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切除蝶眶脑膜瘤12例
2022-10-25武倡臣吴小钢
武倡臣 吴小钢 彭 岗 王 凡
蝶-眶脑膜瘤(spheno-orbital meningiomas,SOM)是一种生长缓慢的病变,多累及眶壁的骨质[1,2]。传统的经颅入路手术易出现颅底大面积缺损[1]。经眶入路不仅为颅前窝和颅中窝病变提供手术通道,且具有防止颞肌过度回缩、较小的颅骨损伤等优点[2~6]。2014 年9 月至2020 年12 月经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SOM共12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12 例中,男性2 例,女性10 例;年龄24~73岁,中位年龄52.0岁。眼球突出11例,视力下降1 例,复视3 例,面部感觉减退3 例。复发性脑膜瘤3例。
1.2 影像学检查 术前均行MRI检查。9例肿瘤累及颅外结构,其中累及眼眶6例,颞窝底5例,海绵窦4例。7例伴有蝶骨肥大。球型肿瘤5例,斑块型肿瘤7例。
1.3 手术方法 全麻下,取仰卧位。眼睑做切口2.5 cm,暴露皮肤-轮匝肌后,解剖上外侧轮匝肌,抬高皮肤-肌肉瓣,避免损伤下方的眶隔和提上睑肌。确定眼眶边缘后,切开骨膜,暴露眶上下裂。根据肿瘤的外侧范围决定是否切除眶外侧缘。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暴露肿瘤并切除。术中根据需要进一步钻开蝶骨小翼、前床突和颅中窝底。
1.4 术后评估 术后1 周内复查MRI,评估肿瘤切除程度[4]。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肿瘤全切除6 例,次全切除7 例(图1)。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切口瘢痕1例。术后病理检查显示,非典型脑膜瘤1例(WHO分级Ⅱ级),上皮型或移行型脑膜瘤11例(WHO分级Ⅰ)。
图1 右侧蝶眶脑膜瘤经眶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前后影像A、B.术前MRI轴位、冠状位,显示右侧蝶眶肿瘤,累及眼眶、海绵窦、颞底和颞下窝;C、D.术后MRI轴位、冠状位增强,显示肿瘤次全切除,残留海绵窦部分肿瘤
2.2 术后随访 术后随访6~56个月,中位时间23.0个月;2例次全切除肿瘤进展,再次手术治疗。
3 讨论
SOM 源自覆盖蝶骨大翼或蝶骨小翼的硬脑膜,约占颅内脑膜瘤的9%[1,2],常呈斑块性生长,伴有骨质增生性改变[1,2,7]。本文斑块型SOM 有7 例。这种脑膜瘤的生长方式使得完全切除肿瘤具有挑战性。因此,术前确定SOM 手术治疗的目标至关重要:可以选择完全切除肿瘤,或部分切除肿瘤进行减压,然后进行放疗。
SOM 存在硬脑膜表面扩散的风险,通常采用额颞或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法,全切除肿瘤都很困难。研究表明,SOM 术后肿瘤残留率在35%~50%。眶后通道提供了一条以微创方式到达颅前窝和颅中窝的潜在途径[1,8]。经眶神经内镜手术治疗SOM 的主要风险是可能造成眼眶损伤和心动过缓的风险,这是由于在眼眶过度回缩时导致眼心反射。
我们的经验:本文多数病例由眶外侧壁组成的蝶骨大翼因肿瘤而增厚和肥大。我们认为颞肌是一个关键的解剖结构,可为神经内镜提供良好的手术方向。经眶神经内镜手术是一种针对眼眶深部和颅底病变的微创技术,但在狭窄的手术通道中进行手术操作仍然是一个挑战[5,7,8]。为了术中操作自由,必要时可切除部分眶外侧缘。切除眶外侧缘的范围,从上方的额颧缝开始,包括下方的外侧眶缘底。这可以增加肿瘤外侧范围的可操作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可视化效果。我们对累及蝶骨大翼外侧三分之一的SOM,术中切除眶外侧缘。我们还发现累及颞底和颞下窝的肿瘤很难通过经眶入路切除。对于累及眼部结构的肿瘤,可对眶周层进行减压;然而,部分病例眶周和眼外肌,如外直肌,被斑块型肿瘤浸润。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保留眼外肌以避免永久性复视。对于扩展至颞底或颞下窝的肿瘤,增加头部前倾、扩大皮肤切口和切除眶外侧缘会有帮助。
总之,经眼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路可以安全地切除SOM,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