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中贡献民政力量
2022-10-25浙江省民政厅
☉ 浙江省民政厅
之江奔涌,潮头扬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浙江省民政厅深入推进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发展基本社会服务,锚定“两个先行”,高水平打造“现代社区”“浙有众扶”“浙里康养”“善行浙江”“暖心服务”五张金名片,让广大群众共享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贡献民政力量。
湖州市吴兴区“西街管家”党建联盟党员志愿者为社区居民答疑解惑。
“现代社区”:“数”“治”结合创出基层治理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城乡社区治理坚持党建统领,“数”“治”结合。各方力量的有机连接和统筹利用,成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现代社区”的关键钥匙。
社区治理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率先在全国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激励关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社区工作者举措的通知》《浙江省村民代表工作规程(试行)》《村规民约制修订工作规范》等文件和省级地方标准;建立农村社区建设测评指标体系,将农村社区划分为引领型、完善型和提升型三大类,促进分类指导分层提升。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定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行政村规模调整、村(社区)减负等系列政策,构筑起社区治理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健全。围绕提升基层治理与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区域化党建和社区“大党委制”,组织体系向小区、楼道、自然村、网格延伸。新一轮村(社区)“两委”换届高质量完成,“一肩挑”比例从12.23%大幅跃升到98.43%。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设进一步深化,“五议两公开”、村民代表规范履职、基层协商民主、村(居)务阳光工程等实践走深走实,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更加畅通。
社区治理新模式探索不断深入。今年5月5日召开的全省城乡社区工作会议,开启了“现代社区”建设新征程。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分层分类打造集基本公共服务与便民惠民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综合体。打造具有民政辨识度和民政温度的社区“居民会客厅”,让社区办事大厅变成居民群众的“会客厅”。深入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目前全省已建成32个国家级和68个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成为浙江基层治理创新的主阵地。
“浙有众扶”:一张“幸福清单”为困难群众送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不断健全“1+8+X”大救助体系,“1”即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浙里救”,“8”即低保、特困、救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X”即多元社会力量参与。
社会救助顶层设计不断优化。2014年11月,《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全国首部社会救助综合性地方法规。2019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1+8+X”大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编密织牢民生保障兜底网。2021年,制定出台《浙江省社会救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就业救助“贴心帮扶”行动、医疗救助“暖心关爱”行动等“七大行动”,助力共同富裕。今年9月,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出台《浙江省擦亮“浙有众扶”金名片实施方案》,提出构建“基本生活满足、公共服务优享、急难愁盼有助、社会融入友好”的可感知图景。
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全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12年的农村每人每月350元、城镇每人每月447元提高到2022年的城乡同标每人每月1000元,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有力助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3.48万人纳入特困救助,供养标准实现城乡同标,人均月标准达到1689元;14.3万人纳入低边救助,50个县(市、区)低边标准提高至低保标准的2倍。
社会救助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浙江探索建设大救助信息系统,目前已建成横跨25个部门,纵贯省、市、县、乡、村5级的“浙里救”应用平台。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涵盖13个部门28类信息,覆盖全省73家银行,为社会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提供了技术支撑。全省集成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电费减免等15个事项“一件事”惠民联办,自2021年8月上线以来,累计联办4万多人。积极延伸救助服务,大力推广“幸福码”“幸福清单”等线上线下应用,目前“幸福码”注册用户近80万人,累计为全省52万个被救助家庭发放“幸福清单”。建成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对205.7万人进行动态监测,进一步编密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网。
“浙里康养”:让老年人享受福寿康宁美好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聚焦老年人需求精准发力,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推动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建设老年友好环境,全力打造“浙里康养”金名片标志性成果。
养老服务先行计划实现新突破。浙江创造性提出由“老人跟着机构走”变为“机构跟着老人走”。针对舟山偏远小岛老龄化突出、服务欠缺等问题,组织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5个市开展为期3年的“海岛支老、一起安好”行动。此外,浙江还将“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列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最重要的35个指标之一。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2017年,浙江实现城市社区居家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累计建成2.24万家。2020年,开始康养联合体试点建设,目前全省已有试点260多个。2021年,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1456家,并全部交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目前,全省已完成4.04万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养老服务数字化改革深入推进。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养老管家+云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将多方服务资源纳入智慧康养服务云平台,同时把智能终端普及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供给侧优质“产出”。
“善行浙江”:持续推动新型慈善体系高质量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聚焦创建人人慈善标杆区,坚持多元主体,创新慈善形式,不断拓宽慈善参与渠道,激发慈善活力,持续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拓展现代慈善发展新模式。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浙江先行先试,相继出台《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横向配套”政策,谋定一条适合浙江省情的慈善事业发展之路。注重政策“横向配套”的同时,也注重“纵向接续”,国务院颁布《志愿服务条例》后,省市相继出台《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湖州市志愿者激励办法(试行)》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策体系,有力地引导行业机构锚定目标、理清思路、因地制宜、加快步伐。
不断激发慈善发展新活力。今年,全省已建立慈善基地101个,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省级互联网公益慈善基地。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过1409个,居全国第二。全省慈善信托备案228单,备案金额12.38亿元,备案单数和金额均位居全国第一。上线全国首个互联网公益大脑“云上公益大脑”,打造全民参与、便民慈善的“指尖公益”。
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更有质量。今年,浙江省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名人数达17.06万人,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持证社会工作者人数从2012年的7250人发展为16.5万人,位居全国第二。全面推进“五社联动”,形成县(市、区)总站—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村(社区)社会工作室三级阵地体系,总量达9595家,通过社工机构专业化运营,助力完善社区服务、精准回应居民需求,打通为民便民“最后一米”。目前,全省注册志愿者已超过1804万人,依法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已超过2000家,城乡综合服务设施设立志愿服务站点2.48万个。
“暖心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统筹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婚姻家庭、殡葬等全生命周期服务优质共享,加快水库移民融合发展,全面打造民政“暖心服务”金名片。
全力推动困境儿童精准保护再升级。2015年,浙江创新开展“添翼计划”,依托儿童福利机构设施设备和专业人才等资源优势,每年面向7~18周岁困难家庭重病和残疾儿童,提供为期3~9个月的集中养育康复训练。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投入省级福彩公益金7000余万元,惠及近3000名困难家庭重病和残疾儿童。2020年,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每个设区市建有1个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现全覆盖;浙江省民政厅等14个省级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5年全面完成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建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00个、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023个,投入省级资金1亿元支持“儿童之家”建设,建成示范型“儿童之家”3000余个,山区26县基础型“儿童之家”实现应建尽建,关爱保护未成年人有了基层阵地。
围绕“殡、葬、祭”全面深化殡葬改革。浙江以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为主抓手,奋力打造新时代绿色生态殡葬新高地。目前,浙江是连续多年保持火化率100%、普惠制惠民殡葬政策全覆盖、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全出台、“青山白化”治理全面开展、群众“身后事”联办数字化改革全域推进的省份。十年来,惠民殡葬政策稳步推进,全省各地从原来的4项基本殡葬服务免费,逐步扩大到遗体接运、存放、守灵(告别)、火化、骨灰盒、入葬(节地生态葬)等6项基本殡葬服务免费,目前全省近60个县(市、区)出台了免费或优惠政策。
以优质服务推动婚姻改革行稳致远。浙江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化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和婚俗改革,2020年10月,率先实现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省通办,累计受益群众24万名。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全省101家婚姻登记机关全部达3A级标准,全面实现婚姻家庭辅导线上线下联动和结婚登记颁证服务深入开展。迭代升级“浙有姻缘”婚姻登记管理信息系统、网上预约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平台,实现智能化智慧化便捷化服务。2019年,率先牵头推进结婚生育户口“一件事”联办,直接受益群众达116万人次。
社会组织和区划地名工作迈上新台阶。全省社会组织从2012年的3.14万家增加到2022年的7.26万家,在参与疫情防控、推动复工复产、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2019年,温州市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苍南县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实现了从“农民城”到全国首个“镇改市”的历史性跨越。
干事创业正当时,牢记初心向未来。浙江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将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以更有力的行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坚持创新制胜、变革重塑、防控风险、唯实惟先,忠诚履职尽责,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