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点与反思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陶艺展作品评述

2022-10-29陈国辉宋世佳

人文天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质感陶艺雕塑

■ 陈国辉 宋世佳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流美术活动,是中国美术界的国家级且具权威性、综合性的大展,每五年举办一次,历届全国美展都是对美术发展的一次大检验。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陶艺作品展在景德镇举办,是继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以来第二次作为独立展区的全国性重要陶瓷作品展,共有274 件陶艺作品入选,其中进京作品30 件(含获奖提名作品8 件)。对该次展览中展品所呈现的艺术风格进行图像学分析,有助于理解中国当代陶艺发展态势的整体面貌与样式表征。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陶艺展区展品大体而言形式多样,佳作频出,水平也相对较高。然而,欣喜之外也伴随着些许担忧。例如,不少现代陶艺作品存在着大量借用其他美术门类的艺术语言进行模仿的现象。模仿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但将陶艺从其他美术门类中鲜明地脱离出来,形成陶瓷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审美形式,使其真正成为鲜活的独立门类,更能促进其长足发展。

一、全国陶艺展品的突出亮点

纵览整个展区,许多参展陶艺作品呈现出推陈出新、形式多元、手法多样、意蕴丰富的特点,尤其在展现当代时代风貌的同时,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汲取与融合,衔接十分自然,令人欣慰与欢喜。

(一)传统意象的挖掘与重塑

陶艺展区中有些展品着意于摆脱传统陶瓷的形式规范及固有影响而有所创新,同时在挖掘传统意象上有所突破,融入现代陶瓷创作中,使得传统陶瓷技艺和现代意蕴产生了和谐的交融。

相对于传统陶艺而言,现代陶艺更多强调形式语言的探索创新、主题内容的广博精深以及时代风貌。正如郑志刚先生在《全国美展金奖作品的特质》一文中指出的,优秀的现代陶艺应该要具有“超迈的立意”。就该次展览陶艺作品的立意而言,一方面,不少陶艺作品取材源自传统文化意象,赋予当代视角下对古典诗意物象的追忆与抒怀。如本次展览中的陶艺作品《山·月》寄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山、月、人的古典情怀,金黄的满月半隐于山崖之间,银色的弦月高悬在山崖之巅,都是极富古典诗意的意象。而当观看角度由平视转向俯视时,原来连绵起伏的山脉顿时变成了两具摆着惬意姿势的人体,仿佛沐浴在夜色中怡然自得,形式新颖又不失古典韵味。仅变换观赏角度便实现了由古典风格到现代风格的意境转换,不可谓不巧妙。

另一方面,有些陶艺家善于运用现代艺术语言对传统的文化元素进行挪用与重塑,形成新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方式。如《折叠空间》和《水墨徽语十三-征》都运用了传统泥板成型的方法,使传统陶瓷成型技法与现代艺术语言形成交互作用和效果。《折叠空间》用简练的几何线条以及和谐深沉的颜色,勾勒出简略的建筑形象,粗糙的纹理还原了建筑自身的质感,结构平稳,给人以新奇、和谐、质朴的审美感受。《水墨徽语十三-征》(见图1)借用了徽式建筑的艺术语言,有意拔高了作品建筑群的中间建筑,并进行了艺术简化处理,形成标志性的语言,将徽式建筑中富有特色的几何形状和色彩搭配凸显出来。该作品对建筑元素的艺术变形处理,使其作品主体与主体之外的小建筑体块形成了对比和补充,使画面更为和谐,同时产生了落差,形成一定的节奏感。该作品视觉主体的“楼体”腾空而起,又给作品带来了一些科幻感。同时,视觉主体又由于被过度拉长变形,使人联想到现代建筑的高楼大厦,与脚下环绕的经典徽式建筑村落互相衬托,引人思考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转换关系。又如作品《鼎兴中华》将传统的青铜器造型融入陶艺作品中并加以改造,用釉料装饰模拟了青铜器独特的锈色,抹平了青铜器表面的棱角与装饰纹样,只保留了一个大概的形体体征,使其呈现夸张的圆润,显得格外简约、憨态可掬,好像赋予了作品以人的个性。形式的抽象简化带来的现代感,与作品主题“鼎兴中华”对传统文化的映射相得益彰,将传统与现代串联在一起。作品《丝路耘歌》以泥板拼接的方式表现了三组人物骑着马高歌奏乐前行的景象。从该作品的表达样式来看,泥板最原始的形态被保留了下来,统一的白色色调下,泥板的结构被清晰地呈现并突出,整体造型显得朴素稚拙、别有风味,显现出一派轻松活泼的气象。通过艺术家有意挪用传统文化意象的创造,泥板的运用不再仅仅作为一种传统的造型手段,而跃居为一种重要的形式语言,是艺术家表达的主要内容,为传统陶艺创作到当代观念性表达的转换提供了范本和经验。

图1 《水墨徽语十三-征》(作者:林则钦)

(二)观念的更新与表达

该展部分展品有意突破传统陶瓷的结构形式,舍弃传统陶瓷的实用价值,强化作品审美的当代性观念表达,反映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这类作品往往与人们的内心世界、社会热点问题相关联,具有较为深刻的对社会、人生价值的探索与思考。例如,《逆行者》描绘了消防队员向着野火席卷过的山坡行进的画面,身着橙黄色消防衣的消防队员在焦黑的火场废墟上,艰难又坚定地向前,他们有的暂时脱下厚重的外套疲惫地坐在地上相互依靠着休息,有的无力地跪在山脚下凝望着前方。这件作品反映了消防员这一“逆行者”形象的英勇与牺牲,令人动容。《扫码用车》的整体外形是一团交错折叠的曲形“金属管”和“轮胎”,其中包含着一个自行车座,还隐约可以看出其他自行车构件散布其间,显示出这是一辆惨遭蹂躏、废弃的自行车。在“金属管”上,每间隔一段就包裹着一片醒目的黄色塑料,上面写着共享单车品牌字样。处于扭曲变形、压缩形态下的共享单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城市共享单车产业的乱象:大量共享单车或是被随意丢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或是作为发泄情绪的窗口被人为破坏,本着先进的便民共享理念创造出的共享单车变成了满街的“垃圾”。该作品呈现出某共享单车管理问题以及市民素质问题,也包含着对时事热点的反思批判,以及对大众的警醒教育,引人深思,体现出艺术家对社会现象的深切关注。

二、全国陶艺展品存在的问题

纵然陶艺展区呈现出一定的时代风貌,也不乏优秀作品,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让人担忧中国陶瓷艺术的未来走向。

(一)模式化的形式表征

虽然新时期的中国当代陶艺迎来了新发展,但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陶艺作品展中,呈现的主流却是受到西方艺术影响下的现代陶艺,中国传统陶瓷的创作观念、样式、风格以及手法继承严重缺失。陶艺家在创作陶艺作品时,过多地借用了西方现代陶艺作品的造型与材料,在此过程中却逐渐失去了中国传统陶艺的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而演变为各种形式语言的胡乱堆砌,表现出某种模式化、样式化、概念化的形式表征误区。例如,陶艺作品《鱼盘》《甡甡》《线释经纬》等作品突出强调了瓷器釉料表面光滑、明亮的独特质感,除此之外,缺乏更深层的内涵表达。《惊蛰》体现了瓷器经过烧制之后釉料的色彩丰富性和表层的通透性,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对于西方现代陶瓷工艺的形式模仿,乃至盲从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种种语言移植等弊端。又如,展区中的瓷塑人体在结构形式上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如十三届参展作品《出离》与十二届参展作品《双生系列之世界》在形式上就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夜寻》的瓷塑人体表达则显得僵硬空洞、乏善可陈,并且人体比例稍显奇怪,瓷的表面青花图案更是与瓷塑人体表达的主题毫无关系,令人摸不着头脑,给人内容空洞、无病呻吟的感受。

(二)“雕塑化”的惯性表达

所谓“雕塑化”的惯性表达,即太注重陶艺作品的“雕塑性”而产生过多的“陶瓷雕塑”,使得整个陶瓷艺术展显得过于单一化。在该展区的不少雕塑陶瓷作品中,陶瓷逐渐成为雕塑作品的材料来源,成为雕塑语言形式的重要部分,而没有更好地发掘出陶瓷艺术独有的艺术语言以及价值体系。甚至不少雕塑类陶瓷艺术作品在追求雕塑感的过程当中,片面强调观念的表达而忽略了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实则是打着“创新”的旗号来掩盖当代陶艺创作语言的空洞与苍白。《猫》《相由心生系列》等作品是一类精致的立体造型,仅仅作为某件雕塑欣赏也未尝不可,抛开这些作品本身的技艺不谈,就会发现他们缺乏观念上的创新与对陶艺艺术语言的探索。

事实上,针对陶艺作品“雕塑化”过多的单一惯性表达误区,我们可以寻求一些突破的空间。如通过对陶、瓷等材质以及釉料等装饰手法的分离与重组,对陶艺创作进行形式层次的多元化、多样性探索,将有助于丰富陶艺作品的形式手法、陶艺器型、结构样式、烧制手段等,为现代陶艺的发展寻找新的灵感。现代陶艺不仅可通过陶瓷雕塑的形式呈现,更应有力地拓展“陶艺”作为有别于如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门类的独立性艺术的特质。

虽然本次陶艺展中较多陶艺作品都走入了过度雕塑化的误区,使得整个展区呈现单一的发展局面,但庆幸的是,个别作品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尝试。如作品《形式与过程——塔》将釉点浇在泥坯上形成流散的状态,像是自然随意地滴漏在质朴粗钝的黑色泥坯上,将釉料作为一个独立且醒目的形式语言来表达相应的主题。再如,《“古景”系列》很好地将陶艺与雕塑划清了界限,不同于陶艺在人们心中的刻板立体造型,作者将作品尽量压向了平面,使作品相比立体艺术更适合从单一角度欣赏。观者的目光被引导着与作品中的平面保持垂直,而光影效果的加入使得所观画面更为深邃,又比单纯的平面艺术更为灵活生动。该作品呈现出中国古代建筑非常经典的印象——“檐”,与“檐”伴生的“影”,以及其程式化的符号——黑白、纵横,彼此之间相依相存,引发观者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哲学意味的思考。

(三)形式上过多借鉴

陶瓷艺术从诞生之初,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兼具重要的实用功能与装饰效果。几千年来,陶瓷器物主要作为饮食器皿、储存容器、墓室明器等实用品,常常被“实用”“美观”涵盖其价值,其造型往往依据所要承担的实用功能而设计,其外形装饰则常常从自然和生活中借鉴物象形态特征进行堆塑、捏塑、招贴、刻划、素坯彩绘等。在实用功能为首的条件限制下,传统陶艺家们的才智困在“制器”的局限中,难以自由地探索陶瓷艺术的创新形式。现当代陶艺创作已经逐渐摆脱实用功能的影响而更注重追求陶瓷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时代特色,所要挖掘、反映的也不仅仅只是客观世界,而是人的内心世界与社会意识,这使得艺术家有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内涵表达。当代陶艺更应该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广泛地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成为艺术家表达自我观念、进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然而,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陶艺展区却呈现了当代陶艺在形式上过多地借鉴和复制其他物象肌理与质感的单一化表达误区。有的展品通过模拟其他材料来表现陶瓷的表层肌理,如《相非相》《世界》《山·月》模拟了岩石的质感,《蚕食系列》模拟了木料的质感,《映雪》模拟了石块的质感,《山外有山》模拟了石灰的质感,《静域》模拟了钢板与石块的质感,《鼎兴中华》模拟了青铜的质感,《山水》模拟了塑料或纸壳的质感,等等。此次展览的部分展品虽然意识到了当代陶艺需要有形式上的创新,却还没有深入发掘、利用陶瓷独特的艺术语言,仍停留在通过模仿其他材质的表面质感达到表层形式创新的阶段,实则体现出陶瓷艺术家们对于陶瓷技艺的运用局限与思维表达的匮乏,对陶艺本身艺术语言缺乏相应的深层思考,由此不免面临缺乏艺术内涵等深层次思考的创作本质问题。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仅仅利用黏土和釉料的不同选择和处理便可以模拟出差异如此之大的各种材料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对陶瓷原料的艺术创新性表达中包含巨大的可能性,当代陶艺创作可以有多重选择和多重走向,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对其他工艺品种、材料的借鉴与改造存在于大多数参展陶艺作品中,体现出单一性、相似性的特点,也说明我国现代陶艺创作仍然处于表面摹仿的初级发展阶段,仍然需要艺术家们坚持学习、投入和探索。由此,我们要逐渐形成当代陶艺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本体语言、技艺手法,以其作为媒介呈现当代艺术观念,逐渐摆脱传统陶瓷功能、技术的限制,以及仅仅摹仿、移植其他艺术门类的思想桎梏,使现当代陶艺蓬勃发展。

三、反思与建议

全国美展陶艺展是全面呈现和系统梳理中国陶艺现状的重要大展,其亮点与不足往往成为艺术界热衷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一方面,许多获奖作品往往会成为全国陶艺界争相学习、摹仿和探讨的重要对象,对未来中国陶艺的发展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全国美展陶艺展的作品评审和办展方式都应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之上,着意于挖掘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能反映时代生活和精神面貌的精品力作,不仅要有延续传统陶艺的文化根脉,也要有从工艺到装饰、从实用到观念、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之处。同时,在展场的展陈方式、作品的媒介表达与视觉呈现上,都要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积极探索。另一方面,作为全国性的最具规模的美术界学术性大型展览会,全国美展陶艺展的评审和办展应该注意参展作品的单一化、模式化和同质化等弊端,在各显神通的众多艺术风格同台竞技的场景中,尽量避免运用相似的装饰手法、材料质感和意象形式等,更要避免各种为应付参展而展开的猜题、押题、赶题等低劣做法,秉持全国陶艺界创作的清气和正气。

猜你喜欢

质感陶艺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空间的质感
写实雕塑
颜料的“质感”
“疯狂”的陶艺
浓郁质感色来袭 这个秋冬有色可循
学陶艺
做陶艺
打造上乘质感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