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级共享理念在高校生活区边界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以同济大学生活综合体设计为例

2022-10-28黄路遥HUANGLuyao谢振宇XIEZhenyu

住宅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生活区服务设施同济大学

■ 黄路遥 HUANG Luyao 谢振宇 XIE Zhenyu

0 引言

传统意识形态中,中国高校普遍呈现自组织状态,有着清晰明确的边界,与围墙外的世界互不交融,犹如封闭的象牙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校城关系发生转变,高校面向城市开放成为必然趋势。承载师生居住生活、购物休闲等活动的生活区,在功能和空间上最贴近城市,是校园整体开放的关键突破口。

1 高校生活区开放共享的趋势

1.1 校城功能与空间关系的转变

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急速扩张,原本位于偏远郊区的高校老校区由创立之初的封闭、独立于社会之外,到逐渐开放、融入城市。大学变成了新的城市中心区,周边环境被拥挤的城市建筑群所包围,高校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发生转变。

此外,高校与城市在文化设施、商业服务、绿地空间等方面资源分配不均,二者应双向互补:城市的发展由大学的知识来带动,大学的服务因城市的支持得以进一步完善,高校与城市的功能关系发生转变(图1)。

图1 大学与城市空间与功能关系的演变

基于大学与城市空间关系和功能关系转变的现状,过去高校封闭的象牙塔模式已不再契合新时代的需求[1],高校不应再人为地与社会隔离,而是要由内聚型转变为外溢型,回归城市,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1.2 校园生活区开放的可行性

国内现阶段开放性校园的实践中,关注点多集中于通过对界面的形态处理来弱化校园与城市的空间隔离,但对校园与社会深层次的功能联系少有考虑。在长期延续的功能分区理念影响下,我国高校校园的区块感明显,尤其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高校老校区,大致包含以办公学习为主的教学区、以健身锻炼为主的运动区、以居住休闲为主的生活区等。各功能区块承载的人群活动类型不同,与城市的互动形式也有差异,如:教学区、运动区可以向城市提供文教、体育资源,生活区可以得到城市服务设施的补给。校城关系因区而异,开放策略也需要因区制宜。

对上海市杨浦区三所典型的城市中心区高校——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上海财经大学国定路校区进行实地调研,发现高校生活区具有以下特点(图2):①高校师生人数的增加使得原有的生活建筑规模及后勤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新的使用需求,实现校园与城市的功能互补是切实需求;②老校区总体布局大多采用环状分区布置,生活区往往位于外层,主导校城界面的活跃度[2];③目前大力推广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意在平衡生活服务设施资源,近些年出现了很多校城共建共治的成功案例。

图2 上海市杨浦区三所高校生活区及服务设施分布

总而言之,高校生活区在功能类型上与城市互补,在空间位置上与城市邻接,在运营管理上有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政策支撑,十分适合作为探索校园开放的优先区域。

2 边界空间作为生活区开放的载体

细胞通过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完成内外物质和信息的传递,与之类比,校城互通共融的前提是实现边界空间的双向渗透。作为校园和城市的交接地带,边界空间决定了高校与周边环境的空间整合程度。

2.1 同济大学生活区界面状态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是城市中高校老校区的典型代表[3],本文即以其生活区边界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同济校园边界状态大致可以分为3 种:抗性边界(视线不可见、流线不可达,如围墙等)、渗性边界(视线可见,流线不可达,如栅栏等)、融性边界(视线可见、流线可达,如底商等)。同济生活区与城市交接界面大多以围墙、栅栏等形态存在(图3)。

图3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界面状态

2.2 功能需求与空间供给的错位

对同济大学校园内外的生活服务设施分布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问卷调查发现;高校扩招、土地资源紧张导致校内的后勤服务设施欠缺;再结合对人群的问卷调查,退租还教、店面违章整改导致校外的商业服务设施关停(图4)。可见校区周边的生活服务设施已无法满足校园师生和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图4 同济大学校园内外生活服务设施分布

然而,校园边界空间却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同济校园西北侧、西侧、南侧均存在大小不一、利用率低的边界空间,或杂草丛生,或空置废弃,犹如 “交界真空带”(图5)。

图5 同济大学生活区边界空间现状

因此,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生活区目前的问题在于供需不平衡,生活服务设施缺少空间来承载,而边界区域又存在大量低利用率的空间资源,呈现出功能需求与空间供给的错位。

2.3 生活区边界空间定位

在校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原本被人忽视的边界空间,因处于校城交接地带而受到日渐广泛的关注。恩格斯认为:“所有事物都是通过中介过渡到双方。”[4]校园边界作为两种实体的交界界面,不仅具有场所性,承载着各类校园和社会活动;同时,还具有过渡性,实现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作用。因此,边界空间是两侧系统的联系纽带,具有折中、调和的中介属性。

基于以上对于生活服务设施和边界空间现状的分析,可以将生活区闲置的边界空间活化,转变成双向服务的生活服务综合体(图6)。边界建筑兼具校园和城市的属性,既可以满足两侧人群对生活服务设施的需求,又可以提供内外互动交往的场所,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和校城融合发展。

图6 生活区边界空间定位

3 分级共享理念引入边界设计

边界是空间的基本属性,是领域划分的必然工具,不可能完全消失。开放边界并不等于要取消边界,边界的封闭和开放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有效利用各功能业态开放性的差异,形成边界空间公共性的异化,营造具有活力的多层次空间,边界最终将不再只是隔离城市的元素,而是成为调节校园开放度的通道。

3.1 开放度均衡

高校生活区为校内师生提供生活居住、课外学习、娱乐消费相关的各类活动空间。其中,与娱乐消费相关的空间适合面向城市开放共享,而居住类空间对私密性有较高的需求。对边界空间进行弹性调控,保持校内开放度的均衡,既能享有开放的便捷,促进资源共享利用,又可保持封闭的秩序,利于校内安全管理。

3.2 分级共享模式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边界空间的研究设计中引入分级共享理念。所谓分级,是指按既定标准(如大小、功用、颜色等)对物质进行分类;所谓共享,是指多方共同使用或分享。将分级共享模式应用于校园边界空间研究领域,可以延伸为从功能分类复合、空间分区开放、运营分时管理三个层面,构建保持校园开放度平衡的调节机制(图7)。

图7 高校生活区边界空间分级共享模式

4 同济大学生活综合体设计实践

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西南角大巴停车场作为设计基地,进行应用实践,论证分级共享策略的可行性。场地位于校园生活区,南临城市道路,周边分布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内部目前仅包含服务于校园的停车功能及少量办公功能,土地利用率低(图8)。依据周边建筑属性和人群需求,将其定位为以分级共享理念为导向的生活服务综合体(图9)。

图8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大巴停车场基地现状

图9 同济大学生活服务综合体设计方案

4.1 功能·分类复合

基于对问卷访谈数据的分析,基地周边人群所需的生活服务包括:餐饮、商超、理发、文印、书店、服饰、快递、外卖、运动、影视、娱乐、交往、休憩、社团活动、学习培训、电信、维修、停车、居住等类型。由于两侧群体对不同功能的需求度不同,导致各功能类型与城市的关联度存在差异,本文将其分类整合成四级共享类型(图10)。

4.1.1 一级共享

共享度最高的空间双向服务于校园和城市,主要包括商业服务和户外休闲两类。其中,商业服务涵盖零售、餐饮、体验消费等传统商业,以及快递、外卖等新型商业;户外休闲包含原有的大巴停车场,以及入口广场、屋顶平台、空中花园等。

4.1.2 二级共享

共享度较高的空间作为校园和城市的衔接,是学生向创业者身份转变的载体,主要包括租赁办公、共享办公、孵化工坊、交流沙龙等场所。面向城市的共享办公和面向校园的孵化工坊之间,以交流互动空间作为纽带,增强了二者的联系,从而实现知识经济时代下,以高校学术研究带动城市产业发展的目标。

4.1.3 三级共享

共享度较低的空间,主要服务于校园师生,包括社团活动、党建学习等社交空间,以及提升自我的器乐书画培训区域。此类空间在工作日夜间和周末为使用高峰期,闲置时段可考虑提供给城市人群使用。

4.1.4 四级共享

共享度最低的空间,目前完全服务于校园师生,主要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公寓及内部洗衣房、自助厨房等服务设施。为保障校内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居住类空间独立于城市。

4.2 空间·分区开放

将以上功能类型置入到建筑中,空间的开放度应与功能的共享度相适应,本设计通过边界建筑的组团式梯度开放和分层式梯度开放来控制内部可达性(图9)。将共享度较高的空间布置在易达、易观的区域,共享度较低的空间则置于领域感、静谧性强的区域,进而调控校园开放度的平衡。

4.2.1 组团式梯度开放

方案设计将空间划分为4 个组团,即:商业服务组团、创客办公组团、孵化工坊+研究生公寓组团、社团培训+本科生公寓组团(图11)。不同组团与城市的密切程度不同,形成建筑组群中的开放度差异与分化[5]。

图11 生活服务综合体的业态组团复合

以零售、餐饮、体验消费、快递外卖为主的商业服务组团,由校园和城市共同使用,完全开放;以租赁办公、共享办公、交流沙龙为主的创客办公组团,按长期或短期租赁给城市创业者使用,控制性开放;结合研究生科研实践多、本科生业余活动多等特点而形成的孵化工坊+研究生公寓组团和社团培训+本科生公寓组团,服务于校园,保持一定私密性,暂不面向城市开放,但具备未来局部共享的可能性。组团式梯度开放,4 个组团根据分布位置的由内向外,共享度逐渐升高,且相互之间以连接空间为纽带,保持分与合的平衡。

4.2.2 分层式梯度开放

结合各类业态的公共性差异,在建筑不同的层数布置不同的功能,各空间叠置。人流量大、使用频率高的类型布置在靠近地面层的空间;人流稳定、使用时间长的类型布置于上层的空间,具备一定的私密性。

本设计在组团式梯度开放的基础上,形成层级共享度的分化。底层为商业服务设施,包括各类零售、餐饮店铺,开放度最高;中层为办公、培训等活动用房,开放度次之;高层为居住设施,包括宿舍及附属配套,开放度最低(图12)。分层式梯度开放,使空间形成竖直方向上的分化,共享度与交通可达性互相契合。

图12 生活服务综合体的业态分层开放

4.3 运营·分时管理

校城共建、共用、共治,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当前,高校正处于社会化改革的探索阶段,可以根据各类设施属性,采用空间分时管理这一过渡性运营模式。

4.3.1 短周期分时运营

部分空间以天或周为单位进行分时使用和管理。如创客办公空间,工作日白天可提供给城市上班族使用,而夜间和周末可作为校园创业者活动场地;餐饮市集在就餐高峰期可为人群提供餐饮服务,非就餐时间又可转变为集会场所。

4.3.2 长周期分时运营

部分空间以年为单位进行分时使用和管理。如健身房、活动室等场所,学期中主要为校园师生服务,而在寒暑假等长节假日,师生离校,空间闲置,可以开放给周边居民或租用给其他社会人员使用,双方在各自的使用时段内管理。

空间根据人群需求,在不同时段容纳不同功能,并由使用者进行运营维护。如此分级管理,避免了空间的潮汐式闲置,同时又促进了设施的高效利用,减轻校园负担,实现了校园与城市的协同治理。

5 结语

黑川纪章说:“两者之间可以独立,但独立之间要创造融合。在融合之中,两种独立的事物能相处,并能保持本身独有的特征,这就是融合介质的作用。”[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本独立封闭的高校,逐步与周边城市环境融合;但当下全盘开放难以实现,因此,边界空间就成为高校和城市之间互通融合的中介调节元素。

将分级共享理念引入生活区边界空间的设计中,提出功能分类复合、空间分区开放和运营分时管理三个层面的优化策略,以定性而非定量的方式推导边界空间组合范式,成为校园生活区渐进式开放的重要媒介。本文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生活区边界为基地进行生活综合体设计,从实践角度论证分级策略的可行性,未来可延伸至校园的其他功能区,可为高校整体开放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生活区服务设施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加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管理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自然资源部发文要求:加强规划用地保障 补齐养老设施短板
小班生活区活动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
面向云计算服务设施的高效测试技术
浅谈自升式钻井平台生活区设计要点
建筑施工生活区节电设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