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板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22-10-26李展添
李展添
( 广州开发区医院外科,广东 广州 510735 )
作为人体最大的跗骨,跟骨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其主要由较薄的骨皮质与包绕的松质骨组成,形状不规则,跟骨负重主要由跟骨结节与第1跖骨头与第5跖骨头形成的3点承担。作为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跟骨骨折多由高处坠落、跌倒等暴力创伤且足跟部着地所致,在所有跗骨骨折中占60%以上[1]。基于该骨折部位的特殊性,其血供少、解剖结构特殊、周围组织复杂,容易出现肿胀,患者伴随不同程度足跟部疼痛、行动受限,青壮年是高发群体,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若治疗不及时或早期处理不当,将会对矩下关节面产生影响,出现疼痛等后遗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强调针对跟骨骨折应以恢复足外形及解剖复位关节面为主,预防骨折后畸形疼痛。对跟骨骨折的治疗应充分考虑患者骨折类型,并与移位程度、骨折发生时间等相结合,评估患者骨折后病理改变情况,保障治疗方案的合理性,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但基于跟骨形态的特殊性及与周围结构的复杂关系,且该位置软组织覆盖率低,为跟骨骨折的治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有研究报道,跟骨骨折致残率高达30%。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内固定材料的发展及工艺的提高,跟骨骨折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争议[2],尤其是在跟骨SandersIII型骨折手术中,患者伴随少量骨缺损是否可以应用植骨尚未达成一致。以往临床针对跟骨骨折多采用跟骨板内固定治疗,其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由于跟骨的主要组成成分为松质骨,该骨质再生能力强且能够进行重建,因此若跟骨复位后缺损区面积不大或骨折块稳定性较好,一般无需实施植骨。但部分则认为跟骨板内固定移位跟骨骨折治疗中预后差,容易导致跛行、行走时疼痛[3]。采用植骨能够对骨缺损形成的空腔进行填补,一方面能够预防血肿形成,另一方面能够降低感染发生率[4]。为探究不同方法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收集2018年5月-2020年5月跟骨骨折病例60例,并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跟骨骨折患者60例进行研究。利用SPSS 23.0版软件计算生成随机数字,随机分为例数均为30例的2组。对照组:18例男、12例女;年龄23-68岁,年龄均值为(45.54±5.47)岁;体质量43-73kg,平均为(60.28±5.68)kg;受伤至入院时间4-36小时,平均为(12.29±2.56)小时;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或职高10例,大专及以上8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2-67岁;年龄均值为(45.31±5.97)岁;体质量44-71kg,平均为(60.52±5.72)kg;受伤至入院时间4-36小时,平均为(12.31±2.48)小时;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或职高8例,大专及以上11例。2组有可比性(P>0.05)。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目的、流程表示了解,加入研究均属自愿,研究申请得到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医患双方就研究相关事项达成一致,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1)纳入标准:①患者经X线、CT诊断均确诊为跟骨骨折,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ZYYXH/T372-415-2012):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5];②年龄≥18岁;③对患者一般情况评估后,均有手术指征;④患者交流无障碍,可配合研究;⑤资料齐全;⑥无重大器质性疾病。(2)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骨折患者;②为病理性骨折;③心脑血管严重疾病,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患者;④不能配合进行手术和研究患者;⑥合并精神类疾病;⑦合并恶性肿瘤疾病;⑧免疫功能异常或凝血障碍;⑨有听觉、语言交流障碍,不能与医师有效沟通;⑩对手术不耐受或存在禁忌证患者。(3)剔除标准:①临床资料缺失者;②研究期间出现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者;③患者中途自愿退出者。
2 方法:观察组:实施跟骨板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指导患者保持健侧卧位,患足在上方,采用气压止血带对患肢大腿近端进行压迫止血,麻醉方式为腰硬联合麻醉。完成麻醉后对患足以及小腿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处理,铺无菌巾。于跟骨外侧行一L形切口,逐层对组织予以分离,直至到达跟骨外侧壁,顺骨膜实施锐性剥离操作。在手术切皮操作过程中,如需进行皮下分离操作,1次性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切缘与跟骨骨膜保持垂直。实施全厚皮瓣骨膜下锐行剥离。整个操作期间无需使用电刀,明确腓肠神经分支并加强保护。掀起腓骨长短肌腱,在3枚克氏针作用下进行牵开处理,使得跟骨外侧壁与距下关节充分暴露。在跟骨结节位置打入直径为3.0mm的克氏针,通过牵引,促进跟骨长度恢复,复位骨折部位,对跟骨予以固定,对内外侧进行挤压,恢复跟骨宽度,将塌陷距下关节充分暴露,在骨膜剥离器作用下将塌陷关节面翘起,保持解剖复位面恢复,复位跟腱附着点,朝足跟方向进行牵拉,使得跟骨恢复到相应长度。在内侧前方将跟骨跟骰关节面恢复,然后依次对跟骨Bolher角、跟骨Gissane角进行恢复。手术期间在C臂作用下,观察复位情况,确保满意后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的方式补充骨缺损,使得关节面碎骨块得到良好的支撑。然后选择与患者相适宜的跟骨锁定钛板实施固定处理,跟骨异型钢板要结合跟骨形态进行塑形处理,与骨面紧贴,注意要将螺钉打满,穿过跟骨内侧壁。在进行跟股沟下螺钉钻孔处理时,应朝上方25°钻入,在载距突位置固定。将克氏针拔出,复位满意后对切口予以缝合,常规留置引流管,加压包扎后,石膏固定,将患肢抬高保持中立位。术后为保障患者尽快恢复,促进肿胀消退,可以采用布朗氏架抬高患肢,以30°为宜,术后3天应保持术区及时更换药物,若渗出物多或渗出严重应增加换药次数,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清洁。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术后结合患者伤口引流情况尽早拔除引流管,3周后拆线,4周后将石膏拆除,患者卧床治疗期间,应督促患者进行主动与被动锻炼,尤其是足部与踝部功能锻炼,加强肌肉收缩练习,促进术后功能恢复。指导患者早期功能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跟骨板内固定治疗,手术流程同观察组。
3 观察指标:记录2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评估足部功能评分(Maryland),比较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Maryland评分包括疼痛与功能两个方面,分值分别为45分、55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恢复越好[6]。(2)VAS量表用于对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选择无分割的标尺,分别于左右两端标记0分、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疼痛最高级别。<3分表示伴随轻微痛感,可耐受;4-6分表示疼痛明显对睡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仍可以忍受;7-10分表示疼痛剧烈,无法耐受,食欲及睡眠均受到影响,需要镇痛治疗[7]。(3)随访3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跟骨侧位片与轴位片复查,结合影像学资料对Bohler角、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Gissane’s角进行测量,并做好相应的记录。(4)恢复优良率评估:经过治疗,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正常、Maryland评分改善90%以上、疼痛消失表示优;治疗后功能有所改善,Maryland评分改善70%以上、疼痛得到显著缓解表示良;各项功能治疗后有略微改善,仍存在不适,Maryland评分改善30%以上,疼痛缓解表示可;治疗后变化不明显或有加重趋势表示差。优良率=(优+良)/患者总例数×100%[8]。(5)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愈合不良、创伤性关节炎、负重疼痛、神经损伤。
5 结果
5.1 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住院用时观察组更短,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5.2 2组Maryland评分比较:术前2组患者Maryland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2组均提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组间比较P<0.05,详细见表2。
表2 2组Maryland评分比较分)
5.3 2组术后VAS评分比较:对比患者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VAS评分,可见2组患者均呈现下降趋势,组间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统计学检验显示P<0.05,差异显著,见表3。
表3 2组术后VAS评分比较分)
5.4 2组骨折复位指标比较:经过对患者骨折复位情况的观察与评估记录分析,得出2组患者Bohler角、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均提高,Gissane’s角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组间比较观察组Bohler角、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Gissane’s角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4。
表4 2组骨折复位指标比较分)
5.5 2组恢复优良率比较:2组患者术后恢复优良率差异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高(93.33%VS70.00%),P<0.05,见表5。
表5 2组恢复优良率比较(n,%)
5.6 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2组术后均有并发症发生,但观察组仅2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讨 论
跟骨骨折是骨科常见病理现象,多数属于高能量损伤,伴随骨盆、脊椎等骨折,为手术治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作为人体承重重要组织,跟骨骨折周围软组织少、血运差,与周围结构关系复位,会累及到关节面,一旦受损会影响运动功能及承重功能,降低患者预后。跟骨骨折类型比较复杂,骨折类型不同,其治疗方案也具有一定的差异。目前关于跟骨骨折治疗方案选择尚未统一,但手术目的具有高度一致性,即通过手术促进跟骨Bolher角、跟骨高度、宽度与Gissane角的恢复,保持距下关节面平整,使得跟骨在愈合过程中可以完成塑形,配合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关节灵活性的恢复。
以往临床采用跟骨板对患者予以内固定治疗,尽管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复位后跟骨体残留骨质缺损,会影响患者功能恢复,出现负重疼痛[9]。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同种异体骨植骨被应用于跟骨骨折治疗中,其能够实现对缺损部位的充填,支撑关节面,避免复位后塌陷,有利于骨折愈合。从本研究结果看,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住院及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且Mareland评分得到了较对照组更为明显的改善,患者恢复优良率达到93.33%,较对照组高,体现了该治疗方案的优越性。关节内骨折多需要植骨操作,其能够预防复位后骨块塌陷。目前临床所应用的植骨材料常见包括自体髂骨与同种异体骨,前者组织相容性好,不会产生组织排异,能够达到较好的植骨效果。但需要在髂骨位置取骨,会给患者机体带来一定的创伤,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且在取骨位置容易发生疼痛、血肿等并发症,风险高。而作为一种新型骨植入材料,同种异体骨利用了异体骨制作工艺,是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其充分利用了跟骨板与同种异体骨植骨的优势,可对骨折所致的缺损进行有效的填补,使得骨折位置稳定性得到增强,改善植骨后骨折位置的血运状况,帮助恢复期患者的局部受力能够尽快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加快骨折愈合速度[10-11]。不仅如此,同种异体骨植骨无需骨吸收便能够形成网眼,在爬行替代作用下,促进新生骨愈合,不仅如此其还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减少排异反应的发生,效果可靠[12]。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且复位功能得到了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的改善,体现了该手术方案对患者复位功能的提升作用及对疼痛的缓解作用。随访患者治疗安全性,显示观察组仅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占6.7%,较对照组低,体现了手术安全性。本研究就跟骨板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方案及效果进行了汇报,但病例少、随访时间有限,可能有所偏倚,在之后的研究中会延长随访的时间,增加客观指标,进一步夯实研究结论,挖掘该手术方案的临床价值,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综上所述,在跟骨板内固定基础上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在促进跟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改善患者足部功能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有利于提升复位效果及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安全性高,可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