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帝国主义”还是“大国家主义”:大革命时期“Imperialism”的概念争论及其政治考量

2022-10-25李映珵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2年3期
关键词:大革命张闻天帝国主义

李映珵

“帝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影响20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关键概念。近年来,随着观念史、概念史研究方法的引入,相关学者开始关注这一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兴起及其演变情况,并形成了较丰厚的学术成果。已有研究厘清了“帝国主义”在中西语境中的缘起和生成,考察了“帝国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轨迹,阐发了中共革命意识形态中列宁“帝国主义”的意涵及其当代意义。这些研究多采用宏观的历史考察,关注“帝国主义”概念在历时性维度上的衍化。学者们讨论“帝国主义”的思想内涵,追踪其传播轨迹,总免不了从“帝国”的中西方词源出发,研究帝国与“Empire”的接轨,探讨“帝国主义”如何经由日语,作为新语汇进入中文语境。“帝国主义”的翻译问题顺其自然地成为了研究的起点或路径。以往鲜有学者注意到,在大革命时期“Imperialism”与“大国家主义”曾出现的对译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论。

本文尝试聚焦大革命时期张闻天、余家菊、刘文海对“帝国主义”的不同翻译及其引发的争论,并尝试回答“Imperialism”与“帝国主义”的互译性是如何稳固下来的。在这场论战中,看似争论的是翻译问题,实则是意识形态斗争场域中的政治角力。

一、译外之意:“大国家主义”译名的出现

“国家主义”的频繁出场则几乎是伴随着对“帝国主义”的阐述而来的。在清末救亡图存的历史语境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将“国家主义”作为团结各民族、凝聚国民、抵抗外敌的思想资源移植到中国。“国家主义”“国民主义”“民族主义”是同一英文概念“Nationalism”下的类义词,梁启超曾在不同时期分别使用这3个词来翻译它。20世纪20年代,“国家主义”在国家主义派的推波助澜下发展成为一股影响较大的政治思潮。

二、以《寸铁》驳《论说》:译名之辩背后的话语权争夺

张闻天的主要批判矛头是指向国家主义派的,译名的妥帖此时并非他关注的重点,刘、余二人在对译名的龃龉中暴露出的真实面目才是他抨击的焦点。张闻天加入这场争论,目的是帮助青年认清国家主义派的欺骗性和部分社会精英的妥协性。

国家主义派对“Imperialism”这一名词译名的纠结,反映出其在有限的政治空间内试图让自己“名正言顺”的努力。国家主义派以《醒狮》周报为喉舌,故又称“醒狮派”。《醒狮》周报1924年10月10日在上海创刊,其常设栏目《论说》重在阐述国家主义的诞生背景、理论基础、时代意义等,集中代表了国家主义派的主张。尽管以《醒狮》周报为主的国家主义派刊物打着“爱国”的旗号鼓动了不少青年,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宣传效果,但国共两大政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国家主义派只能在非常有限的政治空间内发展组织、扩大影响。

三、民族主义与马列主义的融合:“帝国主义”译名之确定

四、结语

窥一斑而知全豹。由张闻天、余家菊、刘文海从自身的政治目的出发对“帝国主义”翻译问题的争论可知,在近代中国,对“Imperialism”的翻译不是中立、透明的,而是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场域。三人都希望藉讨论“帝国主义”的翻译问题,发表各自的政见,实现对大众尤其是知识青年在思想舆论层面的话语引导。“帝国主义”这一概念并不仅仅是悬停于知识精英思想中的观念,而是与动荡中变化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密切关联。对“帝国主义”翻译问题的研究,亦绝非词典学层面的探寻所能涵盖,重回历史语境去考察诸多因素的互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译词选择背后折射出的个人政治态度和社会时代背景。

综而观之,肇始于上海迅速波及全国的五卅运动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客观上加速了民族主义观念上的“帝国主义”和马列主义概念中的“帝国主义”的融合,加固了“Imperialism”与“帝国主义”的互译性,使“帝国主义”这一概念成为重要的话语符号,投入到“反帝”的革命话语实践中。

猜你喜欢

大革命张闻天帝国主义
名人名言
走进张闻天工作室旧址纪念馆
张闻天晚年:想做个“普通的劳动者”
从生活小事看张闻天廉政大情怀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旧制度与大革命》将何去何从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英国会重蹈“大革命”覆辙吗?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尼共批印度像“帝国主义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