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设兼话题视角标记构式“从X看(Y)”

2022-10-25刘树苓陈安平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主观性构式主语

刘树苓,陈安平

(武警海警学院 基础部,浙江 宁波 315801)

一、引言

有一种用在假设条件语境中的“从X看(Y)”格式,例如:

(1)沃氏长相奇特,从背后看,骨架与欧美白人无异,从正面看,肤色微黑而眉骨突出,鼻子大而扁,具有加勒比海安德列斯群岛上土著的特征。(刘心武《刘心武选集》)

(2)“我不走了,我喜欢这里,看,这个城市灰蒙蒙,很美,不是吗?”徐志森把目光投向窗外的天空。“从一个房地产商的眼光看,它很快就会变得叫人认不出。”方德昭说。(石康《奋斗》)

(3)这是这首歌的立意所在,点睛之笔,其余的,不过是敷陈其事。从语气看,像是少年对自己的勖勉,同时又像是学校老师对教了六年的学生的嘱咐。(汪曾祺《徙》)

例(1)句中“看”的对象为前文已知对象“沃氏”,视觉动词“看”虽有一定的视觉可及性,但并不强调真实的视觉位移动作;例(2)和(3)句中“看”已基本无视觉可及性,主要表“认知推测义”。以上三例“从X看(Y)”格式都是用在非现实性语境中,具有假设条件性意味,认知对象“沃氏”“这个城市”和“这首歌”也因在前文已提及或为共知信息而无须在“看”后出现。

目前学界多是将此类格式归为介词框式结构,如陈昌来[1,2]和胡彩敏[3]认为这类结构的“看”是准助词,并指出“看”是由典型的观察动词虚化而来的。刘子瑜[4]通过对《朱子语类》的考察,认为表主观判断依据或凭借的“从X看”用法在南宋时期就已出现。刘树苓、张美涛[5]对“从X看NP”构式群进行分析,认为视觉层面的“从X看NP”构式本质上是一种视觉虚拟位移事件。然而目前专门针对这种假设性“从X看(Y)”格式的相关研究还未发现。

本文主要从构式角度对假设性标记“从X看(Y)”进行考察和分析。所用语料均出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二、“从X看(Y)”构式的特征

基于经典构式理论的理解,构式的整体特征并非构件特征的简单相加,因此不可预测性是确定构式的重要条件[6]。Goldberg打破构式“不可预测性”的标准,将能完全预测出来但整体使用频率高的某些结构也定义为构式[7]。刘大为指出,具有可推导性的是语法构式,而具有不可推导性的是修辞构式,并认为修辞构式与语法构式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8]。事实上,有些构式并不是绝对地处于两端,有的可预测性强,有的可预测性弱。就假设性“从X看(Y)”而言,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和较高的能产性;另一方面,其假设性语义和标引后续信息的程序性功能是无法直接从其组成成分推导出来的,而且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可将之看作是一种语用构式。

从内部构成看,“从X看(Y)”构式是由常项“从”和“看”,以及变项X与Y组成的半图式性构式。构式一般须有后续被引出的信息Z,相当于“从X看(Y)”所辖制的主句。“从X看(Y)”构式作为句子的从句,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删除后主句虽亦可成立,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句子的完整性。例如:

(4)其实梁必达是个很有思想的人,脑子不笨,也很会琢磨事。从战斗的角度看,县大队长已经当得比较成熟了,但是现在就去当分区司令员,我还是有点担心他的组织能力,特别是团结问题。(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5)那家伙看起来真不像个大律师,笑眯眯的模样,白白胖胖的脸。如果单从外貌上看,还不如上一个律师看起来精明能干呢!他能行吗?那些园艺工人呢?(六六《蜗居》)

此类构式可通过前加“如果”进行验证,如例(4)加上“如果”,亦可成立,而且“如果”的使用可以增强句子的假设意味。例(4)句的假设条件性是相对隐性的,主要通过“从X看(Y)”构式及前后文的语境浮现出来的,而例(5)除使用该构式外,还有显性假设标记词“如果”。

假设性标记“从X看(Y)”构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看”的动词性较弱,主要表认知情态义,其后一般不可带补语或时体成分;其次,变项Y因是前文已知的旧信息,常被省略,变项X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视角,而运用“从X看(Y)”构式实际上相当于一种话题化的手法,即通过引入新的视角X将已知信息Y话题化,进而得出关于话题Y的新信息;再次,构式用在非现实性语境中,对上下文语境的依赖性也较强,一般不能单独成句,须后接小句信息Z;此外,构式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引出言者的认知信息,还起到组织语篇的作用。

三、“从X看(Y)”构式的类型

根据变项X与已知信息Y之间的语义关系,“从X看(Y)”构式可分为视觉位移类、依据类、范围类和主观视角类四类。

(一)视觉位移类

变项X为具体的物理位置时,视觉主体的视线通过X这一参照点到达目标对象Y形成一定的视线位移路径,可构成一种视觉虚拟位移事件。例如:

(6)团长王庆瑞从自己的窗户里看着这个队列。(电视《士兵突击》)

例(6)句的视觉主体是“王庆瑞”,他的视线由自身出发通过参照点“窗户”到达“这个队列”,形成一个视线位移路径。句中表正在发生的事件,因此,不具有假设性。

当视觉位移事件出现在假设性语境时,目标对象Y一般为前文已知信息或常识信息,此时的视觉主体是通过引入或切换新位置X再观察认知Y,进而得出新的信息Z,此类构式可标记为“从X位置看(Y)”。例如:

(7)汇隆照相馆坐落在街角上,……。从远一点的高处看汇隆照相馆,它就像一只打开的火柴盒子,被周围密集的高大房屋挤压得近乎开裂。(苏童《妇女生活》)

(8)东楼的地势明显要比西楼高,……。从正侧面看,两栋楼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从正中面看,东楼似乎比西楼要小一格,主要是窄,但也不是那么的明显……。从外侧面看,西面的四间房间(窗户)其实是假的,只是一条走廊而已。(麦家《风声》)

例(7)(8)两句均不强调真实视线位移,虽没显性的假设标记词,但都具有一定的假设条件性,“看”的认知对象分别是前文已知信息“汇隆照相馆”“东楼”和“西楼”。

(二)依据类

若变项X为某种凭依或理据时,后续句信息Z是根据X做出的某种推测,形成“依据—推断”的语义关系。有的“看”后有补语“出”“出来”。例如:

(9)吴子宽善于察言观色,早就从李少波的眼神里看出来楼上有事,不能久留。(陆文夫《人之窝》)

(10)从餐厅的帐单看,那天晚上你要的都是双份。(王朔《我是“狼”》)

以上两例没有具体的目标对象,或可分别将依据信息“李少波的眼神”“餐厅的帐单”视作目标对象,后文的推测性信息是全句的主要信息。

而在假设性语境中,因目标对象Y为已知信息,多可省略,构式可标记为“从X依据看(Y)”。例如:

(11)顾妈和我都没有去看那个大张的口子究竟多大,但从护士缝补的动作看,确实费了不少针线。(严歌苓《寄居者》)

(12)她对我说,她也是刚从兵团回来家里已无人,从我对兵团生活的了解看她的确在兵团干过。我从没怀疑过她,也没道理怀疑。(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以上两例分别是对前文已知信息“那个大张的口子”和“她”进行再认知,方法是通过引入新的依据“护士缝补的动作”“我对兵团生活的了解”,进而得出后续结论。不同的是,例(11)的依据是具象可见的具体依据,例(12)的是认知经验类的主观抽象依据。

(三)范围类

言者立足于X这一特定范围,针对已知的信息Y得出后续信息Z,此类构式可标记为“从X范围看(Y)”。能充当范围变项X的包括背景、具体范围和抽象范围。

1.背景范围

在某种时空背景信息X范围下,后文围绕已知信息Y展开论述。有的“从X看”还可与“在X看”互相替换。例如:

(13)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标志。从世界范围看,大中型企业已普遍建立起了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人民日报》2000-03-23)

(14)1993年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全国物价指数高于往年,35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费用指数基本上呈持续上升的态势。从去年全年看,大多数菜篮子产品价格有所上升。(《市场报》1994-01-13)

例(13)的“世界范围”相当于后文展开的空间背景,例(14)的“去年全年”相当于后文论述的时间背景。其中例(13)中的“从”可由“在”替换,而例(14)则不可。

2.具体范围

变项X表示某种具体的范围时,X范围与后续句主语之间可形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和领属与被领属的关系两类。例如:

(15)日本1999年完全失业率达到4.7%,为1953年以来最高水平。从性别看,男性失业率为4.8%,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女性失业率为4.5%,比上年增加了0.5个百分点。(《人民日报》2000-02-01)

(16)上半年,国有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创出了……。从地区看,大多数地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从行业看,重点行业经济效益好转。与去年同期相比……。从重点企业看,大中型企业扭亏脱困取得新的进展。(《人民日报》2000-09-01)

例(15)句的“性别”作为后文论述范围,又因“性别”自然地包含“男性”和“女性”两个要素,后文分别从“男性”和“女性”这两个角度展开而形成两个小分句。这类变项X与后续句主语之间形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后续句一般由多个分句构成,各分句主语同时也是变项X的组成部分或要素。例(16)句的“国有企业”是文中已知信息,后文围绕该话题分别从“地区”“行业”“重点企业”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这三个方面分别与后续主句的主语之间形成领属与被领属的关系。

3.抽象范围

有的变项X可由“名词性短语+上/角度”充当,表示抽象范围或某种视角。例如:

(17)一直被西方国家称为“民主窗口”“和平、稳定样板之地”的科特迪瓦却发生了一场军事政变。从表面上看,这次军事政变是因欠发军饷而导致部分军人哗变,但实际上则是这个国家近年来经济形势困难、政府官员腐败、派系斗争激化的结果。(《人民日报》(2000-01-22)

(18)手机和家电是非常不同的两种产品,手机是高技术的产品,从技术角度看,它是正在变化当中的产品。(《人民日报》2000-03-13)

例(17)的“从表面上看”和例(18)的“从宏观上看”本身的意义基本虚化,主要起到程序性功能,即引出后续信息的作用。

(四)主观视角类

若变项X由“人/单位+角度/眼光/视角”等构成,构式主要表主观性视角,即言者借他者视角或强调自身的视角,以传达言者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类构式可标记为“从X主观看(Y)”。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变项X不能直接由人称代词充当,一般需附上“角度”等表示视角的词语后方可成立。例如:

(19)米立熊喝了一口茶,定了定神:“我是经商的,从我的眼光看,社会就是一个相互交换的大市场,每一个人用他有的,交换他没有的,这样说,社会又像是一个互助体系”。(石康《奋斗》)

(20)银行贷出资金,……而给学生提供贷款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控制风险。从银行的角度看,学生作为贷款对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如毕业后的流动性强,未来收入难以预测等,这些都将是助学贷款的风险。(《人民日报》2000-09-19)

例(19)相当于通过强调“我”这一主观视角而引出后续的主观性信息。而例(20)的视角“银行”,虽是没有生命的机构,但实际上代指银行的工作人员的视角,因而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总之,后续主句所表达的命题并非在任何情况下或任何范围内都成立,主句真值的实现是以假设标记构式“从X看(Y)”中变项X所标示的物理位置、依据、范围或主观视角为前提条件的,删除或更改这些限定性条件,都将直接影响到主句的成立与否。

四、“从X看(Y)”构式的适用语境和语篇组织特点

(一)语境对构式的激活

由前文可知,假设标记构式“从X看(Y)”构式具有一定的不可推导性,在理解构式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激活具体的句法环境和上下文语境信息。

“现实”和“非现实”是一对情态范畴。现实性范畴主要是指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件,非现实性主要指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件或通过假设、推测等手段表达已经发生的事件,包括表示假设、条件、未来、可能、意愿、推测、惯常等意义的句子[9]。现实性和非现实这一对范畴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就假设标记构式“从X看(Y)”而言,一般只出现在非现实性语境中。其中视觉位移类“从X看(Y)”构式存在对应的现实性表达,即视觉意义层面的“从X看Y”构式,它本质上是一种视觉位移事件,此类构式既可出现在正在进行的事件中,也可以出现在已然事件中,且“看”后一般须带时体标记成分。在非现实性语境中,视觉意义层面的“从X看Y”具有了假设条件性,成为假设标记构式“从X看(Y)”。依据类构式既可出现在非现实性的推测句中,也可出现在非现实性的假设句中;而范围类和主观视角类一般只能出现非现实性假设句中,而且没有相对应的现实性表达式。

构式都有原型性,在其使用过程中,会逐步从典型构例发展出非典型构例和边缘构例[10]。“从X看”类构式可看作是由原型构式拓展延伸而构成一个构式群,各域的子构式表现出一定的特点。现实性事件中的“从X看Y”是透明度较高的语法结构,可推导性较强,可看作是语法构式,同时也是原型构式,可标记为A式;当变项X由视觉感知的空间域扩展到认知域时,形成新的构式,即推测型构式,可标记为B式;当适用环境投射到非现实性的假设语境时,构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引入新的视角X将已知信息Y话题化,这类构式可标记为C式。因此,该类推测型构式可以看作是原型构式由视觉感知的空间域向认知域,由现实性语境向非现实性推测语境的扩展,而C式这种假设标记构式可以看作是A式或B式在假设性语境中的具体适用和扩展。“从X看”类构式群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从X看”类构式群的分布情况

(二)假设标记和话题视角标记

假设范畴与话题范畴之间的联系紧密,二者在形式标记上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江蓝生通过考察“时”的语法化过程,指出表时间的“时”在发展为假设标记后,又可进一步语法化为话题标记[11]。李晋霞通过考察话题标记“如果说”,认为假设标记演变为话题标记是语言发展的一种共性[12]。张雪平也指出,假设连词X和虚化的“说”构成的“X说”既可作假设标记也可作话题标记[13]。假设标记和话题标记之所以可以在句法功能上互相扩展,是因为其语义上具有同一性,假设标记多是来自于实词或句法形式,这也是语言的共性,具有非现实性特征的词语或结构在合适的句法环境中就可能转化为假设标记,包括言说动词和使令动词等[14]。

非现实性语境中的“从X看(Y)”构式也同时具有假设标记和话题标记的特点。“从X看(Y)”构式通过切入新视角X实现对已知信息Y的话题化,进而标引出后续关于Y话题的新信息,因此这种假设标记构式“从X看(Y)”也可看作是一种话题标记。但不同于其他话题标记,“从X看(Y)”构式的作用不是单纯地引入或转换话题,它的作用是通过切入新视角X实现标引出后续信息,这种视角可以是物理位置、依据、范围或主观视角等,因此,本文将之视作假设兼话题视角标记构式。

所谓视角就是观察事物场景的角度,它具有物理、认知和社会等属性,并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15]。视角在话语中无所不在,任何话语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参与者角度表达出来,这些角度可以是参与者的时空位置、观点、立场和态度等的反映。视角不同,对同一事物或事件的识解也会有所不同[16]。视角在语篇组织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言者在传递信息时会选取一定的视角,并通过体现该视角的语言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受话者,在语篇中体现为视角化的语言手段,这些语言手段则服务于语篇的信息组织。

(三)构式的语篇组织特点

假设标记构式“从X看(Y)”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强,在语篇信息组织上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这类构式一般是采用“新视角+旧话题+新认识”的模式组织信息,以达到“以新识旧”的效果,并得出新的认知信息。例如:

(21)有两个罗维民不认识的人,正在和这两个大夫指指点点,窃窃私语,从肤色和举止上看,似乎也是他们一个系统的人。(张平《十面埋伏》)

(22)90年代以后,美国又打了两场局部战争,一是在伊拉克,一是在南联盟。从军事上看,美国是打赢了;从政治上看,问题并未解决,后遗症多多,对美国来说,起码说不上是“完胜”。(《人民日报》2000-01-17)

例(21)利用“从X看(Y)”构式引入新的认知视角“肤色和举止”,将已知信息“两个罗维民不认识的人”话题化,进而得出这两个人“似乎也是他们一个系统的人”的新判断。例(22)则是从“军事上”和“政治上”两个角度对已知信息“两场局部战争”进行深入认识,得出两种不同的看法,即“美国是打赢了”和“问题并未解决,后遗症多多”的结论。

与假设标记构式相对的是,现实性的“从X看Y”构式的透明度较高,可推导性强,因此,对语境的依赖性不强。此外,无目标对象Y的推测型构式,因后续信息是根据变项X所做出的推测,句子对前文语境的依赖性也不高。

五、“从X看(Y)”构式义的浮现机制

(一)关联性是构式浮现的内在动因

“从X看(Y)”构式获得假设义并具有引出后续信息功能的内在动因是语境的关联性。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语境为话语的理解提供可能。交际双方先假定正在处理的信息具有关联性,而后再选择一种能使关联性最大化的语境,人们在交际中会对庞大信息系统进行选择,通过调用一系列语境假设选择最具关联性的信息[17]。言者为尽可能明白无误地表达交际意图,使自己的话语与语境相关;听者则结合语境信息推导出话语的含义。交际双方在语境假设与新信息之间做出明示和推理的过程,也是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言者通过使用“从X看(Y)”构式可引导听者对话语做出合理的理解。一方面“从X看(Y)”构式激发了前后句信息间的关联性,通过引入视角X浮现出假设条件性,并将前文已知信息Y话题化,进而引出关于Y的推测结论等信息,实现在前后小句间语篇上的联系;另一方面构式可有效吸引听者的关注,为话语理解提供方向,在言者和听者之间建立人际关联,提示听者后续句中会出现推测信息,引导听者通过语用推理探索话语含义。“从X看(Y)”激发前后句信息关联性的过程如图1所示:

(二)主语的零形化:句法降级

一般认为,从句表达的内容是主句事件的起因或前提,即参照点,对应的是背景,而主句对应的则是焦点。由于受到视角系统的影响,条件句的语义焦点既可落在条件部分,也可落在结果部分[18]。

句子的主从地位和语义焦点位置与句子的自立性有关,一般有主语的句子,句子自立性较强,无主语的小句往往依附性较强。方梅认为,从对事件进行句法编码的角度看,强事件性对应于自立小句,弱事件性对应于依附小句,所以主语的“隐”和“现”是决定小句属性的关键[19]。

汉语中的言者主语有时不在话语中出现,话语中的主语是句子主语而不是言者主语[20]。“从X看(Y)”构式在句中具体所处的位置不一,独立性强弱也不一样。例如:

(23)章北海坐到一个靠窗的座位上,旁边的座位上立刻也坐上一个人,从服装看他不是军人。(刘慈欣《三体II》)

(24)我从它们不断探头从阳台的窗口向下眺望的姿势看,它们和我一样,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犹疑不定。(陈染《私人生活》)

(25)他看了音响器材又看音响机柜,这台有12个仓位的机柜从外观上看几乎可以用浑然天成来形容,原木外形,钢筋内支撑,没有接缝。(豆豆《遥远的救世主》)

(26)猫有个外号叫“黑旋风”,像旋风一样,一转就把老鼠逮着。这种猫从毛上看,既不是深黑,也不是浅黑,它是乌黑,乌黑光亮才叫‘黑旋风’。(《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27)理岱一听,便从皮包里取出一个铜制的梅花鹿。从外表看,已是锈迹斑斑,但那鹿制得精巧玲珑,与那真鹿无异。(李文澄《努尔哈赤》)

例(23)至例(27)中的“从X看(Y)”构式都可以看作是插入语。不同的是,例(23)的主语“章北海”和例(24)的主语“我”既是行为主语,也是逻辑上的言者主语;例(25)的“12个仓位的机柜”和例(26)的“这种猫”是句子主语而不是言者主语;例(25)的言者主语应是“他”,例(26)的言者主语是话语或语篇的组织者,即隐藏的“我”。例(27)的“从外表看”前既无句子行为主语也无言者主语,是较典型的话语标记,此处的“从外表看”主要表程序性功能,彻底降级为后续主句的依附成分。

“从X看(Y)”构式前主语的消隐,是使其彻底丧失主句地位的关键因素。行为主语的零形化,使得“从X看(Y)”小句事件性减弱,依附性增强,进而彻底降级为后续主句的依附成分,由小句间的等立关系转为主次关系。主语的彻底消失,同时也使“从X看(Y)”成为背景成分,被标引的后续句成为主句和前景成分。这种句法降级的结果并不只是体现在句法关系的变化上,还服务于一定的语用目的,即构式的程序性引导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看”的去范畴化和主观性

动词在进入语法化过程后,范畴特征就会逐渐减少,而当其完全语法化为一个标记时,动词范畴特征会完全消失,这种形态句法演变过程就是“去范畴化”[21]。“看”后面带有宾语时,特别是可视性强的事物宾语时,“看”的动词性非常明显,一般能带时体成分和补语。经过语法化后,假设标记构式“从X看(Y)”中“看”后宾语因是已知信息常可省略,也不再能带时体成分和补语,其中“看”也由“观看、观察”义逐渐引申出“估量、推测评价”义。这说明构式中“看”的动词性范畴特征在逐渐减少,认知情态义得到增强。“看”的去范畴化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从X看(Y)”构式主观性程度增强的表现。

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必然带有自我表现的印记,语言不仅要表达命题意义, 还要表达言者的感情和态度,这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言者在说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话语的立场、态度和感情,留下“自我”印记[22]。“从X看(Y)”的主观性除了体现在“看”的去范畴化上,还体现在“看”后的言者认知立场上,也就是“从X看(Y)”构式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表达了言者对该信息的态度。

语言主观性程度有高低之分。从构式的类型看,假设标记构式“从X看(Y)”中主观视角类型的主观性相较于其他三类要更强一些,这是由于人称代词可进入构式变项,而人称的使用与主观性的表达关系密切,正如Benveniste所言,主观性根本上是由人称确定的,人称代词是语言中的主观性得以显现的重要依托[23]。但相较于其他的“看”类话语标记而言,“从X看(Y)”的主观性程度并不高。首先,根据统计,主观性程度较强的主观视角类在各类语体中所占比重都非常低;其次,人称代词“我”“你”等都不能直接充当X,必须要加上“角度”“眼光”或“视角”等用以提示信息来源的词语才能进入构式。而造成“从X看(Y)”构式主观性程度不高的原因有多种,其中视角X是关键。一般而言,言者的视角可以导致语言的主观性,当言者通过视角与其自身或另一主体相连时,视角就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言者参与话语的程度高,话语的主观性程度也高[24];当言者不参与到话语中时,或者像“从X看(Y)”构式刻意突显特定的客观视角X而隐藏言者视角时,那么话语的主观性程度就相对较低。

(四)语用原则与客观性

从语用角度看,“从X看(Y)”构式还具有提请注意和移情的功能。“从X看(Y)”构式在标引后续新信息的同时,对后续命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强调作用,以提示听者注意后续信息。此外,构式通过隐藏言者的视角去借X视角传达言者之意,从而实现影响听者的交际意图,相当于引导听者“(我们)一起从X角度看”。从表面上看,听者通过客观视角X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实际上是听者跟随言者的视角得到言者想让听者知道的信息。言者通过提示听者和转换视角的移情操作,提升了听者对于话语过程的参与度,也体现出构式的互动性功能。

视觉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主要感知方式,“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直接的视觉证据也被认为是可靠的信息来源之一。当言者向听者传达事实或自己的观点时,通过选择使用“从X看(Y)”构式强调信息来源,可以提高话语的可信度和客观性。所谓客观性,就是与主观性相对的,不体现说话人自我的语言范畴。客观性范畴是对语用合作原则“质的准则”的遵循与强调,言者尽可能在立场上保持客观中立,在语义上减少主观评价,通过调节会话中的不确定性信息成为确定性信息,让双方的言说都能建立在新的共识之上,从而让会话能够继续顺利进行[25]。

由此可知,“从X看(Y)”构式的使用,一方面传达言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体现了言者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又由于构式中视角X的客观性,突显后续信息的可信度,在某种程度隐藏了言者的视角和立场,消减了话语的不确定性信息和部分主观性。

言者在交际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特定的人际语境因素而加强或减弱某一话语的主观性,也可能不得不加强或减弱某一话语的客观性[26]。房红梅认为言者把自己的主观态度客观化,目的是对所述信息的真实性逃避相应的责任[27]。乐耀指出,有的标记降低主观性只是一种表象,体现了言者的交际策略,当言者认为传达的信息不够客观时才会使用这种话语手段以掩藏言者的主观性[28]。然而言者是在逃避何种责任?使用该交际策略的具体目的是什么?

一般而言,交际或语篇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信息去影响听者。当言者觉得需要通过提高话语的客观性以说服听者时,会选择使用“从X看(Y)”这种客观性和可靠性程度都比较高的表达。事实上,这是言者的一种语用策略,“从X看(Y)”构式既符合语用合作原则的质的准则,又遵循礼貌原则的得体准则,通过使用这类构式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言者的目标。通过使用“从X看(Y)”构式可使表达更严谨,也能准确真实地表达言者观点态度;另一方面,构式通过突显客观视角X而隐藏言者立场,可以照顾到听者的面子,以礼貌和协商的态度提醒听者关注后续信息,降低言语行为所产生的负面效果和力度,提高了话语的可接受性,进而达到影响听者的交际意图。

六、结语

从共时层面看,“从X看”构式家族内部存在一个由实到虚、从视觉域到认知域、由现实性到非现实性的连续统。用在假设性语境中的“从X看(Y)”构式可兼作假设标记构式和话题视角标记构式,具有标引后续信息的作用,并通过对视角X的强调,唤起听者对后续主句的注意。文章通过分析“从X看(Y)”构式的类型和浮现机制,发现非现实性的假设语境和关联性是构式义得以浮现的主要因素,构式经过去范畴化、句法降级等过程,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同时由于语用表达的需要,通过突显视角X的客观性,一定程度上隐藏了言者立场,使得“从X看(Y)”构式所引出后续信息的客观性得以增强。

此外,“从X看(Y)”的构式化演变历程以及作为标题的“从X看Y”构式等问题也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主观性构式主语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构式语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构式理论与韩国语“?”句式教学
掌握八大考点玩转非谓语动词(二)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浅析后印象派绘画色彩
“就/才”进程—评价构式的认知修辞分析
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