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领航征程,攀登交通建筑人才培养新高峰
——专访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季玲莉

2022-10-27◎季莉,曹

职教通讯 2022年7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季 玲 莉,曹 稳

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汽车工程分院)是无锡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学校位于无锡职教园,占地389.53 亩,建筑面积15.3 万平方米;建有11 栋实训楼,面积5.7 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40 余名,在校学生4 100 余名,是无锡地区汽车、建筑、轨道交通类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现有汽车、建筑、轨道交通三大类专业群,共有27 个专业,其中五年制高职专业12 个。学校现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单位、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为了深入了解学校成功的办学经验,本刊编辑部编辑曹稳专程访问了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季玲莉。

季校长,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在省内有着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并在2020年成功入选为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单位,请问贵校有哪些成功的办学经验可以分享?

您好!非常感谢《职教通讯》对我校的关注 ! 我校历史可以追溯到由我国著名工商巨子荣宗敬、荣德生先生于1919 年创办的无锡公益工商中学,与江南大学同根同脉。学校传承百年工商基因,弘扬工匠精神,在百年职业教育的发展长河中,秉承“有道正业”校训,不断坚守、传承和创新。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有道正业”校训,造就德技并修的人才;始终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健全多元办学格局;始终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聚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全力创设人人出彩的机会。在精益管理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始终保持自身文化内核,坚持品牌发展战略、生本发展理念和面向市场的原则,采取文化适应、文化融合、文化主导等策略,形成“道业”文化,不断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1.循道筑业,百年传承。学校校训“有道正业”出自于《论语·学而第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源自于儒家经典深邃思想的校训,赋予了“道”“业”丰富的内涵,既与学校的专业建设相结合,又与师生的精神追求相融合,更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契合,彰显了文化的厚重与传承。学校文化建设紧扣“道”“业”元素,将经典的厚重融入“育人基石”,屹立于校园之中的“有道正业”校训石,时时提醒全体师生讲道德、懂道义、举正义,兴学业、爱职业、创事业。这既是做人、为学、立业之本,也是兴校之基。“教育由实业兴,实业由教育昌”的办学理念浸润着学校的百年办学史,“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学校几经整合发展,不忘初心,坚持以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以及当代乡镇企业诞生地的工商基因和工匠精神立足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2.有道正业,立德树人。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走正路、做正人、行正义”,指导学生“正业、乐业、精业”,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培育时代新工匠。学校以“有道正业”校训为引领,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造阳光德育文化,营造阳光德育氛围,打造汽校特色的“阳光德育·七彩人生”德育品牌;通过实施“入脑强基、育心筑匠、立体场域、工匠引领、创响生态”工程,多维度构建学校德育活动体系,使活动目标层次化、活动主题系列化、活动安排序列化;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抬起头”“拓展活动动起手”“社会实践迈出脚”等系列校园主题活动,以科技节、技能节、体育节、艺术节“四节”贯穿每学年活动的主轴,做到“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常规化”,充分发挥行为文化的育人功能,让每个上职教的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奠定好学生的人生基础,打造好学生的人生底色。

3.承道创业,多元共治。学校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现代内部治理体系。学校制度建设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以激励机制为出发点,以提高效能建设为目的,形成“党政核心,五会共治”内部治理结构。学校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质量评价、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相关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机制。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的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加强过程管理,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贵校多年来始终紧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始终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共建共享,打造职业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样板,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您能谈一下贵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具体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吗?

好的。基于职业教育的跨界特性,我校在专业建设中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优化产教融合的政策环境,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学校引进了宝马BEST、通用AYEC、中德AHK、庞贝捷PPG、麦特ARS、无锡地铁WXMETRO 等校企合作项目,与无锡东方汽车集团、苏州清研车联教育集团、江苏金麟技术检测鉴定集团、京东物流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成立了4 个企业冠名产业学院,并依托“产业学院+行业协会”的双平台,探索走出了一条“三元五共”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其中,“三元”是指“行业协会、企业、学校”三者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五共”是指人才培养“项目共建、课程共定、师资共通、人才共育、成效共评”。

1.产业导向、行业引路,迈出产教融合之步。基于无锡产业强市的战略布局,学校充分调研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情况,结合学校自身专业优势,梳理产业链、专业链和人才链的关系,最终确定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群入手开展新能源汽车项目试点。在传统校企合作的“双元”基础上,学校创新引入海外工商协会,探索“三元”合作模式,通过引入国际标准,对标本土企业要求,重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解决了学校教学内容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匹配度不高、企业对毕业生所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认同度低、学生技术技能水平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等矛盾。为了保障“三元”合作的成效,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制度革新。在组织管理上,校企行三方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确立了“三元五共”合作机制。在学徒管理上,学校、企业、学生及家长签订四方协议,制定了《学徒费发放考核管理办法》。在企业参与上,制定了《校企合作企业培训规定》,指导师傅签订教学责任状、发放学徒指导聘书;制定校企双班主任管理制度,聘请德国专家对企业师傅进行技术和教学水平的指导,选拔优秀指导师傅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学徒制培训。

2.创新驱动、实践导向,夯实产教融合之基。在合作实践中,学校探索了一条以“五共”驱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之路。在项目管理上,实现了从“双元紧密合作模式”到“校企行多维合作模式”的转变。在课程建设上,实现了从“课程动态传递模式”到“课程滚动开放模式”的转变,并对标企业岗位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要求,开发了企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师生能力要求清单、课程教学设计、学习工作页、企业实训手册、活页式教材等一批岗位化实践课程资源。在师资培育上,实现了从“任务驱动式教师培训模式”到“互聘替换式双师培育模式”的转变,形成了“校企行师资共同体”。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从“学徒生产型培训模式”到“学生实践型培养模式”的转变,毕业就业无缝对接。在成效评价上,实现了从“精细管理评价模式”到“多元质量评价模式”的转变,将考核评价标准融入行业技术工程标准、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学生毕业教学标准;考核评价方式采用定量评价(学校内的学业考核)与定性评价(企业综合技能及素养)有机结合、教学实践过程评价与认证考核相统一,通过专业理论、专业会话、专业技能三级考核来验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3.提质增效、赋能发展,共享产教融合之果。在人才培养上,我校从2017 年起开始试点的AHK项目,现已累计培养96 名学徒。学徒通过AHK 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平均合格率为92%,超过德国本土平均合格率,且获得AHK 国际证书的毕业学徒全部进入无锡大东方汽车集团就业。校企行互通课程体系的构建,促进了教学项目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提高了国际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质量。在师资提升上,自“三元五共”实施以来,学校先后培养了专业教师42 人、企业培训师12 人、企业师傅38 人。其中,企业师傅获五一劳动奖章的有1 人,专业教师获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的有1 人,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教学创新团队获2021 年省教学创新团队称号。在专业建设上,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先后建成了省品牌专业、省现代化专业群、省现代化实训基地、交通运输部专业示范点,学校多个试点项目获得无锡市校企合作示范组合、无锡市国际理解教育项目、无锡市职业素养提升创新项目等荣誉,示范辐射效应不断显现。

长期以来,贵校深入推动产教融合,大力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想请您介绍一下贵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特色。

我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推进“名校名企育优生”战略,构建了1 个专业(群)+1 个企业冠名学院+N 个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的“1+1+N”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功效,创新驱动产教融合,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标准引领,体系搭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在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提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针对行业发展、企业需求,吸收企业行业专家意见和建议,对接职业岗位能力,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主动融入企业行业标准。按照“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建设思路,学校以岗位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为指导,以企业典型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了“实训场所与工作环境统一、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统一、项目要求与工作任务统一、训练规程与工作流程统一”的“线上线下、四维统一”行动领域课程体系。此外,我们的专业团队紧跟行业发展,每年动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

2.校企共通,匠师互融,助力双师素能提升。学校以“道业”好教师团队为引领,通过引进企业技术人才,校企共建双元团队,对学生实施校内和企业双师制,同时提升学校教师的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建等工作;组织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能培训,参与企业课题研发,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产业教授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培训以及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方面的指导作用。学校通过产教融合、师资互聘等途径,建立了一支企校互评、师资融通的教学团队,促进了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提高。

3.资源整合,架构创新,发挥基地示范辐射。学校以产业学院合作平台为抓手,整合校企资源,按照“三中心、一平台”(实践教学中心、企业职工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平台)的功能定位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习实训场所,开展项目化、虚实结合等教学改革,采用“合作共治”运营模式,实现校企双元育人。近年来,校企先后投入6 000 多万元共建实训基地,加速形成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教育培训、就业创业等深度合作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建成了汽车、建筑、轨道3 个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和2 个市级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创设了2 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了数十个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与辐射功能,助力“真实环境、全真载体、育训并重”的教学模式改革。

4.项目驱动,双元并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创新,系统探索了“企校联盟、一体育人、学训交替、岗位成才”的学徒制试点模式。学校与宝马、通用、中兴一品、无锡地铁、京东物流等骨干企业共建试点合作联盟,实施“学校企业一体、教师师傅一体、学生学徒一体、教室车间一体”育人,在“学习、实训、实习”交替循环中提升技术技能,在“识岗、融岗、跟岗、顶岗”岗位育人进阶中促进“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身份转变,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目前,学校共建成7 个省、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实现了三大专业群的全覆盖。

看来,贵校一直坚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特别是通过打造“道业”好教师团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您能否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贵校“道业”好教师团队建设的经验呢?

是的,我们一直将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视为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学校将“道业”文化贯穿整个育人体系,以“有道”育人和“正业”教学为核心价值,在“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中遵循“师德师风典范、教书育人示范、教研科研模范”这一总体目标,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主体培育,立足“名师引领、骨干支撑、青年培育”三个梯队建设,依托“产业学院”“职教联盟”“高校科研”“发展学院”四个合作平台,创新“培育制度”“培训制度”“评价制度”“协同制度”“帮扶制度”五大机制,推进实施了以下“四大工程”。

一是立德树人工程——特色文化引领,循道筑业铸师魂。我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三教改革”,落实“三全育人”,不断提升内涵建设和育人质量;围绕学校道业文化,建章立制,制定教师发展“一师一案”,完善评价机制;开展“师德师风优良集体”“师德高尚好园丁”评比活动,构建骨干教师成长立交桥。

二是团队打造工程——多方协同助力,倚道精业促发展。学校以师资培养培训项目和科研领军项目为依托,构建“有道·正业”好教师团队项目建设群;通过各行业协会、学会、省师资培训、课题科研等项目,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团队;围绕双师型教师素养提升计划,完善专业教师培养制度,充分发挥“产业学院”“职教联盟”“高校科研”“发展学院”等合作平台的功效,落实双师素质培养实效。

三是综合育人工程——综合体系构建,有道正业育良师。我校传承百年工商基因,弘扬工匠精神,五育并举,聚力打造“道业”校园文化和“阳光”德育品牌;坚持产教融合、六业联动,实施企业讲师“岗位聘任制”和学校教师“企业培训师认证制”,以行业顶尖技艺引领匠师互融;以科研导向、项目引领,依托政企校研多方协同机制,共筑名师成长平台。多年来,学校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大国工匠”,打造交通建设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四是协同创新工程——示范辐射引领,承道创业树样板。在与华师大、南师大、江大、江苏理工等合作的基础上,学校着力于基地互设、教师互派、发展互动、资源互享,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和技能鉴定,提升教师双师素能;依托名师工作室、教学创新团队、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加强对帮扶学校从教学计划、教学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施全方位互助合作,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可以看出,贵校聚焦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师团队建设,在落实优化职教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上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当前,正值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颁布之际,职业教育迎来发展的新机遇。那么,“十四五”期间,贵校在部省共建、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有哪些发展战略呢?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体现了最新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提出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在职业学校的办学、课程教材、评价、教师聘任、学生权利保护等方面,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提出了系列创新体制。学校将进一步认真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强化质量意识,注重特色品牌。为此,学校成立了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工作小组,研究出台了《学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在部省共建、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上不断探索进取,打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

1.完善结构布局,高品质推进资源优化工程。学校践行“做精汽车、做强轨道、做优建筑”的专业集群发展战略,以“新技术+专业”的新模式,促使传统专业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构建基于高吻合度和高适应性的产业链和专业链,调整办学结构,优化生源布局,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学校按照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思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施内涵式发展;以全日制技术技能型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主体,试点“5+2”高职本科贯通教育,依托已有的“3+3”中高职贯通教育、“3+4”中职本科贯通教育,助力“职教高考”,从纵向贯通上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2.深化产教融合,高质量推进增值赋能工程。学校创新产教融合载体,建立“六业联动”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平台+实体”产教融合联盟运行机制,创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合作共治”运营模式,推进学校三大专业群的校企深度合作;依托产教融合联盟平台,助推学校在国家交通、住建行指委等各类行业组织里发挥重要作用,形成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贯通融合,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的协同发展;依托无锡汽车职教集团,提升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强各成员单位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延伸产业、师资、信息、就业等合作链条,促进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发展,努力将集团打造成为骨干职教集团和市示范性职教集团(产业联盟);遵循“共建、共享、共有、共生、共荣”的原则,发挥行业优势,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建立学校与企业、社会在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互动联结的机制和模式,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3.打造职教高地,高水平推进提质培优工程。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具体举措表现为:按专业群选取1—2 个典型企业作为职业素养培养实践基地,建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思政大讲堂”、思政教学展示、优秀课程观摩等活动,打造精品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培育2—3 个思政教育示范课堂,提炼8—10 个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教育典型案例,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的同向同行;积极响应“三全育人”要求,坚持德育品牌创新,强化德育活动引领,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共同营造“五育并举”氛围;健全学校各专业、教学、课程、实习、实训等“五位一体”标准体系,深化“三元五共”“1+1+N”等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三教”改革;围绕“四有”好教师建设标准,以“双师多能”为目标,实施道业园丁工程、双师提升工程、匠师互融工程、名师培育工程、能师服务工程,助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技能大赛、教学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不断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4.增强内生动力,高效能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学校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内容包括: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指导,全面梳理学校规章制度,理顺和完善党建、思想政治、教学、招生、就业、后勤、安全、教科研、人事、财务、资产等基本制度及具体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规范和流程,形成系统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理事会、家委会“五会共治”的治理方式;深化校系二级管理模式改革,完善管理机构设置,形成有利于专业群发展的院系格局;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实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行政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转“管”为“服”,完善管理运行体系,在更高层次上“建好学校”“教好学生”“做好教师”,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学校评价体系,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七个坚持”和“三种精神”作为评价的风向标,将毕业生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产业发展贡献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纳入办学水平评价体系,重视产业发展服务贡献度和毕业生留锡就业成效;进一步深化质量多元评价机制,吸收行业企业、社会成员等参加教学质量评估,积极形成多方参与、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学校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制定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实施办法,建成学校教诊改平台,建立系统的教诊改制度,形成持续的教诊改机制。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集聚发展力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努力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不断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努力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再次感谢您给我们分享的宝贵办学实践,期盼贵校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能够扬帆再起航、引领新征程、再创新辉煌。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