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时代大学课堂革命的内涵与方向*
2022-10-29王亚克胡小平
王亚克 胡小平
进入21 世纪以来,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已经并正在推动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早在1999 年,杰格(Jager)和劳克曼(Lokman)就预测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将在教室中普及,并将为学生和教师带来许多好处,包括促进共享的工作空间和资源,更好地获取信息,促进协作学习以及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1]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迅速重新建构了社会的运转方式,其中,学校的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景也由线下搬到了线上,从而加速了在线教学的发展。据统计,2020 年上半年,全国所有普通本科高校全部实施了在线教学。其中,开设课程达110 余万门、在线教学的教师达108万名、参与在线学习的大学生达2259 万人[2]。与延续了几百年课堂教学不同的是,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改变了几百年来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和生态,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展,并进一步推动课堂革命。什么是课堂革命?为什么要掀起课堂革命?课堂革命有哪些内涵?如何推进课堂革命?本文将主要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论述。
一、推动大学课堂革命的必要性
课堂是教育活动最主要的战场,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大学课堂革命刻不容缓。推动大学课堂革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才竞争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进入21 世纪,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全球数据爆炸式增长,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2021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有专家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突飞猛进,数字发展将推动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等方面深度变革[3]。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引领创新与驱动产业转型的技术先导力量,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等蓬勃发展,全球经济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谁赢得了创新,谁就指引着未来。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设备的更新换代深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国网民数量呈极速上升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详见图1),从1997 年到2021 年,我国网民数量从62 万增长至10.32 亿,互联网普及率从0.03%增长至73%[4]。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学习、工作、交友、乘车、购物、直播带货、开会、看病等。由于各种新兴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重组人自身以及与他人之间的联系,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推动课堂革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图1 网民规模(单位:万人)和互联网普及率
(二)人才竞争的需要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人才竞争呈现人才的战略重要性日益突出、人才短缺常态化趋势明显、人才流动国际化进程加快、人才竞争白热化程度加剧等新的特点,这对我国参与全球人才竞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5]。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市场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使高校的人才培养面临全新的挑战。对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在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其目的是加速研发新兴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到技术竞争的制高点。而在新冠肺炎病毒冲击全世界的状况中,信息技术逐渐发挥出它的潜质,人-机结合的思维将会取代以个人为主的思维方式,人脑与电脑协同所产生的智慧,远超于单个个体或单个计算机。以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为核心的教学新文化奠定了教学方式变革的基点,为教学方式变革注入了新能量[6]。未来的学习必须升级智能技术、探索创新驱动学习,人才培养目标应致力于解决未知世界的难题,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脱颖而出,那么高校将能为激烈的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提供源头活水。因此推进大学课堂革命刻不容缓。
(三)学生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无法满足新一代学生的需求。一方面,课堂授课只能满足少部分学生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面对的是整个学生群体,这个群体中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储备量有多有少,对于新知识的接受速度有快有慢,有的个性活泼,有的沉稳内敛,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实现个性化发展,无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另一方面,新一代学生对教师教学有更高的期待。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9.2%,在高达9.32亿手机网民群体中,学生为23.7%,处于最高占比[7]。从中可以看出,手机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基本装备,他们不仅能用手机拍照、录音、语音输入的功能记录、快速整理和搜索知识点,而且善于利用多种应用软件自学新知识。有研究者发现“教师讲课的内容单调无趣”(占样本量70%)是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首要原因[8];也有研究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对比了手机、投影仪及传统板书三种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发现使用手机显示教学内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9]。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大学生发展的需要,课堂上“简单粗暴”地禁止使用手机并不是最明智之举。如何最大化地开发手机的价值,使其成为最佳的学习辅助工具才是上策。
二、大学课堂革命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课堂革命,学者们纷纷进行了论述。王喜旺等将课堂革命聚焦在教学过程外在形态的系统的、持续的变革[10];别敦荣认为课堂革命就是要对大学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彻底的改革[11];蔡宝来发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创新融合后,“课堂教学在理念、目标、内容、教与学关系与地位、环境、结构、形态等全时域发生了内涵性创新变革”[12];刘振天指出课堂革命是从观念、模式、内容、方法、技术到制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变迁与再造[13];综上,大学课堂革命就是指在信息技术时代,课堂教学在各个方面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就是要改变原来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陈旧的大学课堂教学,重新构建适应新形势、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课堂。关于大学课堂革命的内涵,沈思在其著作《课堂的革命:师生平等对话录》中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课堂文化的革命、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革命[14],并指出这些内涵包含的维度和引发的变化,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大学课堂革命的内涵
(一)课堂文化的革命
课堂文化的革命,是指课堂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彻底变化。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实际上可视为“具有一定文化特性的一群特殊社会角色按照一定模式展开其社会行为的过程”[15]。课堂文化是课堂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态,主要由两个关系构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语言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它是以教师所代表的社会文化与学生尚未成型的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传统的课堂通常是沉默的,师生之间除了基本的信息交流外,缺少相互了解,少有深层互动,课下的交流更少,这样的课堂使师生难以相互走近心灵,展开情感和灵魂的对话,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体现了“师尊生卑”的课堂文化。课堂文化的革命使传统的“师尊生卑”的关系改变为“师生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同时在这样的文化中教师和学生都将获得归属感。另一方面,它使学生之间的关系“互相攀比、互相竞争”转变为“互相尊重、互帮互学”。在传统课堂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想要和同伴之间交流的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课堂文化的革命要让学生通过合作式学习、讨论、为共同目标努力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归属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倾听与共享来构建彼此间的共同理解,并为潜在的协作学习机会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相对于个人的独立学习,人们在一起协作的过程中学到更多[16]。团队协作比个人单打独斗更利于创新,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团队氛围,能为团队成员带来归属感。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两个关系的不同定位,形成不同的课堂文化。“师尊生卑”的课堂文化难以培养出自信的学生,而相互尊重、互帮互学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不仅营造出彼此尊重的友好氛围,还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中。只有在一个充满和谐、平等和友爱的课堂氛围中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课堂文化是课堂革命的土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
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是课堂上人与事之间关系的彻底变化。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含“教与学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学习的关系”。传统课堂中,教师以讲授教材上的知识点为主,虽然这种教学能够保证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是单向度的知识传播:一是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个性需求被忽视。教师总是在往前赶教学进度,而没有注意到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他们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听不懂或不想听;二是漠视学生交流和表达的需要,不留课堂互动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学生的分析、质疑、批判、探究、创新等高阶学习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中提出“学习”是三位一体的活动,它是同客观世界对话的文化性实践活动、是同他人对话的社会性实践活动、还是同自我对话的反思性实践活动[17]。无论是小组之间“合作学习”还是同他人对话的“同伴教学法”[18]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教师“单向度”讲授模式转变为学生之间的“多向度”合作探究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在于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权,提供给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满足学生与同伴以及与教师对话的愿望,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浅层学习为深度学习,让学生体验“对话、分享、合作、探究和反思”的乐趣,从“单向度”的接受知识向“多向度”的传播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转变。因此,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模式革命的关键所在。
(三)课堂教学内容的革命
课堂教学内容的革命,主要是指知识和技能体系在构成上的变化。课堂教学内容也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做人做事的知识与技能;其二,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仿佛做人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只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在“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就出现了“一本书的大学”的奇怪现象[19]。由此,课堂教学内容必须发生质的改变。教学内容不仅是学生获取和专业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源泉,更是学生获得“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自主能力的主要源泉。优秀的学生不仅应该“有学识”“有视野”,更应该“有教养”[20]。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作为目标。和专业有关的知识也许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获得,但做人和做事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习,通过学习中的合作活动,通过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获得。做人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受用终身,学生更需要学习这些。
三、大学课堂革命的方向
“对于教育来说,信息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21]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工具,又是一种教育资源。运用新的信息技术不仅带来信息量的增长和知识结构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而影响甚至改变教育管理的观念与形式。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改写课堂教学的生态文化和结构形态。技术层面的革新是制约课堂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课堂革命。
(一)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师生平等、互相尊重”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课堂革命最基本的土壤,如何营造“师生平等、互相尊重”的课堂文化?靠的是个体之间,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富有生命力的交流。好的课堂应该提供这样的环境,人人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允许不同的观点碰撞,每个人释放心中的智慧,大家在同客观世界、同他人和同自我的对话中得到启发,让不同的声音形成交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只有当教师能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不持偏见地耐心倾听每个学生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求,愿意带领或者跟随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学生也才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也才愿意分享自己的智慧,在独立思考的同时树立信心。
实体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加上班级学生人数增加,师生之间常常无法做到充分交流和有效互动,现在借助互联网和各种智能化工具可以弥补这个缺憾。首先,信息技术既改变教师的角色,同时也改变学生的角色。有些学生在某一方面会超越教师,在最新技术的使用方面会领先于教师。信息技术赋予了他们随时随地学习的可能性,凸显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交流,而且将使学生个体从传统教学僵化的集合体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2]。其次,信息技术的使用突破了时空限制,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多样。比如,师生之间既可以即时发问、发表观点,又可以延时交流、随时讨论;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交流;既可以发语音、文字,又可以发图片、视频、链接等;既可以用在线教学平台,又可以用各种社交软件创设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再次,信息技术还能使学生在日益发展的技术世界中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概言之,教师应放下身段,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需求;学会选择合适的技术为教学服务,用数据思维武装自己,充分利用大数据记录并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提不同意见,允许课堂上争论和沉默的存在,打破“求同”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存异”和“存疑”,营造师生平等、互相尊重的文化。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课堂教学模式,建造学习共同体
信息时代的知识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并分散在浩瀚的网络海洋之中。任何个体要想处理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需要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人-机器合作来完成相对复杂的任务。实现课堂转型的标志要看学生与教师是否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必须使每一个学生成长,同时也使每一个教师成长。今天个体的学习已不具备优势,团队的学习才更有创造力。信息技术有助于让更多的人联接在一起开展协作学习,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加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项目和学习团队中,参与批判性互动,实现意义建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高阶认知能力。在学习共同体当中应包含多个学习小组以满足生生交流的需求,借助“技术赋能”和“媒体融合”努力推动课堂知识传播由以往的“传播的单向度”向“多向度传播”转变[23]。现在的大学生通常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往往具有超强的信息搜索能力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他们从网络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往往会有惊人的发现和意外的收获。学生喜欢与教师互动,然而,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最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才能使师生共同成长。教师应及时总结疫情防控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研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点,以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助推“课堂革命”[24],着力构建线上与线下混合、课内与课外衔接、传统与创新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转变[25],同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对新型课堂的驾驭能力、数字化教学研发能力和反思能力,找到职业价值感。
(三)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打造课堂教学知识体系,塑造健康的价值观
只有教育观念的变化,加上信息技术的支持,才能带来教学法的变革,从而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革命。现在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对原有知识形态进行挑战、更新与迭代。[26]学习、研究和创新同步发展是这个时代的新特征。学习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传承前人的知识,创新才是关键。因此,教师不但应该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知识体系的创新,更需要团队协作来实现课堂知识体系的创新。因为团队协作可以比个人更快地创新,尤其是来自不同学科的人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人-机合作组织知识互补的团队,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实现更多的创新。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仅靠自己一个人来打造完整的课堂教学知识体系是不现实的,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成立跨学科学习小组,主动参与那些自己擅长领域的知识建构,通过人-机合作来完成课堂知识体系的建构任务,成为某个知识领域的引领者;积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信息技术时代新型教育专家。当学生和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到课堂知识的建构中时,必然会交流、分享、合作、探究、反思,思维碰撞、思想交流和知识共享亦可随时发生,创新也随之出现。与此同时,教师在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应该在线上或线下课堂中“润物细无声”地向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让学生之间分享成长感悟,互相启发。专业知识与做人做事的知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研究项目时既可以展示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又可以总结自己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所运用的信息技术手段,还可以分享自己或他人在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让学生们在提问、讨论和反思中有所领悟,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能力增长的同时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始于2020 年初的疫情到现在还在持续,何时清零还是未知数,但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却充分证明了全球化时代的数字教育、教育信息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不可替代性。[27]在疫情防控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使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学习自主权,教师的角色受到巨大的冲击。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入教学改革的例子比比皆是,技术融合教育创新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由新一代信息技术催发的课堂革命。课堂革命必须从微观层面着手,因此,课堂革命的着力点应落在教学技术的革新上[28]。但课堂革命的本质是专注于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各种炫酷的“技术”。虽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处于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的环境中,但所追求的目标是让师生感受不到技术的存在,而是沉浸于信息技术环境中,实现教师高质量的教学和学生深度的学习。[29]教师是课堂革命的“代言人”,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是课堂革命取得成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30]。教师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关键因素。由此,我们需要优先使教育工作者接受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各种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31]使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争做“研究型教师”和“终身学习型教师”,能自如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和完善教学,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信息时代的教师要在危机中反思自己的角色,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师生平等、互相尊重”的课堂文化;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课堂教学模式,建造学习共同体;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打造课堂教学知识体系,塑造健康的价值观。教师不仅要做信息化教学的参与者,更要做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发明者和引领者。这才是课堂革命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