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
——以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为例

2022-10-31刘晓丽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1期
关键词:鳜鱼天井徽州

金 立 刘晓丽

(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黄山 245021)

一、徽文化元素融入当地高校大学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依仗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将白人族群的价值观和文化置于中心地位,而将其他族群的文化“边缘化”甚至加以排斥。在“西方中心论”占主导地位的全球文化语境中,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国家形象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但是,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已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成为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以及改变旧世界格局的中坚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不容小觑。尤其是近年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为全世界树立了一个团结奋进的大国典范。那么,中国政府如何通过文化外宣传播来进一步消解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从而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今天塑造崭新的国家形象?这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要务之一。

徽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徽文化于北宋后期崛起,南宋时日渐昌盛,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至今约800年之久,极具地方特色。徽州地区的建筑、饮食和礼仪作为具象化的文化符号,凝聚着徽州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形成的深刻认知与经验,并因此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丰富的人文资源加上美丽的自然景观使徽州地区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旅游,其中包括众多西方普通民众。以此为契机,我们应该积极向西方民众推介徽文化,使他们以徽文化为“窗口”了解真实的中国,改变其原本对中国的错误印象,这也是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和政府“塑造国家形象”的号召。而徽州地区高等院校毕业生责无旁贷地构成了向西方民众推介徽文化的主力军,因为他们是在知识和智力上具有优势的高质量人才,同时毕业后多服务于徽州地区的地方经济建设。换言之,时代为他们创造了对外传播徽文化的机遇,他们理应利用好这个机遇承担起徽文化国际传播的职责,让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添砖加瓦。当然,实现该目标的过程道阻且长,因为有效的徽文化传播在于使受众者于内心深处认可和接受徽文化的内在价值,而不只是停留在对其浅层次的欣赏上。这就需要传播者本身对徽文化独特底蕴和魅力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挖掘。在日益密切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发达国家通过掌控文化传播载体和倾销文化产品等多种方式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形态,导致其他国家年轻人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偏移。部分中国大学生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反而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以及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热爱。同样,徽州地区高等院校的大学新生对广博深邃的徽文化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理解的浅显状态,对新安理学的理性主义传统和自强自立、百折不挠的徽商精神都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传承和挖掘了。如果不改变这种状态,未来的大学毕业生很难具备承担徽文化国际传播重任的能力,因此让徽文化进入大学英语课堂显得非常有必要。它既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步骤,又是让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徽文化特色词语在大学英语课堂的翻译教学实践

徽文化特色词语展现了徽州地区建筑、饮食和礼仪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何为文化意象?文化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民族智慧、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在认知主体头脑中的重现、重组和概括。徽文化如果要实现切实有效的国际化传播,其特色词语的英译就不能只满足于表层概念的传达,而是要力求将其中的深层文化意象自信而准确地传递出去。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徽文化特色词语的外宣译文都未能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仍停留在传达表象的粗浅阶段,从而降低了徽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那么在进行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时,译者应该怎样将渗透于徽文化特色词语中的意识形态、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尽量再现于译文中,从而架起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呢?笔者立足徽文化国际化传播,以徽文化特色词语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为例,进行了一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一)徽州饮食译介中的文化内涵

1.“清明粿”

在清明前后,徽州地区的人们会制作一种传统小吃——清明粿。清明粿通常用艾草和米粉作为原料加工成皮子,馅料以春笋丁为主料,腊肉丁和豆腐干等为辅料。清明粿被人们当作春天的时令点心,用以款待或馈赠亲友。目前,在介绍徽州地区特色小吃的英译文本中,清明粿通常被直译为“QINGMING GREEN RICE PIES”。春笋和具有药用价值的艾草等原料被省略不译,以达到简洁明了的效果,但正是艾草和春笋这样的食材体现了徽州地区“顺应自然”“药食同源”的饮食文化智慧。笔者在大学英语课堂的翻译实践中以此为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了实现译文的简洁性而牺牲对外译介中徽州饮食文化内涵的传播,是否违背对外有效传播徽文化的初心?同时笔者进一步指出,徽州饮食文化也是对主张“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遵循‘道’”的徽州哲学思想的一种映射。其中,“以食为药、以食代药”或“遵循季节时令选择食材”的饮食观念虽然只是该哲学理论体系中的沧海一粟,但依然为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提供了一个注脚。最终学生经过集体讨论,得出如下结论:为了实现译文简洁而放弃传播徽州饮食文化内涵不是明智之举,在对外译介中有效传递“清明粿”蕴含的饮食文化意象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所以译文中艾草和春笋这两种食材需要被清晰呈现——“QINGMING WORMWOOD RICE PIES WITH BAMBOO SHOOTS”,然后通过注释说明其中的饮食文化智慧——CHINESE WORMWOOD AND SPRING BAMBOO SHOOTS ARE THE MOST NUTRITIOUS BEFORE AND AFTER QINGMING ( A SOLAR TERM), ESPECIALLY WORMWOOD CAN IMPROVE PEOPLE’S RESISTANCE TO DISEASES.

2.“臭鳜鱼”

“臭鳜鱼”是徽州传统名菜,制作手法独特,咸鲜味美。每年春水初涨,江岸桃花盛开之时,江中的鳜鱼肉质也最为肥嫩。这种“桃花鳜”历来负有盛名,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也曾提及。徽州百姓为了一年四季都能享用肥美的“桃花鳜”,用盐或浓鲜的肉卤将其腌制,食用时经热油稍煎,细火烹调,反而形成独特风味,比新鲜鳜鱼更加鲜香,“臭鳜鱼”于是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肴延续下来。目前关于“臭鳜鱼”的翻译,译者聚焦于“臭”字是否可以直译,大多数译者不赞成把“臭”直译为“SMELLY”或“STINKY”,因为“SMELLY”或“STINKY”这类词语在英文中形容食物发出腐败气味,反而会令西方人不敢尝试这道菜,所以“SMELLY”或“STINKY”通常被建议替换成描述其制作手法的词——“SALTED”(腌制的)。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SALTED MANDARIN FISH”这样的译文,笔者在大学英语课堂翻译实践中提出如下问题:从实现徽文化对外有效传播的角度出发,目前的译文应该如何改进?学生们商讨后一致认为:我们在翻译“臭鳜鱼”时应该聚焦于如何传递“桃花流水鳜鱼”之中充满情趣的饮食文化意象。因此,“臭鳜鱼”中的“鳜鱼”不能简单地译为“MANDARIN FISH”,而是应该把桃花盛开时节的时令食物“桃花鳜”推介给西方读者,将其译为“MANDARIN FISH OF PEACH BLOSSOM SEASON”,再通过注释展现“桃花鳜”的特色——MANDARIN FISH TASTES MOST TENDER AND DELICIOUS IN THE SEASON OF PEACH BLOSSOM,以此彰显徽州先民“顺应自然”“赏花食鱼”的饮食文化内涵及其所蕴含的审美意趣。

(二)徽州建筑结构及建筑物名称译介中的文化审美意蕴

1.“天井”

徽派建筑中的“天井”连接着大门与厅堂,兼具采光、通风和排水功能。在徽州文化中,水寓意着“财富”,“天井”是徽商“寓财于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财富意识形态在建筑形式上的一种表达。下雨时,雨水顺着向下倾斜的屋顶落入天井下方的水槽,寓意着财富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汇集于此,被称作“四水归堂”,同时蕴含着“落雨流银”之审美意蕴。在目前徽派建筑的翻译文本中,“天井”通常被翻译成“skylight”(天窗),虽然“天窗”在“通风”和“透光”的功能上与“天井”有部分重合,但“天窗”是一种窗户,而“天井”究其根本还是属于建筑物内部的敞顶式空间,两者在概念上差别很大。也有学者认为既然“天井”这种建筑形式在英文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语,不如独创“sky well”一词进行直译,保留其状如“天空开一口井”的生动形象,反而能激发西方读者的想象力。笔者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译文进行思考:以上两种译文能否传达出“天井”这种徽州建筑结构中凝聚的文化意象?同时,笔者引述德国学者费米尔提出的翻译理论“目的论”的核心内容——译者可根据翻译目的和读者期望适度地调整源语文本内容。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们查阅资料,认真研究“天井”这种徽派建筑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翻译实践。他们认为基于徽文化有效传播的翻译目的,可以将“天井”增译为“wealth sky well”,然后加上注释阐明蕴含于“天井”排水功能中与“财富意象”相关的审美意蕴——An interior courtyard with a drainage function,meanwhile in Hui Culture a symbol of flowing wealth with falling rain,从而向西方人呈现出徽州人是如何巧妙地将财富观及审美情趣融入建筑结构中的。

2.“新安人家”

“新安人家”作为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其实际功能是一家主营徽菜的餐厅,其经营者祖祖辈辈居于新安江北岸码头一带,因为擅长烹制臭鳜鱼而远近闻名,遂于清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开始在新安江渔埠头西侧开饭庄。就地理位置而言,其位于新安江、率水、横江三江汇聚之地,西接老大桥,风景如画。但“新安人家”作为餐厅名称并不仅仅是对地理位置的表述,其“小桥、流水、人家”之画面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意象,即“风景秀丽、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新安人家”目前被直译为“Xin’an People’s Home”,译文非常粗略,“新安”的语义指代并不清晰,但即便是把译文调整为“People’s Home on Xin’an River”,也依然平淡乏味。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以下疑问:怎样调整译文才能够确切传递原名称“新安人家”所包含的地域风情和文化审美意蕴?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此处可以借用英文中表示世外桃源的“SHANGRILA”一词,将“新安人家”意译为“SHANGRILA on River”,从而传达出其中富含美学意蕴的“江边桃花源”的联想。

结语

目前,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果。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徽州地区高校的大学生经过多方位、立体化的学习、训练和思考,完全可以达到“以英语学习促进徽文化学习、以徽文化学习提升专业能力”的目标,并最终成为助力徽文化国际化传播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鳜鱼天井徽州
无梦到徽州
徽州人
学校的天井
鳜鱼之『贵』
春令时鲜说鳜鱼
一定要留个天井
一定要留个天井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雨天
走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