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推进路径研究

2022-10-27◎张

职教通讯 2022年8期
关键词:技能型劳动技能

◎张 慧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3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保障体系等方面,对大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进行了宏观设计,目前劳动教育实践已初见成效。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战略和理念;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强调职业院校要大力开展技能教育,在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新的社会发展理念与需求,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借力并且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需求,同时基于院校特征推进劳动教育,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的应然之意

技能型社会建设、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紧密关联。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既要把握技能型社会的本质和要求,也要结合高职院校的本体属性和特征,厘清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新发展阶段的核心任务和价值取向,为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奠定基础。

(一)技能人才:技能型社会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共同指向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是一种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形态。技能型社会的核心概念是技能。技能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是一种“具身”的技术,技能存在的唯一载体是人——具备能力、技艺或才能的个体[1]。也就是说,技能型社会的根本指向在于人,是对人所应具备或掌握的技能的培育。技能型社会的政策体系、培训制度、评价体系、竞赛方案及激励策略等都是为了培养人才,是为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提供的支持。

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力资源支撑[2]。按照《“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十四五”期间技能型社会要新增4 000万技能人才,从而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层次分明的技能人才队伍。要完成这一目标必然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技能型社会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能够直接培养和培训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技能型社会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撑环境,有助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又将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由此可见,技能型社会建设和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相互促进、互利共生,它们共同的指向是技能人才,它们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

(二)职业劳动技能: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核心任务

劳动教育的内容选择和实施具有学段特点:中小学以家庭劳动和校园劳动为主,兼顾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普通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职业院校则要结合职业教育属性和专业特点开展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也要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3]。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要重点结合专业特点,提高学生的职业劳动技能水平,要依托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职业劳动是在工作场域中开展的专业性实践活动,是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劳动技能是工作场域中的相应岗位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所应当具备的职业劳动素养,包括职业技能知识、职业技能实践、职业技能创造等方面。当然,这并不是说高职院校可以忽略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教育,而是要明确劳动教育在高职学段的核心任务,以更好地促进劳动教育向纵深推进。

技能型社会所要实现的是全体公民技能水平的提升,公民技能水平的一个重要反映就是职业劳动技能。因此,在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与开展应该依托实习实训和校企合作,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着重培育学生的职业劳动技能。

(三)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

“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是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劳动教育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目标。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观念和精神内核可以具体表征为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生发于生产劳动实践过程,展现的是中国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是社会主义劳动行为的价值升华[4]。具体来说,劳动精神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面向全体劳动者;劳模精神指“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劳动者队伍中的模范和榜样;工匠精神指“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聚焦工作实践中的态度和精神。三种精神引领着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发展,事实上,这种价值体系也是技能型社会建设所倡导的技能文化和价值体系。

技能型社会要实现技能型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既需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提供人人具有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和环境条件,也需要形成人人崇尚技能、热爱技能的文化氛围,这种内隐的技能文化就体现为人人接受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熏陶的社会氛围[5]。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和技能报国之路。因此,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体现为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种精神既要贯穿在学校劳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使学生在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后能够将这种精神内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推进的逻辑理路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推进的逻辑理路是从理论探讨到实践设计的引导,是联结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基于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然之义及实践现状,本研究从理念、途径和评价维度提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推进的逻辑理路。

(一)从“劳动技能”到“德技并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理念之维

黑格尔曾说,“唯有理念才是真理”。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及其形成的观念体系,理念具有前瞻性、规则性和导向性[6]。可以说,理念是实践行为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在教育实践中亦是如此。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劳动教育在每个时期的理念目标和实践举措各有不同。例如:新民主主义时期以弘扬“劳工神圣”“劳动光荣”思想为主,崇尚劳动者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社会发展,国家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入新时代,伴随信息技术、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需求变化,劳动教育呈现出立德树人、创新劳动等新的特征。

厘清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是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起点。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劳动技能,但职业劳动技能并不是终极目标,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培养人本身才是一切教育包括劳动教育的宗旨。确切地说,职业劳动技能是形式、途径、方法,是可见的能力变化,而蕴含在这种能力变化背后的精神、品质、观念则是可见能力得以持续精进的动力源泉。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从注重职业劳动技能训练向“德技并修”过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掌握岗位劳动技能,更要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同时,这二者应该是一体化的,并非在职业技能培养之外独立增加劳动精神教育,而是要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贯穿劳动教育始终,通过职业技能训练与价值观塑造的双向互动,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二)从“单一课程”到“融合体系”: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途径之维

为推进劳动教育实施,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应开设不少于16学时的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自上而下的制度体系对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高职院校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开设相应课程,并没有结合院校特征进行课程的系统化设计[7],使得劳动教育课程处于整个教育体系和师生关注的边缘位置,这显然未能达到“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体系构建要求。此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劳动技能,还要培育其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单一的课程很难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预期目的。因此,拓展劳动教育途径、构建劳动教育实施的融合体系是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必由之路。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合体系的构建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劳动教育实施方式的扩展和融合。高职院校应从专门性课程到融合课程、从知识学习到劳动实践、从职业技能训练到职业技能文化营造等多角度、多途径开展劳动教育,真正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二是劳动教育实践场域的融合。劳动发生在人生活的时时刻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说过,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8]。人生活的场域是多元的,劳动教育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场域的协同合作。三是劳动教育贯穿的“五育”融合体系。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共同作用。劳动教育的推进应以“五育融合”为出发点,应探索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融合体系[9]。

(三)从“静态固化”到“多阶递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评价之维

教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评价应该从高职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更注重发展性评价,即不对学生、教师或学校进行横向比较,而是强调评估为可持续发展服务[10]。劳动教育的根本指向在于人,也就是说,通过职业劳动技能的物化实践训练,达到对人的劳动精神的持续培育,并使这种精神在他们未来生活中产生作用。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不断培养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11]。应当明确的是,劳动精神的塑造并非一朝一夕,它是一个逐渐累积、不断强化的过程;同时,精神本身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层次性,从一名合格劳动者应具备的劳动精神到一名专业劳动者应具备的工匠精神,再到一名模范劳动者应具备的劳模精神,需要经过不同阶段的历练与成长。

为此,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评价应该回归人的发展,通过多阶性、递进式、动态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通过静态的固化指标来评估劳动教育的实践成效。多阶性指根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在规律设置多个评价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和学生劳动技能、精神培育情况进行评价。递进式指评价的要求和程度的变化,劳动教育及其培养效果的复杂程度、专业化程度和创新程度应该随着实践推进呈现螺旋上升趋势,结合专业和职业发展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高阶要求。动态化指评价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随着产业发展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变化而灵活调控。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始终处于协同与共生的互动体系中[12]。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子系统,其评价也应凸显职业教育的属性特征,随着产业发展与需求变化作出相应调整。

三、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推进路径

遵循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劳动教育推进的逻辑理路,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首先应更新劳动教育理念,强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然后再通过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构建“多域一体”的高职劳动教育生态体系,并建立适切性评价体系。

(一)更新劳动教育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也是教育理念的贯彻者和践行者。教师持有何种教育理念,不仅关系着教学实践和学生成长,也间接地影响教育未来的发展和状态[1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高质量推进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的劳动教育理念是关键。只有教师秉持科学、适切的劳动教育理念,才能确保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与预期目标同向同行。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教师要树立“德技并修”的劳动教育理念,注重职业劳动技能教育与劳动精神培育的互动融合和一体化培养。首先,应加快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劳动教育具有培养人的对象化实践意识和能力的特征,因而具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4],是一种专业性教育,需要有专门的人才对其进行教学与研究。因此,在劳动教育发展初期,培养一批专业教师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建议在相关高校设置劳动教育(师范类)本科专业,培养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的新本科专业名单中,已有两所高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开设了劳动教育专业,这对劳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通过多元化培训方式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优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性不强、教学能力薄弱等问题,有关部门、学校应通过全员培训、岗前培训、短期研修、实地参观等多样化方式,从劳动教育政策、劳动教育基本理论、体系建设、课程设计、劳动安全与管理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进阶式培训,提升当前劳动教育教师的综合能力。第三,高职院校及相关部门应建立专门的劳动教育研究中心等组织机构,通过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学术论坛、专题研讨等活动,一方面加强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带动其他学科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促进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

(二)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多域一体”劳动教育生态体系

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特征要求劳动教育实践路径要从以课程教学为主向多路径融合发展过渡,通过多主体参与,多场域、全过程实施,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构建“多域一体”的劳动教育生态体系。即除学校外,高职院校还要积极调动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家庭力量参与劳动教育,让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场域接受劳动教育,重视在不同场域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发挥劳动精神的引领作用,形成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多元协同的体制机制。政府要加强统筹,拓展劳动教育途径,厘清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力量等多主体的权责关系,构建劳动教育发展的整体框架和要素关系,出台相应的管理规范和制度文件,逐步建立与完善多元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高职院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已经形成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基础条件,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开展劳动教育。其次,构建“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文化熏陶”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一是按照政策要求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和融合课,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和区域特征,设计开发高职劳动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二是通过专题讲座、劳动技能比赛、项目实践等方式,充分利用学生军训、专业实践、公益活动等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三是注重显性宣传与隐性浸润相结合,一方面在学校物质形态上强化劳动教育宣传,另一方面在非劳动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中,结合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营造劳动教育文化氛围,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实施。最后,细化完善适合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内容模块。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以日常生活劳动为基础,以公益性劳动为扩展,以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重点,注重创造性劳动教育。为此,高职院校既要按照高职特征和要求整合、细化现有劳动教育内容,开发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并合理编排劳动教育内容模块,也要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积累和凝练生成性资源,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与资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适切性评价体系

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构建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职业能力考核等为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并且要充分发挥院校、企业、行业的评价主体作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以学生职业劳动技能培育为主要任务,因此,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需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加强多主体参与和多元评价方式的运用,形成多阶性、递进式、动态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首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高职院校应结合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以职业劳动素养为核心,构建阶段性劳动教育评价标准,从掌握劳动技能到创新劳动技能、从劳动习惯到劳动观念和精神,形成阶段性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综合运用期末测试、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总结性评价,从而形成环环相扣、丰富多样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劳动综合素质提升和劳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其次,要确立学校、家庭、企业、社区等多元评价主体。家庭以日常生活劳动评价为主;企业以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评价为主;社区以公益性劳动评价为主;学校要兼顾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公益性劳动评价。高职院校应以学校为中心,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家、校、社共育共评机制。比如: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家校交流群,构建家庭劳动和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做好双向沟通;注重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的劳动素养评价,畅通校企评价渠道,形成多元交叉的评价模式。最后,可搭建“互联网+劳动教育”服务平台,展现与记录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和劳动素养发展过程,存储其劳动作品数据,建立学生劳动教育成长电子档案袋,同时依托平台进行实时监测记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大数据学习分析和可视化呈现。这既是开展劳动教育评价的依据,也是进行劳动教育教学调整的重要反馈信息。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推进既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的特征和类型属性,同时也要符合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才能在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丰富内涵,凸显价值,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

猜你喜欢

技能型劳动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措施分析
新时代高职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劳动技能up up!
热爱劳动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