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胡在教学中的探讨与花鼓戏中运用之思考
2022-10-31谭武
谭 武
(湖南攸县文化馆 湖南 攸县 412300)
二胡是民族乐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弓弦乐器,在大型音乐晚会或当代戏曲音乐中,二胡常有突出表现。其音色柔美,或凄婉悠扬、活泼明快,或高亢激昂、婉转惆怅。二胡,两根琴弦一根琴杆,看似简单明了,却可以顶天立地,连接东西,其内弦如男人,沉稳雄厚,外弦如女人,高亢明亮,在阴阳融合中完美演绎着人间烟火,倾诉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二胡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原本叫“嵇琴”和“奚琴”。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民间乐器随着“勾栏”“瓦舍”的兴起而发展了自己的伴奏乐器。其中最主要的乐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马尾胡琴(又称二弦琴),经与前朝留下的嵇琴、轧筝融合,创制出新颖的胡琴。这一乐器标志着中国弓弦乐器走向成熟。后来,由于地方戏唱腔风格的需要,胡琴逐渐分化,出现配合秦腔、豫剧需要的板胡,京剧、汉剧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坠子需要的坠胡,广东粤剧需要的高胡,潮剧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说唱用的四胡,川剧用的盖板子,河南越调用的四弦,福建莆田戏用的枕头琴,侗戏用的牛腿琴,壮剧用的马骨琴,晋剧用的二股弦等。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所以,二胡实际上是这众多的弓弦乐器中的一种。
二胡在生活中受人青睐,不仅中老年群体,就连中小学生也对二胡情有独钟,但他们对二胡的理解和认知显然不够,总认为学二胡是很简单的事。
其实不然,想在二胡演奏上有所成就,努力和勤奋至关重要。怎样才能让不同的群体对二胡产生兴趣,快速了解和掌握二胡的基本技能呢?这就需要结合当代民族乐器教育的特点,以当代艺术的审美和理念,打破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增强他们对二胡以及二胡知名曲目的鉴赏能力,让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场景接受二胡艺术的熏陶,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二胡在教学中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二胡不同于声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门类,可以瞬间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所以,二胡在教学中的趣味性尤为关键。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是最好的见证”。这表明,学什么要是没兴趣,坚持也是徒劳,只会白白浪费时间。初学二胡者首先要对二胡产生兴趣。对那些完全不了解二胡的学生而言,怎么才能引起他们对二胡的兴趣呢?这自然和老师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有的老师在二胡演奏方面造诣很深,弓法娴熟,技艺独特,但教学时过于生硬,高冷,表情严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有的老师在教学方面注重方式方法,学生不仅喜欢上他的课,而且进步也很快。
究其原因,前者在教学中可能过于注重技艺和表现,貌似急于求成,一堂课或两堂课下来就希望所有学生都能成为二胡演奏家或演奏大师。而后者则在教学中巧妙地把二胡融入了生活的元素中,和学生打成一片,形象地描绘二胡,调侃二胡,轻松地向学生发问:“二胡的形状像什么,要是把二胡倒过来拿像什么?为什么要背二胡弓法长、短、连、顿、抖、跳、抛的口诀?二胡模仿马叫声和骏马奔腾的马蹄声是什么感觉?二胡模仿人的哭声或笑声是什么感觉?怎么才能做到在演奏二胡时生动自然……”这种风趣幽默,灵活机智的教学方法,加上现场惟妙惟肖的技法演示,学生自然对二胡产生了兴趣。
老师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把二胡的基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在这种松弛愉快的教学中感受到了二胡的魅力,有的学生甚至开心地说:“太有感觉了,原来二胡还可以这样玩,不就是长、短、连、顿、抖、跳、抛七字诀吗,简单!”可见,二胡教学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视。
二、二胡在教学中的艺术性
学生对二胡有了一定的兴趣后,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艺术性。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学生能不能在课堂中学到东西,有没有长进,似乎与他的教学质量关系不大。有的老师则特别注重教学中的艺术性。
众所周知,“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二胡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并发明了二胡揉弦,从而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乐器中脱颖而出,成为独奏乐器,也为今天二胡能走进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笔者认为,二胡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俗话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应该在课堂分享二胡始祖、名家的技艺,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从中感悟二胡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博大内涵与文化。刘天华先生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发明了二胡揉弦。今天的我们到底该如何将其发扬光大,能否在原有的技艺中举一反三,有新的突破,如何快速地掌握并运用二胡演奏的五个基本条件声、情、技、形、韵,这些都是教师在二胡教学中要认真讲解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筑牢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意识。
二胡在教学中的艺术性自然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其目的是在教学中为学生释疑解惑,让学生明白二胡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性。赏析名家名曲自然是二胡教学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之一,当代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于红梅、赵寒阳等演奏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良宵》《赛马》《江河水》《光明行》《空山鸟语》《病中吟》《月夜》等都值得欣赏。在教学中细致讲解名家演奏曲目时的演奏技法,如推拉、换弦、上行、下行、按指、装饰、韵味等,这才是教学艺术性的重中之重。
当然,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二胡演奏的悟性、灵性、自觉性。湖南有句戏言,“不聪明唱不得戏,不能干打不得锣”。意思是说,做什么都离不开悟性、灵性、自觉性。所谓悟性,自然是指二胡教学中学生能悟出技艺中的诀窍,并能快速掌握和运用。灵性,不仅指学生的机灵表现,还包含学生的聪慧和才智。有的学生在学习二胡技法上一点就通,有的学生花费很长时间还学不会。
自觉性对学生来讲更为关键,一个好的二胡演奏家,自觉性是相当惊人的,表面上看,二胡在舞台上的表演光鲜亮丽,实则在学习期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自觉性。但凡成功的二胡演奏家都“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都是苦心耕耘,认真研修而成就其艺术地位的。究竟如何化劣为优,笔者觉得,关键在于明确目标,树立对二胡的长远理念。扬长避短,着力攻坚,在传统表演技艺中融入新的现代元素,注入新的人文内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使他们能站在舞台上独当一面,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二胡在花鼓戏中的运用
二胡在地方花鼓戏中的运用有着独特的风味。花鼓戏主弦乐器属大筒,其音质粗犷洪亮,形状类似二胡,但大筒比二胡厚实,体型偏胖。花鼓戏起源于地花鼓,表现的是劳动人民丰收后的喜悦之情,大筒伴奏修饰了地花鼓在演唱时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自由、活泼,演员的演唱更为丰满、动听,加之大筒音色粗犷、别致,颇具代表性,为当地老百姓所喜爱。
二胡在花鼓戏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常情况下,花鼓戏中的二胡和扬琴、竹笛均属伴奏乐器,除配器之外,二胡在花鼓戏剧目中很少有标新立异的表现,一旦二胡有突出表现,剧情一般有着令人伤感的转折。二胡的渲染能把观众瞬间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与主人翁的命运产生共振,甚至产生打抱不平的感慨。
比如,大型传统花鼓戏《买母为奴》讲述一位贤惠能干的母亲好不容易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因战乱,母子三人各散一方。若干年后,大儿子忽然想起儿时母亲做的“八珍汤”特别好喝,于是叫夫人安排下人到街市寻找会做“八珍汤”的人,巧遇其母寻儿到此……当“八珍汤”做好后,儿子却感觉找不到儿时的味道,于是其母遭到百般刁难。当母亲发现苦苦寻找的儿子就在眼前,想相认时,反被扣上冒认官亲的帽子。此时母亲的委屈、思念、矛盾、后悔等情绪交织在一起,二胡的出现为人物情感递进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这时的二胡独奏在故事中起到了主导地位,这种艺术表现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随着艺术院团的发展,二胡在花鼓戏演出中已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尤其在现代花鼓戏中,二胡运用较多,如大型现代花鼓戏《山灯》这出戏讲述的是时代楷模、优秀共产党员黄诗燕倒在扶贫路上的故事。全剧六场戏,好几场都能感受到二胡在剧中恰到好处的润色和画龙点睛之艺术效果。
《山灯》是根据黄诗燕真实的扶贫事件编写的剧本,情节一波三折,主要人物不多,但形象鲜明,各具神采。二胡在剧中的运用与黄诗燕面对贫穷的山村时内心复杂的情感相关联。当他倒在扶贫路上时,二胡如歌如泣的演奏技法将村民思念黄诗燕书记的情感瞬间推到高潮,令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和落泪。
二胡是有生命和灵魂的,演奏者身心投入,才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当然,演奏者也可以尝试将二胡技法巧妙地融合到花鼓戏大筒演奏技法中,让观众既能感受粗犷的大筒音色也能品味柔美的二胡韵味。
四、结语
二胡在教学中的探讨让更多酷爱二胡的学生对二胡及演奏技艺产生全新的认知。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二胡演奏技艺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运用娴熟的演奏技法,准确自然地表达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对于二胡初学者来说,可以多练习难易歌,如“左手容易右手难,拉弓容易推弓难,外弦容易内弦难,推拉容易换弦难,上行容易下行难,按指容易音准难,技巧容易表现难,装饰容易韵味难”。这可以使其知道二胡演奏重难点,找准定位,对二胡演奏技法中的五个要素声、情、技、形、韵加以提炼和分解。
与此同时,教师应注重教育方式的科学性,对学生演奏水平评价的科学性以及舞台实践的科学性。在花鼓戏中使用二胡,更要做到精准到位,不能马虎。二胡,历经岁月沧桑,一直传承至今,拥有自身的独特魅力。笔者希望在新的时代,二胡爱好者能越来越多,二胡名家、名曲越来越多,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