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语》与通语及蕲春方言系联研究
2022-10-29杨凯,黄鹂
杨 凯,黄 鹂
(1.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8)
蕲春县地处鄂东地区,隶属湖北省黄冈市,其东南与黄冈市的武穴市(原广济县)接壤,西南与黄石市的阳新县隔江相望,北与黄冈市的浠水、英山两县毗邻,东与黄冈市的黄梅县及安徽省宿松县交界。就语音而言,蕲春可分为南北两个方言片,当地人称蕲南即县城漕河镇以南为下半县,蕲北即县城漕河镇以北为上半县,黄侃先生故里青石镇樟树村在上半县,语音以青石话为代表,上下半县彼此之间语音差异较大。
《蕲春语》是黄侃先生研究蕲春方言俗语的札记,是我国早期方言研究的重要文献。全文凡141条,文字分正文和夹注两种。所考求的方言除了“吾乡”即其故里湖北省蕲春县青石镇樟树村的方言词语外,还有通语类、方俗语、北方话、南人语、四川话、江苏话等。运用自成家法之理论,从文字、音韵、训诂诸方面来考证本字,对有关的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等进行系联辨析。黄侃先生认为本字直接来自训诂专书的有132条札记,其中最多的是来自《说文解字》,有73条;其次来自《广韵》《尔雅》《通俗文》《集韵》等,有59条;来自上古文献的共有9条,主要有《诗经》《左传》《礼仪》《汉书》等。他通过语音关系或字词关系进行进一步系联,认为所找到的本字是《说文解字》所收字的“音转字”“音变字”“后出”字等,共有45条札记。这些为研究《蕲春语》和《蕲春语》与通语、蕲春方言以及其他方言的系联奠定了基础。
一、《蕲春语》与通语的系联
《蕲春语》收集了141条方言词语,通过进行整理、归纳,其与通语存在一定的系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共有15条:
(一)古字、通语音义相合,共有9条。如:
辣:玄应《俱舍论音义》引《通俗文》:“辛甚,曰辣。江南言辣,中国言辛。”今通语谓辛皆为辣,寻其本字当作,,从吏声;与辣、烈皆双声,辣、列古一音耳。今通语写作“辣”,蕲春话亦然,读作[la31],与《广韵》卢达切正合。
(二)古字、通语音同义异,共有2条。如:
姣:《左传·襄九年》:“弃位而姣(注:淫之别名)。”《广韵》有古巧切一音。《蕲春语》谓淫事为姣,或读洪音则如杲,或读细音则如矫。或书作搅,非也。今蕲春话读“姣”[iau33],与普通话一致,但意义完全不同。
(三)古字、通语音异义合,共有3条。如:
干:《说文》部首:“干,犯也。从反入,从一。”《女部》:“奸,犯淫也。”皆古寒切。《蕲春语》谓淫事曰奸,读古案切。今蕲春话谓不正当男女关系为通奸,读作[toŋ33ian33],与普通话一致。
葴:《尔雅·释草》:“葴,寒浆。”今酸浆草,江东呼曰苦葴,音针。今北京有此草,曰灯笼草。其实成于夏秋间,儥(注:[y51],卖)者摘取之,反披其房,挟以两苇,每十枚为一串。剖之,中多子,味绝酸,云可以祛烦暑,俗名红姑娘。今蕲春话无此说,普通话有此说。
(四)古字、通语音异义异,共有1条。如:
滫:《说文·水部》:“滫,久泔也。息有切。”字亦作糔(注:[iu33],用水调面粉)、作,《广韵》上声四十四有:“糔,糔溲。”下平声十八尤:“,饭坏,所鸠切。”《蕲春语》谓羹饭坏皆曰,读所鸠切;或谓之酸。今蕲春话谓食物变味曰“馊”,读作[su33],与普通话同;又饭菜变质曰“酸”,读作[san33],与普通话有别。
二、《蕲春语》与蕲春方言的系联
《蕲春语》与蕲春方言的系联更为密切,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共有81条,如:
(一)古字、蕲春方言音义相合,共有21条。如:
挺:《说文》部首“壬”:“一曰象物出地挺生也。”缘此而有挺、侹、梃、颋、、莛、珽、娗、桯诸字。《蕲春语》状物之突出曰挺,状物之暴起曰挺,谓动力向前曰挺,北京语亦有之。挺之为言,与相反者也。今蕲春话仍读“挺”[t‘in53]。其他的如:鰱(鲢)、簟、鸠、、箅、、蝲、錾、、枓、桁、、迮、掔、桊、矆、、挑等与蕲春方言音义相合。
(二)古字、蕲春方言音同义异,共有2条。如:
(三)古字、蕲春方言音异义合,共有7条。如:
捾:《说文·手部》:“捾,搯捾也。乌括切。”《蕲春语》有此说,音作窊,字写作挖。今蕲春话中“挖”读[ua31],“窊”读作[ua35],二字不同音。又如:
(四)古字、蕲春方言音异义无,共有24条。如:
瀎:《说文·水部》:“瀎,拭滅儿。莫达切。”《广韵》:莫发切。“泧,瀎泧也。读若椒榝(注:[ʂa55],一种植物)之榝。”今北京语谓衣既亵绉,复整理之,为瀎泧,音如麻沙。《蕲春语》谓之摸,读慕。今蕲春话无此说。又如:
袥:《广韵》人声十九铎:“袥,开衣领也。他各切。”《蕲春语》谓单衣领下别加里一围曰袥肩,即此字。《说文》:袥,衸也。今蕲春话中无此说。其他的如:、刅、蛁、蜃、寽、帑、篅、、篢、箬、袁、、梡、磉、筧、媆、樘、堑、菌桂、塍、鍬鍤、序等与蕲春方言音异义无。
(五)古字、蕲春方言字异义同,共有27条。如:
楤:《广韵》上平声一东:“楤,尖头担也。仓红切。”《蕲春语》谓担束薪之器曰楤担,音正同《广韵》。楤字《说文》不载,当为鏓之后出字。鏓,大鑿平木者。今蕲春话中仍保留了“楤担”[‘oŋ33tan35]一词。其他的如:胖、、庌、犗、嫴、、、佰、坎、、、、湑、擥、、、軶、(注:[pa51]、[pai51]、[pei55],耙)、蓊、菌、盂、欿、、、墼等与蕲春方言字异义同。
三、《蕲春语》与蕲春方言的音转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蕲春语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蕲春语》与蕲春方言为何会出现变化?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古代为某个词所造的本字,其使用范围太窄,成了僻字,人们便借同音的常用字替代;二是由于古代那个词发展到今天,已经义有引申,或音有转变,或两者兼而有之,人们无法将它与原来那个本字联系起来,便借用一个同音词以表示。《蕲春语》中的音转现象共有45条。
(一)古字、音转字声韵地位相同。对此,只要古字、音转字意义相合或意义间构成引申关系,便可据以断定古字即本字。如:
腯:《说文·肉部》:“腯,牛羊曰肥,豕曰腯。陀骨切。”《蕲春语》中状小儿肥盛曰“胖,即伴字,方音读若滂去声,腯腯”,或曰“胖腯了底”。腯音转在端纽,《唐韵》“他骨切。”则在透纽。而读闭口。
蝦:《尔雅·释鱼》:“科斗,活东。(蝦蟆子)”活东,舍人本作颗东。活又音古活切,与颗皆双声。科、活、斗、东亦皆双声,今北京谓蝦蟆子为蝦蟆骨朵,又以双声而变。《蕲春语》谓之蝦蟆稊。今蕲春话谓蝌蚪为“蝦蟆稊儿”[k‘ei31ma31ti31],“蝦”由匣母转入溪母,而“稊”则是“斗”之音变。
此类音转的字还有:鐴([pi51],犁耳)、裲、背、掊、軵、癶(注:[po55],像手拿肉祭祀的样子,襻)、鱊鮬([y51k‘u55],鳑鲏鱼)、(注:[xu35],果实中坚硬并包含果仁的部分,核)、鑐、妪、釬(焊)、(堆)、(注:[xua55],血)。
(二)古字、音转字音值相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方言俗语词由于某种缘故保持古音未变,从而其音转字也便保存了古音。
痨:《说文·疒部》:“痨,朝鲜谓饮药毒曰痨,郎到切。”《蕲春语》中有此音,音正同《唐韵》。药物中毒谓之痨,不仅存在于蕲春话,湖北其他方言以及湖南话中均有这一说法。今蕲春话中谓下毒使人或动物吞食曰痨,毒药谓之“痨药”,音[lau34],读阳去[2]10。近代中医称肺结核为“痨病”,音[lau31]。
佻:《方言》七:“佻,悬也。赵魏之间曰佻。……燕赵之郊,悬物于台之上谓之佻。”注:“了佻,悬物儿。音丁小反。”《蕲春语》有此语,字作弔、钓者多,音多啸切,正以《说文》。佻亦钓之借尔。今普通话把物体悬挂起来曰“吊”,音多啸切,正和《广韵》,蕲春话亦然,读作[tiau35][2]29。
(三)古字、音转字音异义同。其音相异有可能是由于古今音转造成的。古代某个词,从当时所属声韵地位,也许经过了一次或多次音转,才变成了今天的读音并产生了记录今音的音转字。所以考察这一类方言口语的原始本字时,就要以义同为基点,着力考察声韵方面的联系。
螮蝀:《尔雅·释天》:“螮蝀,虹也。”《释文》曰:“虹,俗亦呼为青绛也。”是虹有绛音。《广韵》上平声一东:“虹,螮蝀也。户公切,又古巷切。”今北京语正读虹为绛。《蕲春语》谓之虹美人,其语也古。美人,读为买寅。今蕲春话“虹”读[xoŋ31],口语只呼为[ma53ioŋ53]或[kaŋ35ma53ioŋ53],而无“螮蝀”一词,《蕲春语》中的“买寅”可能是拟其仿佛之音而已[2]17。
曾:《说文·八部》:“曾,辞之舒也。”《方言》十:“訾,何也。湘潭之源、荆之南鄙,谓何为曾,或谓之訾,若中夏言‘何为’也。”今通语谓何为“争么”“怎么”,皆即曾字。而汉口以南迄长沙,谓何曰“么子”,子即訾也,语有逆顺耳。今蕲春话“何”谓之“么的”[mo53ti3]或“么事”[mo53s3][2]18,不说“么子”。
此类音转的字还有:呉(吴)、厽(累)、豇、臿(锸,[tʂ‘a55])、孚、勺、图、柴、卵、瘢、私、甘棠。
(四)古字、音转字音异义异。对于这类情况要区别音、义差异的程度。如果意义方面的差异不大,便从义入手开始分析;反之,则从音开始分析。
此类音转的字还有:襊([ts‘uei51],衣游缝)、氿([kuei214],沟)、衰(伞)、茭([tiau55],喂牲畜的干草)、藠([tiau51],多年生草本)。
四、研究《蕲春语》的意义和价值
黄侃在《蕲春语》中搜集和考证了蕲春方言词语一百多条,涉及到天文气象方面的如矆、螮蝀;山川地理方面的如佰(陌)、堑、坎、塍;饮食服饰方面的如挑、袁(褑,[yan51],衣襟上佩玉的带子)、、襱、背;生活起居方面的如鐘(钟)、(牖,[iu214],窗户)、馏、滫([iu214],泔水)、、箅、桁、、篢、箬、、、辣;亲属称谓方面的如帑;动植物方面的如蛁([tiau55],蛁蟟,蝉)、、葴、、、鸠、菌、、蝦、豇、茭、藠;水生产品方面的如、、鰱(鲢)、鱊鮬;农业农事方面的如柴、、桊、篅、筧(笕,[tian214],连接起来引水用的长竹管)、鍬鍤(锹锸[t‘iau55tʂ‘a55],锹)、楤、軶([51],轭)、鐴;形状动作方面的如枓([tu214],斗栱)、欶、干、挺、捾、居、锢、寽、犗([tiE51],阄割)、、、掊、軵、厽、臿、图;疑问程度方面如胖、、曾等。
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为研究《蕲春语》、《蕲春语》与通语、蕲春方言以及其他方言的关联奠定了基础。研究《蕲春语》的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蕲春方言词语的某些特点。《蕲春语》中保存了一些历史悠久、生命力强的词语是蕲春方言的一个显著特点[3]189,例如:
《蕲春语》中像这样的词语所表达的不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一般都属于基本词汇的范畴,在我国古代的韵书和典籍中都有记载,现在的百姓生活中还经常使用[3]190。如《蕲春语》中的“矆睒”一词,“矆”按《说文》的“许缚切”应读[xo31],“睒”按《广韵》的“失冉切”应读[ʂan53],也就是现在人们常用的“闪”字,在蕲春现代方言口语中仍保留了[xo31ʂan53]的读法,这就充分显示了这类方言词语强大的生命力[3]190。这一类词语还有:、箅、背、襊、、楤、、捾等。
第二,探讨了某些方言词的来源,阐明了一定数量的同义词语。如:樘:《说文·木部》:“樘,衺柱也。丑庚切。”“枨,杖也。宅耕切。”《广韵》:直庚切。此二,皆有柱之义。字亦作撐,《尔雅·释宫》:“枨谓之楔。”《蕲春语》谓门后衺柱,一端当门中,一端鐏地者,曰门枨。施枨即谓之枨,读除更切。其用力支持谓之樘,病而强起亦谓之樘,皆同音。说明“樘、枨、撑、门枨”等词较早的出处和它们的音义关系[4]438。又如:居:《说文·尸部》:“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篆作踞,九鱼切。踞,《广韵》居御切。字又作跍,《广韵》上平声十一模:“跍,蹲儿。苦胡切。”《蕲春语》谓蹲曰跍,亦曰蹲。蹲读如敦;跍,音同《广韵》。今蕲春话谓“蹲”曰“跍”[k‘u34],普通话无此说。此阐释了“蹲、居、跍”等共同语和方言词的关系,言简意明。又如:挺:《说文》部首“壬”:“一曰象物出地挺生也。”缘此而有挺、侹、梃、颋、、莛、珽、娗、桯诸字。《蕲春语》状物之突出曰挺,状物之暴起曰挺,谓动力向前曰挺,北京语亦有之。挺之为言,与相反者也。今蕲春话仍读“挺”[t‘in53]。
义疏云:“鱮,似鲂而头大,鱼之不美者。故里语曰:‘网鱼得鱮,不如啗茹。’其头尤大而肥者,徐州人谓之鰱,或谓之鳙,幽州人谓之鸮,或谓之胡鳙。”《蕲春语》谓人家池塘中蓄鱼皆鰱,其头大者曰肨头;读匹江切。头小者,曰鰱子。其鲲,曰鱼苗;稍大者,曰鱼秧[4]426-427。取鱼秧置塘中,若水肥,则不及一岁,已重二三斤;两岁即十余斤矣。味极鲜美,尤以肨头之头为佳;其身可脍可,较之野鱼皆过之。(《蕲春语》谓以人力养之者曰家鱼,自生池泽曰野鱼。)今蕲春话谓头小者曰“鲢子”[liɛn313],头大者曰“肨头”[p‘aŋ33t‘u3],后者与普通话有异。其中“鰱、鱮、鳙、胡鳙、鸮、鲢子、肨头”就是一组同义词,“鱼苗”和“鱼秧”也是一组同义词。
第三,有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蕲春农耕文化和生活习俗。如:鍬鍤:《说文》又有銚:“一曰田器。”《唐韵》:“鍫,七遥切。”亦作鐰。字变又作耖,《广韵》:“重耕田也。初教切。”《蕲春语》耕皆三次:始耕发土,用犁,曰耕;次耕曰耙;最后耕曰耖,其器亦曰耖,视耙齿益长。既耖而施重矣[4]441。今蕲春话有“鍬”,读作[t‘iau33],与普通话相同。“耖”读作[‘au35],与普通话有别。
这一类词语还有:鐴、楤、佻、鑐等。
上述词语反映了黄侃先生在考证蕲春方言词汇时,展示了农具的名称、形状、用途以及耕作者的劳动情趣,不仅使读者了解了蕲春方言词语的形、音、义,而且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与此同时,由于蕲春县地处长江中游,境内河流、湖泊众多,主要有蕲河、赤龙湖、赤东湖、赤西湖、雨湖等,因而拥有丰富的水产品,尤其是鱼产品。《蕲春语》中较仔细地记载、考释了“鲢子、肨头、、乌、鰟鮍、蝦蟆稊儿”等各种鱼蝦的名称、种类、形态、习性等[3]192,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和了解了蕲春百姓的生活习俗。
第四,有助于弄清蕲春方言乃至鄂东方言的归属,扩大鄂东地区的社会影响力。学习和使用母语方言是人的生存活动的基本需要,只有摸透、了解方言的特征才能为方言分区提供可靠的依据。目前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还存在一些分歧,原因就是对各方言区的特征研究的不够,尤其是不同方言的词汇特征和语法特征研究得更少。所以对《蕲春语》开展研究,对揭开“楚语”的神秘面纱,弄清蕲春方言乃至鄂东方言的归属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方言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活古迹,研究因源流相关而形成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蕲春方言的渊源关系和亲疏关系,也可以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从目前方言研究的现状看,对于鄂东方言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还有许多尚未开发的语言资源,是鄂东方言研究中非常珍贵的活素材。加强对鄂东方言尤其是对蕲春方言的研究,对于扩大鄂东地区的社会影响力,弘扬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世界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地的方言和地域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对方言和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蕲春方言是指世代生活在蕲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惯常使用的语言,其中包括与北方方言相同的词汇和相近的发音,也包括与北方方言不同的词汇和相同词汇的不同发音,它是蕲春先民长期创造累积的结晶,是优秀的大众文化的积淀,因此研究黄侃先生《蕲春语》在蕲春方言中的运用及其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