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2022-10-26王刚
王 刚
(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辽宁 丹东 118002)
林分空间对林分的生长、稳定、经营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研究林分空间分布情况,1954年Clark等研究提出,林木中林分的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团状分布[1]。1999年,惠刚盈采用角尺度对个体林木分布格局进行探索研究[2]。经过多年发展,角尺度已经成为研究林分空间分布情况的重要参数。在相关研究中,采用距离缓冲区、8邻域平移式、8邻域对称式和第4邻体距离判定法对形状规整的样地进行研究[3-4]。由于样地边界形状不规则,很难采用以上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尝试采用剔除边界木的方法研究调查样地的空间分布情况。
调查样地具有较长的人为经营行为干扰历程,研究该样地当前的林木空间结构状况,检验样地林木生长状况,分析历史经营行为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森林经营效果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样地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口镇(123.908° E,40.869° N),地处沈丹屋脊,长白山余脉,平均海拔310 m,四周皆山,山岭重叠,林地坡度为10°~20°。属温带气候,温度低,雨量大,冬季干冷,年均气温6.5 °C,最低气温-31.7 °C,最高气温36.7 °C,≥10℃的年积温2 829.7℃,年均降水量926.3 mm,年蒸发量900~1 000 mm。相对湿度74%,无霜期150 d左右。土壤为山地棕色森林土,土层厚度为30~50 cm,pH值为5.5~6.5,疏松肥沃,透水性良好,有机质含量3%~5%。研究区于1949年春造林,林龄73 a,为我国解放后第一片人工红松林,主要树种为红松Pinus koraiensis。灌木有榛子、忍冬、绣线菊等。草本植物有羊胡苔草、乌头、大叶獐、和尚草、凤毛菊等。自造林以来,根据经营需求,长期对样地林木进行修枝、抚育等人为措施,2013年进行轻度择伐1次。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采集与样地概况
2018年10 月,使用佳明GPSmap(621sc)测量GPS坐标,对样地内红松林木进行每木检尺,记录胸径、GPS坐标。
调查样地林地面积4.9 hm2,坡向东北,平均树高22.0 m,样地林木为463株。图1中位于坐标(100,260)附近的空白区域为山路交叉口。
图1 林木分布情况
2.2 指标分析方法
利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中的角尺度值分析样地林木格局,参照角尺度(Wi)概念[2,5-7],
式中:当第j个α角小于标准角α0时,zij为1,否则zij为0。取相邻木个数n=4。Wi=0.50的林木为随机木,Wi为0或0.25为均匀木,Wi为0.75或1为聚集木。
2.3 数据处理与计算
采用forest模块脚本[8]在python(3.9.1)中完成相关数据计算。geohash(1.0)默认采用Peano曲线空间填充算法[9],根据Peano曲线填充算法索引目标树8邻位区域,在索引区域内计算距离最近的4株相邻木。如图1所示,样地区域为不规则图形,距离缓冲区、8邻域平移式、8邻域对称式和第4邻体距离判定法不适用于调查样地,为排除边界木的影响,采用剔除边界木的方法,代替设置距离缓冲区。利用alphashape(1.3.1)库,descartes(1.1.0)库选取边界木,从全部样本参数中剔除边界木角尺度值,对目标木进行分析。在选取边界木的计算中,当alpha>18时,alphashape库的计算结果会将样地划分为两块样地,故选取alpha=18进行选取边界木。
将调查样地内全部林木分为目标树和边界木两部分,将边界木设为样地缓冲区,目标树为除边界木以外的所有林木,用目标树的分析结果代表调查样地林木空间分布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角尺度分布特征
全部林木、目标树、边界木的角尺度平均值分别为0.67、0.65、0.73。全部林木、目标树、边界木的角尺度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全部林木、目标树、边界木角尺度分布数量相对频率
边界木的角尺度均大于零,以聚集分布为主,均匀分布数量仅占2.7%。其中有两株位于边界处的林木呈现均匀分布,猜测边界木中出现均匀木与样地边界形状不规则有关,调查样地相关数据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林分稳定性特征
参照角尺度描述森林稳定性的研究结果[6],林木株数的相对频率能够表达林分结构的数量分布特征。目标树中角尺度为0.25、0.5、0.75和1的相对频度分别为12.34%、24.94%、49.61%和12.6%,处于聚集分布的林木居多,林分整体呈聚集分布。
3.3 林分质量特征
胸径可以表达林分结构的质量特征[6]。红松林样地林分质量特征见图3。
图3 全部林木、目标树、边界木的角尺度分布的平均胸径
如图3所示,分别将角尺度为0.25、0.5、0.75、1的林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角尺度红松胸径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对红松胸径生长影响不显著。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边界木的角尺度以≥0.5为主,如果未排除边界区域的影响,样地分布情况会更偏向于聚集分布,影响林木空间结构分析的准确性,与安慧君[3]、周红敏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边界木对样地林木空间结构分析结果的影响偏小,未起到决定性作用。边界木对结果影响偏小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1)选取的边界木偏少,导致设置的缓冲区偏小,未能完全剔除边界木对整体样地分析结果的影响;(2)边界木和林分整体具有相同的林分空间分布特征。调查样地中边界木占全林木数量的16%,对全林分的空间结构分析结果影响在16%左右,从角尺度平均值来看,边界木对空间结构分析结果仅产生了约3%的影响。从图1林木分布情况来看,调查样地的林木空间分布呈现不规则分布状态,与本文的分析结果一致。由此推断,该调查样地中,边界木和林分整体具有相同的林分空间分布特征。
调查样地的林木多以聚集分布为主,林分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从角尺度参数分析结果来看,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对样地红松生长影响不显著,说明角尺度株树占比表达了数量分布特征,不能表明林分空间结构的质量特征,与惠刚盈[6]在研究森林稳定性中提出的观点相同。该样地的角尺度参数可作为补植苗木的参考,提高经济效益。自样地造林以来,一直受到人为经营行为的干扰,经历择伐和自然稀疏过程,这可能是造成样地呈现聚集分布的重要原因。参考胸径生长情况分析结果,长期的修枝、抚育等人为措施可能有利于森林健康生长。
剔除边界木法属于设置距离缓冲区法。与8邻域平移式、8邻域对称式和第4邻体距离判定法相比较[3],该方法未人为新增设缓冲区,与距离缓冲区法相比,该方法在边界形状不规则的样地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针对调查样地,剔除边界木法得到了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结论,该方法或可以成为新的缓冲区设置方法。边界木的选取方法尚有不足,有待近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