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模式下思想政治选科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重庆市的调查
2022-10-29李婷婷陈恩伦
李婷婷 陈恩伦
一、问题提出
2014 年9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开始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1],截至目前已进行五个批次的试点。重庆、河北和广东等8 省市作为第三批试点单位,与前两批试点省市的“3+3”方案有所不同,第三、四、五批试点省市学生的总成绩由“3+1+2”组成。“3+1+2”模式中的“1”是指学生首先需要在物理和历史这两科中选择一科,再从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地理、化学、生物学四科中任选两科,称作为模式中的“2”。目前,学界虽对新高考选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已有初步研究,主要采取描述统计的方法对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但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有待拓展其深度和广度。从研究地区来看,关于实行“3+3”方案的前两批试点省市的研究相对来说更为丰富与成熟,后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研究就相对薄弱,且大多是关于所有选考科目的整体性研究,如张雨强等人在2018 年对浙江省首批选考学生采用三级分层抽样调查研究所有选考科目现状及影响因素[1];从研究学科来看,部分学者还聚焦在四门选考科目的其中某一门学科上,如付艳艳等人在2021 年通过调查得出影响学生选考物理的六大主要因素[2]。为丰富思政选科的研究内容,开展“3+1+2”模式下思政选科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制定思政课教师的应对策略,对深化高考选科研究以及进行思政教学改革都具有一定意义。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在一类重点、二类重点及一般高中三类学校中各选取一所高中,分别记为X 学校、J 学校、E 学校,对三所学校的全体2023 届高中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被测学生人口学背景如表1 所示。
表1 被测学生人口学背景调查情况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其他专家教授所编制相关问卷基础上,自编“‘3+1+2’模式下思想政治选科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该问卷由3个一级指标组成,具体的划分维度如表2 所示。
表2 “3+1+2”模式下思政选考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维度
(三)数据收集和分析
第一阶段,本研究先在三所学校2023 届高中毕业生中选取200 人对问卷进行试测。根据试测情况进行探索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问卷结构及内容。然后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 软件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 α 系数为0.901,表明该问卷信度良好;KMO 值为0.917,表明该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第二阶段,正式调查在2022 年1 月实施。本研究发放纸质问卷,并设有答题卡让学生填写,现场进行回收,通过机器扫描答题卡后得到信息表格转化为数字得分,然后将所得数据导入IBM SPSS Statistics 26 软件,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在三所学校共发放问卷1800 份,回收1753 份,回收率约为97.39%,其中有效问卷1628 份,有效率为90.44%。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问卷数据内容的分析与整理发现,从学生思政选科现状来看,选科人数较文理综合时期上升、思政选考组合开设广泛及学生对新高考方案的态度比较理想。从思政选科的影响因素来看,在性别、成绩和学校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在个人、教师及学校等维度上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关联性。
(一)学生思政选科现状分析
1.学生思政选科人数较文理综时期明显增多
根据三所高中2023 届毕业生的选科数据,思政选科的人数比例高达47.85%。与此前最后一届实行文理综合的学生相比,物理、化学、生物作为传统理综的三科选科人数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化学学科下降最明显。而思政、历史、地理作为传统文综的三科选科人数比例则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思政学科上升最明显(详见图1),增长约18.14%。实行“3+1+2”模式后,思政、地理等文科科目迎来了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这也是在努力打破文科与理科之间的壁垒,选考物理也可以学思政,选考历史也可以学化学,学科融合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具备现实条件。
图1 学生选考科目各科情况比较
2.学校开设含思政选考组合受到学生青睐
首先,从选科组合数据来看,一类重点X 学校12种选考组合均有开设。受学生数量质量及学校师资条件等各方面影响,二类重点J 学校开设11 种选考组合,未开设历化生组合,一般高中E 学校仅开设物化生、物生地、历政地和历政生4 种选考组合。其次,选考人数最多的组合前四个分别是:物化生、历政地、物化政、历政生,其中有三个组合都含有思政学科。在选考组合中,物理与化学、历史与思政为最佳搭档组合,传统的理综和文综选考组合更是位列前二,这表明文理分科思想对如今高中生选科的影响依旧很大。最后,12 种选考组合均有学生选择,尽管各组合人数分布不一、有多有少,但仍然体现了新高考改革方案要落实学生自主选择高考科目、促进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
图2 学生选考科目组合情况比较
(二)学生思政选科人口学背景分析
本研究对调查学生的人口学背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思政选科情况与性别、成绩和学校类型均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学生是否选考思政会受到学生的性别、成绩和学校类型的显著影响,且影响显著性排序依次是性别、成绩、学校类型(详见表3)。
表3 学生思政选科情况与人口学背景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思政选科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LSD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发现,思政选科影响因素的具体差异表现为:男生<女生,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一类重点中学<二类重点中学<一般高中(详见表4)。早已有研究表明女生比男生在文科类学科上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优势[3]。而理科科目普遍比文科科目的学习难度更高,学困生和学校层次较低的学生大多都对理科科目避之不及。因此,这也就印证了调查结果显示的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选考思政、学困生比学优生更倾向于选考思政和低层次学校学生比高层次学校学生更倾向于选考思政。
表4 学生思政选科情况的人口学背景差异
(三)学生思政选科的影响因素关联分析
学生对思政学科学习情况以及家长、教师、高校等主体会对学生是否进行思政选科产生综合性影响。本研究将对学生思政选科的23 项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其划分为个人维度、家庭维度、教师维度、社会维度和学校维度,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学生思政选科情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注:★在0.05 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从整体各项影响因素来看,除去“同伴选择”这一影响因素,其余22 项影响因素均对学生思政选科具有显著性相关影响。学习兴趣、学好信心、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就业前景和学科成绩这5 个影响因素位居前五,是影响学生是否选考思政的五大强影响因素;从划分的五个维度来看,个人维度作为五个维度中的第一影响维度,影响效果最显著,表明学生选考思政最重要的还是考虑个人的学习情况。其次,五个维度的影响显著性排序依次是:个人维度、学校维度、社会维度、教师维度、家庭维度。
1.学习兴趣是个人维度的首要影响因素
从个人维度来看,影响学生思政选科的因素按显著性排序依次为:学习兴趣、学好信心、学科成绩、科目组合和学习难度。91.4%的学生认为决定是否把思政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最重要的人是自己。其中,学习兴趣、学好信心以及思政学科成绩这三项影响因素排在23 项影响因素的前五,可见其对学生选考思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不仅作为个人维度也是所有影响因素里面的首要影响因素,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学生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来考虑,进而再综合其他因素做出决定。这种学习兴趣体现在学生对思政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如喜欢研究国际思政形势及哲学等,喜欢看新闻、关心时政,还有从初中就建立起对思政学习的兴趣。学生即使现下思政成绩不够乐观,但是持有对思政学科的学好信心,也能够支持学生坚定地选考思政。学生是否选考思政有时还会考虑到学科之间的连通作用,比如选择历史作为首选学科、再选学科选择思政,这样学起来不会太费力,如俗话所说的“政史不分家”,第二个再选学科选择地理,这样学生的学习在统一的文科思维下会比选化学或者生物要容易得多。
2.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是学校维度的首要影响因素
从学校维度来看,影响学生思政选科的因素按显著性排序依次为:专业选考科目要求、选科指导、人文环境、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及选科时间。实行新高考“3+1+2”选考模式后,各高校也对自己的招生专业的选考科目做出了要求,有一些专业例如法学类、哲学类和政治学类或是警务类院校就要求必须选考思政。还有一种情况是,国家新出台的政策要求选了物理,就必须选化学,那对于第三门选考科目,如果选择了思政,即物化政组合,可以报考高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专业,因为这个组合既涵盖理科又覆盖了文科,成为热门组合。在被调查的一类重点高中里,物化政成为继物化生后报考人数第二多的组合,被部分学生家长认作是高考最优选考组合。
3.就业前景是社会维度的首要影响因素
从社会维度来看,影响学生思政选科的因素按显著性排序依次为:就业前景、竞争程度和网络信息。学生先要考虑未来想从事的工作领域,接着确定高校专业的选择,进而影响着高考选考科目的选择。所以,学生选考思政会因为考虑到以后想从事相关职业与工作,比如律师、军人、公务员等。新高考实行的是等级赋分制,要求考生和家长在选科时不能只考虑科目的难易程度,还要综合考虑该科目的选考人数、竞争程度。据前可知,选考思政的人数学困生多于中等生又多于学优生,如果学生的思政成绩比较理想,就比在化学生物这些学霸云集的科目能获得更高的赋分,从而提高竞争优势。
4.讲课风格是教师维度的首要影响因素
从教师维度来看,影响学生思政选科的因素按显著性排序依次为:讲课风格、教学水平、教师态度、班主任建议和文化知识。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具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向师性”[4],可见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举足轻重。所以思政学科教师授课时人格魅力、教学水平越高,学生对思政就越感兴趣,由此选考思政意愿就越强烈。班主任对于学生高考选考科目的指导建议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班主任最了解学生在学校里的总体学习情况,也被学生信任和尊敬。
5.父母意见是家庭维度的首要影响因素
从家庭维度来看,影响学生思政选科的因素按显著性排序依次为:父母意见、工作背景、家人学历及家庭收入。当代社会,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逐步提升,对于孩子选择高考科目也越来越重视,因此会通过收集信息、发表意见来对孩子进行选科指导。父母的学历、工作和收入等等形成的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父母作为自己孩子的首任“教师”,更是会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学生也具有“向家长性”这种自然倾向。学生的家人如果是从事思政相关工作,也支持孩子选考思政,学生就越可能选考思政。如父母从事律师、军人等相关工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喜欢、趋近相关职业。
四、思政课教师应对新高考选科策略
新高考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价值理念[5]。因此,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面对我国高中生的思政选科现状,亟需思政课教师从教学课堂、学习评价和选科指导上进行改革发展,以期更好地培养思政学科型人才。
(一)打造灵活化的教学课堂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习兴趣是思政选科首要的影响因素,而思政课教师的讲课风格与教学水平是培养学生思政学科学习兴趣的关键。首先,在教学方式上,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魅力与教学能力,通过有趣的教学语言、生动的教学方式如议题式教学、大单元教学等来盘活课堂,结合以时政新闻、时事热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思政学科的独特魅力与社会价值,创设良好的思政学习氛围。其次,在教学策略上,鉴于目前许多选了物化生这类理科思维科目的学生也选考了思政,这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是教学面临的新挑战,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授课,使用科学实验、规律定律等学生所熟悉的作为情境或案例来导入或授课,培养其对思政的学习兴趣。再次,在教学角色上,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政实行的是“分层走班制”教学,“走班”的思政课教师要学会转化成班主任的身份来做课堂管理,加强凝聚力与归属感,减少学生的“过客感”[6]。
(二)采用全面化的学习评价
就选考科目而言,学科成绩作为思政选科的第五大强影响因素,其背后关联的是选考人数与竞争程度两个指标。因为第三批试点省市“新高考”选考科目采用的是“等级赋分制”,这就提醒我们在平时的考试中不能只利用原始分对学生进行比较,因为试卷的内容和难度不同,原始分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和位次。而且,也不能直接套用等级赋分制,因为并非每次考试都是全市统考。某所学校的学生数量不仅远远小于全市总考生数量,且学校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分数转换办法,使之既符合等级赋分制规则,又能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位次有清晰的把握。如适当借鉴与参考学者们提出的标准分Z 代替原始分以更体现科目与学校权重的A*分数策略[7]。此外,在当前学优生更倾向于选考化学、生物的情况下,如果有学优生的思政成绩虽不高于化生成绩但排名高,那么选考思政就可以得到更高赋分,从而在高考中获得竞争优势,所以思政课教师并不是吸引越多的学生选考思政越好,而是可以吸引这部分学优生选考思政。
(三)提供精细化的选科指导
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就业前景是影响学生选考思政的两大强影响因素,高考选科、高校专业与职业生涯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好相关信息,给予学生精细化的选科指导,帮助学生科学选考、理性选考。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学生熟悉政策。教师要高度重视方案对思政学科的影响等专业化研究,让高中生熟悉掌握新高考变化和生涯决策前置的规则[8],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而不是“唯高分是从”来进行选科。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职业教育理念。教师在高一的授课中就要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增强学生自我认知、树立未来发展方向,了解学生选课意向和动态并及时提供帮助。再次,思政课教师要提供相关专业信息,如与思政专业相关的各高校招生要求、职业种类及发展前景等,对学生及时给予关怀帮助、增强选课信心、认清自身优势和拓宽信息来源,深入贯彻新高考改革的理念和初衷,让学生会选择、能选择、愿选择,通过高考实现高中思政选科和高校专业、职业生涯的良好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