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10-28伍娟陆丽娟林冬梅

关键词:面瘫急性期神经功能

伍娟, 陆丽娟, 林冬梅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科,湖南 衡阳,421001)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指因急性非化脓性面部神经炎症造成的,以口眼歪斜和患侧面部运动功能丧失等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目前,临床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原则及目的为减轻面神经炎症水肿,使局部血液循环获得改善,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经过规范、有效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良好[2]。中医护理指基于中医理论,针对患者病情以预防为主的护理原则开展护理工作,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3]。有研究[4]显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方法,在改善其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内容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 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5],且处于急性期;② 对推拿、针灸等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具有耐受性;③ 病例资料齐全无缺损、具真实性。排除标准:① 合并其他面部疾病或皮肤疾病;② 合并恶性肿瘤、严重感染或其他系统疾病;③ 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④ 存在沟通、认知或精神障碍等。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4例)。比较2组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BMI)及面瘫分类等,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表明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情况比较

1.2 方法

1.2.1 西医综合护理 对照组患者实施西医综合护理至其出院,随访1个月。① 认知干预:结合患者的认知与理解能力,采用口头宣教、视频观看等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认知干预,使其正确掌握周围性面瘫的病因、治疗等相关知识。② 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交流和沟通,鼓励其主动表达内心想法,并借助治疗效果良好的案例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治疗信心。③ 面部护理:叮嘱患者注意面部保暖,可适时佩戴口罩和围巾等,以防风寒侵袭;同时注意破损处皮肤的清洁消毒,避免发生感染。④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适量补充富含钙质和维生素B的食物,进食时保持食物处于健侧舌后方,并注意细嚼慢咽。⑤ 康复训练:在患者面肌功能有所恢复后,指导其训练表情肌,包括睁眼、皱额、吸吮、翘嘴唇、吹口哨及噘嘴唇等,每次20 min左右,每日1次。

1.2.2 中医特色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至其出院,随访1个月。① 情志护理:护理人员保持热情态度,积极与患者展开有效沟通,使其明白七情内伤对疾病的影响,促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视。同时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安慰,并通过自身积极语言、良好行为等改善其不良情绪,使其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② 耳穴贴压:取耳垂部对应的眼、舌、面颊等穴位,予以清洁消毒后,使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上述耳穴,叮嘱患者注意保持耳郭部位干燥,夏季3 d更换1次,冬季7 d更换1次。③ 推拿按摩:a. 指导患者取平卧位,于头部垫薄枕,操作者坐于床头,一只手固定患者头部,另一只手采用按法、揉法等对其面部进行初步按摩,揉按3~5 min。b. 从额部正中线开始,采用大拇指掌面、大鱼际肌按摩患者面颊,按摩过程保持手法尽量轻缓,至耳部时稍作放松,时间为3 min左右。c. 选择双侧太阳、地仓、颊车及阳白等穴位,采用中指指腹进行点按按摩,时间为3~5 min。d. 选择健侧风池、翳风穴位,以及颈项部,采用一指弹法进行按摩,时间为3~5 min。e. 选择肩井、合谷穴位,采用拿法进行按摩,时间为1 min左右。上述操作均为每日1次。④ 穴位针灸:选择阳白、太阳、合谷及印堂等为针灸主穴,使用电针仪以断续波进行治疗,设置频率为60次/min,每次2个穴位,视患者实际情况酌情增减穴位。若伴有寒热虚实症状,则选择足三里、曲池等作为配穴进行针灸。针灸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结合其耐受度调整电针波,并予以患侧肌肉、神经调整平衡治疗,每日1次。⑤ 穴位艾灸:取地仓、印堂和颊车等穴位进行艾灸,以患者面部晕红为宜,每日1次。

1.3 观察指标

① 临床疗效:显效为口角下垂、无法正常闭眼等症状彻底消失,面瘫部位感觉、神经等功能全部恢复正常;有效为各种临床症状改善良好,面瘫部位感觉、神经等功能基本恢复,部分肌肉无法自如抽动;无效为不符合上述判定标准[6]。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 面部血流灌注量:于入院时、出院时,监测患者面部患侧和健侧的血流灌注量。③ 中医证候积分:于入院时、出院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对口眼歪斜、眼闭不实、面肌无力和胀感明显症状进行评分,由轻到重计分(0~3分),评分越高则症状越严重。④ 面部神经功能:于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1个月,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8]评价,涉及鼻唇沟、口角、闭目及皱眉等多方面内容,评分范围0~18分,评分越高则面部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中,显效27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45%(42/44);对照组中,显效20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0.43%(37/46)。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更高(χ2=4.729,P=0.030)。

2.2 面部血流灌注量比较

出院时,2组患侧、健侧的血流灌注量均高于入院时(P均<0.05),且观察组的面部血流灌注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2.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出院时,2组的口眼歪斜、眼闭不实、面肌无力和胀感明显积分均低于入院时(P均<0.05),且观察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4 面部神经功能比较

出院时及出院后1个月,2组的Portmann评分均高于入院时(P均<0.05),且观察组的Portmann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Portmann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关于其病因尚未给出明确定论,普遍认为与嗜神经病毒感染存在密切关联,尤其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9]。同时,在劳累、受寒、酗酒及免疫力低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罹患周围性面瘫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10]。近年来,在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下,该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于患者之间个体差异大,保守用药治疗的整体与远期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因此,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中医并无周围性面瘫这一病名,依据临床表现、症状等可将其归属于“口僻”“口眼斜”范畴,认为外邪入侵、正气不足和脉络空虚等导致的经气阻滞、筋肌弛缓是引起此病的主要病因,临床需重视舒筋活络和祛邪扶正[11-12]。本研究中,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表明在提高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面,中医特色护理可起到显著作用。中医学认为,患者的心理状态与临床治疗实施、效果等密切相关,采用情志护理能够稳定患者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充分发挥治疗作用,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推拿按摩也可实现对周围性面瘫的初步治疗,而针灸、艾灸等能够更好地提升推拿按摩功效,最终起到提高临床效果的目的[13]。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出院时的患侧和健侧血流灌注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中医特色护理能够更好地改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部血流灌注量。考虑原因可能是,耳穴贴压及针灸阳白、太阳、合谷和印堂等穴位,可有效疏通内在气血,改善气血运行,加速面部血液循环[14]。本研究还发现,出院时,观察组的口眼歪斜、眼闭不实等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均<0.05);出院时及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的Portmann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这表明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有助于症状消退、面部神经功能改善。究其原因在于,耳穴贴压、推拿按摩、穴位针灸及艾灸等中医特色护理措施可疏通肌肉表浅经络、瘀滞气血,起到行气活血、缓解症状的功效。此外,基于现代医学理论,上述中医特色护理方法还可增强穴位信号传导,刺激面部肌肉神经,促进面部神经炎症介质分解,加速水肿吸收和神经细胞自主修复,进而加快面部神经功能恢复[15]。

综上所述,将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应用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更好地改善面部血流灌注量、中医证候积分及面部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荐与应用。

猜你喜欢

面瘫急性期神经功能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急诊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干预化护理方式分析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臭氧治疗对急性期脑梗塞血清谷氨酸浓度的影响研究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