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管理模式在急诊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2-10-29张津秋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发生率骨折风险管理

张津秋

(天津医院急诊科,天津 3002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水平飞速发展,改革开放成果日益广泛,人民需求日益丰富。交通工具的普及、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人民参与公共活动需求的增加,导致各种意外所致的创伤性骨折在我国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数据显示,随着创伤骨折发生率的持续升高,患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1]。创伤性骨折已成为临床急诊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2]。目前,临床针对创伤性骨折采取的主要治疗措施是外科手术[3]。创伤性骨折发生后,及时进行手术救治,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此外,对急诊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也能极大提高治疗和康复效果,因此,及时开展救治和护理工作,对于急诊骨折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意义重大。由于创伤性骨折比较特殊,具有突发性,患者年龄、基础病、文化程度都各有差别,急诊救治时会受到骨折部位、骨折程度、就诊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为急诊骨折患者实施科学、高效的护理措施是临床护理人员关心的热点。在急诊骨折患者护理中,由于常规护理缺乏个性化、且针对性不强,对急诊骨折患者救治中的突发情况和风险预知不足,已不能满足急诊骨折患者的护理需求。风险管理模式是护理模式的一种创新,具有系统性、预见性、针对性的特点[4]。基于风险管理模式的护理措施是指对护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科学的评估、高效的控制,从而预防和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以及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5]。风险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颖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护理质量,在医院急症危症护理中多有应用[6-7]。本研究对收治入院的急诊骨折患者实施基于风险管理模式的护理措施,旨在为急诊骨折患者探索出更科学、更高效的护理新模式,为急诊骨折患者的护理提供应用参考。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急诊的156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78)和对照组(n=78)。观察组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29例,平均年龄为(48.42±5.08)岁;体质量指数(BMI)平均为(25.26±3.41)kg/m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51例,高中及以上者27例;骨折类型中上肢骨折28例、胸部骨折12例、下肢骨折31例、其他类型7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31例,平均年龄为(47.36±5.22)岁;BMI平均为(25.52±4.04)kg/m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49例,高中及以上者29例;骨折类型中上肢骨折26例、胸部骨折13例、下肢骨折32例、其他类型8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2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1)纳入标准:①外伤史明确;②急诊确诊为骨折;③知情同意;④无精神疾病;⑤年龄<75岁。(2)排除标准:①非创伤骨折;②陈旧性骨折;③依从性差;④存在肿瘤或其他器质性病变;⑤无法语言沟通。

2 方法:2组患者均进行急诊骨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急诊常规护理,主要流程包括6个方面:(1)协助患者家属完成就诊挂号,并进行分诊,确保患者快速、顺利就医;(2)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和脉搏测定,并依据患者当前体征和症状对患者病情进行合理评估,并密切关注患者病情有无进展或恶化等情况;(3)对患者创口进行初步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对于需要给予吸氧或开放气道的患者,应及时给予相应处理;(4)待患者情况趋于稳定后及时护送进行各项检查,并为患者做好手术前的充分准备;(5)手术期间协助患者家属进行入院各项手续的办理,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做好消毒工作,以确保患者顺利入院治疗;(6)术后密切关注创口变化,预防感染,对患者术后进行饮食指导和功能锻炼。在整个急诊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该全程陪护,耐心及时的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协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关心患者,鼓励患者,积极为患者服务,保障护患关系和谐。观察组应用基于风险管理模式的护理措施,包括:(1)成立风险管理模式护理团队(包括医生、临床药师、护士等成员)。对团队成员进行系统和专业的知识培训,参考文献资料并结合医院急诊骨科实际情况,确定护理风险事件类型。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护理风险管理,并在团队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护理风险沟通交流模式,以积极应对突发性的护理风险事件,提高团队护理风险管理质量和护理效果。(2)制订基于风险管理模式护理方案。根据护理团队确定的护理风险事件,制定急诊骨折患者风险管理模式的护理方案。①风险识别:针对易出现的护理高风险事件,展开系列培训,使团队成员充分掌握风险管理知识,具备对常见风险事件有效识别的能力。②风险评价:由护理团队成员结合患者骨折病情信息(如活动度、意识状态等)和临床基础资料(如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已有用药史等),对可能引起护理风险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衡量和评价,确定患者潜在的护理风险类型,并提前与团队成员沟通协调,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杜绝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如果患者在急诊期间病情发生变化,应及时对风险事件进行再次评估。③风险预案:急诊骨折科室应根据以往急诊骨折护理风险事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学习和演练,确保团队成员熟练掌握风险应急预案。在此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的护理风险事件,制定相应的风险护理预案,积极进行预防风险情况的发生或有效处理发生的风险事件。④效果反馈:适时召开风险管理会议,分析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及处置措施,重点考察急诊骨折风险管理模式是否有不完善的地方,并积极讨论予以针对性改进措施,提高风险管理模式的护理质量。

3 观察指标:应用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后,(1)比较2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救治效率及护理质量。其中,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主要针对患者意外(压疮、坠落或滑到等)、给药事件(方法不对、给药延迟等)、技术操作(仪器操作不熟、医嘱执行不及时等)、护理服务(态度、责任心、耐心等)、护理记录(错记、漏记,记录不及时等)、护理管理(物品缺失、计费不准等)6大类急诊骨折常见护理高风险事件进行发生率的统计比较。(2)救治效率主要针对急诊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进行救治效率的评价,时间越短,救治效率越高。(3)护理质量评价采用医院自制量表进行。包括技术水平、理论水平、护理效果及护理方案执行情况4个方面进行评价打分,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计算其统计值,(±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计算其统计值,P<0.05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急诊骨折患者干预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发生患者意外、给药事件、技术操作、护理服务、护理记录、护理管理6大类高风险护理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8.97%、15.38%、11.54%、16.67%、16.67%和12.82%。而观察组患者,在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后,发生患者意外、给药事件、技术操作、护理服务、护理记录、护理管理6大类高风险护理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28%、5.13%、2.56%、3.85%、6.41%和2.56%。与对照组相比,上述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急诊骨折患者干预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n,%,n=78)

5.2 2组急诊骨折患者干预后救治效率比较:对 照组急诊骨折患者急诊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平均值分别为51.23分钟、46.72小时、20.17天和20.22周。而观察组患者在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后,急诊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平均值分别为42.74分钟、38.41小时、14.25天和16.39周。与对照组相比,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后,观察组上述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急诊骨折患者干预后救治效率比较(±s,n=78)

表2 2组急诊骨折患者干预后救治效率比较(±s,n=78)

组别 急诊手术时间(min)首次下床活动时间(h)患者住院时间(d)骨折愈合时间(w)对照组51.23±8.19 46.72±6.94 20.17±5.38 20.22±4.15观察组42.74±7.35 38.41±5.37 14.25±4.62 16.39±3.37 t 6.814 8.364 7.373 6.327 P 0.000 0.000 0.000 0.000

5.3 2组急诊骨折患者干预后护理质量得分比较:对照组急诊骨折患者在护理技术水平、护理理论水平、护理效果及护理方案执行情况方面评分的平均值分别为20.21分、19.57分、20.15分和18.72分。而观察组患者,在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后,急诊骨折患者在护理技术水平、护理理论水平、护理效果及护理方案执行情况方面评分的平均值分别为24.48分、23.14分、23.37分和23.97分。与对照组比较,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后,观察组上述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2组急诊骨折患者干预后护理质量得分比较(±s,分,n=78)

表3 2组急诊骨折患者干预后护理质量得分比较(±s,分,n=78)

组别 技术水平 理论水平 护理效果 护理方案执行情况对照组20.21±3.74 19.57±3.62 20.15±4.03 18.72±4.25观察组24.48±4.63 23.14±4.08 23.37±4.26 23.97±5.02 t 6.336 5.781 4.849 7.049 P 0.000 0.000 0.000 0.000

讨 论

临床上急诊骨折患者多为外伤所致的骨折,其中意外事故是造成急诊骨折的主要因素[8]。因此,及时有效的救治和护理对于患者生命健康和身体康复意义重大。风险管理模式是一种新颖的、针对性强的干预模式,对潜在的、突发的风险事件具有高效的预判和处置[9]。风险管理模式开始在医院护理中得到关注,并在临床急诊救治护理中尝试应用。急诊科作为医院收治急症、危症、重症患者的主要科室,具有高风险、高压力、快节奏的特点[10],属于医院的高风险科室,建立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对于医院急诊科而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与急诊常规护理比较,风险管理护理模式优势明显。该护理模式贯穿急诊患者救治的全过程,旨在对急诊救护中的风险事件进行有效识别、客观评价、高效处理、科学反馈,有效避免因风险管理不到位,而影响医疗救护效果和护患关系。同时该护理模式还要求护理团队需要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从而在面对急诊骨折患者时,可以提供科学、有效、合理的护理措施,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商丹英[11]等报道,对骨科术后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模式护理后,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压疮出现率明显减少,且患者及其家属认可度极高,具有推广价值。周晓玲[12]等在医院骨科进行风险管理护理模式的探索,结果表明,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显示,基于风险管理模式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意外、给药事件、技术操作、护理服务、护理记录、护理管理6类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平均值也均显著降低,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技术水平、护理理论水平、护理效果及护理方案执行情况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由此说明,基于风险管理的护理模式应用效果优于急诊骨折常规护理。其原因可能为:系统性、针对性、规范化、标准化的护理方式提高了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强化了患者对疾病和康复的正确认知,增加了急诊骨折患者的护理配合度和治疗依从性,从而有效提高急诊骨折患者手术救治的效果,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综上所述,急诊骨折患者在接受基于风险管理模式的护理干预后,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救治效率明显提高,且护理质量也较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发生率骨折风险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
急诊护理干预对妇科急腹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信息化审计探讨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小伙骨折后愈合太慢什么原因
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有什么区别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