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NO.5 in G K.283》与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奏鸣曲》(1924)对比分析

2022-10-31张轩卿

戏剧之家 2022年25期
关键词:文斯基乐派新古典主义

张轩卿

(河南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一、简述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与新古典主义乐派

18世纪中叶之后,西方的音乐开始逐渐向古典主义风格过渡,在这个交替变换的过程中,人们对于键盘乐的形式、演奏和创作也有了审美上的变化。在巴洛克时期,人们常用的键盘乐器是管风琴和羽管键琴,在1770年前后,经过一代代工匠的不断努力,钢琴克服了音量微弱、无强弱变化等一系列问题,终于成功取代了古钢琴,一跃成为古典主义时期最主要的键盘乐器。而且最为重要的是,18世纪后半叶,欧洲在政治和思想上迎来了巨大的变革,法国的启蒙运动继文艺复兴之后,在欧洲又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反对神权,提倡人性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在这种启蒙精神的影响下,人的天性逐渐开始解放,艺术作品的创作也更加追求通俗易懂。尤其对于钢琴创作而言,人们不再追求巴洛克时期极为严肃宏大的复调式音乐,逐渐开始追求轻松愉悦、精致典雅的主调式音乐风格,因此钢琴的演奏风格开始从多声部的复调对位法转变成以旋律为主的主调形式。这种音乐风格不断延伸和发展,在继承巴洛克时代音乐理性的同时,更多地融入了人们的情感,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流派,即“维也纳古典乐派”。

新古典主义乐派是1920—1950年之间欧洲音乐发展的主流。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两次大战的炮火打破了浪漫主义的美梦,印象派与表现主义再也无法超脱于世人之外,新古典主义乐派便应运而生。与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不同,新古典主义乐派实质上在追求巴洛克时期的古典风格,在追求音乐语言的复杂化,以期能够与浪漫主义乐派相抗衡,创作者把17世纪和18世纪的巴洛克音乐以及古典音乐都作为他们的灵感来源。其实新古典主义乐派只是披上了古典主义乐派的外衣,所表达的音乐内涵并不是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宗教情感与人性追求,而是充斥着冷幽默,实质上表现的是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人们所看到的丑恶,对真善美的歌颂很少再出现。

二、莫扎特钢琴音乐作品风格简述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位小有声望的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者,所以在其父亲的培养与指导下,莫扎特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尽管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但他依然为后世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创作体裁几乎无所不包。或许是受到自身歌剧创作风格的影响,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作品充满了歌剧般的细腻感和变化性,往往能够在同一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主题,比如他的钢琴协奏曲通过钢琴与乐队之间的配合、声部之间不断转换,恰如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在对话,生动且富有趣味。而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可以说在海顿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比如奏鸣曲式规模结构的统一、主题的应用对比以及和声上的创新。

三、斯特拉文斯基创作风格简述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可以算得上是20 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作曲家,其创作意识和颇具个性的创作手法,对现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斯特拉文斯基在新古典主义时期所作的音乐追求的是一种极端的理性,更加注重在单纯的音响效果中建立起新的体系与规则。可以说,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风格就是典型的新古典主义乐派特征,继承了巴洛克时期以及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又抛开了复杂与浮夸,以理性作为根基来约束主观构造。换句话来说,以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乐派的风格特点就是在原本古典主义音乐的框架上加入了更多的创作手法,如极具特色的和声效果等,用理性代替主观,将不同的音乐体系套用古典主义音乐结构从而形成新的音乐审美观念。

四、《钢琴奏鸣曲NO.5 in G K.283》简析

《钢琴奏鸣曲NO.5 in G K.283》(以下简称《G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莫扎特在1774—1775 年之间所创作的六首奏鸣曲中的第五首,整首作品充满了蓬勃的生气。莫扎特的作品往往都传递出单纯而自然的情感,用欢快有力的G 大调直击听众内心。在本首奏鸣曲中,他所运用的音乐元素除了本土的音乐风格外,还涉及法国民间音乐、德国民谣的音调以及意大利音乐元素。整部奏鸣曲给人的感觉仿佛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出,每一个新的音乐元素的出现就如同山泉的转弯,轻灵且富有美感。

其中第一乐章的旋律悠长轻缓,仿佛清风拂面,悠扬的主题背后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第一乐章采用典型的奏鸣曲式写作手法,呈示部主题和副题之间没有非常明显的对比,只是在连接后有近关系转调,但是莫扎特又通过两个乐句的连接使整个乐段显得浑然一体。两个主题如对话般出现,充斥着莫扎特式的优雅。展开部显得非常短小,并没有较大的扩展,乐曲进入再现段的时候完全按照呈示部开展,调性重新回归基调,最后衔接十小节的尾声。第二乐章转变成四四拍小奏鸣曲三段体结构,通过速度的转换体现了莫扎特的深沉,三个乐段中每一个乐段都各有四个动机,流畅的旋律线条传递着愉悦的情绪。乐曲的呈示部较为稳定,同时又表达出一丝丝优雅和伤感。乐曲的展开部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其中所展现的是一种色彩与情绪的对比,实质内容与呈示部的展开相似。而第三乐章则整体充斥着活泼与俏皮的音乐气氛,通过运用极具特色的半音阶行进手法以及各种各样带有节奏装饰的音调,充分展示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

五、《钢琴奏鸣曲》(1924)简析

《钢琴奏鸣曲》(1924)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钢琴音乐作品代表。该乐曲本身非常重视复调对位的方法,使得作品更具有古典色彩,而且乐曲在整体的情感把控上显得更具理性与节制。乐曲在创作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分,依然延续了传统的奏鸣曲式“快慢快”的基本结构,第一乐章基本还是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构成的小型奏鸣曲式结构,双主题之间产生强烈对比。第一主题由小调调性转至大调终止,通过连续在二拍子内进行的三连音行进,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第二主题起始部分延续上一主题的调性,但是不同点在于采用了二拍和三拍的交替,左手织体转入新的D 大调中,整体上仍是大调色彩,与前一主题构成了明暗的对比,利用模进将旋律推向高潮,紧接着主题再现,重新回到a 小调上。发展部依然是将呈示部的两个不同的主题动机进行扩展,在保持左手钢琴织体的情况下运用第二动机进行八度跳进并模进,接着转出b 小调重新回到第一主题。再现部仍然是先出现第二主题后接变化第一主题再现,形成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第二乐章整体表现为一个有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为无再现的单二,以降A 大调开始,结束于其关系小调上。音乐旋律行进线条持续上升后回落并不断重复出现,右手采用了多连音式的变化节奏。第二部分变换拍子,大量采用中声部级进,营造出了强烈的紧张氛围,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第三部分作为第一部分的不完全再现,对原有的主题进行展开重复。

第三部分颇有含义,整体是一个回旋式的托卡塔,恰如古典主义所常用的手段,回旋曲式也是奏鸣曲式结构末最常用的一种手法。托卡塔本身是一种基于即兴创作来演奏的体系,斯特拉文斯基在写作的时候也是运用了一连串的分解和弦迅速完成了音阶变化和交替。整体旋律走向十分灵动,同样也带来了与主题完全不同的新的音乐材料,使音乐在极强烈的行进中快速终止,引人无限遐想。

乐曲在横向的线条流动上打破了和声的约束,在和声上运用了大量调式交替和不协和和弦以及变音,通过模糊的调性交替,极好地扩大了调性的传统理念。比如乐曲的主题起始于c 和声小调,但是马上接替的是下属、属到主的C 自然大调完满终止,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巧妙地将调式进行变化,并且乐曲中大量运用了附加音和弦,在原有和弦三度叠置的基础上附加上一些和弦之外的非三度音,和声织体也通过分解和半分解式的变化展现出相当有效的意外效果。

六、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钢琴奏鸣曲风格对比简述

笔者在此仅仅通过莫扎特的一首钢琴音乐作品必然无法将古典主义乐派全面地展示出来,同样,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风格向来变化多端,笔者只能够通过其中的一首音乐作品讲述新古典主义乐派创作手法的部分理念。通过两首钢琴奏鸣曲的对比,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二者音乐风格存在极大的差异性。虽然莫扎特与斯特拉文斯基所处的时期都包含有古典主义,但是莫扎特所处的时期紧随巴洛克时期之后,由于人们的音乐审美会伴随着社会思想的解放而改变,再加上莫扎特本身的个性原因,从而造成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作品总是会充斥着一种典雅纯真、精致正派的气息。所以从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出发,笔者认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可以看作是一个音乐规则的幻化时期,在那个时代里,音乐的主流从繁杂的复调音乐变成了简单精致的主调音乐,大量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不断出现,为后来音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而新古典主义乐派则呼吁大家回到古典主义时期,而且更多地保留了巴赫时代的巴洛克风格,不同于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新古典主义乐派的特征主要在于对理性的控制高于感性,不因为感性的需要而过于激昂,不因为主观的随性而天马行空地创作。所以以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在旋律写作上更加注重单旋律的线条,钢琴伴奏与和声织体是作为主调音乐的衬托。比如作为莫扎特早期钢琴奏鸣曲代表的k.283,明朗流畅的音乐线条带有极强的歌唱性,和弦运用了很多种不同类型的织体来表达,但更多都是在凸显主调音乐的旋律性,和声的运用也十分规整,调式调性明朗清晰,在速度变化间情感的变幻也表露无遗。而以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乐派在创作理念上就与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不同,比如本文提到的《钢琴奏鸣曲》(1924),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运用了巴洛克时期复调式写作手法,同时又更加注重多声部旋律线条的横向行进感,使得音乐在横向上的各个声部互相独立,但在纵向上又构成了极好的和谐感,此外固定音型织体的大量运用也是巴洛克时期艺术风格的体现。还有不得不提的是斯特拉文斯基在创作时和声的手法运用与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也是完全不同的。在20 世纪的时候,传统和声的手法已经不是音乐的主流,所以斯特拉文斯基在和声写作的时候利用了大量的附加音和弦、不协和和弦和变音,调式在交替运用的时候并不明朗,甚至可以说是含糊不清,造成一种音响与整体间的矛盾与冲突,凸显出了一种另类的审美。所以说,这两首钢琴音乐作品虽然都是钢琴奏鸣曲,但是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曲式结构,和声方面也是非常标准的古典式行进,主调音乐色彩非常明显。而斯特拉文斯基运用的是复调织体,凸显各声部的旋律流动,打破了传统和声的束缚,并且仅借用了奏鸣曲的创作原意,而作品本身并不是完整的奏鸣曲式结构。

七、结语

总而言之,以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和以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乐派根本上的区别在于审美理念不同。古典主义乐派追求的是在规则框架内表达个人情感,而新古典主义乐派则是借用古典主义的框架,以仿古的手法打破传统,摸索出新的规则。相对而言,前者是感性与理性的交融,而后者更追求的是客观与理性,即在古典主义基础上的再次发展。

猜你喜欢

文斯基乐派新古典主义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长安乐派”不甘寂静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芭蕾舞剧中音乐主题的结构方式及特征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音色组合分析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
精选家庭的新古典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