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建设研究

2022-10-28任溧馨周书星马静蕊

档案天地 2022年10期
关键词:承德塞罕坝林场

■任溧馨 周书星 马静蕊 韩 婧 张 静

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价值导航,国家需要精神引领。

2013年3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作出深刻阐释,指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51个)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塞罕坝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视察时讲到: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人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塞罕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时代精神的最新体现,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木,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一、建设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的重要意义

塞罕坝精神从诞生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就是以有形之“档案”传递无形之“精神”。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承德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提出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后,承德市档案馆第一时间制定建立专题档案工作方案,成立专班,集结精兵强将,着手建立“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并赴中央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国家林业局、河北省林业厅、围场塞罕坝机械林场等15个部门和单位,收集、复制有关塞罕坝精神档案300余件(册),进行数字化扫描,建立专题档案数据库。

(一)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是研究和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浙江工作时就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首先,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是研究和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基础。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2条指出,“本法所称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的本质就是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是塞罕坝创业者在建设塞罕坝过程中生产和生活的真实记录,以其记录性、原始性、历史性相统一的特点,真实记录和还原了几代塞罕坝人初心使命和奋斗历程的工作成果、思想成果、精神成果,成为塞罕坝精神跨越半个多世纪得以传承和弘扬的桥梁纽带,为研究塞罕坝精神提供真实可靠的凭证和参考。其次,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为研究和弘扬塞罕坝精神提供佐证。精神得以继承、发展和传播,一定离不开多种形式的记录。档案是蕴含、印证和弘扬塞罕坝精神无可替代的珍贵资源。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包括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照片档案、口述史料,涉及的内容涵盖了塞罕坝林场从无到有、从建场到遭遇下马、从雪淞灾害到马蹄坑会战、从人工造林技术革新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的全过程。档案载体形式多样,不仅有文字、图表、照片还有声音,真实反映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过程,为诠释和弘扬塞罕坝精神提供了研究载体。第三,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以其动态发展的过程,真实印证了塞罕坝精神随着时代变化内涵在不断延伸与丰富。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按照时间顺序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形成,系统、全面、动态地反映了塞罕坝精神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塞罕坝林场建场之初“为首都阻沙源”到建设成为“华北绿肺”,从“为京津涵水源”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为塞罕坝赋予新的使命,也为塞罕坝精神注入新的时代价值。

(二)弘扬塞罕坝精神能够提升专题档案建设与研究的社会价值

档案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利用,这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档案只有被利用,才能彰显出档案的社会价值。首先,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对专题档案的建设具有促进和完善作用。一份档案,如果仅仅静态地保存在档案馆中,不被开发利用,也就失去了档案本身应有的重要价值,只有让档案在“沉睡”状态下“活起来”才能更好彰显其价值。通过档案的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以发现档案在收集过程存在的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检验专题档案归集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对下一步的归集工作指明了方向,实现档案资源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塞罕坝精神的广泛推广,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档案利用者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档案史料来满足不同个性化的研究需求,这也直接促进了“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日益完善。其次,弘扬塞罕坝精神可以使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永葆活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这些档案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的时代背景下,塞罕坝专题档案信息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与研究,将引导人们在历史的空间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了解、认识和研究塞罕坝精神,为塞罕坝精神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真实记录了塞罕坝荒原变绿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塞罕坝人肩扛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记录了塞罕坝人科技创新、创造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为“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的主要构成

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来源于中央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国家林业局、河北省林业厅、围场塞罕坝机械林场和承德市档案馆保存的原承德地区、林业局等15个部门和单位,经过收集、复制、整理编目而成。为便于管理,承德市档案馆为“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设立单独全宗,保证专题档案的稳定性、延续性。全宗内有文书、科技、声像、照片档案和宣传出版物、口述史料等六大门类。档案时间从1957年至2022年,跨度65年,采取动态化管理。文书档案包括塞罕坝林场建场批复、建场任务书、机构设置、人事任免、工作总结、领导视察等;科技档案涵盖塞罕坝林场建设投资计划、设计任务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造林生产计划等;照片档案主要是林场建场之初的荒原状态、马蹄坑会战和遭受雪凇灾害时的照片等;声像资料和口述史料主要是对塞罕坝林场“六女上坝”主人公陈彦娴老人做的声像采集和口述史料采集;宣传出版物包括《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承德日报》《承德晚报》等报纸刊登的有关塞罕坝精神的宣传报道和有关弘扬塞罕坝精神的书籍。

(二)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具有承德地域性

塞罕坝精神在承德这片大地上孕育成长,是承德的骄傲,也是承德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植根于承德大地,具有典型的承德地域特色。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以真实、生动的文字、图表、数字、照片、声像等直观地展现了几代塞罕坝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其艰难的生活环境,勇挑重担、实施科技创新、无私奉献的品格,必将激励承德人民把塞罕坝精神植入灵魂血脉、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植入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真正成为推动承德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

三、对建立“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的建议

档案的价值取决于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从现有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来看还存在不足:一是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在齐全完整、系统方面还存在差距。一方面因为塞罕坝林场建场之初工作条件所限,几代塞罕坝人把身心都投入到建设塞罕坝的具体工作中,对工作中形成的档案资料没能很好保存,大量珍贵的档案资料,特别是影像资料出现缺失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塞罕坝林场主管部门几经变化,致使有关塞罕坝林场档案分别存在于不同部门不同单位,这为建立全面、系统的“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带来了归集上的难度。二是有关部门对建立系统全面的“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重视程度还不足,造成有关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归集进馆的数量不足、内容不够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题档案的整体质量。

为建立系统完备的“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首先要建立专题档案归集工作机制。承德市委办、承德市档案馆、塞罕坝机械林场、市林业局、围场县委办、围场县档案馆等多部门、多单位在形成共识基础上,建立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长效工作机制。明确各方责任主体和归集范围,既要归集正在发生的有关塞罕坝精神的档案,也要对现有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进行再收集再补充,为建立内容更加丰富、载体更加多样、门类更加齐全的专题档案打下组织基础。其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资源布局,构建新时代“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资源保障体制。2021年12月,承德市档案馆建设成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为建立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数据库提供坚强的业务保障、技术保障和信息数据保障。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可以通过承德市档案馆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集中管理、按需利用,为构建新时代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资源数据库奠定技术基础。三是加强和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的开发利用能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作为文化事业单位,承德市档案馆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优势,通过举办展览、出版各种档案编研作品来弘扬塞罕坝精神。2019年,承德市档案馆干部职工深入挖掘馆藏资源,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承德革命与建设档案文献展”,设置“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展览”,以档案的视角宣传和弘扬塞罕坝精神,展示承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展览接待市直、县(市、区)109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3035名党员群众观展,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为传承和弘扬塞罕坝精神贡献档案力量。2021年,承德市档案馆通过“兰津阁”微信公众号,刊载《塞罕坝,一部中国高寒沙地科技造林的创新史》《塞罕坝绿色传奇的创造者》等多篇文章,拍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短视频,以文字、档案、声音(口述史料)的形式讲述塞罕坝创业者的故事,走出一条档案开发利用与社会公众互动交流的新路,不断提升档案工作社会影响力。

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记载了塞罕坝林场从无到有、从荒漠变绿洲,创造人类生态奇迹的历史变迁和巨大成就,更是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的重要载体。承德市档案馆坚守“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使命,全力做好“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的建设与研究,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贡献档案力量。

猜你喜欢

承德塞罕坝林场
大班绘本阅读活动:塞罕坝的树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承德露露诉汕头露露商标侵权案开庭 索赔9000万元
阅读承德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