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与严武

2022-10-28彭玉平

作品 2022年10期
关键词:祢衡杜甫诗歌

彭玉平

诗人往往有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何以这么说呢?因为他们虽然也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在尘世之中,但他们经常从尘世中跳脱出来,沉浸在诗歌之中。所以他们的性格和人生轨迹往往就显得独特而充满个性。

大诗人杜甫,在中国真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我们都知道他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三吏三别”收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所以我们很多人从小就知道、学习杜甫的诗歌了。

但严武这个人,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但我要说,在严武生活的时代,他绝对是一个风云人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严武在唐代的形象就像一个民族英雄,在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功勋显赫,杜甫特别说他“三朝出入荣”(《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就是说他在三朝都备受重视,地位高。在平定“安史之乱”和抗击吐蕃入侵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中战功彪炳。特别是抗击吐蕃的胜利为他奠定了民族英雄的地位。吐蕃是西南藏族建立的政权,跟当时唐王朝西南边境的摩擦不断。他的前任一筹莫展,节节败退。广德二年(764)七月,面对吐蕃不断的入侵,严武亲自率兵征战。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打败了当时有七万多人的吐蕃部队,先后拿下了当狗城(今四川境内)和盐川城(今甘肃境内),然后又派兵乘胜追击,把吐蕃追击到数百里之外,西南边境终于安定下来。这种军事才能获得了朝廷的高度评价。

严武是中书侍郎严挺之的儿子,所以仕途发展也总体很顺畅。杜甫说严武“四登会府地,三掌华阳兵”(杜甫《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华阳即蜀地,所谓四登即京兆少尹、京兆尹、成都尹(两次)。这些都是严武一生中可圈可点的地方。

二、充满侠气甚至有暴力倾向的性格。

历史上记载了好几件他对别人稍微不合心意就动杀心的故事。其实这种带着杀气的侠气在他少年时代就已经形成了。据说在他八岁的时候。有一天他问母亲:“为什么我感觉父亲明显偏爱玄英(玄英是严挺之的妾),很少来看望您呢?”

他母亲回答说:“唉,说来话长,你还小,很多事情不了解。你父亲是个薄情寡义的人,嫌弃我出身贫寒,加上很快有了你,从此之后就根本不管我了,我虽然待在严家,其实像个弃妇一样。”说着,严武的母亲伤心地哭了起来。

严武虽然才八岁,但天性就有一股侠气。有一天,他趁着父亲外出,玄英正在睡觉,就用小铁锤猛击玄英的脑袋,打得玄英血流满面。等到严挺之回来一看,这玄英已经被打死了。家里的仆人很担心小严武的命运,就帮着撒谎说:“刚才小严武拿着铁锤玩,不知怎么就打到玄英头上了。真是意外啊!”严挺之大怒,把严武喊到跟前,对他说:“你也玩得太过头了吧!”

只见八岁的严武不慌不忙地说:“哪有一个在朝廷做官的人,做事没有分寸,偏爱自己的妾,而冷落我的母亲的呢?我是故意用铁锤打死她的,才不是不小心呢。”严挺之被他说得呆住了,过了一会回答说:“好吧,你真不愧为我严挺之的儿子。”

严武的个性后来更加豪爽傲慢,甚至有非常残暴的时候。我觉得一方面与天性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他父亲不经意间的鼓励也有关系。

三、不俗的诗歌创作水平。

《全唐诗》里只保留了他七首诗,具体写的肯定不止这个数。唐代诗人群星璀璨,在这个星空里,严武肯定是比较暗淡的一个。但我为什么还要说“不俗”呢?因为他对诗歌和诗人的态度非常虔诚,这是为他加分的。譬如他留下的七首诗歌中,就有三首是与杜甫唱和的。杜甫就说严武“新诗句句好,应任老夫传”(《奉赠严八阁老》),杜甫这么高评他,所以严武虽然与当时的诗人比如岑参、王维、高适等关系都不错,但“最善杜甫”(《全唐诗》卷二六一小传)。对杜甫这么好,我也要为他加点分的。

正因为他对杜甫最好,而杜甫对他评价也高,所以我就把他们两个放在一起说。

严武虽然也写了不少诗歌,但在中国诗歌史上,一般都没有严武诗歌的专门介绍。但如果说到唐代政治史,严武就是一个不能忽略的人物了。杜甫对严武有这么高的评价,是与杜甫和严武有很深的交往有关的。所以诗歌史上说到杜甫,也就不能不带出严武来。因为杜甫不少掏心窝的话都对严武说,何况杜甫一生的起伏变化也往往与严武捆绑在一起。

杜家与严家是世交,杜甫与严武的父亲交往就不少,所以年长严武十四岁的杜甫,在严武面前有的时候难免有点倚老卖老。但别忘了,严武年纪虽然比杜甫小,但他少年得志,官阶比杜甫高。这让杜甫与严武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有时也真有点尴尬。他在给严武的诗里,一方面说“扈圣登黄阁,明公独妙年”(《奉赠严八阁老》),意思说是年仅三十一岁的严武扈从唐肃宗,年纪轻轻做了给事中,这给事中属于门下省,门下省在开元年间称为黄门省,“黄阁”一词就是这么来的。在这一级别的官员中,严武是最年轻的,所以杜甫称赞严武年轻有为。比自己年轻,但官职却比自己高,杜甫在诗中说“客礼容疏放”,一方面说自己平时有点不拘小节,另一方面也称赞严武胸襟开阔。

这应该是杜甫写给严武的最早的一首诗了。可以看出他们两人之间曾经确实有不论年纪、不讲官职的关系,但杜甫与严武的关系真正全面推进的时候应该在严武担任成都府尹时期。

上元二年(761),严武被任为成都府尹,第二年,也就是宝应元年(762)春,他就急着要见一个人。谁呢?杜甫。请一个诗人过来聚聚,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当然是用一首诗歌去邀请。严武果然写了《寄题杜二锦江野亭》:

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

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著鵔鸃冠。

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

兴发会能骑骏马,终须直到使君滩。

这首诗写了什么呢?好像有点费解,主要是典故用得不少。但我先把典故全放在一边,把诗歌的意思集中说一下,其实也简单的,就是希望杜甫不要过于闲散,不要整天钓鱼,躺在草地上看天看地看流水,自恃有才,就清高,就不去做官,其实做官也是为国效劳、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方法呢。

你别看这严武小杜甫十四岁,看人还真是准的。他知道杜甫曾经是雄心万丈,也有经国之才,但经受打击多了,意志就不免消沉了。但严武不这么看的,他说你杜甫有才是不错,而且才华可以跟汉代的祢衡有得一比,但你有祢衡的才华,不一定非要学祢衡的骄傲。祢衡写《鹦鹉赋》的故事在《后汉书》中有记录。说这祢衡年少的时候能写能说,当时人不仅写不过他,连辩论也不是他的对手。但祢衡的缺点在“气尚刚傲,好矫时慢物”,也就是很傲气,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当时章陵太守黄射一直很爱惜祢衡的才华。有一天曹操把祢衡送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黄祖的儿子黄射正在大宴宾客,突然有个人献上一只鹦鹉,黄射端着酒杯走到祢衡面前说:“今天真是高朋满座,这只鹦鹉好像就是为这次聚会助兴的。您的才华是大家久仰的了,如果能写一篇《鹦鹉赋》,各位读了一定很快乐。”祢衡倒也没推辞,拿起笔,把这篇《鹦鹉赋》一气呵成地写完了,而且写得真是文采飞扬,果然是名不虚传。

但就是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祢衡,却因为性格的原因与曹操、黄祖这些人都处不来,最后二十六岁的时候就被黄祖找借口杀掉了。严武说杜甫有祢衡之才,倒不是说他也有生命之虞。而是希望他用才华来赢得属于自己的人生。

我这样说不是把自己的意思放在严武的身上,因为严武诗歌的下一句“何须不著鵔鸃冠”,其实就是再次劝他应该出去当官。鵔鸃是古代的一种鸟,据说头上的羽毛鲜艳,汉代的一些官职如郎、侍中等官帽上经常用这种羽毛来装饰。你看,这严武希望杜甫当官的愿望是非常直接的,一点也没有隐瞒。

“腹中书籍幽时晒”,这一句用了《世说新语》的典故。说有个叫郝隆的人在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正中午的时候,对着太阳仰躺在地上,有人就觉得奇怪了,这夏天正中午的太阳该有多热,这人怕是有病吧?所以走过去问:“你这是干吗呢?把肚子鼓得这么大?都晒红了啊。”郝隆回答说:“我在晒书呢,我读了一肚子书,架上的书要晒晒,防霉去湿,肚子里的书也要晒晒的,要不然谁知道我读了多少书呢!”郝隆当然是炫耀读书多、学问富的意思了。严武的意思是说你杜甫曾经自称“读书破万卷”,读的书一定也很多,学问当然也好,你没人时应该也晒晒你的学问,让学问真正派上用场。你看这句的意思其实也是劝杜甫出来做官,不要顾影自怜,浪费了满腹的大学问。

“肘后医方静处看”,所谓“肘后医方”就是指晋代的葛洪,他虽然只活了八十岁,但生前一心要做神仙,一生都在探索养生之术,并且有专门的著作《肘后要急方》。严武的意思是:你杜甫休闲养生当然也没什么不可以,但养生的书也不用天天看,偶尔在幽静的地方翻翻也就可以了。

你看这严武对杜甫的才华、学问真是非常的佩服,而且字字句句都是为杜甫的前程考虑,从朋友的角度来说,应该说很地道了。

最后两句说到主题了。意思说你一个人恐怕也沉闷久了,何时兴致来了,立马骑着一匹骏马,一路飞奔到我这里来就好了。“使君滩”虽然就在四川,但并不在成都,严武只是借用,“使君”是自称,使君滩大概的意思是我这地方的意思了。

这严武邀请杜甫来聚聚,真是花了不少心思。他了解杜甫,所以想破解杜甫原来的生活状态,让他跟上自己的节奏,一起为家国尽力。为了充分表达这一意思,严武还用了不少历史典故来说明这样做的价值和意义。

收到这样情深意长的诗,杜甫应该为这样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知音感到欣慰。严武用诗歌来邀请,杜甫当然要先用诗歌来回复了。杜甫的诗歌题目叫《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诗歌如下:

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

奉引滥骑沙苑马,幽栖真钓锦江鱼。

谢安不倦登临费,阮籍焉知礼法疏。

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

这诗歌与严武的诗一样,典故不少,核心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官我不是没有做过,但官场套路太深,我已经很厌倦了,还是安心当个闲散之人吧。应该说杜甫虽然理解严武的雅意,但并不接受他的建议,最后反过来邀请严武不妨来我的草堂聚聚。

这诗歌的第一、第三两句其实是说了一个事件。什么事件呢?就是至德二载(757),因为“安史之乱”,唐肃宗到凤翔避难,杜甫赶过去拜谒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当年十月,扈从唐肃宗从凤翔回到长安。所谓“奉引”就是护驾回长安时在前面带路,骑着“沙苑马”,也是官马的意思了。大家注意这个“滥”夹在里面好像不大醒目,但其实是杜甫很有情绪的一个字,也就是说自己不过是“滥竽充数”而已。但第二年,宰相房琯打了败仗,又受人挑拨,被唐肃宗罢了宰相的官职,贬为邠州刺史。这房琯可是杜甫的布衣之交,两人认识很久,关系非常铁,他本来还想着老朋友房琯当了宰相,自己也肯定会有得到重用的机会,杜甫因此奋不顾身上书皇帝说:“房琯那可是有大才的人!这点过错算什么罪呢?哪有因为这些小事而罢免一个宰相呢?”唐肃宗对杜甫的上书很生气,差点要给他重刑。罢免了房琯之后,也把杜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去凤翔拜见肃宗,然后护驾回长安,其实是杜甫一生中不多的值得记忆的时光。但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也让杜甫很受伤,虽然不能说杜甫从此一蹶不振,但近五十岁的年纪受到这样的重创,有点心灰意冷,大家也是可以想象的。所以你看杜甫在这首诗歌的第二、第四两句,就说自己天性就疏懒,已经习惯了隐居的生活了,“水竹居”其实就是形容隐居的环境,也真的适应了钓钓锦江鱼的生活了。杜甫这样的话你要说一点情绪也没有,可能大家也不相信。但总体上来说,杜甫不再有大的抱负,可能也是真的。

那么这样的杜甫像历史上的谁呢?杜甫接着就告诉我们了。晋代的谢安和三国时期的阮籍都是杜甫的偶像。谢安曾在山里兴建亭台楼阁,种植大片的竹林,然后经常召集年轻人来雅集,用美味佳肴招待他们,每次费用都不少,但谢安乐此不疲。而阮籍不拘礼法,生活得很自我,也同样是我的榜样。你看杜甫对自己的人生安排原来是有计划的。人生进有进一步的活法,退有退一步的活法。从这个角度来说,杜甫的人生其实是相当灵活的人生。

最后两句说,如果您愿意枉驾寒舍,我一定把荒芜了很久的小路清理好,恭候您的光临。这两句当然体现了杜甫对严武的期待之情,同时也把此前离群索居的生活面貌陈述了出来。荒草长得连路也看不出来了,说明杜甫不出去,外面也没什么人来,可见这杜甫的隐居真是彻底的。

这诗歌来诗歌去的,大家可能要问了,这杜甫与严武究竟有没有互访呢?答案是还是老杜的面子大,没过几天,严武就带着一队人马到杜甫的草堂来做客了。这有杜甫的诗歌为证(《严中丞枉驾见过》),我就不多说了。当然杜甫后来也回访了严武。如果说此前两人同朝为官,属于虽然有联系但还很难说关系密切的话,这一次在成都,两人的交往就越来越多了。现在杜甫的诗集中有三十多首写给严武的诗,而其中大量的是写于此后的一段时期。杜甫与严武的关系,也因此迅速升温。

杜甫虽然在这一时期意志有点消沉,但他对年轻的严武还是寄予了厚望,希望严武能够兢兢业业,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

如果杜甫与严武一直按照这样的模式交往下去,应该说是一段佳话,但却不可能有很多故事。事实上,杜甫与严武这样关系密切的时候只是阶段性。他们的关系后来曾经出现过裂痕,甚至有闹得很僵的时候。

杜甫在蜀地的五年中,也就是从上元二年(761)到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严武两度来蜀地,担任成都府尹。特别是广德二年(764),严武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这绯鱼袋可是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佩带的。杜甫对严武的感谢之情应该是清晰的。随着严武的去世,杜甫也在不久后离开了成都。

这里还留下一个疑问。严武推荐杜甫入幕,也就是节度参谋,杜甫一开始是同意并愉快地担任了的。但另一个事实是:在幕府中的生活,通过杜甫的诗歌,流露出来的好像以苦闷的情绪为主,像他在《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诗中说:“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显然是自我嘲笑自己居然离开浣花溪,而来当这个参谋,好像有寄人篱下的感觉。特别是平时与严武是朋友关系,当然相处就简单了,但现在与严武是上下级关系,特别是严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既是成都尹,又是剑南西川节度使。集权容易让一个人变得骄横,何况严武的性格中本身就有暴躁的一面。你看《旧唐书》说严武“急暴”(《旧唐书·杜甫传》),《新唐书》说严武“暴猛”,我估计严武的工作方式可能经常有过于粗暴的地方。这种粗暴别人或许能忍受,作为本质上是个诗人的杜甫来说,他就忍受不下去了。所以不到半年,杜甫便坚决要辞去幕僚的职务。

杜甫辞职的根源,确实应该在严武身上。

历史有的时候很让人迷惑,如在杜甫诗歌文章中积极有为的严武,在《旧唐书》他的传中,评价好像比较糟糕,说他什么呢?“(严武)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也就是说他在蜀地很多年,为所欲为,或者说简直是胆大妄为。《新唐书》往往在很多地方会故意与《旧唐书》写法不一样,但对《旧唐书》说严武的这种恶行倒是积极呼应。他们举了同一个例子,就是因为自己手下的一个判官叫章彝,后来当了梓州刺史,严武因为“小不副意”,就要去成都“杖杀”他(《旧唐书》),也就是用棍子打死这个章彝。两种唐书都特别写到这一点,总不会一点根据也没有。但两种唐书都没有这个章彝的传,而严武传里也没有把章彝与严武结怨的过程记录下来,我们从史书中还真不好找到严武动怒的原因。

好在有杜甫的诗歌,杜诗被称作“诗史”,还真不是随便说说,有的时候我们在史书上束手无策的时候,杜甫的诗歌会给我们不少值得信赖的史料。

宝应元年(762)四月,唐玄宗、唐肃宗先后去世,代宗继位。这唐代宗对严武是一直刮目相看的,所以他继位后不久,就下诏,让当时带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进京。严武当然得奉命。当时严武与杜甫交往密切,关系当然很好。杜甫这个人特别重情,在严武要进京时,他一路相送。送到哪里呢?一直送到绵州,也就是现在的绵阳。他一路送,一路写送行的诗,把朋友之情写得真是酣畅淋漓。

但杜甫刚把严武送走,成都方面出事了。什么事呢?同年七月,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在成都发动了兵变,因为兵马使本身就是节度使下的重要将领,统率着地方武装,这徐知道原来是严武的副职,大概一直觉得身居严武之下,深感委屈,所以就趁着严武北上,把严武的官印抢走,自封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同时大开杀戒。但这个杀人杀红了眼的徐知道,在一个多月后就被他手下的部将杀掉了。这样杜甫就回不去成都了。怎么办呢?只能暂时在绵州一带转一转,这绵州靠近梓州。我说到梓州,大家可能有感觉了,要说到梓州刺史章彝了。杜甫在绵州、梓州流浪的这段时间,章彝不仅多次款待了杜甫,而且带着杜甫参与了不少聚会。现存杜诗当中,记载两人梓州交往的诗歌就近十首。但与章彝接触多了,杜甫发现章彝这个人的问题也就多了。章彝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贪图享受,不问国事,动不动就带着两三千个士兵去打猎,而且从黎明打到黄昏,山上的飞禽走兽被打死了一大半,连根本不能吃的小鸟也不放过(杜甫《冬狩行》)。这要是平时,还可以退一步说,但当时是什么情况呢?可以说危急的事情一件连着一件,徐知道成都兵变是一事,吐蕃入侵京都是一事,唐代宗也处于上任之初的动荡不安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你章彝不是为国分忧,而是在一边游乐,这杜甫肯定看不下去。特别是当他知道章彝不仅不在这关键时候修整武备,而是把钱大把地布施给了寺庙,就更生气了。

严武这次去京城,一直到广德二年的春天,才再次回到蜀地。作为把国家民族一直放在最重要位置的严武来说,他回到蜀地,肯定也能听到官员、民众对章彝的反映。在获悉章彝没有全力整肃军队的事情后,严武显然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失职。在这种情况下,“杖杀”章彝,我觉得也是有可能。这其中有没有杜甫的意见,我想大家完全是可以想象一下的。

但我们在大致了解了严武杖杀章彝的故事之后,是不是觉得两种唐书好像都对严武有偏见?不说杖杀章彝的行为正义,反而说他“肆志逞欲,恣行猛政”。所以你看看,历史由谁写,怎么写,都是大有讲究的。好在有杜甫的诗歌,可以大致为我们还原出章彝当初的种种行为。

严武这人政治才干、家国感情都没说的。从杜甫所写的与严武有关的诗歌来看,他们两人的感情也相当不错。但再好的朋友也有可能闹矛盾甚至闹翻的。杜甫有一次酒后不知什么原因发飙了。可能酒喝得实在是太多,也可能在喝酒过程中与严武说毛了,杜甫霍地起身,跳到严武家的凳子上,对严武怒目而视,说:“真没想到严挺之生出你这种混账儿子!”严挺之是严武的爸爸,曾官中书侍郎,是一代名相。严武没想到这个平时关系不错的杜甫居然这样骂自己,而且连着自己的父亲一起骂,脸色唰地一下变了。杜甫你说是多聪明的人,他知道严武的暴脾气的,而且这么多年,严武确实待自己不薄,刚才喝高了,话也说过头了。所以杜甫把口气放缓和地说:“你是严挺之的公子,我是杜审言的孙子,彼此彼此。”杜审言就是杜甫的爷爷。杜甫这话什么意思呢?我们只能大致猜一猜。严武是严挺之的儿子,严挺之的为人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坏的地方,而严武的脾气是远近闻名的坏。但杜甫话头转过来说自己是杜审言的孙子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意思也不复杂,据说杜审言就是一个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人,他经常自夸屈原、宋玉的文章还不如他,书法更是连王羲之也比不上。

而杜甫其实也不是一个谦虚的人,他曾经说:他的赋可以跟扬雄媲美,诗不在曹植之下。扬雄一直是汉赋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而曹植的诗歌也一直被视为诗歌的经典。现在我们觉得这些大话好像也不一定是大话,但放在年轻的杜甫身上,还是显得很不协调。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李白的疏放,但杜甫的“疏放”其实同样有名。刚才我说了,他很感谢严武能够大度容忍自己的疏放。前面我也说了,他也说过“阮籍焉知礼法疏”,显然也是追随阮籍那种自由洒脱、不拘礼法的生活方式的。如果把杜甫的诗集翻一翻,可以发现,杜甫以阮籍自况,还是经常出现的。

所以杜甫看似话锋一转,好像是脑筋急转弯一样,不一定有什么逻辑在里面,但我们仔细一分析,杜甫无非是说你严武脾气坏,我杜甫的脾气也好不到哪里去,彼此彼此了。这是给严武下台,也是给自己下台的机会,毕竟酒后的话肯定顾不上分寸感了。

严武最后生气了没有呢?有的说因为严武素来知道杜甫的脾气,并没有介意;有的说严武虽然一开始生气,但很快也就忘掉了。但《新唐书》就说得严重了,说这个严武表面上看上去不介意,其实内心十分愤恨。后来有一天突然对杜甫起了杀心,要把杜甫与章彝一起杀掉。把官吏都召集到了门外,严武正准备出去抓捕杜甫,但也真是奇怪了,严武几次要出门的时候,帽子都被门帘上的钩子钩住了。严武的手下知道严武杀心很重,很为杜甫担忧,几个人就偷偷跑过去告诉了严武的母亲,一五一十对严母说了。严母素来知道杜甫对严武那个好可是真心诚意,把这样一个朋友杀掉,天理也不容,所以严武的母亲急忙用小船把杜甫送出成都(《云溪友议》),然后跑到严武这里,对着严武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你别说,这顿训斥还真起了作用,至少把严武一半的杀心去掉了,最后严武放过了杜甫,而只是把章彝杀掉了。

严武想杀杜甫这个事件,虽然《新唐书》等上面写得很清楚,唐代的几种笔记也有类似的记载,但信和不信的人都有。我当然是相信的。你读读杜甫在幕僚后期写的诗歌,其中如“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寄谢悠悠世人儿,不争好恶莫相疑”(《莫相疑行》)。这个“年少”人是谁呢?是不是比他年轻十四岁的严武呢?“当面输心背面笑”,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太辛苦了呢?如果作为地方军政最高长官的严武给了杜甫足够的尊严,别人有可能如此无礼地对待杜甫吗?所以我很怀疑这个“年少”,可能就是说的严武。“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话说得这么重,可知幕府的生活给杜甫的伤害之深。除了严武,我还真想不出谁还有这种伤害杜甫的能力了。

在杜甫这么沉重的感叹面前,我觉得当杜甫在无法忍受的时候,借着酒意痛斥严武一顿,完全是有可能的。而严武可能与杜甫在幕府中也有相当的积怨,再加上杜甫这酒后怒吼的一句,刹那起了杀心,当然就更有可能了。要知道对于一个性格暴猛的官员来说,在他们的眼里,杀一个下级的官员也许只是一件平常之事。

只是因为横生了这个事件,两个诗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复杂一些。晚年的杜甫在严武死后,也写了好几首追忆严武的诗歌,痛惜之情还是情不自禁地流露了出来。有的学者就根据这几首诗歌,说既然严武死了,杜甫还这么追思他,可见史书上说严武想杀杜甫是无稽之谈。我觉得这样的推论还是简单了一些。杜甫虽然对幕府生活好像有不堪回首的感觉,但与严武的交往,特别是在成都期间的交往,还是给了杜甫许多温暖的记忆。如果把友情用长度来衡量的话,那种不和谐或者很尖锐的关系只是其中的一小段,大段的仍是互相欣赏、互相支持的关系,杜甫与严武的诗歌已经足以证明这一点了。这点杜甫不会不知道。我觉得正是因为有这种冷静的反思,才使杜甫能在严武死后,淡忘掉曾经的不愉快,而把更多的笔墨放在对美好往事的追忆这一点上。

我觉得这不仅是诗人朋友的相处之道,也是我们普通人的相处之道。像李白与贺知章那样从头到尾到十分和谐的诗人之交,其实并不多见的。杜甫与严武给我们展现的其实是更为常见的诗人之交的一种基本模式。

猜你喜欢

祢衡杜甫诗歌
诗歌不除外
登高
七月诗歌
祢衡之死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行为艺术家
绝句
祢衡的悲剧
诗歌过年
骄傲的祢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