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聚专业动能 发挥特色优势积极推进资产管理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2-10-24曹德云

清华金融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资管资产产品

曹德云

伴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正式结束,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正式迈入新规全面实施的“资管元年”。作为我国资产管理业首个全面规范、统一监管的基础纲领性文件,资管新规在规范行业秩序、化解存量风险、促进业务转型的同时,原则性地规划了发展方向、重塑了资管格局、健全了行业生态、引领更高质量。因此,立足当下新环境、新格局、新阶段的历史时点,系统回顾资管行业转型历程,总结过往发展经验,展望未来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镜鉴价值及意义。

资管新规有力促进资管行业转型与发展

总体来看,随着资管新规去通道、降杠杆、打破刚性兑付等措施的逐步落实,过渡期内资产管理行业在有效化解“旧模式”业务的存量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行业主动管理和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一是坚持底线思维,全面规范了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管理行业作为我国投融资体系中的重要枢纽,资管新规深刻把握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风险本质,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将防范风险和有序规范深度结合,通过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多层嵌套、严防资金空转的“组合性举措”,坚持风险及发展的底线,强化主动管理,回归资产管理本质,有效整顿、规范了资产管理业务。

二是摒弃粗放模式,助推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针对过去资管行业“大而不强”、产品同质化、机构行为散户化、策略趋同化等弊端,资管新规不仅着眼于控制风险、消除市场乱象,也致力于增强行业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在倡导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推动资管行业从大到强、从同质化到差异化、从粗放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升级,推进构建多层次、覆盖广、有差异的资产管理产品业务体系,切实推进资产管理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

三是立足专业定位,重塑了大资管市场的格局。在资管新规的统一框架下,各子行业立足自身特色及资源禀赋,挖掘潜力与动能,坚定走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保险资管产品作为其中特色鲜明的产品类别,也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推进机制改革、强化业务专场、创新产品策略等,积极融入大资管格局,努力推进形成竞争有序、多元互补、和谐发展的全新格局。

保险资管全面落实资管新规的主旨精神

保险资管产品是保险资金顺应专业化、产品化、市场化发展的成果,作为资产管理行业定位鲜明、特色突出的产品类别,既根植保险主业,又体现资产管理特征。近几年来,为全面落实资管新规,我们也通过完善规则体系、明确运作规范、创新发展模式等,积极融入大资管格局。

一是构建“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在全面对标资管新规的基础上,保险资管从法规框架、治理机制、标准规范三个层次,构建系统性、动态性的产品监管法规框架体系,中国银保监会先后发布《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及三类保险资管产品配套实施细则,全面衔接、贯彻资管新规的实质与内涵,通过精准定位、细化标准、明确方向,为保险资管产品的有序稳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业务创新和风险缓释提供政策空间。

二是明确产品设立发行的能力标准。贯彻“源头治水”理念,压实产品发行人责任。“1+3”产品办法及《关于优化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按照“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的原则,对保险资管机构开展产品业务能力监管,优化整合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将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管理方式调整为公司自评估、信息披露和持续监管相结合,全面压实保险机构主体责任。

三是简政放权推进发行机制改革。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部署,结合产品自身特征,呼应市场改革诉求,实施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组合类资管产品等全产品体系的登记改革,在提升产品发行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市场潜能与活力,有效提高产品竞争力。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承担的债权投资计划登记业务为例,其产品登记时长约3.5个工作日,较此前注册平均时长效率提升明显,切实促进产品发行质效。

四是强化自律引导完善产品规则体系。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在行业自律、基础设施建设及风险监测等功能,建构多层次立体化的自律体系,包括推动产品净值化管理体系建设,由协会牵头制定《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估值指引》,为产品估值提供最佳实践参考,为资管行业在资管新规发布后的第一个估值指引;制定《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投资者适当性自律管理办法》,规范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销售行为,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针对债权投资计划业务开展了自律检查。此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披露及统计监测职能,不断提升金融科技在数据统计、投资管理及风险监测中的应用。

保险资管深入践行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道路

保险资管产品具有鲜明的“跨界”属性,服务于保险资金运用是其鲜明特色,具有产品谱系齐全、资金链条短、期限较长、杠杆率低等特征,与资管新规内核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逐步在大资管市场上探索出特色化、专长化的发展路径。截至2022年5月,保险资管产品投资余额接近6万亿元,其中债权投资计划产品余额1.82万亿元,组合类资管产品余额3.87万亿元,股权投资计划产品余额0.17万亿元,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和良性的发展势头。

一是服务资负匹配,支持主业发展。从资金来源看,保险资金主要源于投保人的负债,具有规模大、期限长、稳定性强等特征。近年来,基于低利率环境的长期持续,保险资管倾向于寻求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通过资管产品形式增厚投资收益,提升资金运用效率。保险资产管理产品通过稳健规范运作,不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有力支持了保险主业发展,从近五年的收益水平来看,债权投资计划的平均收益率6.20%,高于同期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

由表1、2得出95份判决书的审判程序以及地域分布情况:95份判决书中,一审案件有58份(61.05%),二审案件有35份(36.84%),再审案件2件(2.11%),一审案件最多。95份判决书共涵盖20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判决书数量最多,为28份,其次是上海市和北京市。

二是产品体系健全,资产质量较高。从产品形态来看,保险资管产品主要包括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组合类产品,涵盖了固收、权益、混合类等多个产品类型。从投资范围来看,既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等公开市场品种,也涵盖基础设施、不动产、企业股权及其他资管产品等,组成大资管市场少有的“全品类”产品阵线。从资产质量来看,坚持审慎稳健的风格,偏好高信用等级、资产质量优质的项目,如目前债权投资计划投向AAA级产品数量占比超90%。

三是定位中长期产品,专长优势突出。在大资管市场上,保险资管产品投资理念鲜明,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理念,巩固和做强大类资产配置、固定收益投资、绝对收益获取等能力,专长优势突出。如目前债权投资计划平均投资期限在6.7年左右,股权计划投向企业股权长期存续,是资管市场为数不多的长期产品供应者,在金融直达实体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创新产品形式,投资者结构多元。从投资方式来看,既包括债权、股权等单一投资形式,也包括股债结合、夹层投资、优先股等多样架构。从投资范围来看,不断拓宽可投资产类别,如将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纳入产品可投范围,通过产品形式积极融入公募REITs生态圈。从资金来源来看,投资者结构愈加多元,以组合类产品为例,银行资金等业外资金投资占比超过60%,产品开放性、服务性显著提升。

五是坚持使命初心,融入发展大局。近年来,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直达性”,截至2022年3月末,债权计划、股权计划投向新基建登记(注册)规模达1248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登记(注册)规模达4210亿元,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登记(注册)规模达10924亿元,在海洋工程装备、商用大飞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成电路等领域,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口碑、有影响力的产品条线和明星工程。

资管行业须寻求规范化及差异性多元统一

回首我国资管行业发展历程,呈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驱动,既依赖于监管政策的指导与规范,也需要各子行业自发探索与持续的创新。目前,资产管理行业在产品同质化、净值转型包容性、非标产品规范化、估值管理标准化及投后管理的专业化等仍存在缺陷:

一是如何寻求产品结构一致性及多元性的统一。

我国资管产品同质化、机构行为散户化、策略趋同化等问题仍然存在。统一同类业务规范的目的并非是“千篇一律,削足适履”,而是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保持产品内在的活力与个性,构建多层次、覆盖广、有差异的资产管理产品业务体系,更好实现资产管理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与落实。尤其在供给侧改革、构建双循环体系的背景下,更需要推动资管行业从大到强、从同质化到差异化、从粗放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升级,更须把握好产品一致性、差异性及创新性的均衡与统一。

二是如何寻求净值化管理实践性及包容性的统一。

资管新规主旨要求通过净值化管理来打破刚性兑付,推动预期收益型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回归资管业务的本源。这其中非标类产品的净值化转型面临较大的挑战。相对标准化产品,非标类资产底层数据获取的时效性与准确性、资产估值方法的统一性及权威性、市场的接受度与认可度等问题仍待解决。同时,产品波动性及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对产品管理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投管人主动转变业务发展理念,也需要在机制、流程、管理、投研、运营及人才建设等方面进行适配性的升级。

三是如何寻求非标产品规范性及结构性的统一。

资管新规在有效压降非标资产规模的同时,也有力规范了市场秩序、优化产品结构、消除套利模式、促进了业务转型。而在低利率长期持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深化、双循环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引导与支持非标业务的规范、健康发展。其不仅是对多元化资产配置和金融工具的丰富,也是对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有益补充,尤其在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上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破除非标资产污名化倾向的同时,须进一步引导其合规经营、规范发展。

四是如何寻求估值工作标准化及差异性的统一。由于行业规范、产品差异及适用的财税政策不同,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在估值标准、估值技术和估值规范等方面缺乏可比性,估值业务工作机制、管理流程、内部控制等也不尽明确统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估值的偏离性与碎片化。同时,市场的专业服务生态尚须进一步构建与完善,迫切需要信誉良好、具有广泛市场认可度的第三方估值机构,通过专业及优质服务,为产品运作及管理提供机制及服务保障。

五是如何寻求投后管理专业化及服务性的统一。

投后管理作为一个集合过程,所包含工作内容繁复多样,不仅是保障投资收益的重要基础,也是防控投资风险的核心手段,更是检验投资逻辑、获取增值收益的重要环节。资管新规多处体现出对于投后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随着资管市场的发展,投后管理的作用及价值越发凸显。而资管市场仍存在一定的“重投前、轻投后”“重投资、轻管理”等共性问题,表现出对投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后管理的内涵理解不深、对投后管理的手段把握不准等弊端,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投后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积极融入大资管市场 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双循环体系不断完善、新发展格局持续构建的背景下,我国资产管理业也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作为我国资产管理市场重要的组成,也将立足保险主业,发挥保险资金长期优势,积极参与大资管市场竞合,推进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及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新规精神,持续完善规则体系。

在资管新规及保险资管产品“1+3”产品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产品运行规则,完善构建服务保险主业、体现行业需求、适应资管市场趋势的政策环境。

二是强化专业投管能力,切实服务资管市场改革。推进保险资金市场化、专业化、产品化的发展趋势,持续提升保险资管产品管理综合能力,为资管市场提供放心、多样、可靠的优质产品。

三是创新产品内涵,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发挥自身在固定收益、大类资产配置等方向的专业优势,将固收+、夹层、Pre-reits等产品策略融入产品创新之中,并加快服务养老目标、盘活存量资产等领域的产品创新,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建设的直达性及效率。

四是强化内控风险管理,切实保障投资人利益。

秉持保险资金专业审慎风格,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基础上,从投后管理上提升产品的价值及收益。

五是加强行业自律和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协会产品登记、统计监测、行业服务及自律职能,积极支持及配合监管及行业需求,通过自律规则制定、最佳实践引领、基础设施建设、多元自律服务及风险监测预警等多方面,支持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资管资产产品
守住硬核资产是“硬道理”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资管新规正式落地,金融生态重塑在即
盛松成:资管新规意义重大
财政部:资管产品暂按3%征收率缴纳增值税
券商资管挑战重重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