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探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最优解”
2022-10-26朴美花
◎文 朴美花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也是各级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选择。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如何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构建有效的实施路径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焦点。
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创新教学方案,践行“立德树人”这一任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思政教学的定位不清晰。不少教师仍然沿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未能针对学生的个性以及现阶段我国的发展需求制定出明确的育人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沿用固有模式,未及时进行改革和创新,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教学设计不合理。思政元素较为抽象,如果不能与专业课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就会导致课程枯燥,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三是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师资力量不足。由于课程思政教学开展时间较短,导致大量高校缺乏师资力量,教师多为传统政治课老师,教学效果受限。四是思政教育教学机制和体系有待完善。虽然国家对思政教学提出了相关要求,但部分高校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并未建立和完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缺乏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评价体系,师生并未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三全育人”视角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高校要充分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通过出台相关办法、课程实施方案、教育改革意见等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树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意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适合自身条件的思政教育内容,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确保其他课程能够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
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力军”,课程建设是教师的“主战场”,课堂教学则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能否建好“主力军”队伍、做好“主战场”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是取得课程思政教育成败的关键。高校应重视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教育体系,深入挖掘育人基本要素,完善高校树德育人机制,重视“主力军”的作用。
在“主力军”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可通过设立课程思政试点学院、建立课程思政师范教学团队、开设示范课程、改革教学方案等,做好建设工作。同时,要将课程思政教育成效纳入到教师职称评聘的考核体系,并将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作为典型在全校表彰,增强其教学积极性和荣誉感。在“主战场”建设方面,首先领导层要认识到建好课程思政“主战场”的重要性。可通过修订课程负责人制度,综合提高负责人的职称、学历要求,强化负责人的责任和权益,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课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强化“主渠道”方面,高校要及时掌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情况和效果,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师范课堂、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为教师提供范本。同时还要支持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体验式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在“三全育人”的视角下,高校要注重对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路径的探索,以实现五育并举,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和学生毕业成绩相挂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通过出台教育方案,向学生开设各类普及型通识必修课程,并且可借助当地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构建艺术类课程,将地方文化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中。通过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实现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实现五育并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其话语内容、话语模式等会影响到其所要表达的意义,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在如何生动形象地表达政治话语方面下足功夫,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言的生动性和艺术性,根据高校学生的思想模式和行为特点,充分展示语言魅力,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第二课堂已成为助力品德养成的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要重视对第二课堂的建设完善,基于学生的思想成长、实践学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等模块,开展具有自身特色且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建设以专业为单元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到第二课堂中,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动互融、互补互促,综合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引导学生提前适应社会需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发挥出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着力点的重要作用。
为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高校应重视创新,构建多元化考核模式,即不仅要重视闭卷考试对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性,也要充分认识到过程考核和能力测评的重要性,以达到对学生做出准确的综合素养评价的目的。高校可通过课间互动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考查,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学生课堂反馈的评价,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环节。无论是高校领导层还是教职员工都要深入领会“三全育人”的思想内涵,围绕国家立德树人的任务,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