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还差这本“驾照”
2022-10-25潘吉明
文/潘吉明
汽车产业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而其中集成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诸多高新技术的智能网联汽车或将成为融交通、通讯、娱乐、办公、社交等功能为一体的大终端,从而带动新零售、娱乐社交、出行服务、网络安全等生态共建,以及智慧交通管理、智慧城市运营等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同步发展。
普遍定义中,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车与X(车、路、人、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可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实质是智能机器人从逐步协助人类驾驶员,直至完全接管人类驾驶员驾驶行为的过程。按照我国对智能驾驶的分类,从低到高分别为辅助驾驶(DA)、部分自动驾驶(PA)、有条件自动驾驶(CA)、高度自动驾驶(HA)、完全自动驾驶(FA)。
2020年,国家发改委等十一个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从顶层设计规划了中国智能汽车在标准体系、技术实力、市场应用、基础设施、法规标准和产品监督方面的发展态势,为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战略》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站在新赛道上,国内各大车企纷纷蓄势待发。同时,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落地紧密相关的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也在各城市如火如荼地展开。
以上海为例,截至2021年年底,本市的开放测试道路已达到615条,总长度达到1289.83公里。2021年全年,获取智能网联车测试牌照的企业共计25家,车辆已经达到295辆,总测试时长超13万小时。可以说,上海目前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良好条件,在国内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城市中竞争力处于第一梯队。同时为进一步推动《战略》的实施和推进,9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 2025年,上海市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体系。我认为,在这场目标明确的智能网联汽车赛道的竞速中,“资格”尤为重要,上海应当从两方面着手。
“考”驾照——密切跟踪国家层面在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上的优化。由于智能网联汽车属于新生事物,其发展除了各大车企要在完善汽车功能和提高性能技术上加大研发投入外,还涉及政府职责、市场秩序、法律法规、社会伦理等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需要国家和地方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制定上寻求突破。例如在法律法规层面,上位法需要明确自动驾驶系统的合法地位;在管理办法层面,亟需建立“自动驾驶系统”的等级评价认证体系和准入机制。以上两方面工作的完成就相当于让智能网联汽车能考“驾照”,以此厘清人类驾驶员与自动驾驶系统责任划分,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
“练”技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加快在上海市开展先行先试、创新突破。驾驶经验是需要大量的里程数来积累的。人类驾驶员在考取驾照后仍需不断积累驾驶经验、提升驾驶技能,自动驾驶系统即使开发后考出了基础“驾照”,起步阶段也只能算一个实习驾驶员,它的成熟需要大量的测试数据和丰富的测试场景来“喂养”,帮助自动驾驶企业“练”好技术。并利用人工智能对大数据的分析不断优化其驾驶算法,毕竟上海路况的复杂度有目共睹。对于车企来说,先行先试最关键的是能够提供尽可能多的场景,以及真正无人化的测试和商业运营环境。《方案》已明确提出将发挥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优势,高起点规划建设临港高等级自动驾驶示范区,支持临港开展全域、全场景自动驾驶测试及示范应用,并鼓励进行商业运营服务的探索,以上都是切中痛点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