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理论下幼儿园非遗项目活动设计
——以“湖州羽毛扇”为例
2022-10-28曹青蝶赵一仑
田 源,曹青蝶,陈 诗,赵一仑
(1.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杭州,310012;2.杭州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浙江杭州,310005)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有着重要的传承价值。《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遗应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学校要利用非遗社会资源、开展研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非遗。[1]然而,目前非遗面临传承困难和逐渐消失的困境。幼儿进行非遗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缺乏让幼儿具身投入的非遗环境,教师对非遗文化缺乏热情、了解不够、不能感染幼儿等问题。因此,本文以教育实践“湖州羽毛扇”为例,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通过在幼儿园中设计并实施湖州羽毛扇非遗课程,探索非遗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路径。
一、核心概念
(一)具身认知理论
具身认知主义理论认为,身体、环境、认知三者是一体的,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又置身于环境,身体在生理结构的范围内,通过适应环境而不断进化,环境通过身体影响着认知发展。因此,认知不能脱离情境和身体,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保持心智—身体—环境建立平衡的动态过程。[2]具身学习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直接调动物理身体,注重参与者自身感受进行学习的物理具身;通过观察和情境唤醒进行学习的情境具身;通过经验、语言描述和想象进行学习的想象具身。[3]具身认知理论不是强调物理身体在认知中的重要性,而是有机整合生理结构、个体经验、心智认知、社会环境等因素,让教师对学生行为的了解更加全面和周密。
叶浩生认为具身认知理论具有具身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特征。[2]因此,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生理和环境互动下的产物。身体是认知的基础,决定着我们能产生何种心智;环境作为信息的储存地和身体动作的承载物,为我们的身体感知提供着信息资源,丰富着外在身体和内在心理的经验和体验。在认知主体和客观环境的持续互动和动态变化中,环境、身体、认知相互影响,认知的生成是自我与他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和生生之间展开精神和情感的交流,互相影响,不断调整和丰富师生自身的认知。在认知过程中要注重身体经验和身体感知,强调和环境的互动。因此,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可以从身体体验、人际互动和环境三个方面开展学习活动。其中,身体体验包括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感觉、情绪和经历,人际互动主要是师生、生生、学生与相关人员的互动,环境主要指有形的物质环境和无形的文化感染。
(二)非遗的概念与内涵
非遗文化形式丰富,包含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4],是本国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属性表明,非遗不以物质的方式存在,更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等。
二、具身认知理论下幼儿园非遗项目活动的设计
(一)具身认知理论和非遗项目活动的契合性
项目活动指的是一套能使教师指导学生对真实世界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活动,具体表现为构想、验证、完善、制造出某种东西。[5]项目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设计、制作、反思、展示等过程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教师则起着引导学生思考、把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帮助等支架作用。以项目活动作为具身认知非遗学习的形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具身认知理论和项目活动都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不断思考达到深层学习。同时,项目活动要求学生在面对任务时通过激活旧知识来联结新知识,契合了强调运用自身经历和经验来学习新知的具身认知学习。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一起跟随着环境发展的脚步,契合了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具身”。外界环境不只是信息储存地,也是构成认知的一部分,学习非遗时既要关注非遗本身的技能和知识,也要关注和感知非遗产生时的初始传统文化情境和当今时代文化情境。非遗是古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依旧熠熠生辉的聪明才智的体现,非遗蕴含的传统文化幼儿只有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才能切身体会,这与强调身心及情境共同参与的具身理论一致。
(二)活动设计
项目活动有五个必要成分:驱动问题、情境探究、协作、学习技术和制品,因此,可以从具身认知教学身体体验、人际互动和环境,以及非遗学习重感知操作和情境的特点出发,结合项目活动的五要素进行设计。基于此设计的以“整体感知—确定主题—实施活动—成果展示”为主线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实施流程图
在整体感知环节,教师带领幼儿到非遗环境中,如博物馆、工作室、文化馆等地,让幼儿在非遗环境中调动自己的身心感官感受非遗器物,并感受非遗工作人员或教师在展示或讲解时的身体语言和情绪情感。幼儿通过非遗物质和自身心理环境深度交融,激发自己对非遗的兴趣、探究欲和创作灵感。在确定主题环节,教师通过关注幼儿的身体情感如兴趣、好奇及问题价值、师资水平等方面对问题进行筛选,确定主题,之后引导同一个兴趣小组的幼儿通过动手查资料、组内分享展示等方式分析主题内容。实施活动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动手制作,教师既可以让幼儿在真实的非遗环境中寻找制作非遗制品遇到问题后的解决方式,也可以引导幼儿利用材料亲手创设非遗情境,促进幼儿对问题的具身理解。在成果展示环节,幼儿可以展示自己的制作过程,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制作感受,在身体情感上对非遗有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在展示方式上,既可以通过小组分享会、主题墙过程记录等方式展示过程,也可以在创作完成后设置成果展览区或用制作成品进行环创的方式展示成果。
三、湖州羽毛扇活动实施案例
(一)活动内容分析
本次教学活动融入具身认知理念,以生活情境中生发出的真实问题“怎么制作一把湖州羽毛扇”为起点,确定主题为湖州羽毛扇,对该主题的文化、制作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根据真实情境任务解决湖州羽毛扇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湖州羽毛扇作为我国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的民族工艺品,于2006年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形状、图案、材料、结构、历史、制作过程等带有古朴的中国特色,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本次活动主要功能是使幼儿在探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强化问题解决的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问题。教师通过心理和物质支持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在小组协作中学会合作与沟通,并感受传统文化的有用和有趣。
(二)活动对象分析
本次活动对象是杭州S幼儿园某大班羽毛扇小组的幼儿。该组幼儿之前没有非遗学习的经验,但该幼儿园的特色课程是博物馆之旅,幼儿有亲身参观博物馆生发问题、利用场馆情境解决问题的具身学习经验。同时该班幼儿本学期探究的是中国扇博物馆,该组幼儿有利用场馆进行具身学习的条件。在参观扇博物馆过程中,该组幼儿对湖州羽毛扇十分好奇。总的来说,湖州羽毛扇活动契合幼儿学习兴趣和现实资源条件。
(三)活动实施流程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的幼儿园非遗项目活动框架,师幼共同实施了湖州羽毛扇非遗项目活动,实施过程如下。
1.整体感知
幼儿通过“从家中带扇子,用扇子装饰教室”和“参观扇博物馆”环节锁定探究范围——羽毛扇,再和扇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及教师交流,了解羽毛扇的相关知识,进行人际互动。整个过程调动了幼儿的身体感官,如欣赏羽毛扇的形状颜色、触摸感受材料特点、听相关的历史故事、嗅羽毛的气味等。在全身心的感知过程中,幼儿主动用乐高为不能挂在墙上的羽毛扇做扇托,画自己参观时喜欢的羽毛扇,观察羽毛扇的材料等。教师及时展示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大胆创作,主动学习,促使幼儿对羽毛扇产生浓厚的兴趣。本阶段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广泛感知和了解相关主题;二是主题内容不固定,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联想和创作。
2.确定主题
幼儿在参观时围绕展品自发产生了制作哪种扇子、羽毛来源、羽毛种类等众多问题。教师对幼儿的提出的问题表现出好奇和兴趣,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面对部分问题关联性弱、探索精力和时间有限等问题,教师将幼儿的问题分类后和幼儿讨论确定“湖州羽毛扇”这个主题,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幼儿的协商和决策能力。教师鼓励幼儿围绕该主题尽可能地搜寻资料并展示,促使幼儿主动探究,并学会分享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3.实施活动
该阶段的内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情境创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湖州羽毛扇相关内容有的被保存下来,有的只能在文字、图片、传说等找到些许踪迹。对于被保存下来的、在幼儿园范围内的内容,教师可以创设真实情境,通过情境具身和物理具身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幼儿视、听、味、嗅、触等多种感觉。真实情境包括湖州羽毛扇相关的博物馆、文化馆、商铺等园外场馆,也包括师幼在幼儿园里创设的场景。湖州羽毛扇情境创设顺序是先参观扇博物馆,幼儿在情境探索的过程中,被场馆感染,产生了制作一把湖州羽毛扇、表演诸葛亮拿羽扇和用湖州苕溪水洗扇等想法。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为幼儿准备材料,创设园内情境,深入探索湖州羽毛扇。对于湖州羽毛扇中不便重现或者没有具体物质承载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想象情境、利用想象具身的方式,如语言描述、图片音像、头脑风暴,辅助幼儿了解和联想湖州羽毛扇相关历史故事、往年生活使用场景、图案寓意等,调动幼儿大脑自由联想和讨论,激发新想法。
(2)小组协作
湖州羽毛扇的小组协作包含个别探究、幼幼协作、师幼协作三个部分的内容。幼儿根据兴趣选择扇子,兴趣相同的幼儿分为一组,有目标和兴趣相同的伙伴更能激励幼儿克服困难和实施创作。在制作湖州羽毛扇时,教师先让幼儿个别操作,探究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之后再小组共同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期间,幼儿因为能力、经验等差异在进程方面有快有慢,教师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帮助和指导其他幼儿,明确任务,避免出现能力快的幼儿等待时间过长或者不会做的幼儿游离活动之外的情况。教师是项目活动小组的重要引导者,需要时刻关注幼儿的项目进度、兴趣动力、个别需求等,通过材料投放、方法引导、情绪感染等方式同幼儿协作,调控和管理整个项目小组。
幼儿在小组协作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生发出的驱动问题及对应的具身活动如表1所示。
表1 驱动问题表
4.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主要有两种。其一,有形的学习成果。将不同阶段的半成品和最终制作的成品作为班级环境创设的一部分进行展示,例如幼儿的设计图、制作的湖州羽毛扇、制作流程图等。其二,无形的情绪体验。通过过程性展示和小组交流会的方式,将无形、易被忽略的情绪情感转化为有形可见的产品。其中,过程性展示指的是将幼儿在湖州羽毛扇项目活动中的设计、制作、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法等实施过程的内容及对应的情绪体验用绘画、剪纸、黏土等方式记录下来,教师配以文字说明作为环创的一部分进行展示。小组交流会是教师引导幼儿在全班面前分享湖州羽毛扇项目活动的思路、困难、解决方式、计划、自己制作和参观时的感受等内容,并请其他幼儿分享自己听完之后的感受和建议,教师拍照记录分享过程,并作为环创的一部分。
5.活动效果
第一,在湖州羽毛扇项目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幼儿不仅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探索该项非遗,在活动结束后,也对中国其他非遗,如西湖绸伞、王星记扇、中式服装等充满了好奇,对非遗的兴趣不断延伸。第二,幼儿在深入了解湖州羽毛扇相关知识和制作技艺后,对中国传统技艺蕴含的智慧感到自豪,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认为传统文化是有用和有趣的。第三,设计和制作湖州羽毛扇的过程培养了幼儿的合作分享、想象联想、动手解决问题等能力。幼儿在制作时遇到了材料不合适、铁丝穿不进去羽毛管、扇柄无法固定所有羽毛等问题时通过查资料、问相关人员、亲手尝试等方式解决,获得成就感。教师在和幼儿一起探索非遗过程中,不仅对幼儿的主体地位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幼儿园非遗项目活动是非遗教学的一次创新,让非遗进入幼儿的生活,让幼儿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提升幼儿综合素养和文化自信的同时,也给非遗文化的传承开辟了一条有生命力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