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舞蹈文化艺术发展之我见

2022-10-30杨雯珺

名家名作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文艺工作者文艺舞蹈

杨雯珺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日益丰富、主流审美同非主流审美一起出现、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的新局面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作为民族精神支持之一的舞蹈事业,其发展同样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道路。

舞蹈作为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已经以一种多维发展的态势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生存空间,在这个多维空间中,舞蹈不断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适应主流的价值观以及文艺政策。因此,舞蹈文艺工作者更应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纵向挖掘历史文化,发展创新当代文化,横向借鉴西方文化,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舞蹈文化艺术发展成为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

一、舞蹈文化艺术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

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领先地位,但在鸦片战争失败以后,由于外国势力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西方思想、文化、科技也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造成冲击,尤其使中西文化发生了巨大的碰撞。自清朝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特使的通商设使要求,到清末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反映出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渐转变。客观来说,这种中西方文化的角力,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中,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发展,尤其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在文艺创作方面却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回望人类历史,我们发现一个民族若没有坚实而强大的文化,无论其经济实力如何强大,最终都将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但要有物质上的强大力量,更要有精神上的强大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正面引导,没有民族精神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将无法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国的舞蹈艺术在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方面具有重大责任,前路漫漫。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就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而我国的舞蹈和文艺也要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前进。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历经峥嵘岁月的磨砺,始终能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想继续用优秀传统文化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其文化成果一定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必须创造有中国特色的舞蹈文化艺术,在舞蹈艺术创作中注重创作体现中国特色的作品。作为世界各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作为从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事业的一员,无论是对舞蹈作品的创作、表演,还是对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都应该深入挖掘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同时又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坚实和继承民间舞精神,创作出大量具有民间舞风格韵味的,能聚人心、暖人心、强信心的优秀舞蹈作品。

作为一名舞蹈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关注中华文化、跳出“中国舞步”,更要在作品中传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传播与认可。这不仅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与掌握,也需要将国外舞蹈的先进技法、手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融合,不断创作出既符合中国审美也兼具国际审美的优秀作品。

二、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勇于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文艺工作者应经常与外国文艺工作者交流研讨,对外国文化辩证地吸收。同时,大力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扬弃地继承,坚持守正创新。

(一)吸收借鉴世界文化艺术精髓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文艺工作者应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吸收借鉴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舞蹈文化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艺术精髓。在借鉴和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区域和民族的舞蹈艺术时,要吸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一味地模仿、照抄外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模式,从来不能获得成功。我们要注意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成功,同时也要意识到他们的不足。《庄子·秋水》中写道:“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我们绝不能“邯郸学步”,而是要在中国环境的基础上,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民族舞蹈发展道路。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是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来不断累积而成的卓越智慧和理智的思考。随着全球化、都市化、信息化步伐的加速,不同地域的民间传统舞蹈不断消失,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和冲击,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的特性、价值与意义也不断被消解。但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既是我们对民族之魂的坚守,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底气。这种传承不仅是对舞蹈形式的继承,也是对舞蹈意义的继承。而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研究传统的舞蹈形式,另一方面也要研究附着在这些传统舞蹈形式背后的文化意义。舞蹈艺术拥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探索出传承和保护传统舞蹈文化的途径和方式,从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战略目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三)勇于创新发展现代文化

创新发展是传承的必然要求。文化注定要向前发展,坚持勇于创新,方能不断进步。我们要在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跟随时代的发展突破创新,把握当代,面向未来。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作为一名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育者和研究者,我们应当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优秀的舞蹈文化艺术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作出符合中国特有风格的艺术作品。

我们的舞蹈作品不仅要凸显出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也要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既要做到向下接地气,能够深深地扎根中国的土地、深入人民群众中,得到人民的认可;更要向上表达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体现出作品背后思想的深度和高度。这就需要我们在舞剧的理念、创作思维、结构方式等方面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在时代的变化中将中华文明传承与守护下来,并在创新发展中不断发扬光大。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而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讲话强调了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一)文化艺术的创作需要取之于民

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文学是群众的艺术。80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

文学艺术的所有革新最终都可以说是群众所创造的。“人民性”是艺术创作的根本保证。我们所创作的舞蹈作品要真正地扎根到人民群众中去,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中去,通过体验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了解人民群众真实的想法,不断汲取创作灵感,不断积累创作素材,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人民的作品。舞蹈文化艺术应当展翅翱翔,但必须踏在坚硬的土地上。中华民族的许多民间舞蹈更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它来自人民群众的劳动场景和日常生活。因此,要想创作民间舞蹈,其最本质、最重要、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立足于人民、立足于人民生活。唯有如此,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的成长之路才可永葆青春。

(二)文化艺术的作品必须还之于民

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人民,他们同时保有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的身份。作为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的呼声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作为一种基本要求。坚持人民性,就需要我们文艺工作者将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用舞蹈语言“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我国少数民族歌舞是从人民中来,同时又要体现群众的生活,为人民所用,这是我们党对文艺工作的根本要求,关系到我国舞蹈艺术的未来和命运。文艺来源于人民,人民也需要文艺,脱离了人民的文艺必然不能得到人民的喜爱,人民对文艺的需求是文艺工作者最大的动力。因此只有真正以人民为本,保持对时代命运、民族精神、人民生活充满创作热情,坚持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才能使民族舞蹈的力量得到最大的体现,才算担负起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三)文艺创新理念最终要服务人民

人民对文艺的渴望就是文艺工作者最大的动力。以人为本,即以人民的精神和文化需要为根本,将其当作舞蹈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人民当作舞蹈表演的主体,视人民为舞蹈的鉴赏者与评判人,将为人民服务视作一个舞蹈家的职责。中国民族民间舞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它的创作更要服务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

当前一些成功的舞剧作品如《井冈·井冈》《傩·情》《只此青绿》等,它们的剧本根植于人民的生活,而且具有很深的文学底蕴,另外还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其他艺术形式的养分。因此,我们要在创作理念上创新,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触角伸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不仅“身入”,更要“心入”“情入”,这样才能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创作出真正受人民欢迎的艺术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舞蹈文化艺术,作为一名舞蹈艺术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学习世界各民族舞蹈文化与技巧,吸取其文化精髓,为我所用;(2)建立文化自信,使中国舞蹈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3)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做好舞蹈编创与舞蹈教学交叉学科的创新研究;(4)积极参与实践与调研,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创新舞蹈作品“取之于民,而还于民”,让普通民众更好地体会到文化艺术发展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总之,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发展的绝对领导,顺应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想进行批判和吸收,借助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传统素材来进行超出民间传统文化范畴的舞台艺术表达,用中国的语言,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讴歌党、讴歌人民,才能不负时代召唤,不负人民的期望,为推动舞蹈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构建中国特色舞蹈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文艺工作者文艺舞蹈
1942,文艺之春
舞蹈课
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浪漫雅痞文艺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