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新式教评体系研究
——将过程性教评融入终结性教评体系

2022-10-31裴翔羽吴公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29期
关键词:评教教学质量体系

裴翔羽,吴公平,周 游

(长沙理工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学生教评是教学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完善的教评体系能够诊断出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激励其做出弥补和改善,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客体双方的强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终结性教评成为一种常见的教评方式,并得以在国内部分高校中使用。但其存在教评双方积极性不足、教评结果不准确等问题,不能满足教评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本文在现有终结性教评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将过程性教评与终结性教评相结合,合理改善教评实施制度与管理机制,增强学生教评体系对教学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学生教评问题的背景

学生教评是教学评价体系中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是检验和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其以学生和教师作为评价主客体,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教学管理人员,再通过合理的运用机制,达到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我国正式的学生教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提升,以学生评教为主的教评方式在国内各大高校变得越发常见。终结性教评就是随之产生的一种传统学生教评方法。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针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按照评价标准对教师做出评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终结性教评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使用。借助网络平台,学生能够方便、快速地实施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形成反馈,以便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获取教师的教学情况,并运用结果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此类教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例如,教评一般在期末进行,但绝大多数课程只开设一学期,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学生对教师的反馈,而教师往往无法对学生进行反馈。就算形成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但学生的课程已经结束,他们对这些课程的关注度往往不会太高,这就导致学生参与教评的积极性降低。因此,这类教评体系往往不能满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更加积极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仍待研究。

二、终结性教评中的不足及原因

为对更加积极有效的学生教评体系进行研究,下面将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对现有的终结性教评体系的不足及原因进行分析。

(一)学生角度

首先,现有的终结性教评体系是一个无反馈的开环系统,学生在期末给教师做出评价,但收不到教师的反馈,不知道教师是否进行了改进,以及改进的效果如何。在此情况下,学生往往会觉得教评无意义,因此不认真对待。

其次,这类教评体系往往只进行一次,所以一般对学生具有强制性的要求,一些教学活动需要在学生完成教评后才能参与,如查询成绩时必须先完成教评才能查询到相应科目的成绩。这种强制措施致使部分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进而出现恶意评价的现象。

最后,由于教评系统的评价指标设计表述宽泛,容易忽略不同科目的不同教学特点,影响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在此情况下,学生常常以系统中教师所得的最终分数来判定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忽略了每条评价的内容,对教评结果的有效性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教师角度

首先,开环的终结性教评在降低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降低了教师改进教学的主动性。学生评教得不到教师的反馈,导致其评教的积极性不高,评教结果趋于形式化。教师无法接收到清晰有效的评价和建议,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然也无法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

其次,学生的片面评价会使教师产生消极情绪。如有的教师比较严厉或者布置作业较多,激起学生的不满,于是在评教时会有部分学生恶意差评,但教师本人有心提升教学质量,在获得差评后觉得委屈,却无法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这种有失公允的做法在无形中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最后,教评体系通常直接与教师的奖金、职称评定等挂钩,容易使教师产生反感和抵触心理。有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学态度散漫,但为获得学生的好评,常有缩小期末考试范围,使学生轻易拿到好成绩的现象发生,这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原因

对以上分析进行总结得出网络平台的终结性教评主要存在评教双方的积极性较低、评教结果有效性不高两方面的不足。基于此,可将现有不足的原因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1.反馈机制不完善。反馈机制不完善是造成终结性教评评教双方积极性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调查中了解到,在“你认为学生评教有用吗”的问题调查中,有58.61%的学生认为“没有”或者“说不准”。学生收不到教师的反馈,自然会对教评方式产生迷茫。现在很多高校的教评体系中的反馈机制仍流于形式,在学生评教完毕并得出结果后,教师往往只会被简单告知一个分数,没有具体的优劣分析,也没有改进的措施和建议,教师自然无法进一步地提高教学质量。

2.教评标准及内容设计笼统模糊。每个科目的教学方式都有所不同,但在教评系统中都是一模一样的评价指标,甚至存在不同的高校共用同一套教评模板的现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每个科目也有不同的教学方式,一套教评指标往往不能抓住不同课程类别所需要的要点。另外,评价内容的表述存在问题,让学生难以做出准确评价,以至于教师也不清楚自己在哪个方面和哪个方向需要做出改进,这对于最终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了阻碍。

3.行政管理参与干涉过多。高校的“行政化”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参与评教,不参与就不能参加其他教学活动,使学生从主动变为被动。另外,行政管理将教评结果与教师的利益紧密联系,常常使教师顾虑过多。教评起着促进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作用,但这些因素会导致其达不到理想效果,不利于教与学的结合,还使教评成了“为评而评”的形式。

这些原因导致现有的教评体系对双方的积极性和评教结果的有效性有所欠缺,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教评对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为此,本文针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对更加有效的学生教评体系展开了研究,并提出将过程性教评与终结性教评相结合的新式教评体系。

三、融入过程性教评的新式教评体系研究

(一)含义及优势

过程性教评是相对终结性教评而言的一种学生教评方法,其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教评的实施阶段,终结性教评在课程全部结束之后开展,一般在期末进行;而过程性教评在课程进行之中开展,进行的时间可以自由调整。二是指其注重的内容,这类教评更多注重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而不是评教的结果或分数。

过程性教评与终结性教评相比,在增加教评结果的及时性、改善教评结果的有效性上更具优势。首先,因为过程性教评一般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实施,学生对课堂情况的反馈具有及时性,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其次,过程性教评更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形成合理的闭环反馈机制。

随堂评教是典型的过程性评教方法。文献[5]中提到,随堂评教是一种及时、双向的反馈评估活动,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使得评教结果相对准确公平,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评价意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随堂教评的实施有助于形成完善的学生教评体系,建立合理的教评结果反馈机制,这是现有终结性教评的一个良好补充。

(二)改进策略

过程性教评具备更高的及时性与开放性,能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形成闭环反馈上更具优势,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将过程性教评融入原有的终结性教评之中,找到合理的实施策略,使其成为一种更加有效的教评体系,以达到增加学生的教评体系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的目的。因此,本文依据前文所分析的终结性教评中的不足及原因,对这类新式教评体系的实施进行了研究,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1.合理设计评价指标,增加开放性的评价内容。关于评价指标的设计,一方面我们可以在过程性评价中采取开放性的评价模式,即减少笼统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课程不再采取一套评价指标,仅保留一些基本评价指标,让学生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授课教师的真实情况,直接反馈自己的意见,让学生主动地去说,而不是被动地去评。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网络教评体系指标的反馈途径,即让学生反馈该门课程的评价指标是否合理,以及该门课程采用哪些指标更为合适。

2.完善多向交流机制,增加教评结果的公开性。关于教学评价反馈制度的设计,我们可以基于网络教评系统进行规划,对教评结果进行合理处理,增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多向交流,完善教评体系的交流与反馈机制。首先,可以采取教评信息员的模式,对随堂教评的结果进行处理和统计,选取其中合理的评价和建议发布到网络平台上,让教师互相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的上课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情况有更加清晰的掌握,以便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可以在教评系统上开设学生和教师的交流窗口,一方面如果教师采纳了学生的意见或者有疑问,可以在窗口上与学生直接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在采纳部分建议之后,如果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有改进的策略,也可以发布到窗口上让学生了解。

3.调整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增加奖惩机制的公平性。关于评价结果的运用机制,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过程性教评的结果,发挥其对原有教评体系的辅助作用。教评分数依然与教师职称评定及奖金挂钩,但是最终分数的给定不再单一地由网络平台的终结性教评给出,而是将过程性教评结果、终结性教评结果,以及教师的反馈情况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此举可以合理地增加教师对教评结果的反馈情况在评分中的比重,注重教评对教师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而不是作为评定教师教学能力的工具。

(三)实施新式教评体系的积极作用

首先,新式的教评体系有效地增加了教评双方的积极性。新式教评体系将过程性教评融入其中,通过定期公布随堂教评情况,设立教师—学生交流窗口等方式,建立合理的多方交流与反馈机制。在这个机制下,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教师对自己的教评意见的反馈,并能和教师进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在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环节的存在感,也自然提升了学生参与教评的积极性。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能够通过过程性教评体系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或者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此改善自己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评评分模式的调整可以合理降低一些恶意教评对教师的影响,有效地帮助教师面对教评结果,提高其参与教学质量改善的积极性。

其次,新式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教评结果的有效性与及时性。在学生教评的积极性提升之后,评教态度自然会有所改善,形式化评教与随意评教的现象会随之减少,教评的结果会更加真实有效。另外,过程性教评是在课程进行中实行的,学生对当时的情况更加了解,反馈的结果自然更加及时有效。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教评真实有效,合理的意见自然会有所增加,从而便于教师了解自身的教学情况,并及时做出改善。

总的来说,这种新式教评体系将过程性教评和终结性教评相结合,在教评方式、反馈与交流机制、评价指标及评教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改善。在提高教评双方的积极性、改善评教结果的及时性及有效性上有所进步,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教评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增强教育教评对教学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结语

本文以国内部分高校所实施的基于网络平台的终结性教评体系为对象,针对该类教评体系不能充分满足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不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过程性教评与终结性教评相结合的新式教评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合理设计评价指标、完善多向交流机制、调整评价结果运用机制三项改进策略。这种过程性教评与终结性教评相结合的教评体系,在提高教评双方的积极性、改善评教结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上有所进步,有效提升了学生教评体系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评教教学质量体系
地方高校教学评价指标制订与评教数据分析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评教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