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应”导向下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2022-10-27齐齐哈尔医学院体育教研部孙俊涛焦传明韩艳春
◇齐齐哈尔医学院体育教研部 孙俊涛 陈 勇 马 超 焦传明 韩艳春
本文通过对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为研究对象,对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构建了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运动能力、体育知识、健康促进,并对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培养策略为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基于“互联网+”拓宽体育教育资源、“家校互联”形成体育牵引效应。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格局的变化,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逐渐由育人转变为立德树人,我们要想完成这一任务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我们的前提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提升核心素养作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中之重。随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相关文件的出台,教育部将“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随着学生核心素养观念的提出,各学科均纷纷制定相应核心素养内容的指标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相继确定了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和角色[1],作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医务人员的医学高等院校,要发挥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2 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2.1 岗位胜任力与体育核心素养
我国自2003年对岗位胜任力进行研究后,对其概念界定为:个人特质在工作岗位中的体现,是个人自身的综合特性,包含显性和隐性的能力和素质[2]。岗位胜任力这一概念的出现将各专业人员特别是医学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及职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及岗位特征联系起来,由此人才观也由简单的智力水平的评价转变为综合能力的评价。突出了相应岗位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更加强调能力和素质,这恰恰与核心素养相吻合。在我国众多学者和专家共同努力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和总体框架出台后,明确了我国学生应该具备的包括人文底蕴、健康生活等六大模块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体育核心素养是体育素养的下位概念,我们把他看作是个体在生活中必备的素质,并利于个人在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4]。从以上层面来看,两者都需要胜任岗位需求并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专业性高的学科,对其岗位有着强烈的要求。首先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能够对症医治救病治人,更重要的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生更应该具备强健的身体并掌握着丰富的锻炼、康复、保健的理论和方法,合理的对大众和病人体育锻炼和康复运动进行指导,治病于未来,因此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2.2 社会适应与体育核心素养
“个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行为”,这是《社会学词典》对适应行为下的定义[5]。郑瑞伦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其他个体产生互动或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产生互动时,为了在社会中有更好的生存机遇而使自身取得更高的成绩或更好的发展,通过个人能力、环境因素、社会资源等将自身心理和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叫做社会适应[6]。朱凤娇,罗骏等人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在应对变化的时候不断学习与进步,掌握和获得更有益于自我发展的社会生活技能[7]。综上观点,社会适应可以理解为社会个体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以应对岗位需求、社会生活、终身发展的需要。而体育核心素养的观点和理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追求的也是对有利于个体终身发展需要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由此可见两者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是相类似的。医学生将来的职业就是救死扶伤,自身没有强健的体魄,又谈何给其他人带来健康?而且我院提出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中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养成模块,就是为了适应未来职业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培养具有强健的体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因此,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3 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构成要素
笔者结合相关学者的观点,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确定相关指标后,根据医学生特点和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具备能力和素养,最终构建出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康复保健、体质健康三个一级指标,自我体育意识、运动健身技能、运动康复、健康保健、体质水平、健康行为六个二级指标,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习惯、体育知识、体育专项技能、康复锻炼、损伤防治、体育保健、运动处方、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健康知识、健康教育十四个三级指标(见表1)。
表1 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构成要素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体育知识、健康行为三个一级指标,与以往相关专家对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的研究并无明显差异。医学生是一群具有专业化强、责任性重、服务面广的特殊群体,他们将来守护的是人们的健康,面对的是身患各种疾病的病人,承担的是救死扶伤的重大职责,特别是疫情面前,我们更能看出医疗工作者站在一线岗位的救病治人的伟大精神,他们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需要自己具有良好的体质水平,身体形态匀称、生理机能正常、身体素质优越,具有强健的体魄,他们的专业性便决定了医学生要具备丰厚健康知识和健康教育能力,能够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和健身;其次医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所具有的相同的体育核心素养就是具有良好的运动能力,也就是激发他们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并将动机转换成体育锻炼行为,从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在此过程中必然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专项体育技能;最后医学生不同于其他高校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的是医学生本身的专业特点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而且他们将来的职责就是为病人防治疾病,因此他们在体育核心素养方面更应该具有康复锻炼、运动损伤防治的专业知识,另外他们应该具备正确合理的指导病人科学有效的康复锻炼的能力,能够针对各种运动损伤或亚健康症状提出相对应的运动处方能力[8]。
4 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的=包括运动能力培养现状、运动康复培养现状、健康行为的培养现状。运动能力不仅是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他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可知,医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体育教学为主,其次是学生社团,第三是课外体育活动。而且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运动能力现状让人担忧,无论是课外体育活动还是学校组织或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比赛,参与的学生总是那些一少部分爱好体育的,参与的人数不够普及。从运动成绩上来看,也是处于逐渐下滑的状态。学生组织的体育社团个数很多,但是开展的活动数量较少,而且组织活动或比赛的参与人数和日常参加社团训练的人数也不是很多。就运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的调查,首先是体育课人数较多,学生课时利用率较低;其次是学校场地器材、开展项目、场馆开放等基础条件较为缺乏;最后学校或学生组织的比赛比较单调,不能为大众学生普遍参与。因此学校及体育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对于康复保健这一指标,医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从调查来看,医学生该方面的核心素养是三个指标中最为突出的,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他们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专业的的保健、康复知识与技能,特别是运动损伤处置方面。但康复保健和运动处方的能力仅在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中较为突出。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其他专业学生运动康复方面知识的培养。医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现状,我们主要从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两方面为主,体育锻炼意识决定人们是否能够参与体育锻炼,产生体育行为,最终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因此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是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中健康行为的重要培养内容。从调查结果来看,医学生的体育意识较为薄弱,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缺乏浓厚的体育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增强体育参与行为,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5 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5.1 努力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文化
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激发他们的体育锻炼的兴趣,首先我们就要建设一个健康的校园,营造体育氛围,特别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项目或校本特色的体育文化,让其从环境、精神等方面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达到让学生多途径、多角度的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在无形中帮助大学生增加对体育的认知和体育锻炼行为。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锻炼外部环境,改善体育硬件设施。硬件条件就是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设施等,是学生参与锻炼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体育核心素养的物质保障,没有良好的场地器材保证学生便无法参与体育运动,单纯枯燥无味的跑步既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吸引他们积极主动体育锻炼,更不能使他们形成对体育的良好态度,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便成为一句空话。第二,争取举办赛事机会,营造参与运动氛围。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动力是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以最直接的感知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提高体育的行动力。在赛事层面,各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举办本地特色的赛事,如北方的冰雪运动会、南方的赛龙舟,各学校的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比赛,利于大众学生参与的趣味运动会,校与校间的各种体育交流,校内的各项目比赛。通过赛事的影响和宣传,改变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5.2 基于“互联网+”拓宽体育教育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与信息化技术日趋成熟,逐渐渗透了各行各业[9-10]。“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与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同时形成了中国大学慕课(MOOC)、超星等各种数字化学习平台,出现了微课、慕课等各种教学形式,“互联网+”视域下的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的新模式,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接受到最前沿、最权威的教育资源。“互联网+”这种信息无线畅通以及时效性快的特点,打破了形式单一,封闭式的以学校为主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弊端,学习者不再是传统的仅仅接受校内教师的教育,而是无时无地的学习到国内外最优秀教师的授课,接收到其他学校的教学资源。而且在“互联网+”的时代,各高校都已经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发适合自身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体育APP,由此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再局限于体育课堂或操场,运动形式更加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也不再是“空喊口号”,学生能够借助体育APP对其他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旁听,获取赛事活动、健康知识、体育讲座、体育社团活动等各种体育活动信息,在体育APP这位“手机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更加高效快捷的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5.3 “家校互联”形成体育牵引效应
“家校互联”是指家庭和学校共同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家”具体是指家庭体育生活,家庭体育环境和氛围对孩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是决定孩子是否能坚持体育锻炼,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的关键。父母以身作则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家庭体育氛围浓厚,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自然而然便会得到很好地促进和提升。“校”我们可以具体理解为体育教师,因为他们是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直接操作者、外在参与者、共同实践者,他们是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者,主要是教育和引导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必须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他们的核心素养水平直接决定着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水平。首先学校应壮大教师团队,重点建设教师队伍,大力引进例如奥运冠军、全国冠军、各单项锦标赛的冠军或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具有博士学位等一些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其次我们应逐渐加大对在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为教师提供机会参加国家培训计划、访问学者、进修等,不断提高教师的体育信息素养、品德、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作为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还应该提高运动医学、康复治疗、健康促进等方面的能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开发新颖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还应该加强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的相互促进,不断反思提高,促进体育教师具备较高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形成一只素质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才能有所提高。
6 结束语
医学生作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其体育核心素养有别于普通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运动能力,还需要康复保健、健康促进的能力。对于培养的策略与普通大学生没有差异,基本要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教师层面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进行促进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