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足厥阴肝经走行针灸治疗痛经的效果探讨
2022-10-25潘文谦潘岳鑫黄佳容刘兰英程维芬
潘文谦 潘岳鑫 黄佳容 刘兰英 程维芬
痛经主要是指月经前后或月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疼痛症状,痛经的发生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血管加压素、内源性缩宫素等水平的升高,某类肽类及自主神经系统作用,子宫内膜整块脱落及排出不畅、子宫过度倾屈、子宫发育不良等因素导致的[1]。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坠痛、牵引痛、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部分严重患者的疼痛症状甚至还会延伸至大腿内侧及腰部位置上,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久而久之还会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2,3]。因此,临床对痛经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以往临床一般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虽能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表现,但无法达到治愈目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中医临床倡导为痛经患者实施中医针灸治疗,为了分析从足厥阴肝经走行针灸治疗痛经患者的有效性,本院针对收治的60 例痛经患者进行了不同治疗方案的对比,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1 月~2020 年11 月本院针灸科收治的60 例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各30 例。参照组患者年龄最大39 岁,最小17 岁,平均年龄(23.65±5.45)岁;病程3~12 年,平均病程(4.56±2.78)年;其中已婚患者7 例,未婚患者23 例。治疗组患者年龄最大38 岁,最小18 岁,平均年龄(23.67±5.43)岁;病程5~13 年,平均病程(4.59±2.85)年;其中已婚患者6 例,未婚患者2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后均符合临床中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妇科学》[5]中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患者均存在经期乳房胀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腰膝酸冷、舌质红或淡红、脉弦细等主次症。排除标准:合并较为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肝肾功能受损患者;合并先天性精神障碍及严重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合并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患者;哺乳期患者;存在孕激素敏感症状的患者;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参照组 患者实施西医治疗,给予患者屈螺酮炔雌醇片(Ⅱ)[商品名:优思悦,Bayer Weimar GmbH und Co.KG(德国),批准文号H20140972,规格:3 mg∶0.02 mg×28 片]口服,1 片/次,1 次/d,连续治疗28 d 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3.2 治疗组 患者实施从足厥阴肝经走行针灸治疗,均在月经前1 周开始实施,具体方案:针刺选择曲骨穴、足五里、关元穴、三阴交、归来穴、气海穴、地机穴、水道穴等穴位,选用0.3 mm×60 mm 的一次性毫针及20 mm 的艾条,协助患者采用仰卧位后对各个穴位对应的皮肤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并以垂直进针的方式进行针刺,得气后为实施平补平泻手法,并留针20 min。在留针过程中将艾条套在针柄上点燃,在艾灸结束后用镊子将针体夹住并缓缓起针,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数分钟。1 次/d 连续实施针刺,直到来月经为止,以治疗1 个月经周期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及疼痛评分 采用中医症状评分量表对患者的下腹部疼痛、舌质红、苔白、乏力等症状进行综合评价,总分45 分,分数越低患者的临床症状越轻。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痛经时的疼痛情况,总分10 分,分数越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轻。
1.4.2 治疗效果及复发率 效果判定标准:优:治疗3 个疗程后患者的痛经症状消失,未出现复发现象;良:治疗3 个疗程后患者的痛经症状明显改善,未复发;无效:治疗3 个疗程后患者的痛经症状未明显缓解或加重[6]。治疗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3 治疗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评分、疼痛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比较(±s,分)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治疗时间短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s,n(%)]
表3 两组治疗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s,n(%)]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治疗优良率93.33%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0.00%,复发率6.67%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比较[n,n(%)]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当前临床痛经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发生年龄逐渐趋于少年化的趋势,对女性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水平及预后产生严重影响[7-9]。痛经严重的患者会合并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及工作。且痛经属于临床中最常见的妇科疾病,发生率为16.80%~81.00%,但是由于每例患者的疼痛阈值在临床上缺乏客观明确的评价指标,使得难以评估确切的发病率。临床报道显示[7],不同年龄段痛经的发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初潮发生率较低,16~18 岁会达到顶峰,30~35 岁时会呈现下降趋势,40%左右的患者在生育期会逐渐平稳。
对于痛经患者,开展有效系统的治疗显得尤为必要。临床对痛经患者一般应用屈螺酮炔雌醇片(Ⅱ)治疗,其主要是由决雌醇及屈螺酮等组成,因入血前结合首过代谢,炔雌醇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40%。本品是屈螺酮和炔雌醇的复方片剂,炔雌醇通过β-环糊精包合物形式进行稳定,尚无本品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当采用β-环糊精包合物制剂给药时炔雌醇的生物利用度与游离类固醇方式给药时相似。在本品给药后1~2 h 内屈螺酮和炔雌醇的血清浓度达到峰值,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痛经患者的疼痛症状,但停药后下次月来经时仍会出现痛经,无法达到真正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提倡对痛经患者实施中医治疗。在《临证指南医案》[8]中叶天士明确指出:“女子以肝为先天”,他认为,痛经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肝郁、气滞、血瘀及寒凝等导致。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女子痛经的发生一般和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情绪及心理等相关,肝郁容易导致气机疏泄不利,升降受到较为严重的阻碍,枢纽开合不利,冲任失调而引发较为严重的痛经症状。且中医学著作《灵枢·经脉》[9]中也明确表示,“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在六经传变中,厥阴病为病程演变的最后一阶段,此为两阴相交,由阴出阳,阴阳转化之时。阴尽则阴虚,阳生可生热,当阳气初萌却未盛,阴寒未尽,易寒易热,所以厥阴病易出现上热下寒,表热里寒之证。从足厥阴肝经的走行可以看出,足厥阴肝经走行与子宫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现代医学认为大腿内收肌在耻骨上附着处(曲骨穴周围),来月经前内分泌紊乱激惹了这个潜在的痛点引起痛经[10-12]。因此,在中医学的临床治疗中提倡为患者实施从厥阴肝经的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的过程中通过调理足厥阴肝经,温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为治疗原则,选择曲骨穴、足五里、关元穴、三阴交、归来穴、气海穴、地机穴、水道穴等穴位[13-15]。其中曲骨穴是足厥阴肝经和任脉的交会穴,足五里是肝经穴位,地机穴、三阴交为脾经穴位,归来穴、水道穴是阳明胃经穴位,上述诸穴是机体中调理痛经较为重要的穴位,可达到疏肝理气、健脾除湿及止痛调经的治疗效果;而关元穴、气海穴属于任脉腧穴,可通调冲任之气,则胞宫瘀血消散[16-18]。各个穴位的综合针灸治疗能达到止痛、祛湿、行气、温肾、除寒、活血等治疗效果。艾灸及温针灸属于中医学中较为常见且重要的外用治疗方式,具有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的独特作用。其中艾灸通过温热作用、光谱效应、艾灸的壮数及时间等达到驱寒除湿的效果,能很大程度上缓解及改善痛经症状,缩短痛经持续的时间,减轻不适及疼痛严重程度[19,2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评分、疼痛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时间和治疗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对痛经患者开展从足厥阴肝经走行针灸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能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从整体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利于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痛经患者实施从足厥阴肝经走行针灸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程度,减少复发现象,建议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