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息技术教学观:有温度、重创造
2022-10-27胡晓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胡晓军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们既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与教学的关系亦是如此,教师创造工作经历,工作经历也改造着教师的教学观。我的专业发展浸染着浓郁的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色彩,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的轨迹,为我的专业成长指明方向。
● 在赛课中体悟课堂真谛
我是2003年参加工作的,这一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此次课改的核心理念是转变学习方式,启发、体验、参与、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都是我们校本教研中的热词,我在教学中也在努力践行这些方式。
2005年,我有机会参加无锡市惠山区评优课,课题是高一年级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第五单元“五彩斑斓的信息世界”。我专门制作了一个网站,供学生上课使用。在赛课那天,学生访问网站,浏览信息,然后回答“网络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我借此引入“信息社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讨论,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张讨论记录单,组织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小组凝练出一个观点,然后在班级里分享。在分享的同时,还使用网站进行投票和网上互动。整节课气氛热烈,大多数学生都被调动了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课上得热闹,评课也很热闹。第一种观点是表扬: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第二种观点主要是质疑:在讨论环节,每个学生都在发言,效率其实不高;专门做了网站,功能无外乎提供信息、记录讨论、投票,如果直接使用传统的方式,也能实现,还干扰少;这节课环节很多,学生学得匆忙。
两种观点的激烈碰撞,让我思考了很久,我第一次体悟到怎样的课才是好课:课堂要活泼,要有思维深度,要直抵教学目标。在健身时,达到一定强度的运动能够使肌肉纤维组织变粗壮;在课堂上,学生高强度的思考更能促进其智慧生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成长,要关注智慧的生长,这也是我的教学主张“有品质的思维”产生的基础。
● 从一门课程到课程整体建构
开发课程是我校老师的必备能力。2003年我边学边做地开发了第一门课程“Flash动画入门”,随后又开发了“电脑高手”“团队领导”“网络文化”“机器人设计”等多门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让我深刻体悟了课程民主。学生选课是在“点菜”,如果课程质量不高,学生就不会选修。我每个期末都要求学生写课程学习感悟,要他们对课程提建议。后来,我还请他们参与“做菜”,在开学第一课师生一起商讨这学期学什么。课程民主,带来教学的民主。在对话探究中让真理敞现,在思维碰撞和互助合作中完成真实情景下的学习任务或项目研究,这也形成了我的课堂教学风格:师生对话,动态生成。
开发校本课程也提升了我的课程领导力。2009年我主持了市级课题“信息技术学科类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整体构建了学校一级的信息技术课程框架。从2016年起,探索融合信息技术的必修和选修,学生全面选课走班。2018年我主持了省规划课题“发展创造力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实践研究”,探索融通信息和通用技术,长短课时结合,选项学习。这些研究,让我对课程有了俯瞰视角,去思考信息技术如何分层分类构建课程,怎样取舍内容、选课走班、混合学习、多元评价。
● 在跨界中研究如何创造
2003年,我“跨界”兼任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一开始,我主要带学生做人文类的课题,总感觉指导使不上力。到了2010年前后,我逐渐转向带学生做科技创新类的课题研究,现在回想起来,这其实就是创客。于是,我渐渐地将创客教育和研究性学习、STEM教育、科技创新融合起来,围绕“发展创造力”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研究。
2014年,我“跨界”承担通用技术课的教学,开设通用技术选修课“工程科学创新”。在这门课程里,学生首先要寻找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师生一起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然后是创制作品,在创中学;最后学生还要开展创客路演,向同学们宣讲自己的创意和产品;如果学生有意愿,后期还可以打磨参赛。这样的学习过程,师生都兴趣高涨,常常假期就泡在工坊里。
在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学习变成了有趣的事情,创造力也在不断提升。当学生想到一个创新点子的时候,当作品运行成功的时候,他们脸上迸发的“阳光”也照在了我的身上,让我体验到了职业的幸福感。这样的经历提醒我,信息技术课要鼓励创造,这也坚定了我的教学主张中的“有创造的实践”。
● 让技术带上体温
2013年,我指导的汪添翼等同学开展了“物体追踪器的项目设计”的研究。他们发现身边的老人常常找不到钥匙、电视遥控器、钱包、鞋子,因此设计、制作了一个帮助老人找东西的创客作品,并把它送给颐养院的老人。善良且智慧的他们不是说“送”,而是对老人说:阿公,请你帮忙试用一下这个仪器,帮我提提建议,该如何改进。这虽然是件小事,却被多家省级纸媒报道,这案例的意义,不在于作品的质量,而是学生的研究动机源自善良、责任。这启发我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弱者,用技术和善良给世界带来向上的变化。
这个世界上人们所能感受的温暖与美好,常常并不在于宏大的宣示而在于细节,在于心灵深处闪现的人性光芒,在于解决问题的行为细节。信息技术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学科,使用信息技术服务社会、扶弱济困,关注技术革命的人文问题,有负责任的技术行动力,这也对应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信息社会责任”。让技术带上生命的体温,这也体现了我的教学主张中的“学有温度的技术”。
● 形成中的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是教师不断教育自觉的标志之一,它的形成和教师所在学校的教育哲学、经历的教育实践、共同成长的专业伙伴、阅读的教育教学书籍、专业成长路上得到的指导等密切相关。2017年我入选了无锡市“未来教学名家”培训班,在导师的指导下,初步总结了“学有温度的技术、做有创新的实践、悟有品质的思维”的教学主张,后来进一步将其精简为“有温度、重创造”的信息技术教育观。
教学主张也是我个人专业发展的航向标。未来,“有温度、重创造”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将以“高中工程教育”为新的突破口,培养具有“专业立身、工程报国”这一理想信念的未来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