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再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制度供给
——福建政和的探索及其政策价值
2022-10-27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丛丛佳茗被岩阿……别饶灵草产东和”,清代诗人蒋周南在其《咏茶》一诗中,如此描绘政和当时的茶园盛景。在悠长的历史年轮里,对于地处闽北的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来说,“茶”是其绵延的经济根脉,亦是持久的文化标签。产茶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期、且在彼时因茶得名的政和,在2021年茶产业产值首次突破40亿元;与此同时,“政和白茶”这一凸显地域特色的品牌,社会认知度空前扩大。根据有关统计,政和县目前有茶园11万亩,涉茶企业700多家,种茶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5%以上,农民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茶叶。
可观的数字,标志着“三茶”(即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正在这片县域实现巨变。1986年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贫困县、2012年被列为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2019年实现贫困县“摘帽”的政和,其发生巨变的核心动能,来自农业科技。在当地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眼中,科技特派员是他们与农业科技之间至关重要的连通者。1999年肇始于福建南平的科技特派员制度(“科特派”制度),迄今运行已超过20年。从地方层面的实践探索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再回到基层创新,“科特派”制度的形式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拓展,持续为“三农”发展及乡村振兴多维赋能。
对于政和而言,“科特派”制度如何赋能“三茶”融合发展,更是一道不一般的命题。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新阶段,新发展。《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多次深入政和调研采访,试图梳理政和“科特派”制度创新的路径、特色与成效,并为其未来发展建言,以供其他地区参考借鉴。
响应现实之需:在科技服务中,“科特派”制度日益完善
长期以来,政和以农业为主导,茶叶、毛竹等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超过1/3的收入来源于茶产业。政和县委、县政府分析研判,当前政和茶产业发展面临若干科技问题,茶农种植技术参差不齐,茶青品质高低不同,茶叶加工标准化较低,茶叶全程生产的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设备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龙头企业,19家规上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均未超过亿元。
在此背景下,“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为政和茶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是当务之急。”政和县委书记黄拔荣对《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表示。
科技特派员给政和的“三茶”融合发展带来了什么?福建省隆合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丰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采访时认为,科技特派员及时、充分响应并有效解决了茶企和茶农的现实需求,展现了多方面的积极效应。在生产层面,开发了新设备,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在管理层面,有效管控了生产成本;在资源分配层面,有效对接了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在观念层面,深刻诠释了科技是“三茶”融合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政和白雪芽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陈仕斌,则用一组非常直观的数字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说明了科技特派员的重要性:从2017年到2022年,几年时间内,政和白茶茶青的收购价增长了六七倍,市场空前扩大。在他看来,这一切归根结底是“科技带来的繁荣”。他说,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服务贯穿了茶叶生产的每一道环节,由此,制茶工艺不断完善,制茶设备不断升级,人力成本不断降低,茶叶品质不断优化,政和白茶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一系列正向效应水到渠成。
在福建政和瑞茗茶业有限公司,《中国发展观察》调研组一行看到了共四代萎凋机。该公司负责人余步贵介绍,萎凋是白茶制作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2003年起,这一工序开始注入澎湃的科技力量,如何利用机械化、自动化、数据化解放人力,同时复刻千年传承的手工制茶经验,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近十年来,该公司共上马四代萎凋机,相关问题在以科技特派员为重要载体的科技创新中不断得以解决。
据介绍,该公司的前两代萎凋机功耗相对较高,且萎凋后的茶叶品质呈现波动。2016年开始运行的第三代萎凋机,通过余热回收利用改善了供热性能,提升了茶叶产量,生产成本则降低了约60%。对比于前三代萎凋机,该公司自行设计研发的最新一代(第四代)萎凋机可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自然萎凋与机器控温控湿的切换,除了节能明显、成本大幅降低之外,在一般茶叶机械设备的基础上,已开始具备智能化、数字化控制的新特征。与此同时,逐步升级的茶叶机械,还解决了粉尘等劳动者职业健康安全等问题。“这得益于科技特派员从多方面提供的技术支持。”余步贵表示。
从事了30余年制茶企业技术及管理工作的余步贵告诉《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行业缺少标准化、规范化,忽略了科技力量的作用,过去多年来制约着制茶企业做大做强。
在瑞茗茶业的萎凋机代际更迭过程中,科技带来的改变鲜明可见,更生动展现了科技特派员的贡献。余步贵告诉《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制茶机械不同于其他机械,茶叶品种不同,使用的加工机械也不同。长期以来,国内制茶机械大多只能满足相对简单的绿茶生产加工,并不能满足政和本地白茶加工的需求,政和白茶非常需要像萎凋机这样的茶叶加工设备,“一条萎凋机相当于50个劳动力”,但萎凋机市场不大,因此,第四代萎凋机并无茶机企业生产,必须由茶叶企业根据自身生产需要自行研制,而如果没有科技特派员提供技术支持,仅凭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根本做不到。
帮助瑞茗茶业和隆合茶业两家公司依据各自需求设计了不同技术路线萎凋设备的科技特派员中,包括省级科技特派员张见明,他先后两次陪同参与了《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在政和的调研。张见明是武夷学院科研处高级农艺师,自担任科技特派员以来,发挥专业特长,在生态茶园建设、茶树种质资源筛选、白茶新品研发、提升茶叶加工工艺和科技水平,以及公共品牌支持等方面,助力政和“三茶”融合发展。
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副教授林燕萍,同样是科技特派员中的一员,2021年,她主持了福建省农业科技引导性项目“中高海拔地区优质白茶种质资源筛选与利用”,课题组到项目基地——政和茶企的茶园中实地勘察,从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适制性等方面筛选适制白茶的优良单株,并进行剪枝后扦插枝条,对树姿、新梢生长势、开采期、芽叶形状、发芽密度、单株产量、茶叶品质等展开研究,进行白茶优良单株原生地种植示范,开发优质茶叶新产品。
在政和,像张见明、林燕萍这样集中入驻的科技特派员目前共有74名,他们第一时间响应茶企和茶农的技术需求,第一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解决问题。在助力政和“三茶”融合发展的同时,这些科技特派员也参与并见证着“科特派”制度的建设完善历程。
据有关资料,1999年2月,福建省南平市委、市政府将首批225名科技人才下派进驻215个村,直接在农村生产实践第一线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这是“科特派”制度的雏形。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对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后,在《求是》杂志刊文《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指出南平市的这种做法是对新形势下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很快,在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区开展了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
其后,科特派进入中央有关部委的视野。2004年,科技部、人事部梳理了福建南平的科技特派员经验和宁夏的农村科技创业模式,出台《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扩大试点。2009年5月,科技部、人社部、农业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在新一代白茶茶叶萎调设备研发过程中,科技特派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2012年起,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先后6次被写入中央1号文件。2013年11月,中国科技部与埃塞俄比亚农业部签订《关于中埃国际科技特派员创业园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农业科技特派员融入“一带一路”建设。201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16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科技特派员工作做出制度安排,科技特派员工作进入全新发展阶段。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行20周年的科技特派员制度作出重要指示。
近两年,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推进发展。2021年的中央1号文件再次提出,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指出,“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以一系列指示、政策为指引与遵循,近年来,“科特派”制度在基层不断涌现创新之举,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不断扩大,效能不断提升。政和的实践,正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力促创新之举:“科特学”“科特问”“科特卖”实现价值拓展
2021年,政和县出台《深入推进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进一步加大在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方面的支持力度。在组织架构上,成立科特派办公室、茶科技公司、政和白茶科技研究院,实现政企院一体化运作,产教融合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因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将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可执行、可复制、可推广,政和围绕“三茶”融合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政和县科技副县长裴俊巍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介绍,在政和服务的74位科技特派员,均是专业技术人员,其中不乏国内权威专家,分别来自浙江大学茶学系、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南京农业大学茶学系、福建农林大学茶学院、福建省农科院茶科所、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等全国涉茶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
科技特派员如何服务茶企和茶农?多位茶企负责人和科技特派员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介绍,很长一段时间,科技特派员被直接派驻至各个茶企,但根据福建省和南平市的有关规定,每个企业最多只能派驻两名科技特派员,相对于茶企、茶农及全产业链的各种技术需求,这种分散式的派驻模式辐射的受益面积相对有限。同时从政府角度,也存在难以统筹协调和管理等问题。如何激发数量相对有限的科技特派员尽可能扩展服务范围,尽可能发挥科技服务作用,从而破解“僧多粥少”的难题,同时提高政府对科技特派员的管理效率?茶科技公司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创新之举。该公司由政和国有资产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专门成立,作为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公共平台。
优化科技特派员派驻及管理模式的同时,政和还通过创新“科特学”“科特问”和“科特卖”等方式,大大拓展了科技特派员服务的方式和范围,对“三茶”融合发展的积极效应显著提升。
据介绍,“科特学”是科技特派员学院的简称,主要针对产业前端的技能培训问题。科技特派员学院的成立,搭建起线上线下培训平台,并根据政和茶产业科技需求与学科特点,建立起一套完整而且系统的培训体系。比如,一级学科包括茶树育种与栽培、茶叶加工与深加工、茶文化和品牌推广、茶品鉴与仓储四大类,二级学科包括茶园管理、茶树育种与种植、茶叶采摘、病虫害防治、白茶制作工艺、白茶标准化生产、白茶深加工、白茶文化、白茶品牌营销、白茶品鉴、白茶仓储与规范标准等15个细类。74位科技特派员分别对应到一级和二级学科中,开设相应课程。
“科特问”针对的是茶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在全产业链内建立科技需求者与科技特派员之间的互动机制。政和县发改科技局专设了科技特派员办公室,各乡镇也设立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分别起到信息中介及全局协调作用。科技特派员办公室整理分析当地“三茶”融合发展中的共性科技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组织对接工作,如有针对性地邀请科技特派员到现场开展集中科技问诊,及时高效解决问题。
在调研采访中了解到,通过“科特学”和“科特问”,较先由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单位派驻到一线的科技特派员,在指导帮扶当地茶农和茶企的过程中,不但及时解决了科技问题,更为当地引导培养出一批农业实用科技人才。
“科特卖”是由科技特派员参与的茶叶公共品牌建设工作,聚焦产业销售终端,针对的是茶叶市场中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好茶不好卖”的问题。在实践层面,由茶科技公司注册并运营“非特联茗”这一国企公共品牌(“非”是指茶叶生产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特”是指科技特派员,“非特”结合在一起也含“非常特别”之意)。“非特联茗”在征样、选茶、送检、定价、防伪五道关口设置了严格的品质控制标准,符合标准的产品方可冠“非特联茗”品牌推向市场。“非特联茗”通过“非遗制、专家选、权威检、国企监”的运作模式,实现对茶叶品质关、安全关和价格关的“三关联控”,实现区域公用品牌商标、国企商标与民企商标的“三标联动”,以及产品信息码、茶园溯源码和品牌防伪码的“三码联查”,助力茶产业发展。同时,这一品牌与政和本地“中国白茶城”“中国白茶大会”等白茶行业的旗舰商业综合体、旗舰会议会展活动深度融合,进行推广。目前数据表明,这一创新形式获得市场认可,首批“非特联茗”茶叶面世后,市场溢价1600万元。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采访时表示,国企公共品牌的构建采用“公司+商户(农户)”模式,以国企为核心,凝聚合力发展,构建产业联盟,树立质量标准,有效确保了产品品质,同时有效解决了当地一些小企业在发展初期无力建设推广品牌的难题,帮助他们抱团出海,参与市场竞争。
他同时强调,“公司+商户(农户)”模式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在统一的公共品牌建构(产业联盟)下,未来做得好的企业发展壮大,可进一步带动孵化更多小企业;而质量标准等方面无法达到要求的企业,则退出这一产业联盟,从而确保国企牵头运营的公共品牌持续良性发展,确保有稳定并可日益提升的市场表现。
探寻未来之路:“科特派”制度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制度与政策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检验中不断实现其价值,不断进行创新突破,不断推动完善发展。科技特派员制度也是如此。作为对原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创新,“科特派”制度对于推动“三农”发展产生了巨大效应。未来,这一制度应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来自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学界的人士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采访时表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才能将科技特派员工作更扎实地落到实处。建议更好地形成政府合理引导、市场机制主导、产业全链条联动、科技特派员积极参与、各利益相关方能够普遍受益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以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发现,在更广泛的视野内,作为科技导入农村、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实践中还有若干提升空间。比如,以往农业科技服务大多是无偿的,农业科技人员的利益并未在有关工作中得以体现,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在一些地区,科技特派员的知识性劳动帮助企业显著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但并没有制度明确要求企业为科技特派员支付他们这部分劳动的价值。科技特派员群体也并未因这部分劳动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其这部分工作的出发点主要是责任与情怀。另外,在一些地区,各级财政为科技特派员推广农业科技所配备的经费依然有限,且有分配明显不均的现象,不足以支撑技术成果在生产实践中产生最大化的作用。
调研采访中,有专家认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框架内,如何因地制宜建立科技人员与企业、农民的利益共同体,按照市场机制,采取多种形式,使科技人员能够通过提供科技服务得到相应的经济收益,仍有探索空间。已有一些地方出台政策,明确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或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回报机制。
又比如,在政和案例中,已因科技特派员力量注入,实现一定市场效应的“非特联茗”,作为一个政府、商业、文化三重发力的品牌产品,如何与“中国白茶城”这一聚合了当地科学技术、生产、服务、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旗舰项目优势更紧密地联合,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三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擦亮国有公共品牌的招牌,助力“三茶”融合发展,亦是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宁夏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采访时表示,新形势下,科技特派员制度面临新任务与新需求。他说,农业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对象已从单家独户向全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拓展。我国农业正从单家独户分散经营走向规模化、产业化,以企业为龙头的全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发挥着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功能,成为农业科技的主要需求主体。农业科技特派员角色需要从生产专家向产业专家转变。随着农业从田间地头生产环节向产品开发、加工销售等前后环节延伸,向全产业链拓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形式也从生产环节单项技术转向综合集成的产业技术体系,要求农业科技特派员成为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专家。
他同时强调,科技特派员制度需要面对科技特派员任务与角色转变带来的一系列新挑战。如科技特派员服务创新工作形成的知识产权如何确立并保护,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如何体现并反馈,又如科技特派员作为产业专家如何能获得更大的成长与发展空间,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