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指导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2-10-28邓小云刘梅吴辉颜
邓小云, 刘梅, 吴辉颜
(三明市台江医院 三病区,福建 三明,365001)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的重型精神障碍疾病,其起病缓慢、病程迁延,且呈慢性化、精神衰退倾向[1]。患者主要表现为知觉、情感和行为异常,以及缺乏自知力,可给自身及家庭生活、社会安定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2]。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存在较大难度,抗精神病药物虽然可取得一定效果,但需要患者长期坚持用药,若治疗期间未能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则疾病症状极易复发,无法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行为干预是改变患者行为方式的有效方法,心理指导是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升其心理弹性的重要途径[3]。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指导,或可为治疗效果、预后恢复提供可靠支持。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指导,探讨其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三明市台江医院2021年1~12月收治的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经过三明市台江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 与《精神疾病诊疗手册》[4]中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一致;② 具备基本理解、判断能力。排除标准:① 患有其他精神系统疾病;② 伴有帕金森病、恶性肿瘤或脑器质性疾病;③ 临床资料缺失;④ 存在语言或听力障碍。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0例)。比较2组间临床资料,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心理指导至出院,随访1个月。① 观察期:初次接诊患者时,护理人员以和蔼态度、亲切举止与其建立密切联系。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了解其存在的疑问与困惑,找出根源性因素,如担心医疗费用、担忧为家庭带来负担等。② 指导期: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源性因素,及时给予针对性的疏导和安慰,缓解和消除其心理压力、负性情绪,并借助成功案例来提升患者的整体希望水平,激发其治疗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引导患者的家属和朋友给予其更多的关心、照护和支持等,以消除其病耻感,使其获得精神支持。③ 面授期:采用面对面方式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安慰疏导等服务,并鼓励其勇敢表达自身想法,或引导其培养兴趣爱好,如通过听音乐、体育活动等来放松身心,减少对疾病的关注。如果患者的负性情绪比较严重,由心理学专家为其提供心理指导,帮助其打开心结,克服心理障碍。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联合行为干预至出院,随访1个月。① 强化患者的认知情况:基于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等基本情况,采用一对一宣教、专科视频播放以及发放健康手册等多种形式,对患者及其家属展开认知干预。尽可能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其介绍用药方法、作用以及预后等,使其明白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便可得到良好的改善和控制,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② 提高患者生活兴趣:结合患者真实情况,每周组织2~3次文体活动,如唱歌、下棋以及观看电影等,提高其生活兴趣,使其放松身心状态,充分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③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定期组织患者进行社会技能训练,如浇花、打扫卫生等,并不定时组织比赛,激发其实现自我价值。④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鼓励、督促患者按时起床,指导其整理床铺、做好个人卫生。引导患者从被动训练逐步转变为主动参与日常生活,培养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自理能力。⑤ 人际关系训练:定期组织开展病友交流会,鼓励患者认识、结交新朋友,并告知相互之间友善相处,帮助其培养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⑥ 帮助确定家庭角色:主动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促使其正确认识到为人父、为人母以及为人子女的角色,激发其责任心。⑦ 记忆、思维训练:先指导患者记忆同义词、反义词等,而后逐步过渡至词汇造句、短文阅读等。再由护理人员提出其中的细节性问题让患者回答,同步锻炼其记忆、思维能力,若其思维能力比较欠缺,应适当增加语言、信息等刺激。
1.3 观察指标
①用药依从性:于出院时采用自制量表评价,完全依从即患者完全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和要求按时、按量地用药;部分依从即大部分情况下可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和要求用药;不依从即未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和要求用药。将完全依从和部分依从计入总依从率的计算。② 心理弹性:于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使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5]评价,量表共3个维度,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说明心理弹性越好。③ 症状评分和精神状态:于入院时、出院时,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价,PANSS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一般病理症状,总分30~210分,评分越低说明疾病症状改善得越好;BPRS包括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和敌对猜疑5个因子,总分18~126分,评分越低说明精神状态越好[6]。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用药依从性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的用药总依从率(83.33%),观察组的用药总依从率更高(97.50%,P<0.05),见表2。
表2 2组用药依从性比较 [例(%)]
2.2 心理弹性比较
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2组的CD-RISC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入院时(P均<0.05),且观察组的各维度评分均比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CD-RISC各维度评分比较分)
2.3 症状评分和精神状态比较
出院时,2组的PANSS评分和BPRS评分均较入院时有所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均比对照组更低(P均<0.05),见表4。
表4 2组PANSS评分和BPR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未明,普遍认为可能与遗传、大脑结构、神经生化和后天环境等因素存在一定关联[7]。近年来,在生活压力增大、工作节奏加快以及缺乏社会援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8]。药物治疗作为缓解、控制精神分裂症进展的主要方式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等效果欠佳,因此,需给予患者高质量的护理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用药总依从率比对照组高(P<0.05),这是因为既往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侧重治疗配合,忽略了其心理、行为等对治疗和预后的影响。通过进一步强化患者认知,能够帮助其全面认知疾病和用药相关知识,使其明白遵医嘱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使其自觉养成正确的用药习惯。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的CD-RISC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表明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指导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弹性。在心理指导的基础上联合行为干预,为患者倾注更多的时间、精力,通过全面了解其心理问题,并结合其行为改变、心理需求等,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从根本上帮助患者缓解负性情绪,解除其心理困扰和障碍,促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从而提高自尊水平和心理弹性。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出院时,观察组的PANSS评分和BPR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均<0.05),证实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指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症状和精神状态的改善可起到显著作用。李丽华[9]的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其精神症状,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常规护理很难真正满足不同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服务需求,无法有效辅助临床治疗。行为干预则是人为中断不良行为的发生,通过加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干预,能够有效改变其不健康行为,如不合理用药、丧失生活意志等,最大限度地避免因自身不当行为、心理状态不佳等对疾病治疗和恢复造成不良影响,促使疾病症状尽快消退,进而使精神状态得到良好改善。王芳等[10]的研究结果显示,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可更好地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疾病症状,改善精神状态,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指导,可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心理弹性,且能够更好地改善其疾病症状和精神状态,故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指导值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