以山圩中心小学为平台开设壮语传承班,培养接班人,通过“壮美山圩”微信公众号新媒体技术平台将戏剧活动进行展示传播;“三抓手”即抓骨干队伍、抓本土特色、抓试点普及,重点抓有明显天赋的学生进行专业培养,保留山圩传统戏曲的精华,创作上彰显本土特色,选定山圩镇中心小学作为“戏曲进校园”活动试点学校、昆仑村渠楠屯作为“戏曲进农村”试点村屯。

目前,姚文已经培养出了凌映兰及凌照彩等第五代传承人,还吸纳了部分专业成员。采茶剧团中吴玲、张先宝两人毕业于广西艺术创意艺术学校,在广东歌舞团从艺8年,吴玲曾是原广西电视台《寻找金花》三江侗族金花代表,扶绥县首届旅游形象大使亚军获得者,他们都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专业的素质。这不仅为采茶剧团注入了新的活动,更加增加了专业的保障。山圩镇文化站还开设山圩“文化圩”小舞台,开展三天一圩一小演,周末一集中演,重大节假日一主题演的模式,大大推动了新农村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文化的渗透使人们选择娱乐的方式呈现了多样化。山圩镇壮族采茶剧团抓住了这一变化规律,通过“戏曲进校园”、建立微信平台等现代教育、新媒体、商业文化方式等形式构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良好互动,推动了壮族采茶剧的传承与发展。

(四)送戏下乡,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山圩镇自古就有每逢节日或祭祀活动请采茶戏的习俗。壮族采茶剧是一种凝聚地方文化和村民关系的纽带,在戏曲的影响下,各村屯形成了和谐共处、敬睦四邻的良好文化氛围。“送戏下乡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也是传播精神文明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壮族采茶剧传承发展的创新方式和传统文化回归主体的体现。山圩镇采茶剧团是政府“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提到这个问题,姚文站长很是喜悦和骄傲:“以前我们只有在节日里才会被请去唱贺词或参加一些仪式活动。但是现在我们的档期都是排满的,特别是节日的时候,各村排队邀请我们去表演……”

按照当地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是每年每个行政村演出一场戏,但是现在每年每个行政村一场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的山圩壮族采茶剧团平均每个月都要轮流到各村屯进行表演,若遇到传统节日,他们一天甚至要演上近十场。山圩壮族采茶剧迎合了当地农民的需求,从内容、形式、语言到表演的时间都根据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了创新。这不仅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使得剧团在与群众不断的交流中收集到更丰富、更贴近群众生活的创作题材。农民的需求是其动力,也是剧团创新的出发点,这也体现了农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山圩镇壮族采茶剧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传承主体缺失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缺失问题。从山圩镇壮族采茶剧的发展现状来看,壮族采茶剧的传承者已开始出现弱化倾向,但山圩镇的受众群体确没有弱化,如何将受众发展为传承者,是山圩镇壮族采茶剧传承与创新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山圩镇壮族采茶剧除了亲人相传,大部分的参与者及剧团成员都是兼职的,整个剧团只有姚文一人是专职。这就使得采茶剧的发展和传承出现了很多不稳定因素,比如农忙时,剧团的一些成员就不能确保参与,或者会因为其他因素中途退出。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山圩镇的群众都很喜爱采茶剧,只要有表演,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就早早集中等待,每逢文化站的锣声一响,群众就自发集中到文化站门口等待采茶剧的表演,不用多少时间就集中三四千人,多时可达上万人。足见当地群众对采茶剧的喜爱程度。

笔者建议将喜爱壮族采茶剧的群众发展成为传承的主体,让群众参与创作和发展,避免传承弱化现象的发生,具体建议如下:

1. 把人才培养与观众培育相结合

目前,山圩镇已经在镇文化站、镇中心小学等地设立了传习点,通过开班授课的方式培养人才,甚至还纳入了当地中小学文体训练内容及兴趣培养项目。但培养周期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多。

壮族采茶剧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劳动、节日风俗都有密切的联系,并在其中发挥着作用,它代表的是当地壮族群众的文化意识与精神观念,因此,壮族采茶剧的受众不仅是传承它的民间艺人,更是民众群体。民众群体对传统民间文艺的认知、接受和参与,事实上直接影响了壮族采茶剧的发展与传承,甚至可以导致其异化和边缘化,所以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深化民众的“文化自觉”。不仅要激励传承人,更要激发当地群众对于壮族采茶剧的主体参与感和集体存在感,使之成为这一民间文艺的创造者、享用者和传承发展者,激发群众自觉、自发的代代相传。剧团可以在各村屯开设壮族采茶剧传习点,组建村级文艺队,培养年轻的群众及储备人才。采茶剧团定期到各村屯进行排练,通过传帮带扩大人才培养的受众面,进而把观众发展成为传承主体。

2. 加强多渠道传播,让更多观众了解壮族采茶剧

通过加强多渠道传播,可扩大壮族采茶剧作为一种地方剧种的社会认知度,也可提高当地群众的认可度。一种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首先要得到区域群众的认可、接受,进而才会自觉的展示它、发展它、传承它,并内化为本民族的精神文化。

山圩镇壮族采茶剧团目前已通过电视和“壮美山圩”微信公众号发布演出视频和相关新闻报道,通过微信群发布演出视频等。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创设山圩镇壮族采茶剧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对壮族采茶剧进行详细介绍,并分享优秀的采茶剧作品;设置地方电视台专属频道,让观众不在现场也可随时了解和观看,实现村屯文化共享。只有让群众了解,才可能认同,也才可能深入人心,群众才会自觉地传承和发展。

(二)文化生态单一

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城镇化、产业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尤其是年轻一代,并且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受到了城市文化或异地文化的影响,传统民间文艺的主体意识和依托的文化环境受到影响并发生改变,这导致了民间文艺文化空间和生存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民间文艺出现了单一化、扁平化和空壳化特点,并不同程度的面临萎缩和衰落。壮族采茶剧同样也面临相似的问题,即传统采茶剧的功能、民俗内涵逐渐弱化,与传统民俗仪式相关的内容被减化,当地年轻人对其内涵和文化意义了解越来越少,它的表演性、市场化越加明显。因此,民间文艺集体创造与传承的基础、文化的感染力和创造力受到了影响,它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空间受到了冲击和破坏。而大部分的民间文艺如果“缺少系统性的文化基础和生态基础,碎片化的保护与发展往往难以为继;缺少情感的、人文关怀的深度自觉,容易走向片面的功利化保护与开发,甚至与文化传承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针对壮族采茶剧文化生态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山圩镇通过集中文化资源,建立剧团的方式为壮族采茶剧创造了一个新的文化空间。以剧团为中心,将文化服务到各村屯。这使得濒临消失的壮族采茶剧复活了,许多采茶剧目、剧本被收集保护了起来,并通过改编和完善,当地群众又看到了的采茶剧表演。但是“从根本上说,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有赖于整个社会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乡村社会的民间文化和艺术如果游离于百姓生活之外、脱离了民众创造主体,剥离于乡土社会的根基,仍将丧失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新乡村社会文化的主体参与和健全内部发展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国要振兴发展民间文艺,但不能局限于民间文艺样态本身,必须“从物质看到人心,从村落看到地区,从地区看到民族国家”,把握民间文脉数千年交织生成的肌理,修复其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土壤。具体有如下建议。

1. 修复壮族采茶剧文化原生态

“文化的生成与传承是一个动态相互联系的过程,要保护优秀的文化传统,就要保护其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壮族采茶剧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壮族采茶剧与一系列的生活方式、习俗、信仰、道德等息息相关,特别是与农民的精神世界和整个乡村社会深入契合,具有强大的内在文化凝聚力。加强文化原生态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可以丰富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多样化。传统的民间文化和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有助于加深民族文化认同,增进文化凝聚,有助于丰富传统民间文艺。

因此,修缮、建设、保护各村屯的戏台,恢复节庆表演活动等空间和时间载体,修复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原生态文化空间,才能使壮族采茶剧这一传统民间文艺中蕴含的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道德观等持续发挥作用,并对壮族采茶剧的传承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 建设多样化文化生态,促进多元化发展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连同生活空间都在发生改变,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习,却可能使乡土文化传统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经过涵化、调适而获得重生。”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山圩壮族采茶剧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被人们沿袭至今,因为其具有弘扬美好道德和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山圩镇壮族采茶剧可通过形式、内容、传播方式的创新和调适,从而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获得重生。例如前期通过小品的形式对采茶剧作品进行的改编,就深受群众的喜爱。改编曲目以采茶曲调唱和谐、唱新时期政策法规等,既让民间艺术回归群众生活,又以传统形式演绎新内容。除此之外,剧团还可拓展建立新的文化空间,比如借助新媒体这种许多年轻人更愿意接受的形式。壮族采茶剧也可通过建立专门的媒体空间进行传播,多样化的文化空间,即可生成新的文化共享空间,又容易形成新的文化生态,更便于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多元化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传承机制不完善

山圩镇壮族采茶剧目前还处于孤立发展状态。山圩的壮族采茶剧虽已经被列入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但是相关保护与传承的机制却还是比较单一的。仅依靠目前山圩镇壮族采茶剧团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剧团目前仍属于群众性团体,团长是兼任的,无一人是专职人员,匹配的活动经费非常有限。有效的传承机制才能保证壮族采茶剧可持续发展并发挥其传播正能量,凝聚、淳化民风的作用。具体有如下建议。

1. 建立“传承链”,即认定不同层次的文化传承人,并实行激励机制

对壮族采茶剧的民间艺人进行分类认定,颁发认定证书,并给予相应奖励。山圩镇文化站的站长姚文曾经用十几年的时间将分散在山圩各村屯的壮族采茶剧的剧本收集起来,并拜访了不同村落的民间艺人学艺,但仍未能将这一地方传统文艺较完整的传承下来,目前还有许多剧本及表演技巧失传了,还有些尚待挖掘的。因此,壮族采茶剧的保护要发扬民间创造的精神,鼓励民间传承,剧团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壮族采茶剧分层保护和传承的机制。按照民间艺人参与的年限、参与的内容来进行分类认定、分类保护、分类奖励,从而形成活态的传承链。这样既起到保护传承人及文化资源的作用,又能起到挖掘发现、鼓励发展的作用。

2.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并配备专门的经费

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2013年山圩镇文化站开始有专门的活动经费,但是一部分要用于购买演出的道具和支付演员的劳务费,能够用于人才培养的已经所剩无几。因此,采茶剧的人才培养虽采取过多种方式,却难以持续和推行。相关部门如果能有相应的经费支持,那么壮族采茶剧的人才培养就可持续和完善。

五、讨论与思考

从目前扶绥山圩镇壮族采茶剧的发展成效来看,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村民是传承的主体。山圩镇壮族文化底蕴浓厚,具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特色,这些文化大部分仍散存于民众当中,仅仅靠一个人或少部分人的力量去传承是不够的。文化的传承不是个人行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文化主体的义务。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只有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真正深入文化主体的内心,并成为文化主体自身、自觉持续努力的传承,才能做到活态传承,才能使文化活于民众的心中。山圩镇的文化传承者与村民的互动,使村民们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从文化自卑走向了文化自信,激活了村民对文化的主体意识,并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乡村文化振兴,振兴的是民心,是村民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当村民享受着现代文化带来的快捷和丰富多彩,并把文化当成宣扬某种现代伦理价值取向的道具时,村民则理所当然的认为对现代文化的追求和认同才是“发展”的表现。因此,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动关系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最佳契合点。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要体现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需求,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互作用的平衡点。

第三,乡村文化振兴不是单纯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高农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是,“小康并不是只有经济上的物质占有与消费满足,而且还强调文化上的精神快乐、道德自由及社会福祉。……真正的小康、全面的小康,应包括经济的小康与文化的小康。”因此,乡村文化振兴不是单纯的把民族传统文化转化为商品,发挥文化的经济价值,而是更要注重把握民族文化的内核和内涵,从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去振兴提升,激活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充实农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乡村振兴是乡村文明的振兴,生活富裕离不开文明和文化。

第四,创新传承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任何民族的文化,要想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创新,增加符合社会发展、市场需要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显然,山圩镇寻找到了壮族采茶剧的新的传承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他们在现代教育中寻找和协调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互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方式在中小学教育中推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从而推动青少年的民族自觉与自信。其次,他们在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方式的互动,借助微信平台、现代媒体等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这同样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良性互动,即价值观、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现代文化方式等的互动。

总之,乡村文化振兴,农民的精神振兴是核心。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是否被激活,自豪感是否被激发,将影响着乡村文化对农民产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从而反过来影响乡村文化的被传承、被发展,以及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因此,壮族采茶剧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了村民在弘扬传统文艺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使采茶剧成为以群众为主体的文化活动,让采茶剧成为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载体,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村民的综合文化素质,也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的发展,满足了村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求,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双向互动。

猜你喜欢

壮族剧团传统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少年力斗传统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