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型案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微

2022-10-27徐志敢

成才之路 2022年25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

徐志敢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学校德育的主要课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思辨型案例,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思辨案例的引导下明辨是非,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应依托生活素材,设计思辨型案例;融入观点采择,使学生在思辨型案例中加深认识;融入价值澄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融入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依托实践性案例,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思辨型案例;立德树人;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5-004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思辨型案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21]GHB1436

思辨能力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能够使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逐渐提升自身的辨别能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核心素养的提高。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比较简单,缺乏思辨性、价值导向性。常常是案例一出,学生便知道了教师的用意,难以激发探究、思辨的兴趣。为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必须指向学生的思辨素养,灵活选择和运用思辨型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在思辨型案例的引导下,通过探究、分析、辨析等,循序渐进地提升思辨能力,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本文分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思辨性教学的要求,分析思辨型案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教学内容陈旧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承担着学生的德育重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但在调查中发现,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常常束缚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将教材内容一字不落地灌输给学生。由于教材上的内容十分枯燥,与性格活泼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相符,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出现走神、开小差、搞小动作等现象,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

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且应借助有效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但在教学实际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部分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师生互动仅仅体现在提问与回答中。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氛围枯燥,学生的想法没有机会表达,严重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方式单一

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但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借助讲述的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无法在积极思考和探究中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4.脱离生活实际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而这些均依托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必须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案例、生活情境、社会实践中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但在教学实际中,受到教学理念、课时限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因此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思辨能力是一种综合思维能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主要是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自己已经储备的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对事物、案例展开思考、分析、辨别,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面对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融入思辨型案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1.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辨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思辨能力低,无法正确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等,极容易走进“岔路口”。因此,为了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明确思辨能力培养目标,借助思辨型案例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探究和思考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等,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

2.是改变道德与法治低效化教学的必然选择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制约,部分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常常局限于教材理论知识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思辨型案例为传统的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在不知不觉中解决道德与法治低效化教学的问题。

3.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使学生逐渐形成清晰的认知,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较高的判断能力,为其健康成长、独立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维特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和探究,将想法、观点表达出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基于思辨型案例的特点,科学设计思辨型案例是使用思辨型案例的基础,直接决定了思辨型案例教学的效果。结合思辨性案例的内涵,教师在设计思辨型案例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生活性原则

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呈现出极强的生活性,如爱护自然环境、遵守活动秩序等。因此,教师在设计思辨型案例时,应遵循生活性原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的生活中选择一些例子,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相契合的案例分析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实现思辨能力的提高。学生自身思维、认知能力有限,而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问题常常有强烈的好奇心,而通过生活化的思辨型案例进行教学,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

2.趣味性原则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在设计思辨型案例时还应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等,遵循趣味性的原则,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思辨型案例,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案例思考和探究学习中。例如,针对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天性,教师在设计思辨型案例时,就可以故事为载体,指导学生在故事性的案例探究中大胆思考、质疑,最终在探究学习中培养思辨能力。

3.思辨性原则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还应遵循思辨性原则,赋予案例思考价值、探究价值,使学生在思辨型案例的分析中通过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和启发等,循序渐进地提升思辨能力。这样,学生在日后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时,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1.依托生活素材,设计思辨型案例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其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生活是一个多姿多彩的资源宝库,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为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设计思辨型案例时,要立足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融入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具有思辨性的案例分析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大家排好队”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借助一系列思辨型案例,指导学生在生活化思辨型案例分析中完成深度学习。教师可给学生设计两个生活化的思辨型案例。案例一:在超市促销的地方,一位工作人员正在推销自己的商品。人们听到打折,一窝蜂地涌上来,将工作人员围得水泄不通。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遇到,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排队呢?如果不排队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案例二:在公交车站,人们正在有序地排队。此时,来了一位孕妇,排在最前面的小姑娘,主动让她加到自己的前面。此时,不但没有人反对,还都投来赞赏的目光。为什么这位孕妇插队却没有人反对?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可以插队呢?通过这两个具有思辨性的案例,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规则以及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也在思辨型案例的分析中明确了规则中的例外情况,逐渐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规范了自身的行为,真正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2.融入观点采择,使学生在思辨型案例中加深认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生德育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正确行为习惯并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关键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事件和案例,常常会形成自己的观点,但部分观点呈现出极强的“自我中心”,背离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思辨型案例,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观点的采择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

例如,在“我的好邻居”的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开展说教式教学,课堂教学难免会枯燥,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给学生选择具有思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在话题思辨中完成教学目标。案例:晚上十点,小明刚刚完成了作业,洗漱完毕准备睡觉。刚躺下,小明就听到楼上传来十分嘈杂的声音,一直难以入睡。此时,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处理?是厉声警告还是与邻居进行友善的沟通?接着,教师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了再现,使学生在两种处理方式、两种结果的思辨中,认识到正确处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观点采择的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明白了协商、沟通、理解的重要性,最终在思辨学习中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3.融入价值澄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是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时,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设计一些“两难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在思辨中进行价值澄清,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更加理性的判断。

例如,在“清新空气是个宝”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对“清新空气是人类健康生活保证”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个两难的思辨型案例:张大爷在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十分关爱邻居家的小孩。周末,明明回家的时候,发现张大爷正在地里焚烧秸秆。政府明令禁止焚烧秸秆,张大爷却不愿意将秸秆进行正确处理,选择偷偷焚烧掉。同时,张大爷自身知识有限,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污染了空气,更不知道自身的行为已经违反了相关的政策法规。面对这一现象,明明应该怎么办?教师可指导学生围绕这一思辨型案例进行思考,并将自己的观点、想法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认为应该举报,因为张大爷的行为已经违法,有的学生认为明明不能举报,而应对其进行劝告。这样,学生在思辨型案例的分析中,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思辨能力,也在思辨的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三观”。

4.融入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道德与法治与时事政治之间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案例,引导学生在社会热点案例分析中提高思辨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与其相关的社会热点、时事案例,引导学生在思辨型案例的分析中进行深度思考,从而提高思辨能力。

例如,教師可结合教学内容,以生活中“老人跌倒是否扶起来”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对很多事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在社会热点案例分析中形成了两种观点。为此,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使学生在思辨型案例的分析中逐渐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模式,并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标。

5.依托實践性案例,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以实际生活作为依托。因此,只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产生自己的理解,最终在实践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除了进行课堂教学外,还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性案例中,通过体验、思辨实现全面发展。

例如,在“我是班级值日生”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下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家庭分工是什么样的,思考自己在家庭中付出了什么,在家务劳动过程中如何与家人进行沟通等。这样,学生在实践性案例思辨中,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循序渐进地提升了自身的思辨能力。教师应结合教学需求,积极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性案例中多思考、多提问,并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但在教学实践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严重制约了学科素养的落实。为此,教师应立足思辨型案例的内涵,遵循生活性、趣味性、思辨性的原则,科学设计思辨型案例,并将其科学、合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李凤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J].安徽教育科研, 2021(22).

[2]马士秀.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思辨能力[J].江西教育, 2021(24).

[3]张昌蓉.小学道德与法治思辨能力内涵认识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03).

[4]李应刚.思辨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植入理性[J].基础教育研究,2020(04).

[5]周燕微.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9(24).

[6]庄培芳.增强学生思辨能力,提高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J].天津教育,2019(03).

[7]孙邑.创设思辨情境培养思辨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践探索[J].内蒙古教育,2018(18).

[8]赵彦.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探索[J].现代教学,2019(20).

[9]王桂圣.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9(13).

[10]黄惠荣.道德难题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道德品格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0(06).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Speculative Cases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Xu Zhigan

(Xiguan Primary School, Liangzhou District,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are the main courses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speculative cases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can enrich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 enable students to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speculative cases, look at problems with a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and form correct emotions, attitudes, and values. Teachers should rely on life materials to design speculative cases; integrate perspective selection and make students deep understanding in speculative cases; integrate value clarification to enabl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three outlooks"; integrate into social hot spots and improv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rely on practical cases to enhancestudents the sense of learning gain.

Key words: morality andruleoflaw;speculativecases; establish virtueand cultivatepeople;disciplineaccomplishment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