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嵌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价值与路径

2022-10-27◎陈

职教通讯 2022年7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院校

◎陈 岘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铸魂育人功能,将其有机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发挥其内涵丰富、表现生动、地域特色强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在高职院校对高职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等工作的推进中,地方红色文化不断受到重视。新时代,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合的途径与方式,合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一、红色文化嵌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念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伸,根植于我国文化基因中,对培养青年一代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应在明确红色文化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前提下开展工作,才可以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

(一)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含革命遗址、纪念场所、标志物、遗存物品和文献等物质遗产,以及承载着革命历史、事迹与精神的影视文学作品、戏剧歌曲等非物质遗产。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我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奋斗历史,蕴含了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朴素的民族情感、深厚的爱国主义等丰富精神内涵,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想载体。当代高职思政课不仅重视理论教育,更需要生动鲜活且有历史内涵的案例作为支撑。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烙印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当地高职学子来说不仅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更具有超越年代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因而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解读,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有利于提升学生基于自身学校所在城市的情感共鸣。

(二)以学生为中心

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学生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愈发受到高职教育的认同与重视。区别于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当代强调师生双向互动的高质量教学模式得到了高职院校认可。当学生这个接受主体的作用得以发挥,主观能动得以充分调动,形成与教师的双向互动,才能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认同和行为准备,达到知行合一的最终目的。只有从高职学生出发,全面了解其现实学习环境,分析其思想观念发展趋势,重视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关注点与问题,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于青年人成长规律的科学遵循,也体现了高职对学生独立意识与自我个性的尊重,更体现了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思政教育根本问题的科学研判。

(三)以互动体验为手段

高职院校开展以红色文化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较为明确,即履行红色文化育人功能,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互动交流路径,将红色精神入心入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塑造其高尚的品德,最终使其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必然导致传统灌输型教学不再适用,而采取互动体验模式更强调高职学生的实践感知,符合高职学生成长的科学规律。学生实地体验红色纪念地的庄重肃穆,直面红色文物的历史厚重,切身感受红色艺术的坚定浪漫,能够直接激发其自我激励心理来提升他们对红色精神的认可度。同时,互动体验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当代高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接受的红色精神熏陶根深蒂固,并且会成为他们今后工作生活中的道德标准。

二、红色文化嵌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红色文化集教育性、历史性、实践性于一体,将其运用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也是多元的。红色文化在学生个人成长、教育任务落实、社会稳定发展等各个层面的价值引领作用不可替代。

(一)有利于学生高尚个人品德的塑造

1.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推动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指引,凝聚了我党革命先辈热爱祖国、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高尚精神。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比重进一步增加,而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性,承载着党和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优秀革命传统与崇高理想信念的红色基因,是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庞大资源库。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挖掘爱国主义人物与事迹,凝练爱国主义思想并将其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自觉抵制有害的偏激思想与舆论,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并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使其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当中去。

2.能涵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红色文化具有实践性,包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凝练的劳动实践成果,其文化元素传承自中华民族重视实践的道德观念,又吸收了先进人物献身国家建设的崇高道德品质,蕴含着强大的道德教育潜力。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国家的崛起也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对当代青年的道德品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际上,高职学生因文化自信缺失导致的道德认知不足现象仍有出现,具体表现为对先进人物事迹缺乏认知和兴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流于表面、对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盲目跟从等。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充分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知与践行在今后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促进学生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有利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1.丰富课堂理论教学支撑。课堂是教育学习过程的主要场所,教师的“传道授业”是学生吸收和消化知识的直接渠道,因而提升教育成效应该首先重视课堂教学。思政课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是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铸魂育人的首要阵地,在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思想价值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特性高度契合,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能够更充分地调动当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掌握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堂教学环节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并在教学过程中持续深入挖掘其潜在价值,能最终将其转化为成体系且易于接受的教学资源,促进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的提升。

2.提供课外实践活动平台。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重视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形式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首先,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培养专业能力、体验现实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在革命斗争年代与社会建设时期的历史积淀,自身就脱胎于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给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其次,基于校园文化开展的学生活动,是以育人为首要目标、以学生为服务主体、以校园为开展场所的,可以发挥校园文化感染力强、覆盖面广、润物无声的特点,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影响。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接合,有利于打造高职红色文化生态,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综上所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外实践活动是当代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三)有利于地方社会红色文化的传承

1.塑造红色文化合格继任人。2021 年8 月27日,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高职院校有1 468 所,比上年增加45 所;毕业生376.69 万人,比上年增加12.88 万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职院校每年为地方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更加需要借助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地方政府在推广红色文化时,大学生因其较强的可塑性,往往会成为优先推广的人群。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学生步入社会后能成为地方红色文化的合格继承人,又反作用于地方红色文化,促进其传承与弘扬。

2.培育红色文化专业研究者。当代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知识与服务社会的主要职能,科研水平同样是评价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因而高职院校在培育红色文化专业研究者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红色文化嵌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相关指导教师对红色文化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才能够顺利开展育人工作。其次,高职院校掌握的研究性资源丰富且在地方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层面,政府往往需要高校专业学者的参与。再次,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设施、场地及人力资源,在社会举办弘扬地方红色文化的活动时,能发挥其治学范围浓厚的优势,打造地方红色文化认同,并最终在群众中传播地方红色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培育研究红色文化的专业学者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

三、红色文化嵌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目前,由于红色文化资源一般受政府文化宣传部门管辖,且当代文化的构建离不开社会各层面的力量,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开展并不能充分彰显其现实价值。只有三方协作,共同合力,积极探索新路径,才能提升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互融合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一)高职层面:构筑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随着我国各地红色文化的不断挖掘与传播,其蕴含的优秀思想文化与独特育人功能受到重视。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从教师队伍培养、思政课程改革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构筑了一套贴合实际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这也是今后思政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

1.培育红色文化教学团队。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实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红色文化专业教学团队,其构成主要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等。红色文化教学团队成员不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底,还要积极参与对地方红色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加强自身专业与工作岗位的融合深度,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嵌入工作铺垫知识基础。此外,红色文化教学团队成员还应建立不同工作岗位红色文化资源的交流途径,如组织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观摩思政公开课,思政课教师参与学生红色文化校园活动等,推动成员交流心得、取长补短,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成效,不断推动将红色文化资源嵌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完善。

2.推动红色文化元素进课堂。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元素,将其与思政课内容有机融合,让红色文化深植于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内容选取合适的革命历史、英雄人物事迹、红色文艺作品等作为典型案例运用于思政课教学;同时,高职院校或下属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可设立专项项目经费,鼓励思政教师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编写、出版地方红色文化书籍,使思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地方红色文化的前沿阵地,使教材书籍成为学生深入解读地方红色文化的工具。具备师资力量与资源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开设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的特色校本化课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兴趣。目前,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已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积极推进的重要工作。

3.完善红色社会实践运行机制。首先,高职院校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健全红色社会实践相关运行制度,确保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内容、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应贯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高红色社会实践方案的可操作性与可推广性。当代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开展红色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并保障相关资源的调度分配,确保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效。其次,高职院校还应积极与政府文化旅游管理部门寻求合作,通过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纪念地、红色人物故居等当地红色景区签订合作协议,定期举办相关学生活动,有针对性地建立高职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而思政教师能够通过基地平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蕴含的潜在价值,探索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育人新模式。

4.打造红色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为了推进红色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可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在物质层面,高职院校可以将本地红色资源内延至校园内,建立革命斗争纪念碑、英雄人物雕像、红色文化长廊等展示形式;也可以在已有校史馆中增设专门展示本地红色文化的区域,长期对本校师生开放。这些纪念地可以直接提升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将红色文化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其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与思想政治素质。精神层面则与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密切相关。一是通过聘请外校专家团队,定期给学生开展红色文化学术讲座、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到在思政课堂上无法了解的新知识。二是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红色歌咏比赛、红色故事征文活动、红色话剧等,借以直观的艺术形式与主动参与的沉浸感引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共鸣。

(二)政府层面:完善红色文化传承机制

高职院校由于注重专业、周期短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难免会遭遇知识渠道狭窄、教育形式固化的困境。只有政府层面合理运用行政权力,结合高等教育特点,在积极引导红色产业发展、持续开发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健全保障相关制度等层面完善红色文化传承机制,才能推动红色文化在青年一代中传承有力。

1.推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政府应将当地红色旅游景点在科学挖掘与合理开发基础上整体规划,打造新型红色旅游产业,着力使红色教育与市场发展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与红色文化传承的双赢局面。红色旅游能使人们在观光赏景文化体验中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从长远来看,政府提升地方红色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对于高职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稳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做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红色文化孕育于我党成立之后残酷的革命战争及艰苦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延续已超过百年的历史,众多红色文化资源一直隐藏于民间乡野,物质形态如书籍报刊、历史文物、革命遗迹,非物质形态如红色故事、诗歌文章、歌曲戏剧等,都处于待开发状态。鉴于红色文化资源在历史记忆、资政育人、产业发展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和贡献,其本身的时代性也要求与时俱进,地方政府应该合理规划并推进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工作。具体来说,政府可以专项投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结合理论调研,对当地红色资源分门别类梳理,运用实地考察、走访民众等方式,不仅要大力挖掘不为人知的新红色文化,还要拓宽已有红色文化的边界。同时,政府还应发挥宣传堡垒作用,打造地方红色文化品牌,在群众中广泛形成代际传播效应。

3.健全红色文化传承制度保障。红色文化在政府履行社会治理职能、特别是在基层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需要政府从文化政策与法律制度层面健全保障制度。政府颁布的文化政策通常涵盖文化的整理和普查、文化的研究和鉴定、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以及文化的发展和利用,只有建立健全文化管理的权威性制度,完善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等规章制度,才能确保红色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广度与久度。无论是物质红色文化还是非物质红色文化,都是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都能发挥宣传教育与社会治理的积极功能。随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政府要以《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武器,畅通各类红色文化保障路径,确保在现代社会有序传承。

(三)社会层面:提升红色文化宣传影响力

文化的认同离不开社会的推动,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大学生作为红色文化的继承者,在培养其建立红色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并最终会回馈于社会发展。当代社会应合理利用工业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特点,在实体与网络领域加强红色文化影响力,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坚实基础。

1.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在坚定文化自信背景下,红色文化繁荣对社会有维护稳定与促进发展的作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基于红色文化带来的民族凝聚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扩展其传播渠道成为社会的共识。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和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的使用迅速普及,加之网络自媒体的大量涌现,拓宽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渠道。相较于传统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网络媒体具有覆盖范围广、接受人数多、传播速度快、影响力深远的优势,因而各类官方媒体也可以借助平台建立官方账号来传播与弘扬各地红色文化;同时,将更多的科技元素融入红色文化传播也能够为受众、特别是青年人群注入时代活力,为我国新型传播体系的构筑提供坚实的技术与群众基础。

2.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新时代,我国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意愿不断增长,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同步提升。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的延伸,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可与追随。随着群众知识储备与审美情趣的的提升,以传统的方式输出红色文化已然缺乏说服力,对红色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进行形式多样的创新已成必然趋势。因此,要引导各相关团体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推广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利用网络直播、动漫、游戏等信息技术进行二次创作,增加红色文化的艺术性,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速度。同时,可以在红色景区内运用VR 技术创设体验红色年代的场景,还可以运用虚拟3D 技术建立相关网络展览馆等,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展示红色文化的时代风格,扩大地方红色文化受众的覆盖面。

3.丰富红色文化产品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是指以物化的文化产品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产业体系。在现代社会经济中,文化产品体系的健全与丰富不仅可以促进相应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可以直接促进文化传播。因此,社会应发挥导向作用,一方面要引导企业设计开发红色文化创意实体产品,如红色文化书籍、图画、徽章、衣物等,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影视公司等制作承载并弘扬红色文化的文艺作品,如文章、歌曲、影视剧等。结合有效的宣传手段,高质量的红色文化产品可以占领社会文化市场,能够直接提升广大民众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关注度与接受度,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持续提升红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红色在哪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