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银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八策

2022-10-24郑志瑛

清华金融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银行业现金银行

郑志瑛

中小银行是我国整个银行体系的重要有生力量。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愈加复杂多变,综合实力较弱的中小银行求生存、谋发展,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是不二法门。本文提出中小银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八个策略和方向。

2021年末,我国共有3991家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这些中小银行拥有29%的银行业总资产,是整个银行体系的重要有生力量。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愈加复杂多变,综合实力较弱的中小银行求生存、谋发展,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是不二法门。本文提出中小银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八个策略和方向,就教于同道和方家。

坚持经营理念差异化,摒弃银行“特殊企业论”,回归普通服务企业的本质

传统教科书一般认为“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实际上,金融行业高外部性的特殊性并非孤例,事关生命安全的食品、医药、交通等行业也具有极强的高外部性。经营对象的特殊性,不能自证企业的特殊性,否则每家企业都成了“特殊企业”;更不意味着金融行业中的单家企业即是“特殊企业”;市场经济也不承认所谓“特殊企业”的存在。进一步讲,银行经营的也不是“货币”本身,经营“货币”本身的是钱币商店或货币兑换所;银行经营的是“货币使用时间”,存款人让渡给银行的是货币的一定时间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银行付给借款人的也是“货币使用时间”。

中小银行要按照“生产决定分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摒弃“特殊企业论”,摆正位置,放下身段,不仅要办成“真正的银行”,还要办成“普通的企业”,切实落实好中央关于金融工作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回归普通服务企业的本质。诚如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所讲,银行业是服务行业,要有“端盘子”的服务精神。中小银行更应创新经营理念,破除“特殊企业”的自恋和傲慢,学习普通服务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做法,让银行适应客户,而不是让客户适应银行。

我国中小银行转型的根本方向和顶层设计,应该是由特殊企业向普通企业的转型。当前,“银行转型”是个高频词,具体如何转型则众说纷纭。中央明确,金融工作的三项任务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笔者认为,中小银行转型的根本方向应是回归“普通服务企业”的本质,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对于中小银行而言,“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要义,应是防范中小银行异化为“特殊企业”、违反市场规律的风险;中小银行“深化金融改革”,最根本的应是回归本源,把中小银行由“特殊企业”改革为“普通服务企业”。

推进公司治理特色化,坚持“党管银行”,为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加强中小银行党建,既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我国《公司法》的法律规定。1993年首次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7条即规定:“公司中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活动,依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办理。”200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9条进一步规定:“在公司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公司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这为包括中小银行在内的国内各类公司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提出了法定要求。“三会一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可以解决银行治理“分”的问题,党的领导则可以全面解决既“分”又“合”的问题,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特别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外部性、公益性和社会性,金融风险事关社会稳定大局,党管银行尤为必要。遗憾的是,这一法律规定较长时期内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落实,在中小银行公司治理上,存在“三会一层”崇拜,以致出现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一定程度的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

中小银行规模较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治理结构与大型银行同样复杂,设有党委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工会、纪委(组)等法定治理结构;许多中小银行股权分散,国有股份的首位度和控制力不高,有的是民营股份控股。党的领导是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应充分发挥党委在中小银行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党委作为中小银行的“内生治理结构”“法定治理结构”“最大治理结构”“核心治理结构”,依法依纪、抓紧抓实中小银行党建工作。坚持党管银行,可以保障中小银行各方面工作既分工负责又统一行动,既监督制约又团结和谐。

推进服务效率差异化,专注中小微客群,致力提高中小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同样适用于银行业。一切企业竞争都是效率的竞争,提升中小银行金融服务效率,既是成人,也是达己。

中小银行大多是地方性一级法人企业,决策层级少、链条短,接地气、效率高,其信贷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微客户,单体授信额度小、风险小,没有必要多层级审批,具有提高服务效率的业务基础和天然优势。而对于大型银行主办的大型项目、战略工程、战略新兴产业等信贷业务,则必须多层级审批、审慎决策,不能为“提高效率”而放大风险。

中小银行必须坚持服务中小微客户的初心和定位,坚守主责主业,不能贪大求大垒大户。否则,中小银行在脱离熟悉且低风险的中小客户、追求并不擅长的大型客户时的“高效率”,无异于一场灾难。

推进盈利模式差异化,破除“中间收入崇拜”,致力破解实体经济融资贵问题

大型银行牌照多、功能全,理财、证券、保险等中间业务收入比重较高,是有其业务基础和客观合理性的。中小银行大多牌照较少、功能单一,盈利模式不应简单模仿大型多功能、全功能银行,盲目追求中间收入,而应回归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主责主业,以存贷款息差为主要盈利模式。从2021年我国各类银行的中间收入比例中,也可看出以城农商行为主的中小银行盈利模式的差异性(见表1)。

表1 2021年末我国各类银行中间收入比例

我国中小银行之所以应实行“息差为主”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因为:

第一,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与发达经济体银行并不可比。发达经济体长期实行利率市场化,银行存贷款息差只剩1个百分点左右,银行仅仅依靠息差难以生存,不得不挖客户之潜、收客户之费,导致其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40%左右。我国银行业尚保持着近2个百分点的息差,社会上关于银行业暴利和收费的民怨甚多。我国商业银行“较低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是相对于较高的息差收入而言的。假如我国银行业的息差降至1个百分点,则中间业务收入比重便可以大幅提高,超过发达经济体银行的水平!在“中收比重”上盲目与发达经济体银行“接轨”,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水平,是不合时宜的。

第二,我国银行业许多“中间业务”名不副实。中间业务的本意是银行居间代理、不耗资本的业务,因基本的自营存、贷款业务而派生的正常成本,如账户管理费、存款户年费等,并不是中间业务,不宜再以“中间业务”的名义收费,而应该在存贷息差中覆盖这类成本。

第三,我国银行业“因成本而收费”的做法不符合企业经营惯例。银行在不同环节收费的似是而非的说辞是“服务有成本”。在一家统一核算的法人企业内部,每个业务环节都会产生成本,但只能“成本内部化,对外一口价”,通过单一价格获得补偿,而不能雁过拔毛、层层收费,降低效率,增加成本。

第四,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同样适用于银行业。经济学一个最基本的原理是“需求是价格的函数”,薄利多销,厚利少销,银行业同样逃不脱供求规律的制约。银行业过度收费、抬高价格并不利于自身发展,单个银行会为兄弟银行“输送客户”,整个银行业则会助推金融脱媒、民间融资。银行业应大幅度减少收费项目、降低收费额度,不与发达经济体银行比“中收占比”,在解决服务贵的同时,提高自身金融服务效率,从而进一步吸引新客户,求得快发展。

第五,中小银行应坚守主责主业。存款、贷款、汇款是银行业的基本业务,也是中小银行的主责主业和立身之本。银行同业业务、资金市场业务、代客理财业务等业务交易频繁、金额巨大,交易客户大多不属于本地实体经济范畴,受全国、全球市场影响较大,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较大,是中小银行的不可承受之重。中小银行应回归主责主业,坚持息差为主的盈利模式。

推行服务时间差异化,创建“夜间银行”,全天候服务实体经济

前文已述,银行是经营货币使用时间的普通企业,“时间”因素是银行业的重要生产要素。中小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必须在时间上与实体经济同步,24小时运营的实体经济需要全天候营业的中小银行同步提供服务。上班族上班前去银行,银行大都还没开门,下了班去银行,基本上银行都关了门;小微企业客户经营灵活,特别是饭店、超市、宾馆、歌厅、出租车等夜经济的营业时间常态化延时到银行下班后;客户夜间携带现金恐不安全,银行开办夜间人工服务可以使这些难题迎刃而解。虽然银行网点布放了存取款一体机,但存取款数量有限额,对纸币成新度要求较高,无法办理大额存取款,而夜间银行可以满足客户大额取现、存款的燃眉之急。

中小银行应当发挥自主决策、方便灵活的优势,推行服务时间的差异化,提供延时或夜间人工服务,在全天候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积极拓展自己的客户和业务。例如,邯郸银行坚持“夙夜在公、日夜守望”理念,为忙人、急人、夜市人提供夜间“金融急诊”,在邯郸、石家庄、保定、秦皇岛(暑期)开办了全国首批“夜间银行”,致力满足广大客户的夜间金融服务需求。

推进优质服务特色化,扭转银行业高投诉现状,提升客户金融消费体验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客户满意度较低,客户投诉居高不下。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2022年3月公布,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受到消费者投诉9.1万次,比有记录的2020年第二季度增加2.3万件,年化增长22%,大大超过2021年银行业总资产增长7.8%的水平。

在2021年第四季度投诉中,中小银行(城商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仅占投诉总量的19.3%,大大低于其资产比重29%的水平。这说明中小银行还是较受广大客户认可和欢迎的。从2015—2021年全国中小银行存款增长情况也可看出广大客户的认同和偏好:大型银行存款年均增长9.9%,股份制银行增长8.7%,而中小银行增速高达11.0%。

中小银行要切实珍惜广大客户的支持和认同,坚持优质服务,践行“和气生财、礼貌待客”的普遍商规,杜绝店大欺客现象,积极推行不收费、不排队、适老化、微笑服务等优服措施,打造“低投诉业务模式”,在非价格竞争中发挥优势,做出特色。

推进服务手段差异化,创建“智慧银行”,提升中小银行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的大趋势,中小银行不能落后;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潜藏着金融风险,正如2015年7月十部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所说:“互联网……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

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应坚持“强技术、重获客、优风控、慎授信”策略,打造安全可靠的智慧银行。一是要强技术,加强信息科技资金、设备和人力投入,设立首席信息官,建成建好“两地三中心”灾备系统,打造先进可靠的网络运营系统。二是要重获客,通过先进的信息科技系统,批量获取当地客户,提高电子渠道分流率。三是要优风控,确保系统安全和业务连续性,积极参加公安机关组织的网络攻防实战演练,查漏洞,补短板;同时,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授信审批,开展“网上清收”;推行“征信对内”,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员工和拟录用人员进行风险排查,早发现早处置。四是要慎授信,充分认识金融科技既可提高服务效率、防控金融风险,也会降低消费体验、放大金融风险的两面性,不单独依靠“数据”放贷,要坚持“双人四眼”了解客户,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审慎授信。

推进现金服务特色化,改变银行“非现化”现象,创建“现金特色银行”

现金业务是银行业最基本最基础的业务,以“中小微、中低端、中老年、县以下”为主要客群的中小银行更应在现金服务上做出特色。表面上看,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非现金支付对现金支付形成了替代,但从本质上来看,二者是互补关系,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将长期并存。事实上,我国流通中货币(M0)是逐年增加的,由2015年末的6.3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末的9.1万亿元,年均递增6.2%,虽然低于同期广义货币(M2)9.4%的年均增速,但仍保持着较高增速。尤其是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M0增速更快,2020—2021两年年均递增8.5%。

中小银行客群具有明显的“亲现金”特征,特别是中老年人、低收入人群和农村人口等特殊群体对现金的依赖度依然较高,过度的“去现金化”会形成新的“数字鸿沟”,偏离普惠金融的初衷。中小银行应积极推进现金服务特色化。一是打出“现金特色银行”品牌。中小银行应模范执行《中国人民银行法》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关于现金管理的规定,像抓数字化转型一样抓好现金特色服务。二是提升“现金特色技能”。扎实开展点钞、识钞等技术练兵,在数字化时代不忘现金服务的银行初心。三是创新现金特色服务。增加小面额现金备付网点,增加自动取款机10元零钞取现功能,开办硬币兑换中心,常态化热情服务客户旧钞换新钞、大钞零钞互换、纸币硬币互换,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现金服务。

猜你喜欢

银行业现金银行
江西银行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强化现金预算 提高资金效益
记忆银行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被现金券套牢
只“普”不“惠”的现金贷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谁窃走了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