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认证的中药学专业建设机制探索研究

2022-10-25李春雷崔玉磊张素军李海刚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中药学中医药大学培养目标

张 波,辛 杰,李春雷,崔玉磊,张素军,李海刚

(临沂大学药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高等教育专业认证是21世纪初由国外引入我国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是继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后又一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专业认证理念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并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专业特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1]。如今,专业认证通过与否更是成为评价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在“一流专业”评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促进专业建设生态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药学专业认证始于2008年,2009年中药学专业本科认证试点工作组制定了《全国中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讨论稿)》;2009年和2011年分别完成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和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的认证(试点);2013年教育部正式成立了高等学校中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完成专业认证,标志着我国中药学类专业认证工作正式启动[2-3]。而后,云南中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中药学专业相继完成了专业认证的受理或认可,标志着中药学专业认证的全面开启。

专业认证是对专业建设与管理各个环节细致、全面的“把脉”,“把脉”的依据则是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4]。《标准》对培养目标、思想品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办学宗旨和目标、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价、师资队伍、教育资源、教育评价、学生发展、科学研究、管理与行政以及改革与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均提出了明确要求。而透过这些要求不难看出,正确、完善的机制体系建设是前提保障。因此,本文围绕《标准》中的主要考核环节,就其机制建设进行论述,以期为中药学专业认证标准建设和中药学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机制

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是决定培养什么类型的中药学人才、明确具体要求以及如何实现培养目标的总体方案,其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培养目标(总体目标以及素质、知识、能力分目标)、课程体系和其他毕业要求说明等。《中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机制》应重点明确培养方案的制订流程、方法、依据以及评价机制、改进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基本流程见图1。

图1 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基本流程

1.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定位是否准确,关系到人才的最终培养类型和培养质量。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1)《标准》中对中药学人才的素质、知识以及能力的明确要求;(2)国家高等教育新风向,如近年来强调的立德树人或思政教育等;(3)学校办学实际。

培养目标最终需要定位到人才类型,如研究型人才、研究应用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等。人才培养类型的确定通常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学校的自身办学定位,如我校为地方普通高校,且定位为创新创业应用型大学,所以我校中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以服务地方中医药行业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主。(2)国家及地区对人才类型的实际需求,因此广泛而深入的前期调研十分必要。培养目标制定后还需对其合理性进行论证,论证参与者应包括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专业教师等,可通过论证会或调查问卷的方式开展[5]。培养目标制定后,还应定期(一般2~4年)进行再次论证是否需要修订,以做到与时俱进或纠正上一版本的错误。

1.2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首先应满足《标准》要求,同时要充分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此外可增加专业发展特色课程。课程计划应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有特色”等原则,同时重视科学性和完整性。课程设置总体上包括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等几大模块,各课程学时比例应根据课程性质及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予以设置,且对于实验学时和实习实践的周数,《标准》均做了明确要求,以保证“知识与能力并重”。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需要与培养目标一样,由本领域的专家、专业教师及学校教务处相关人员进行充分论证。在课程落实过程中,还应注意收集任课教师发现的问题和学生反馈的问题,通过最后的学生教育质量分析等进一步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定期进行完善与改进。

2 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是落实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历来是学校和学院教务工作的主要环节,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对保障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应客观、全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全体学生评教+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教师同行(同专业任课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委员会(督导听课)、校院两级教学相关领导干部(听课看课)。教学评价的对象为教师,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材料(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日历)、课堂表现(教态、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学生反馈、成绩分析报告等)。教学评价周期为每学期3次,应贯穿于开学前的备课阶段—期中教学检查阶段—期末教学评价阶段(见图2)[6]。评价结果一方面用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必须强调其在职称晋升或岗位调整中的重要作用,以便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以评促改的作用。

图2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框架

3 学生成绩评价机制

《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成绩评价体系要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不能单独使用终结性评价方式,要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思维及其他能力。学生评价的目的并不是“区分学生成绩高低”,而是评价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是否达到了相应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的。因此,评价结果要通过适当方式及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的转变、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管理人员管理方式等的改进,以评促改。

4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学校或学院为明确办学定位及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制定教学质量管理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对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进行持续监管,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所形成的一套机制系统[7]。教学质量的保障既包括教育资源(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学设施、实验条件、实践基地、图书资料等)这类硬件要求,也包括师资队伍(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师资政策、教师发展等)这类软件要求。因此,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制定与落实既包括学校层面的宏观机制,也需要学院针对专业特色建立相应的机制。如中药标本馆(或标本室)是中医药类专业的特色,其不同于普通实验性实验室,需要学院制订相关建设规划并负责运行与维护。《标准》中对开办中药学专业的院校师资数量、硕博士比例、专任与外聘教师比例、教师准入资格、年龄结构、中医药学教育背景等均做了详细的要求,如果没有教师发展规划机制则很难满足《标准》的要求[1]。

5 教育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一方面是对课程计划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中明确提出“必须建立中药学专业教育计划评价机制,以监督课程计划及学生学习进展,保证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4]。其不同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之处在于评价的是教学结果或效果,而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是以成果产出导向(OBE)理念为主的评价机制。评价主体包括校内评价机构如教务处、教学水平评估办公室等,同时还需要融入外部监控体系,如直接利益方(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或非利益方(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应届和往届毕业生的调研结果等,并最终以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形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提出改进措施。

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即是对最终培养的人才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评价,评价对象包括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评价内容包括毕业生就业情况、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等多方面。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评价应包括3部分:一是专业所属学院自己的调查统计结果或是学校对专业的评价;二是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的人事部门或岗位领导等对其的综合评价;三是通过第三方机构调研对毕业生培养质量出具调查分析报告[8]。专业负责人应每年就以上评价信息进行汇总,形成《XX年度毕业生质量分析报告》,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及优势,取长补短,持续改进,以尽快完善应届生培养过程,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6 持续改进机制

持续改进理念是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专业建设要从发展的角度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要具有放眼未来的前瞻性。持续改进还要深入到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如教学经费的持续投入、教育资源的持续更新、培养方案的定期修订、课程体系的定期完善、教学理念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的持续改革等[9]。持续改进的依据包括在课堂教学评价、毕业生评价等各环节收到的来自学生、教师、学校职能部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价机构等人员或机构的各种反馈信息。持续改进机制见图3。

图3 持续改进机制

7 结语

专业认证理念历经近20年的发展,现已深入人心,各大院校积极开展中药学专业认证,以期走上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专业发展建设或认证离不开正确、全面的机制保障,在专业认证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机制、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教育评价机制、持续改进机制等必不可少。在制定机制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等先进教育理念,同时要充分采纳学生、用人单位、第三方机构等不同利益代表方的意见及建议。

猜你喜欢

中药学中医药大学培养目标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中药房药师如何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
民盟福建省委会向福建中医药大学捐赠《精正大医图》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