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经》与“寿州瓷黄”

2022-10-31陶治强

江苏陶瓷 2022年3期
关键词:釉瓷淮南市陆羽

陶治强

(安徽省淮南市博物馆考古部,淮南 232001)

1 陆羽与《茶经》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季疵,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茶经》是陆羽对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贡献,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中期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茶业著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叶百科全书”,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陆羽在《茶经》中记述有关寿州窑的部分仅有2句话,一是“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二是“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共计42字。“寿州瓷黄”的背后寓意解读有三,其一,隋代以来烧造青瓷为主的产品风格已经改变,在唐代早期或许可见少量的青瓷或青黄瓷,到了唐代陆羽生活的年代,青瓷产品几乎不见,市场上销售的或人们使用的寿州瓷几乎是黄釉瓷。如果唐代寿州窑烧造的瓷器仍然以青瓷为主,依据“青则宜茶”的品茶标准,“寿州瓷黄,茶色紫,不宜茶”的评价也就不会产生了;其二,寿州窑黄釉产品在陆羽那个年代已经风靡全国,身在浙江吴兴的陆羽,在市场上能够轻易接触到寿州窑瓷器,也知道许多百姓家里购买有寿州窑瓷器;其三,黄釉瓷已经成为唐代单色釉中一个独领风骚的派系,其产品丰富、地域广泛、影响巨大,在陶瓷界地位举足轻重。寿州窑黄釉瓷在当时的中国来说质量最优,凤毛麟角,国内其它窑口黄釉瓷无法媲美。寿州窑黄釉瓷是陆羽《茶经》中难得的茶具,也是无法避而不谈的一种茶具,失去了寿州窑黄釉瓷,陆羽笔下的茶之器就不完整,《茶经》的生动性、丰富性和艺术性就会大打折扣。

2 寿州窑的发现印证了“寿州瓷黄”

唐代及之前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可在陆羽之前没有书籍描写寿州窑的,即使在文学作品中也难见到只言片语。直到千年之后的清代,朱琰撰写的《陶说》记载“寿州:今安徽淮南市有窑址,坯上施白粉,用氧化焰烧成,黄釉可喜。后期造瓷,初用匣钵。” 民国时期,《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载:“江南寿州,唐时烧造,其瓷黄。”唐代窑口林立,寿州窑标新立异、异军突起,其烧制的瓷质茶具行销天下,引起陆羽的重视,写入《茶经》,品头论足。寿州窑黄釉瓷茶器虽不近“青则宜茶”的斗茶标准,但从侧面可以看出它在陆羽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陆羽笔下的42字寿州窑的记述可谓“字字珠玑,弥足珍贵”。“寿州瓷黄”道出了陆羽对寿州窑瓷器的总体印象,也描述了当时寿州窑瓷器的显著特征,它与越窑青瓷并存,却穿着莹润黄亮的外衣。“寿州瓷黄”中的唐代寿州,辖境包括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寿县、六安、霍山、霍邱等市、县地。目前在这些地区发现的唐代古陶瓷窑址仅有淮南的“寿州窑”。陆羽所称“寿州瓷黄”为今天寿州窑的定名和研究提供了历史依据,并为寿州窑遗址出土瓷器标本确定年代提供参考资料。70年来,寿州窑从调查发现到科学发掘,从安徽到全国各地出土的瓷器产品,一些专家学者不遗余力地加以关注和投身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大家一致认为陆羽《茶经》中所说的“寿州瓷黄”即是今天安徽淮南的寿州窑,也有专家称“淮南窑”,中心窑址位于淮南上窑镇。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纂的《中国陶瓷史》中明确写道“淮南市上窑镇,在唐代归寿州所辖,应即唐代寿州窑的所在地。”冯先铭说“余家沟窑出土的碗、执壶、枕均施黄釉,与《茶经》所记相同,证实了唐代寿州窑就在这里。”李辉柄说:“唐人陆羽《茶经》中的寿州窑就是在淮南市田家庵区上窑镇管咀孜青瓷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8年安徽省博物馆和淮南市博物馆联合在上窑住院部窑址进行考古发掘,仅T4就出土了瓷片8 998件,有黄釉、黑釉、绛红釉,其中黑釉233件,大多为纯黄、蜡黄、黄绿、黄褐、青绿釉,器类主要是碗和盏,另有筒瓦、碾轮、匣钵。1960年在“凤阳武店临泉寺、上刘庄、大刘庄,淮南上窑镇的管家咀、余家沟、外窑村、马家岗、泉山窑、洞山的三座窑都发现了寿州窑窑址和瓷片标本”。权伯华《古瓷考略》云:“唐寿州窑在今安徽寿州”。以上叙述皆说明陆羽《茶经》对“寿州瓷黄”的认识符合史实。

淮南市博物馆编纂的《寿州窑》一书记录了安徽省21家各级文博机构中唐代寿州窑瓷器的数量,详细如下:安徽博物院(8)、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安徽省寿县文物考古工作站(7)、长丰县文物管理所(1)、合肥市文物管理处(2)、阜阳市博物馆(4)、界首市博物馆(1)、阜南县文物管理所(1)、临泉县博物馆(2)、宿州市博物馆(2)、蚌埠市博物馆(6)、皖西博物馆(3)、寿县博物馆(12)、安庆市博物馆(1)、枞阳县文物管理所(1)、淮北市博物馆(2)、亳州市博物馆(3)、凤阳县文物管理所(7)、定远县博物馆(1)、淮南市博物馆(206)、淮南市天宝双遗文化园(20),合计各类唐代寿州窑瓷器293件,其中黄釉183件,占比62.5%;黑釉32件,占比11%;青釉24件,占比8.2%;酱釉16件,占比5.5%。其它38件包括褐釉、窑变釉、素烧、茶叶末釉、青白釉等。这种统计远不够严谨和准确,但在随机和自然而然的状态下,从概率上看也能较为客观地说明一些历史事实,那就是唐代寿州窑烧制的瓷器绝大多数为黄釉瓷。

3 独具特色的寿州窑黄釉瓷

大唐盛世,祥和热烈。寿州窑推崇黄色,创烧黄釉瓷,顺天理、应民意,故能成其大,后扬名天下。唐代寿州窑黄釉瓷烧制技术成熟,产品各式各样,黄釉色彩丰富多变,有蜡黄、金黄、鳝黄、淡黄等,色泽晶莹、器型规整、美观大方。《安徽科学技术史稿》中写到:“上窑镇等窑在隋代烧制青釉瓷,而余家沟等窑在唐代则以烧制黄釉瓷为主。由青釉发展到黄釉,并非原料不同,而是改变了窑炉的烧成条件,即隋代青釉瓷是以还原焰烧成的,而唐代黄釉瓷则是以氧化焰烧成的,由青釉发展到黄釉,形成了唐代寿州窑的时代风格。”

《中国陶瓷史》中记述:“余家沟、马家岗、上窑镇和外窑,均以黄色釉瓷器为主。唐墓里经常出现一些黄釉瓷器,初唐墓里也有发现,开元、天宝时期的墓葬里更多一些。安徽省治淮河、淮北河网化的水利工程中,也出土了大量唐代黄釉瓷器,这些黄釉瓷器尽管比不上邢窑和定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有名,但也不应忽视它在唐瓷中的历史地位。”

寿州窑黄釉瓷是我国唐代陶瓷百花园中异军突起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制瓷工业发展史上,隋代曾一度风行烧造青釉瓷,到了唐代许多瓷窑争相烧造白瓷,寿州窑既没有盲目崇尚去烧白瓷,也没有沿着青瓷烧造的老路走下去,而是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烧造出别具一格的黄釉瓷,寿州窑黄釉瓷的成熟烧制轰动全国,影响很大。同期的安徽萧县白土窑、河北曲阳窑、山西浑源窑、河南密县窑、陕西铜川玉华宫窑以及湖南长沙窑都烧造有黄釉瓷,其黄釉技术和寿州窑无法相提并论,应该是受到寿州窑黄瓷影响后烧制的产品。

如果说把寿州窑笼统地归为青瓷体系,这就脱离了寿州窑发展的实际,没有完全照顾到寿州窑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区划寿州窑的体系归属问题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分为二地区别看待。南北朝至隋代烧制青釉、青灰釉,基本不见其它釉色,应当归为青瓷系统。唐代、五代和宋,寿州窑生产独辟蹊径、独出心裁,以黄釉瓷为主打,参与市场竞争,并获取丰厚利润。

猜你喜欢

釉瓷淮南市陆羽
黑釉瓷的当代创作与烧成实践
黑釉瓷的工艺研究
黑釉瓷的审美与文化
陆羽品茶
成长相册
巧用构造法求解一类抽象函数问题
不捧场的好朋友
侯超作品
淮南市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平衡分析
第一次放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