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正创新中开创首都慈善事业发展新格局
2022-10-25樊文
☉ 本刊记者 樊文
2022年北京慈善文化创享会现场,成立首都互联网慈善联合体,大力发展互联网慈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慈善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紧紧围绕“慈善北京”建设,坚持“首善标准”,聚焦慈善改革、突出品牌建设、营造慈善氛围、动员社会参与,在扶贫济困、脱贫攻坚、助力疫情防控、参与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守正创新中推动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慈善事业发展新格局。
改革创新 激活慈善力量“源头活水”
2021年,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的新阳光病房学校项目在“北京市公益创投大赛”中获得10万元资金支持。该项目主要设立在有白血病治疗能力的三甲医院或儿童医院血液科住院部,通过专业老师和志愿者的授课,使因长期住院而暂时失学的患儿保持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北京,该项目依托博仁医院和北京儿童医院的“病房教室”已累计帮助患儿数万人次。借助公益创投大赛这一全市性平台,不仅增强了项目成效,同时项目知名度进一步得到提高,激发了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的关注。
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的新阳光病房学校项目是慈善力量通过公益创投等获得支持、助力首都社会建设的一个缩影。2021年5月,首届“北京市公益创投大赛”面向全市各级社会组织征集优秀公益项目,从中推选出一批公众认可且叫得响的慈善品牌项目,分别提供资金、资源支持,创新了慈善组织共建品牌工作新体制。大赛开展2年来,选出了涉及社会救助、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领域30余个优秀项目,培育了一批具有引领和示范效应的慈善品牌。借助公益创投大赛的助推力,2021年,北京市还发起设立乡村振兴、慈善助学、大病救助、公益创投、基层慈善体系建设等5大联合基金,汇聚首都慈善资源,发挥行业聚集效应,打造首都慈善品牌,助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除了举办公益创投大赛,北京市还进一步完善“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慈善服务体系,激活基层慈善力量。2022年,北京市出台《街道(乡镇)慈善工作站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在全市35个街道(乡镇)试点建设开展慈善工作站,打通“身边慈善”服务路径,积极挖掘辖区慈善资源,提供精准慈善服务,在开展互助互济、助力基层治理、参与疫情防控、服务居民群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贴近社会公众的基层慈善事业局面。
健全体制 完善慈善领域基本制度
近年来,北京市立足发展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的慈善政策,制度保障更加完善。
2016年9月1日慈善法正式颁布实施。围绕贯彻落实慈善法,北京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慈善北京”建设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北京市慈善信托管理办法》《北京市民政局关于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为补齐慈善领域短板、激发慈善主体活力、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2019年9月以政府令形式颁布的《北京市促进慈善事业若干规定》,成为新时期首都慈善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要发挥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北京市民政局开展了《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发挥机制》和《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慈善体系建设》研究,探索第三次分配理论创新和实践路径。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和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北京实际,研究起草了《关于推动首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系统谋划共同富裕背景下北京慈善事业发展思路,坚持做大规模、做强功能、做优服务、做实基层。
加强培育 推进慈善组织快速发展
“慈善北京”成果巡展。
北京市慈善组织中基金会、行业性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类型齐全,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目前登记认定慈善组织843家,其中基金会805家,社会团体34家,社会服务机构4家,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61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慈善组织体系。
随着北京市慈善组织的发展壮大,慈善服务的内容不断丰富、地域不断扩大、方式不断改进,慈善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慈善项目从助医、助老、助残、助学、助困、救灾等传统救助领域,拓展到新农村建设、法律援助、绿化环保、科普教育、志愿服务、心理援助、扶持创业就业、家庭支持和社区综合服务、公益项目孵化、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关怀外来务工人员、关怀艾滋病患者、文化遗产保护等30多个慈善领域,基本形成了布局完善、门类齐全、层次丰富、覆盖广泛的慈善服务体系。
为着力加强首都公益慈善联合会建设,充分发挥其慈善行业组织的服务、协调和管理职能,北京市每年举办“慈善公益创投大赛”“慈善创享会”等活动,开展“首都慈善奖”评选表彰,组织全市慈善组织积极参与全国慈善展会等活动,传播“慈善北京”理念,展示首善之都风采。同时,还推进慈善信息化建设,对首都慈善网进行全面升级改版,通过增设全市慈善捐赠款物动态展示、慈善项目信息公开发布等功能模块,提升慈善数字化水平,增强社会公信力。
探索突破 引导慈善信托稳健发展
全市首家街道(乡镇)慈善工作站-北京市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慈善工作站成立。
今年6月27日,在北京市民政局指导下、北京市中盛律师事务所支持下,“中诚信托2022诚善·凯德盛世助学慈善信托”完成备案,这是国内首单由未成年人作为委托人设立的慈善信托,成为我国慈善信托领域的一个新突破。
北京市探索慈善信托多元发展的亮点不仅于此。2016年,北京市出台了全国首个地方性慈善信托规范性文件—《北京市慈善信托管理办法》,率先探索由慈善组织担任单受托人、慈善组织与信托公司共同担任双受托人的慈善信托模式,开启了慈善组织参与慈善信托事业的破冰之旅;2017年,开展类股权慈善信托创新试点,探索非货币实物类资产参与慈善信托的新形式;2020年,围绕慈善信托规范发展中的核心环节,率先制发《北京市慈善信托备案指引》,从工作流程、备案要素、风险提示等方面进行规范,设立全国首单基层互助慈善信托,为村民开展身边慈善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2021年,指导设立“中信信托·2021芳梅教育慈善信托”,成为全国当年新增的唯一亿元级慈善信托,同年北京市慈善信托新增财产规模、累计备案财产规模增速均居全国首位……这些创新和突破,持续推动慈善信托规范化、透明化、专业化发展,彰显了首都慈善事业的发展成果,为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慈善工作创制提供了实践支持。
据统计,截至2022年8月,北京市已备案61个慈善信托事项,总金额达4.097亿元。慈善信托的服务内容覆盖扶贫济困、助医助学、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环境保护、“一带一路”建设等众多领域,均在约定事项上取得预期效果。在慈善信托管理上,北京市率先建立专家研判机制、年报机制、绩效评估机制,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保障慈善信托稳健发展。
多元参与 弘扬“慈善北京”文明新风
北京市通过慈善榜样引领、慈善方式创新和慈善主体多元参与,推动“慈善北京”日益深入人心。自2017年市政府批准设立“首都慈善奖”以来,三届“首都慈善奖”共评选出80余个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企业、慈善组织以及具有示范效应的慈善项目。每年的“中华慈善日”大型慈善主题宣传活动、“慈善北京”成果(图片)巡展中,也都会有数百家慈善组织参与、10余万公众参观,首都慈善文化在一个个慈善故事、一张张善行图片中激荡升华。
无论在助力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上,还是在参与疫情防控和民生服务等行动中,北京慈善组织都迸发出磅礴力量。截至2021年底,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市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共接收疫情防控捐赠资金16.43亿元、物资4459多万件,有力支持了北京和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在助力脱贫方面,北京坚持把首都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及精准救助工作、助力受援地区如期脱贫作为重要任务抓好抓实。据统计,2018年以来,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近3000家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开展项目3500余个,总计投入20余亿元;在服务民政民生事业方面,北京市慈善协会设立市级慈善救助专项基金,探索政府救助为主导、慈善救助为补充的政社联动模式。各区、各慈善组织也发挥自身优势,设立各类慈善专项基金,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突发性、急难性、临时性困难。自2017年以来,全市设立慈善救助专项基金263个,专项基金总规模达2.46亿元,累计救助39万人次……
“慈善北京”不只是口碑,更是生动的实践。第二届北京慈善文化创享会、第二届北京慈善公益创投大赛已相继举行。慈善文化创享会将广泛汇聚行业力量,力争成为有更大影响的慈善行业盛典;创投大赛将评选出新一批优秀慈善品牌项目,扶持一批优秀慈善组织,为首都慈善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带来更多新思路、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