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推动口译职业化的举措研究

2022-10-27张慧玉张海玲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张慧玉,张海玲

(浙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翻译的职业化始于口译的职业化(黄德先、杜小军,2010:73)。借助“双语使用者”推动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自然口译”(柴明颎,2007:12)形式可以满足人类早期不同语言背景者的日常交流需要。然而,当交流涉及更高层次、更专业的领域时,就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口译员来提供服务了。自然口译的特点是口译人员的随机性和口译内容的随意性,而职业化的口译则要求从业人员掌握专门的口译技能,包括“记忆方式、口译笔记和边听边译”等(柴明颎,2007:13)。会议口译在二战后的国际交流和国际事务中被大量使用,联合国在1947年152号决议中规定同传可以作为替代交传或与交传共同使用的服务,由此,会议口译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国际地位被正式确立(柴明颎,2007:13;许文胜、程璐璐,2020:73)。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Interprètes de Conférenc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ers,AIIC)①成立于1953年,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是全球唯一的会议口译国际性职业协会,当前在23个地区设有办事处,在全球106个国家拥有3 079名会员②。协会关注会议口译领域的国际标准、手语翻译、远程口译、口译技术和口译员健康、口译研究、口译培训以及冲突地区的口译员等行业重大问题。成立至今,AIIC确立了会议口译行业权威的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守则,对会议口译行业各参与主体和关键领域予以关注,并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为口译,尤其是会议口译职业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尽管AIIC对我们认识国际组织在口译职业化中的角色与作用至关重要,学界却尚未对其推动职业化的举措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因此,本文尝试整理AIIC推动口译职业化的举措,基于其贡献与不足剖析这一国际组织在口译职业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期为国际及国家层面口译协会的发展及口译职业化带来启示。

二、口译职业化及专业口译协会的作用

回顾口译职业化的发展,1919年的巴黎和会因为大量使用交替传译而被学界认为是现代口译职业的里程碑(Lambert,2013;柴明颎,2007),而1945年11月至次年 10月进行的纽伦堡审判启用了多语种同传,标志着会议口译职业化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此后,随着电声技术和设备的不断迭代,同声传译也飞速发展,和交替传译一起成为会议口译的主流模式,直至1947年的联合国152号决议正式确定了会议口译的职业地位(许文胜、程璐璐,2020:13)。

口译职业化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2004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的国际口译大会结合国际经验探讨了口译专业化的问题(丁欣,2005)。鲍川运(2007)分析了口译职业化中的问题,提出了口译职业化的三个必要条件:口译的职业素养、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柴明颎(2007)回顾了现代口译的历史并在总结职业口译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口译教学应该走向专业化。潘珺(2010)结合中国地区的口译职业化调查,从译员的职业化水平、口译的职业化现状、口译市场状况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中国口译职业化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方梦之(2012)从专门用途英语视角剖析了中国翻译职业化的发展,指出市场化和信息化促成了翻译职业化,然而我国现有的翻译协会不够专业和权威,翻译市场不够规范,翻译服务标准和资格认定不够成熟,中国的翻译职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许文胜和程璐璐(2020)对会议口译职业的百年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同时对我国未来会议口译职业化发展进行了展望。

已有研究表明,口译职业化包括一些关键要素,如口译工作环境、职业道德、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等(鲍川运,2007;柴明颎,2007;潘珺,2010),这些要素与翻译协会的职能密切相关(张慧玉、李茜,2019)。然而,现有研究对权威翻译协会的关注多停留在推介阶段,部分学者虽认识到翻译协会和权威机构的重要作用,却未能充分分析、挖掘翻译协会在翻译职业化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圣功(1989)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世界三大国际翻译机构——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和国际会议笔译员协会;穆雷(1990)对尤金·奈达在访问西安时所介绍的美国的翻译协会和翻译局进行了记录;赵家琎(1991,1992)就联合国对翻译工作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进行了简要介绍。柯平和鲍川运(2002a,b,c)对世界各地的口笔译高校和翻译研究机构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这些依托于高校的权威研究机构对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职业发展的推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翻译职业化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权威的机构(国外通常是翻译协会)导向并监管、以职业翻译为主体、有信息技术支撑的翻译行为过程”(方梦之,2012:1),成立专门的翻译协会和相应的权威机构以制定规范、确立标准是该过程的重要标志。张慧玉和李茜(2019)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比分析了中美翻译协会在基本职能和社会角色上的异同,指出二者在职业规范、行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多项职能均促进了翻译的职业化发展。这些发现无疑增进了学界对翻译协会与翻译职业化的了解,然而,上述研究多为间接论及翻译职业化,较少直接聚焦翻译协会在这一现象中的重要角色。

综上所述,我们对权威、专业的国际翻译协会的认识亟待加强。作为全球唯一的会议口译专门协会,AIIC在全球口译职业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现有研究对该组织的关注较少。仅有少量学者对AIIC的学术研究(杜争鸣、孟祥春,2005)和AIIC口译认证院校(王斌华、穆雷,2012)进行过梳理和总结,尚未有研究者对AIIC在全球口译职业化中的作用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和探讨。基于此,论文尝试整理AIIC推动口译职业化的举措,并客观分析其贡献和局限性。

三、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推动口译职业化的举措

AIIC一直以来都全力推进口译职业化进程,保护会议口译员的身心健康和权益。成立至今,AIIC广泛开展各类活动,出台了多项立场文件和行业指南,其主要举措涉及构建全球口译网络、提高口译员地位、规范会议口译行业标准和推动会议口译行业发展四个方面(见表1)。

表1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推动全球口译职业化举措

1 构建全球口译网络的举措

首先,作为当今唯一的会议口译国际性职业组织,AIIC是全球高端会议口译员沟通与信息共享的平台。AIIC会员作为自由职业者、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活跃在全球各地的会议口译市场,相当一部分译员在高校兼任会议口译教师,在世界各地为推广会议口译职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潘珺,2010:70)。此外,为了吸引更多优秀译员加入,AIIC为申请者设立了专门的培训网络(AIIC VEGA Network),服务对象涵盖职业口译员、会议口译院校毕业学生和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口译员等。VEGA Network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宣传AIIC的权威性,为想要加入AIIC的口译员提供申请指导和培训。如今,AIIC在全球23个地区都设有办事处,3 000多名会员分布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构成全球最高端的会议口译网络,为其推动全球口译职业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AIIC顺应潮流开设了官方推特(Twitter)和脸书(Facebook)等社交新媒体账号,并定期在这些平台公布、宣传其最新的政策和活动,在服务译员受众的同时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该组织也十分注重通过分区办事处在各个国家及地区进行宣传和推广。例如,AIIC亚太分区③积极与该地区各大口译院校合作,邀请资深译员和口译研究学者举办口译主题讲座,为口译专业的师生和职业译员答疑解惑,并通过线上直播吸引更多观众。此外,早在2012年,AIIC就在微博(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之一)开设了“AIIC中国”④账号,为中国口译员提供协会相关信息,截至2022年6月,该账号已吸引了45 000多名关注者。该账号定期发布口译相关视频和AIIC主办的讲座信息,充分体现了AIIC在全球口译行业发展中的权威引领作用。

再次,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学校及项目名录(AIIC Directory of Interpreting Schools and Programs)是其构建全球口译网络的另一重要举措。为评估全球各大院校开设的会议口译培训项目,AIIC发布了口译教育最佳惯例(AIIC best practices),包含五个维度:淘汰标准(eliminatory criteria)、课程准备(before the course)、课程(the course)、师资(trainers)和测试(exams)。满足以上五个维度要求的口译院校和项目才有资格被列入官网发布的学校名录。AIIC学校名录认证的口译培训项目代表着国际一流水准的口译教育,成为全球口译学子选择院校的权威参考。因此,诸多口译高校及项目都以此为目标,不断提升软、硬件,以期得到认可。目前该名录收录了全球 67所院校的会议口译培训项目,中国大陆仅有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的会议口译专业和广州外语外贸大学高翻学院的口译系位列其中。

2 提升译员地位的举措

提升会议口译员的地位及社会认可度是 AIIC工作内容的关键组成部分。AIIC下设的协定部门(Agreement Sector)和私有市场部门(Private Market Sector)⑤是其提升译者地位的重要媒介。协定部门负责指派专门的谈判团队与国际组织协定会议口译员服务条款,保障会议口译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AIIC现已与联合国、欧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全球工会联盟等多个国际组织签订了会议口译服务协定,提高了全球会议口译员的福利待遇。同时,私有市场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保护自由译员的权益,该部门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讨论会议口译市场趋势,共同探索行业的发展前景。另外,在该部门每年的夏季和冬季会议上,参会者们可以提出问题,分享经验,寻求其他会议口译员的建议和帮助。私有市场部门为自由口译员构建了深层次的信息分享及经验交流平台,鼓励译员们争取合法权益。通过上述两个部门的工作,AIIC提升了全球范围内会议口译员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

提供专业的咨询口译员(consultant interpreter)服务⑥是 AIIC提升译者地位的另一关键举措。咨询口译员不仅是协会会员,同时要具备资深的国际会议组织经验,可以协助会议主办方根据会议的规模和参会人员决定需要雇佣的口译员数量,从协会全球3 000多名会员中根据客户需求推介资历最匹配、距离最近的顶尖译员,并协助拟定译员服务条款。他们与主办方协同确定会议的文件发布、时间安排、中场休息以及会议需要的口译设备等细节安排。作为连接主办方和口译员的桥梁,咨询口译员帮助主办方规避风险,处理突发状况,确保会议口译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AIIC官网设有专题详细介绍会议口译职业的历史发展和工作内容,以消除公众“会说两种语言就能作同传”的误解,进一步提高了公众对会议口译职业的认识,增进了行业外人士对会议口译工作细节的了解,对口译员社会地位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3 规范行业标准的举措

AIIC发布的职业标准(professional standard)和职业道德守则(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是当今国际最权威的会议口译职业规范,也是AIIC规范会议口译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译员因长期工作而产生精神和身体疲劳的情况下,为保证会议口译的质量,职业标准根据会议发言使用的语种数量,规定了在交替传译/耳语口译/同声传译模式下不同会议所需的译员数量。此外,职业标准对会议口译员的合同签署和取消、薪资报酬、连续工作时长、差旅和住宿费用都提供了建议。而职业道德守则指出,会员不应该接受任何有损会议口译职业尊严或可能给职业带来争议的工作,同传译员不应独自工作,而应与至少一名同事合作,在突发情况下互相帮助,会员不应在无同传箱的条件下进行同声传译等。通过上述两部规范AIIC明确要求职业口译员捍卫会议口译职业尊严,保证口译服务质量。值得关注的是,AIIC不仅要求所有会员严格遵守上述文件的要求,还鼓励全世界非 AIIC会员口译员采用这些标准和守则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以此推动了行业的规范发展。

同时,AIIC致力于通过下设的国际标准组织工作小组(ISO Group)规范全球会议口译市场。协会基于其专业性,与国际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协作制定了会议口译国际标准,对会议口译技术和设备以及会议口译服务质量作了严格的要求,对遏制行业乱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AIIC官网上设有“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s)⑦板块,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不同模式下的会议口译对口译技术和设备的要求。官网上提供技术和设备指南的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语言版本,为各国会议口译行业提供了专业、权威的技术参考,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AIIC规范会议口译行业标准的措施还体现在其严格的入会制度上。AIIC会员申请流程如表2所示。繁琐而严谨的流程保证了AIIC会员代表会议口译行业的最高标准,树立了会议口译服务的质量标杆。事实上,因为会员代表着全球口译的最高水平,AIIC已经成为所有口译学子及从业者心中的神圣殿堂。许多会议口译员将加入AIIC当作毕生理想,以AIIC会员的标准不断鞭策自己,持续精进口译水平,这就推动了全球口译服务质量的提升及口译市场的规范化。

表2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入会流程简介

4 推动行业发展的举措

AIIC一直紧跟全球社会、经济及技术环境的变化,关注会议口译行业最新动态并及时跟进,通过出台相应举措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例如,AIIC对远程口译的关注和支持促进了会议口译行业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变革。近年来,随着电话和视频会议逐渐在政府和企业会议中被广泛使用,远程口译也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会议口译的新潮流。AIIC在远程口译发展早期就发布了立场文件(AIIC Position on Distance Interpreting),认可了远程口译对会议口译事业发展的作用,将远程口译细分为视频会议口译、电话会议口译、视频远程口译和电话远程口译四种模式。此外,为提升远程口译模式下的口译服务质量,AIIC发布了远程口译指南(AIIC Guidelines for Distance Interpreting),对远程模式下如何改善口译的工作条件提出了专业建议。AIIC还设立了全球领先的远程口译研究和信息共享平台——远程口译工作小组(Taskforce on Distance Interpreting,TFDI)⑧。TFDI致力于为远程口译相关的技术、译员心理和实际操作问题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协助。2020年10月,AIIC技术与健康委员会(Technical and Health Committee)发布了远程口译平台技术第二轮测试结果,从频率响应、延时、言语清晰度、谐波失真及听力保护五个方面对包括Zoom,Kudo,Interprefy等在内的几个常见的远程口译平台进行了测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多个国家进入社交隔离状态,大量的会议不得不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远程口译需求激增。这给会议组织方、参会者和会议设备提供方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一困境,AIIC迅速作出反应,化危机为机遇,第一时间在官网发布了多个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远程口译指南(《新冠疫情危机下会议口译员最佳惯例》《新冠疫情对远程口译同传间的建议》《新冠危机下居家远程口译建议》《新冠疫情下居家远程口译译前准备清单》)。上述文件在遵守防疫规则的前提下,保护口译员身心健康的同时,帮助译员实现从现场口译到远程口译的平稳过渡,并帮助业界尽快适应会议口译发展的新趋势。这些举措有力地保障了疫情期间会议口译服务的质量,也为全球口译行业探索出危机情境下的新出路。

AIIC推动行业发展的另一关键举措是大力支持手语翻译的发展。20世纪中后期以来,听障人士协会和组织在世界各地相继成立,手语成为听障人士群体使用的官方语言,手语翻译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倪兰、孙玲,2020:78)。自2012年起,AIIC就已经开始接受手语译员成为正式会员。AIIC还创建了手语工作网络(Sign Language Network,SLN),汇聚全球手语翻译会员,共同推进手语翻译事业的发展。SLN不仅为手语译员提供全球手语现状、各种手语的法定地位、手语翻译的职业发展和培训等相关信息,且与国际、国家和地方手语翻译协会、自由手语译员保持密切关系,推广AIIC的宗旨和价值观。此外,AIIC还在官网发布了手语译员的工作指南,涵盖手语译员的站位指南和手语翻译现场的收音设备标准等内容。这一系列措施有助于手语翻译走进公众视野,得到社会认可,助力手语翻译职业化的发展。

四、讨论

以上文的梳理与分析为基础,论文进一步分析 AIIC推动口译职业化系列举措呈现的特点,剖析现有举措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1 AIIC推动口译职业化举措的特点

通过论文的整理和分析不难发现,AIIC推动全球口译职业化的举措具有一些显著特点。首先,作为全球唯一的会议口译国际性职业组织,AIIC全面关注行业诸多参与主体,广泛涵盖多方面的服务内容,这是其全方位推动全球口译职业化进程的基础。AIIC采取的措施涉及会议口译员、会议主办方、口译设备生产商和提供方、大型国际组织和私有企业雇主、口译学术界、口译培训院校等,涵盖手语翻译、远程口译、口译技术、口译员健康、口译研究、国际标准、口译培训以及冲突地区的口译员等多方面内容。此外,AIIC还通过出台会议口译职业和服务标准,为会议主办方提供专业的咨询口译员服务,与相关组织合作制定会议口译设备和技术国际标准,与大型国际组织签订口译员服务条款,鼓励自由译员向私有企业雇主争取合法权益,设立认证口译院校/项目名录以及积极推动远程口译和手语翻译的发展等多重措施,大力推进会议口译行业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加速了会议口译职业化进程。

其次,AIIC重视口译实践,强调口译服务规范及质量,通过筛选、聚集高端会议口译人才凸显译者的作用及影响力,从而提高译者地位,推动会议口译职业化进程。这一点从AIIC的入会流程中就可见一斑。如前文所述,AIIC会员资格申请的每个步骤都需要AIIC资深会员背书,在正式会员申请阶段,申请者需要提供三名与其共事过的资深会员对其口译能力的证明。这一制度树立了 AIIC会员在行业内的标杆地位,协会3 000多名会员活跃在全球各地的会议口译市场上,为推广会议口译职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潘珺,2010)。不仅如此,入会背书制度还使AIIC制定的职业标准和道德规范借由协会会员在全球各地口译市场得到了宣传,促进了当地口译的职业化发展。

最后,AIIC在推动口译职业化过程中密切关注社会环境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迅速反应,引领全球口译行业的发展。AIIC发布的立场文件、操作指南和采取的举措都及时反映了时代变革对会议口译行业的影响。AIIC大力扶持远程口译的发展就是这一特点的鲜明体现。近年来,电子通讯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会议口译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更使得远程口译模式成为当今行业的主流。AIIC积极跟进远程口译的发展,在其发展早期就发布了立场文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为全球口译界提供了远程口译研究和信息共享平台。在全球大规模社交隔离期间,AIIC多次发布文件和指南为口译行业提供远程口译工作指导。另外,随着全球范围内手语语言学和听障人士语言意识的发展,手语翻译的职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倪兰、孙玲,2020:78)。为此,AIIC成立了专门的手语翻译工作网络,为世界各地手语译员提供行业发展现状参考等有价值的信息,彰显其在口译行业的权威性和领导力。

2 问题与思考

尽管AIIC在口译员工作环境、口译职业道德、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等职业化关键领域都采取了有力的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口译职业化,但其举措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AIIC对高端服务质量的追求无疑有利于口译职业化,但高准入门槛在限制普通口译员参与的同时也制约了该组织的影响力。AIIC入会章程不仅对申请者提供会议口译服务的时长提出了要求,还要求有三名以上资深会员的引荐。而AIIC目前在中国仅有43名⑨正式会员,涉及的领域和语言组合都非常有限。这就导致在中国庞大的会议口译市场内,口译员即使符合AIIC口译能力要求,但要满足在三年内与多名资深AIIC会员合作这一条件也十分不易。鉴于此,笔者认为,AIIC应当适度改革会员准入制度,拓宽会员认证渠道,以囊括更多高水平的会议口译员,扩大协会的全球影响力。美国翻译协会(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ATA)⑩的会员准入制度可以为AIIC提供参考,ATA会员申请者可通过协会下设的ATA认证考试获得入会资格。ATA认证考试不仅考察申请者的外语水平和翻译能力,而且强调“翻译的功能性、实用性和市场性”(张慧玉、李茜,2019:28)。同时,ATA会员每三年都需要完成20小时的继续学习,获得学分以维持会员身份。上述一系列规定使得其会员在入会后依然坚持学习,精进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翻译水平,以代表翻译行业的先进水平(同上)。AIIC可以借鉴ATA的会员认证模式,在现行的推荐制度之外,设立专门的入会考试,在保证会员质量的同时为普通口译员提供机会。

此外,虽然AIIC官网许多活动都对普通口译员开放,但大多数活动都是针对有意加入协会的申请者举办的,内容和形式均十分有限。AIIC可以从同类国际翻译协会汲取经验,丰富活动举办形式。国际翻译家联盟(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Traducteur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ranslators,FIT/IFT,简称“国际译联”)⑪作为跟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在级别、职能和宗旨上都十分类似的翻译组织,在每三年举行的内部大会后都会组织世界翻译公开论坛,论坛对全球范围内的译者和翻译相关人员开放,邀请各方共商全球语言服务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此外,国际译联还推动联合国将每年的9月30日设立为国际翻译日(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⑫,自2017年起每年选定不同的主题,2021年的主题是“翻译联合起来”(United in Translation),以推动全球范围内译者地位的提高和翻译事业的发展。

其次,虽然AIIC发布的会议口译规章制度、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守则为全球会议口译从业者提供了权威的参考,但这些举措在具体落实方面存在局限性,在规范行业发展上的影响力和效果都非常有限。代表着口译服务的最高标准的 AIIC会员(截至2022年6月仅为3 079人)相对于全球庞大的口译市场来说极其有限,在国际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大量的会议口译服务提供者都是非AIIC会员。AIIC制定的各项职业标准仅对 AIIC会员具有强有力的约束效果,而对于占市场绝大多数的非AIIC会员来说,这些规则仅是自愿性的,目前AIIC尚未为如何规范非会员译员的资质提供行之有效的措施。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AIIC可以与各国政府及其他相关组织加强合作,尤其是各国翻译资格认证中心,如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认可局(The National Accreditation Authority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NAATI)⑬和中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CATTI)⑭等,探索建立具有国际认可度的口译资格认证系统,规范会议口译市场上大量非AIIC会员的从业资质,从而抑制口译行业乱象。

最后,由于AIIC会员基本都是着力于实践的会议口译从业者,学者参与很少,因此该组织的绝大多数举措聚焦口译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口译实践与研究的良性反哺关系。事实上,学术研究可以帮助口译行业优化和解决译员的最佳工作环境、精力分配和职业健康等重要问题,从而助力口译的职业化发展。AIIC设立了专门的研究委员会(Research Committee)以推动口译的跨学科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2001年AIIC发布了全球第一份口译工作负荷研究(Workload Studies),该研究为口译员与雇主洽谈工作时长和待遇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实证资料(杜争鸣、孟祥春,2005)。但综合来看,AIIC对国际口译研究的贡献有限,当前大多数口译学术成果都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而AIIC尚未与它们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助力学术研究方面,国际译联已有成功经验,其下属的Babel⑮是全世界第一本翻译类国际期刊,在翻译研究界影响深远。AIIC可以借鉴国际译联的模式,探索独立发行或与其他机构共同发行会议口译学术期刊,以此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发展,提高协会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五、结语

论文基于翻译协会等权威组织在翻译职业化中的重要作用,系统、全面地整理了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推动全球口译职业化进程的举措,主要聚焦构建全球口译网络、提高口译员地位、规范会议口译行业标准和推动会议口译行业发展四个方面。AIIC施行的举措涵盖面广,关注口译服务质量,反映时代特征,但也存在影响力受限、相关守则和标准难以落实以及重实践轻学术等局限,故其应积极参考、借鉴其他翻译组织的成功经验进行相应的改进。论文通过对 AIIC举措的梳理与分析肯定了翻译协会在翻译职业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启示翻译行业及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各级翻译协会在推动行业职业化进程中的关键角色,并为其高效运转创造有利环境,以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论文对AIIC推动职业化举措的经验总结及反思也可以为各级翻译协会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

注释:

① 本文提及的AIIC举措材料及文件均来自其官网www.aiic.org。

② AIIC会员人数及影响范围详见官网(www.aiic.org)首页的WHAT WE ARE Count On Us部分。

③ AIIC亚太分区举办的讲座和研讨会信息参见AIIC Asia官网https://aiic.asia/regional-webinarssupporting-members-during-the-covid-crisis/;https://aiic.asia/aiic-president-addresses-blcu-interpretingcompetition/。

④ “AIIC中国”微博账号信息参见https://weibo.com/n/AIIC%E4%B8%AD%E5%9B%BD。

⑤ 有关两部门的详细信息参见https://aiic.org/site/world/about/sectors。

⑥ 咨询口译员服务细节详见https://aiic.org/site/world/recruit/findaninterpreter。

⑦“技术要求”板块详见www.aiic.org/site/world/about/profession/guidelines。

⑧ 远程口译工作小组详细信息参见https://aiic.org/site/TFDI。

⑨ AIIC中国大陆会员数据来源https://aiic.org/site/world/recruit/findaninterpreter。

⑩ 美国译协入会方式信息来源于其官网www.atanet.org。

⑪ 国际译联的组织架构和发展历程详见https://fit-ift.org/。

⑫ 国际翻译日的简介和每年主题详见https://fit-ift.org/22/international-translation-day/。

⑬ 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认可局(NATTI)官网www.naati.com.au。

⑭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网www.catticenter.com。

⑮Babel的办刊和发行信息详见:www.fit-ift.org/publications/b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