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技术转移的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估
——以杂交水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为例

2022-10-26

中国科技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杂交指标体系水稻

涂 彦

(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1)

0 引言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阶段,通过加强创新能力、保持对外开放以及积极合作,才能培育竞争优势。国际科技合作是推动构建国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的重要方式,是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随着世界竞争的焦点逐渐集中于科学技术,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研究内容愈加丰富。然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内容、角度以及覆盖范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技术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导致国际科技合作价值指标体系难以确定、其价值难以评估。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成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术转移效率、阻碍国际科技合作,应以此为切入点,探索如何有效评估国际合作价值,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以及文献调研法,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及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湘知云-湖南省知识服务平台 (www.hnstic.ac.cn)检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梳理,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再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计算得出国际科技合作的价值。最后结合袁隆平院士技术转移国际科技合作的成功案例,在掌握学术界对杂交水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杂交水稻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技术转移的动态过程,通过分析杂交水稻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技术转移投入、技术转移中期以及技术转移成果三方面表现,证明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估的准确性,为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1 文献综述

1.1 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多用Technology Transfer表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对此的翻译有技术转化、技术扩散以及现在常用的技术转移等。受概念界定影响,这一时期技术在中国内的传播存在一定阻碍。直到9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才认为以上概念都可以称为广义的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理论由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扩散理论发展而来,其中技术创新理论最早被约瑟夫· 熊彼特[1]提出。技术扩散理论则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教授曼斯菲尔德首次关注研究[2],日本学者赤松要认为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学习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可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升经济水平[3]。1966 年,Vernon[4]提出技术转移是产品向下一个生命周期阶段升级时常有的对外发展策略。技术转移是将技术从源头转移到实体或者其他人的过程,技术转移对可持续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5-6]。技术创新成果只有得到推广和应用,才能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7]。由此可见,技术转移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国际上首次提出关于技术转移的问题是在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上,而技术转移在中国的发展则是在1978年[8]。技术转移概念的引入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1986年10月,中国举办关于国际技术转移学术的讨论会,并讨论了其相关内容特点[9]。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技术转移区域逐渐转向中国内部,近年来随着国际合作的增加,技术转移重心又逐渐向国际偏移。

2017年9月29日,中国发布首个技术转移服务推荐性国家标准。 《技术转移服务规范》中明确指出,技术转移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的过程[10],进一步明晰了技术转移概念以及技术转移服务类型。然而,中国目前缺乏体系化的技术转移法律规定,关于国际技术转移的相关理论仍在探索之中,多年来中国对技术转移在资金以及政策方面都很给予很多支持并创造必要条件。2013年6月,湖南省科技厅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设立湖南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举办 “国际技术转移”研讨会,会上中法两方分别做了报告及演讲,为进一步合作以及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打下基础[11],但是系统的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的缺乏依旧不容忽视,技术转移仍在发展之中。

1.2 国际科技合作

国际科技合作是国际科学合作和国际技术合作的合称,国际科学合作是以相同目标为目的,不同地区的科研人员一起研究创造的活动[12];国际技术合作是指不同科技合作主体之间分享技术知识,实现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其中科技合作主体需要来自不同国家或不同的地区和企业[13]。广义的国际科技合作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科技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1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创新的重要引导作用,首次把创新摆在各项规划的首位,提倡发挥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引领支撑作用,但是大企业具有创新不够积极、重产值和重经营的问题。Deloitte[15]发现,企业管理人员对技术创新不积极的根本原因是无法有效评估科技创新带来的具体价值。国际科技合作必然涉及技术在国际转移,技术复杂性使得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估指标体系难以确定,技术价值不易评估,国际科技合作的价值评估缺乏有效的指标体系问题亟需解决。目前缺乏全面系统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的状况,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科技交流进步。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首先就要对技术进行合理评估、计量科技成果在经济效益方面的价值贡献。

中国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仍旧存在缺少评估依据、评价标准以及评估机构等关键问题,即缺少本行业专业人员以及独立公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缺少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规范以及定量化的指标体系[16]。同样,国际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也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体系,以带动科技的合作发展。

关于国际科技合作的价值评估及指标体系的建立早有研究,相关文献大部分都涉及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的创新以及案例验证,只是侧重点不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侧重于国际科技合作评价方法研究,例如构建评价评估标准及模型,并通过效益-费用比原则分析绩效结果[17];或是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引入迭代筛选模型,对比研究不同项目的绩效水平[18]。②侧重于国际科技合作指标体系的构建,大多数研究是参考其他国家或国外基金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同国际评价标准接轨的评价体系;也有学者从对基本概念、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执行方式三个方面与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对比,建立科技成果评估指标体系[19]。③侧重于国际合作项目的案例研究,例如在分析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建立以项目管理生命周期为视角的项目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20];或者研究分析中外企业合作项目以及其创新收益指标的相关理论,在筛选指标后构建评估指标体系[21]。虽然国际合作评估研究较多,但是现阶段以技术转移为视角的评估较少。从技术转移视角出发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关于高校相关技术转移评价研究[22]、专利方面指标体系构建[23]、评价某一实际案例的技术转移效果研究[24],或者单纯讨论技术转移评估指标体系等[25]。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目前已有研究侧重于对绩效结果的评价,评估方式过于单一,对于全过程的评价又多以国际合作项目为切入点,缺少以技术转移为切入点的价值评估。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不成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为提高技术转移效率、建立科学的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在科技引领发展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参考科技成果评估、技术转移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国际科技合作的内容对其进行修改,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基本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指标体系,为更好地开展科技合作奠定基础。最后,引入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国际科技合作案例,以实际案例证明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本文以杂交水稻的国际科技合作为例主要原因为:杂交水稻是中国成功的技术转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在粮食危机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及理论研究价值。农作物良种的大面积推广与杂交水稻的应用推广密切相关,1977年国际水稻研究所 (IRRI)启动杂交水稻研究项目,进而促进杂交水稻的技术转移。全球有超过60个地区使用此项技术,作为成功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杂交水稻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26]。

2 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1 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确立原则

(1)经济指标与非经济指标并重。技术属于无形资产,其评估一般从成本、市场和收益三方面进行,无形资产的评估具有效益性的特点,评估中最为基本的问题就是预期经济效益问题。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中相对于成本和支出的费用,更为注重无形资产带来的经济收益。但是需要注意,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不止有可以量化的经济收益,还有一些不以货币形式体现的间接成果,虽然不易量化但作为十分重要的成果也需要纳入考虑。目前国际科技合作评价中由于一些非经济指标具有难以计量、缺乏统计数据等问题,在国际科技合作评估中使用较少。应注意改变这一落后状态,将更多非经济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考虑以上原则,国际科技合作评估需要将其研究开发成本和转移成本作为最低标准,主要着眼其未来收益。测算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技术的投入成本和技术转移成本,以及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给所有使用者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以及非经济收益,以此评估国际科技合作价值。

(2)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统一。无形资产具有有效期的特点,虽然其有效期的长短会影响无形资产价值量的高低,但是技术转移带来的成果却会带来持续性的长期效益,长期效益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短期效益。另一方面,价值评估指标体系也会反作用于国际科技合作,为了保证国际科技合作中双方对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都予以重视,避免合作中出现短期逐利行为,保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需要纳入更多有利于长期发展的重要指标。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可以量化的指标具有客观性的特点,但是无形资产受价值量不确定性的制约以及客观经济以及政策环境的影响,其评估复杂程度高、难度大,实际情况中有很多重要指标难以统计、计算,需要引入定性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弥补指标无法量化的缺陷。国际科技合作需要尽可能多的指标更加充分体现整个技术转移周期的过程,在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尽量避免因为数据难以获取而忽略关键指标。

2.2 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技术转移是一项全过程活动,技术转移过程大致分为启动、对接、谈判和履约四个时间阶段,同时还需要考虑技术转移的惯性,即技术转移的后续影响。在导向性、科学性、通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从技术转移全过程角度出发,参考评价指标的构成[10,22,27-30],按照具有普遍性的项目标准制定全过程但侧重于成果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 (见表1),评价指标中有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23个。

(1)技术投入。技术投入是技术形成的基本条件,通常包括人力以及物质两方面,其中物质投入用财政经费表示,人力投入用人员数量、人员教育水平以及专业程度表示。技术投入作为前期投入,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最终价值有一定影响,但只是作为最终项目成果的基础部分,总体来说影响较小。

(2)技术转移过程。技术从供给方到需求方必定需要经历转移过程,在转移过程中会耗费一定资金,也是技术转移中成本的一部分。参考技术投入分为转移应用和服务人员和转移应用和服务经费两方面,前者用人员数量和人员质量表示,后者用技术推广经费、成果应用经费和实现对接的国外技术转化转移机构数量等表示。作为技术转移的核心,技术转移过程的投入也十分重要,作为投入的一部分应当纳入价值评估指标体系中。

(3)技术转移成果及其影响。对于国际科技合作价值的评价,相较于投入成本,其产生的价值更为重要,这部分指标主要体现进行技术转移的直接以及间接效益。直接成果采用技术转让合同、技术转让金额、技术转让收入额、技术转让商品化率、项目实现的目标占预期目标的百分数等指标,后者则由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市场竞争力、对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对促进国际交流的影响、对本领域技术发展的影响七方面指标构成。项目价值的评估最终要以成果为重点评估对象,需要注意的是,在环境危机及生态文明背景下,除了考虑直接成果以外,还需要考虑对能源、环境的影响等。

表1 指标体系框架

3 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价模型

3.1 模糊综合评价描述

模糊综合评价即基于模糊数学的相关知识,对评价主体进行定量综合评判的方法,模糊综合评价能较好地解决难以量化的问题。本文中评价指标体系共有三个层次,属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问题,各个元素的含义如下:

(1)U代表因素集,U={u1,u2,…,un},代表评价指标的集合,包含评价对象所有的评价指标。

(2)V代表评语集,V={v1,v2,…,vn},是评价因素评语的集合,本文将评语分为四个等级,V={高,较高,中,低}。

(3)R是U隶属于V的隶属度矩阵,即模糊评判矩阵,R= (rij)n×m,rij表示被评价对象因素ui的等级程度为vj。

(5)B为评价结果向量,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模糊综合评判值B。

(6)T为综合评价值,T=BVT,B=WR=

进行评价时,首先对Uij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价,以Bij=wij·Rij= (bij1,bij2,…,bijq)为评价向量;其次对Ui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以Bi=Wi·Ri= (bi1,bi2,…,biq)为评价向量;最后对U进行三级模糊综合评价,以B=AR= (b1,b2,…,bq)为评价向量,表示国际科技合作价值的高低。其中,q为评语集的个数,Ri=[Bi1,Bi2,…,Bim]T,R=[B1,B2,…,Bs]T。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是将所分析问题层次化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需要在分析各个因素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结构,再进行两两相互比较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个元素的综合权重。具体步骤是:确定因素权重、构造多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判断比较矩阵、进行层次的单排序以及总排序,最终权重确定见表1。

4 国际科技合作价值模糊综合评价及指标适用范围

4.1 国际科技合作价值模糊综合评价

按照表1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国际科技合作价值模糊综合评判如下:

(1)三级模糊综合评判。在进行价值评价时,根据对评价主体的影响程度分为高、较高、中、低,评价集的标准隶属度V= (100,80,60,40),表2所示为评价级指标的等级隶属度。

表2 三级指标模糊评判矩阵

(2)二级模糊综合评判。通过计算得到各指标权重后,由Bij=wij·Rij= (bij1,bij2,…,bijq)求解二级模糊综合评价,表3所示为准则层对应的模糊评判矩阵。

表3 二级指标模糊评判矩阵

(3)一级模糊综合评判。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矩阵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指标权重后,由Bi=Wi?Ri= (bi1,bi2,…,biq)得出一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果,表4所示为一级指标模糊评判矩阵。

表4 一级指标模糊评判矩阵

(4)总目标的综合评价隶属度向量。根据求得的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R 以及准则层的权重向量W,可以得到综合评价效果,即B=WR= (0.386 0.365 0.162 0.088),综合评价值T= (0.386 0.365 0.162 0.088) (100806040)T=81.04。由结果可知,国际科技的合作价值属于高等级的程度为0.386、属于较高等级的程度为0.365、属于中等级的程度为0.162、属于低等级的程度为0.088,根据模糊数学中的最大隶属度原则,认为国际科技合作的价值等级为高。

4.2 国际科技合作价值指标体系适用范围

国际科技的合作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可以用于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单位或企业对合作价值的测定与评价,也适用于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不同主体对技术转移成果的阶段性自查与评价,为及时改进、优化技术转移活动提供方法依据。本文将评价结果分为高、较高、中、低四个等级,分别对应评价集的标准隶属度V= (100,80,60,40),即当最后结果隶属于第一个等级时,评价结果为高,以此类推分别对应不同等级。

本文的指标体系为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估提供参考,不同的技术转移活动具有不同的内外环境特点,根据环境特点会有不同的技术转移风格。在实际评估中应根据技术转移活动的特点对指标权重、模糊综合评判矩阵以及评价集的标准隶属度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被评价主体的外部环境条件、主体自身特性等。

综合评价值采用百分制计分方法,在实际情况中,当量化得分结果低于60分时,表明此时国际科技合作的价值处于低水平状态,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应当予以重视并及时改正。为了使计算结果更加靠近客观结果,评估指标体系还需要在项目数据客观标准、管理标准规范的条件下使用。

5 杂交水稻技术转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5.1 案例研究数据来源

本案例采用文献调查的方法,案例数据主要来源于学术期刊、杂交水稻相关的新闻报道以及互联网中的二手数据。案例使用二手数据是因为:①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技术转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从1980年首次正式转让到美国开始,国际科技合作从未停止,至今仍在发展,本案例时间跨度大,使用二手数据可以更加科学、客观地还原杂交水稻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技术转移过程,并且正确使用二手数据能够有效支撑文章结论[31];②杂交水稻作为非常重要的技术,诸多一手数据处于保密状态,存在获取困难的问题,使用一手数据会导致数据缺失,不利于科学研究。

5.2 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技术转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概述

袁隆平院士自1960年开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32],1966年2月首次提出杂交水稻育种 “三系法”后实现生产应用配套,1976年杂交水稻在中国得到大面积推广。袁隆平院士带领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获得成功后,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77年也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相关项目的研究,两年后,袁隆平院士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中负责答辩并获得各国专家的认可。1982年的国际水稻学术报告会中赋予袁隆平院士 “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33],对杂交水稻给予极大的肯定。自此,中国的杂交水稻开始走向世界。

中国杂交水稻的首次国际合作始于1979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下属的圆环种子公司试验种植杂交水稻后发现相较于美国本地水稻增产33%~93%,而后美国对此进行第二次试种,圆环种子公司在第二次试种结果比美国本地良种高出165.4%~180.3%的基础上,与中国杂交水稻进行合作,取得中国杂交水稻的专利权,此项技术在1980年转让到美国[34]。经过培训筛选,1997年三系杂交水稻种子在美国进行大面积生产[35]。同年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同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签订技术转让协议,投入大量科研经费进行研究,杂交种子产量增幅大、品质高,被大量推广[36],杂交水稻转让至美国后陆续推广到其他国家。

与中国杂交水稻合作较多的国家还有印度:印度在粮食安全受严重威胁的背景下,其政府积极推动杂交水稻相关项目的合作,1991年印度有少数农业科研机构开始进入杂交水稻技术研究领域。印度与中国水稻研究所 (CNRRI)公司共同研究,研究培育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状况的杂交水稻,实现杂交水稻的本地化[37]。马来西亚虽然自然条件良好,但是由于耕作技术低下、农业管理水平低、水稻品种单一,造成水稻产业效益低下。为了促进杂交水稻发展、保障本国粮食安全,其政府与中国签订联合发展协议,对杂交水稻的合作交流给予大力支持[38]。杂交水稻在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西、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研制出适合本国的杂交种子并且大面积种植,其面积高达800万公顷[39]。

2009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把推广杂交水稻作为应对粮食危机的一项战略。近年来杂交水稻依然在继续进步,2016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即耐盐碱的 “海水稻”初步研制成功,在四年后实现大量种植, “海水稻”的研发与应用有效利用了盐碱地,为环境保护以及能源节约做出贡献[39-41]。

6 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检验

根据杂交水稻国际科技合作案例,可以得到在杂交水稻技术转移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见图1)。杂交水稻国际科技合作案例中的事实、数据等对本文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给予有力的证明。

图1 杂交水稻国际科技合作中的技术转移流程示意图

6.1 技术投入阶段

杂交水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成功因素之一是基金支持,杂交水稻得到国家资金的充分支持,并且中国还配有杂交水稻育种研发基地等。财政经费即物质投入方面:1996年,农业部制定了 “中国超级稻计划”。1998年5月,袁隆平院士向时任总理朱镕基提出选育超级水稻的研究课题,朱镕基高度关注,当即划拨总理基金1000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院士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他率领一支协作攻关团队,日夜奋战,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突破难关,超级杂交稻小面积试种成功,亩产超过预期。据初步统计,从1976年至1999年,国家投入资金5.4437亿元。人力投入方面:人员数量与人员教育水平、专业程度并重,在这23年中先后有500多位科研人员以及300多位试验工人参加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

6.2 技术转移过程阶段

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人员 (转移应用和服务人员)与资金投入 (转移应用和服务经费)密不可分。在此阶段,中国通过建立研究中心 (实现对接的国外技术转化转移机构数量)、配备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科研人员以及派专家出国指导 (人员数量和人员质量)、为技术推广 (技术推广经费)、成果应用 (成果应用经费)投入经费等,促进杂交水稻在国际间的技术转移。

转移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通过建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国际学术讨论会,与多个国家建立研究开发与合作关系,在国际开展广泛交流合作[40];自1976年杂交水稻在中国得到大面积推广后,在技术转移阶段先后投入1.1万名科技人员和16.2万名技术工人继续推广工作。同时,中国还通过外派专家协助合作国家杂交水稻的发展,例如1987年,杨振玉等专家前往与中国有合作关系的国家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另外,中国建立杂交水稻育种研发基地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中心,承办杂交水稻综合技术培训班等,在2017年的培训班中,共有115名来自15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在湖南交流学习,40年来杂交水稻技术的传授范围不断扩展,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办了近100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亚非拉约80个发展中国家培育了一万余名技术人员,杂交水稻技术在许多国家生根开花。

6.3 技术转移成果及其影响阶段

在技术转移成果及其影响部分包括直接成果、间接成果以及技术转移持续性三个方面。由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主要目的是解决粮食危机、保证可持续发展,鉴于此项目的特殊性,杂交水稻国际科技合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间接成果,例如杂交水稻的资源利用效率高,此项技术的推广可以促进能源节约,进而加强了环境保护,并且促进了杂交水稻技术本身的发展 (对本领域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国际交流 (对促进国际交流的影响)。本文对直接成果中的技术转让金额、技术转让收入额以及技术转让商品化率不详细讨论,但是对于收益性的技术,此项应作为重点评估项目。

杂交水稻具有质量好、产量高等优势,作为国际罕有的技术,使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更加顺畅。杂交水稻通过在多国的试种与调整,为当地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以此为基础与多个国家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以及各类项目合同 (技术转让合同)。例如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第一项出口美国的农业技术知识产权转让到美国[34]。另外,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当时提出的粮食安全背景相吻合 (项目同当前政策的相似程度),为解决粮食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也因为以上两点原因,杂交水稻荣获高层次奖项颇多。在国家层面获得 “国家特等发明奖”,在国际层面获得 “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等多项国际大奖。这些奖项不仅体现了杂交水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价值之高,也突出了其在粮食危机背景下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对杂交水稻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在农业方面的科学成就已经超越当时在科技领域具有强竞争力的西方国家[32]。各种奖项代表科学界以及世界对杂交水稻的肯定,侧面证明了杂交水稻项目继续获得国内外基金资助的可能性很大,也间接反映了杂交水稻在国际技术转移的成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市场竞争力)。

杂交水稻技术是中国第一次转让到国外的农业科研成果,作为农业方面第一项在国际转移的专利,为后续农业甚至其他技术的转移提供了技术参考,在此项目中总结的经验等间接提升了杂交水稻技术转移效率 (对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杂交水稻的技术转移取得了巨大成功,项目实现程度高,直到今天,杂交水稻在国际的合作仍在继续,中国还在持续投资 (政府政策措施的有效程度、项目的资金保障状况)。

通过以上杂交水稻在国际成功的技术转移因素分析,可以验证本文国际科技合作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以及适用性。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本文以技术转移为视角,基于技术转移的全过程构建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国际科技合作价值。结果表明,在国际科技合作价值高、较高、中、低四级评价中,其国际科技的合作价值属于高等级的程度为0.386、属于较高等级的为0.365、属于中等级的为0.162、属于低等级的为0.088。根据模糊数学中的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认为国际科技合作的价值等级为高。其次通过历史文献调查方法,利用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转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案例分析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为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估提供参考。由杂交水稻国际科技合作的案例可以推测国际技术转移成功的关键性指标,除了技术本身必须具备价值以外,还需要注意为人员素质和设备质量提升的技术研发投入、培训班的开展、研讨会的举办情况、与国外进行交流合作的积极程度、技术转移中心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世界做出的可持续性贡献。评估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上方面,以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另外,国际科技合作的价值评估对经济发展、技术转移效率的提高以及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科技合作价值受技术投入、技术转移过程和技术转移成果及其影响三方面共同作用,其中技术转移成果及其影响的占比最大,所以提高国际科技合作价值可以着重从提高技术转移的直接成果、间接成果和技术转移持续性三方面提升。

7.2 建议

(1)根据评价主体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技术都有其自身特点,任何评估指标体系都不会适用于所有主体,不同行为主体、不同项目的技术转移活动内容不同,进而影响到技术转移活动承担的职能以及其作用。因此,具体的评价指标也应该有所不同,在进行评估时,应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调整指标体系、权重以及模糊综合判断矩阵,注意与实际项目相匹配。

(2)评价指标中适当加入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具有客观真实的特性,在各类评估中相较于定性指标的使用频率更高,但是在科技评估中存在大量无法用数据统计描述的定性指标,例如技术转移为生态环境、社会带来的无法测度的效益,并且这类指标的重要性不亚于定量指标。为了更加科学地反映国际科技合作的真实价值,在评价指标中需要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使用,对于一些可以统计的指标,如直接投入以及直接表现成果方面,使用定量的指标计算,在一些技术转移带来的间接成果方面则使用定性描述,或将定性指标转换为定量指标进行评估。评估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定性指标的使用方法与细则,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

(3)定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估。国际科技合作周期长、投资资金量大,所以需要定期评价,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反馈,减少损失风险。但是过于频繁的评价会导致反效果,不仅不利于科技合作,还会浪费人力物力,分散科研人员的精力,所以还需要制定人性化的评价规则。

猜你喜欢

杂交指标体系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水稻花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6年生杂交桉无性系对比试验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杂交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