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左右手演奏技巧与音色的关系
2022-10-24张玉倩
◎张玉倩
琵琶演奏有左右手不同演奏技巧,会呈现出不同的音色、音质效果。琵琶作为我国的传统乐器,音色优美动听、清脆悦耳,对琵琶左右手演奏技巧和音色之间关系的研究,一定要注重从审美和技术的双重角度,对作品中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琵琶演奏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正确认识琵琶的演奏特色,从而呈现出更富有感染力的演奏效果。
一、琵琶自身结构与特征
(一)琵琶物理发声原理
根据物理学原理,一个物体只有在振动的过程中,才有可能会出现声音。因此,琵琶在演奏的过程中,能够发出悦耳的声音,也是由于琴弦和琴身等组成琵琶的各个部位之间,形成了发音和共鸣体。然后在琴弦的拨动中,产生振动,形成声音。这种声音再次通过复手进行传播,在琵琶箱体的共鸣作用中进而形成琵琶演奏的声音。琵琶在演奏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发出富有穿透力的声音,主要是由于琵琶的自身结构决定的。琵琶有一个共鸣箱,在复手下方还存在一个出音孔。这两个部件的有机组合,使琵琶自身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发音体系,并产生共鸣。在琵琶的发声系统中,需要借助于手指拨动琴弦的力量,产生振动发出声音。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手指拨动琴弦的角度、力量、方向都是影响琵琶发音效果的重要因素,并且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中,琵琶内部结构中的共鸣箱内产生的发音振幅是不同的,决定着最终呈现出来的演奏音色也是有所差异的。因此,想要更好地控制琵琶演奏过程中音色的效果,不仅要注重琵琶自身结构的优化,还要求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演奏技巧,能够有效地控制手指拨动琴弦的角度、力度、方向等因素。
(二)琵琶结构与音色条件
琵琶在演奏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音色效果,主要受到琵琶制作的材料、内部构造、振动发音等几个部分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基本的音色呈现出颗粒饱满、圆润、穿透力强等特点。另外,琵琶音色多变,起主要作用的是琵琶本体,琴弦的粗细程度、定音效果也都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同一个旋律音高,在不同的音区音位、弦序去演奏,最终呈现的音色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琵琶演奏高音时,其音色一般较清亮、具有穿透力,在演奏中音时,其音色效果较柔和,而在演奏低音时,则具有粗犷的效果。
一个优秀的琵琶演奏者,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演奏技巧,还要能够掌握更深层次的演奏要求,具备一定的演奏感知能力,对音乐的鉴别能力,并且具备突出的音乐控制能力,才能在演奏的过程中,通过音乐传递出真挚的情感,最大效果地展现出琵琶乐器的艺术魅力。
二、音色变化表达的功能和影响
(一)音色变化的功能
琵琶在演奏的过程中,音色具有多变性,各种不同的音色效果,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反应不同的情绪变化,情感转变。音乐作为人情感的一种表现方法,是艺术中的一种典型代表。在美好的音乐声中,能够让人的情绪更加饱满,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也能让人的情绪变得低沉,感受到失败的落寞。琵琶在演奏的过程中,能够将情感和音乐更好的结合,并且通过各种不同音色的效果传递不同的情感。各种音色在变化的过程中,不仅是演奏者内心的一种情感表现,也是琵琶艺术的独特展现。例如在文曲代表作《塞上曲》中,对人的情感进行了诉说,对妇女的哀怨进行了表达。在这部琵琶曲中,将音乐和人的情感进行结合,对女性受到压迫、虚弱无助的状态,内心的情感变化做了细腻的表达。通过琵琶的演奏,其得到生动的展现。琵琶音色的变化,是演奏者技术和音乐艺术之间的融合的表现。通过音色的改变,能够更好地展现不同的情感。因此,在不同的音色变化中,实现了音乐艺术感染力的表现功能。
(二)音色变化的影响
琵琶在演奏的过程中,各种音色的变化,是和情感直接关联的。音色在形态上,是演奏技巧的一种表现。比如左右手配合演奏时,技巧使用不同,呈现的音色效果也是不同的。使用左手的演奏技巧进行打、带、吟时,其力度、速度不同,也将产生不同的音色变化效果。使用右手演奏时,手指拨弦的方向、力度、触弦位置、触弦深度、触弦角度不同也都将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音色的改变,影响着演奏曲目的风格,也影响着演奏曲目的情感表现。正是在多变的音色中,才体现出琵琶这种传统乐器的演奏魅力。
三、琵琶右手演奏技巧与音色的关系
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右手演奏技巧的使用对于演奏音色的变化,有更大的影响作用。本文重点对琵琶演奏过程中,右手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
(一)右手演奏技巧中触弦点的运用
在使用右手演奏琵琶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演奏中触弦点技巧的应用。触弦点的位置不同,能产生不同的音色。在不同的触弦位置拨动琴弦,对琵琶琴弦的张力、泛音振动有直接的影响。琵琶作为弦乐类的乐器,在演奏的过程中,每一根琴弦的张力是不同的,因此需要通过控制触弦点的位置进行演奏效果的把控。一般情况下,一弦张力最小,四弦张力最大,相应的一弦触弦点位置最低,四弦触弦点位置最高。搭配左手进行高音区的演奏时,为表现出更好的演奏效果,呈现出感染力的音色,需要对触弦点的位置进行控制,可以适当地靠近复手位置进行演奏。在这样的配合中,才能将音色的刚柔效果进行对比显现。
琵琶作为弦鸣乐器,每根琴弦,都有最佳的触弦点位置。在上、中、下三个触弦点中,中部触弦点的应用最为常见,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需要手部保持适中的张力,营造出清亮的音色效果。如果在演奏的过程中,使用上部的触弦点,泛音发生振动的过程中,中低部的频率加大,音色效果更加空旷。这样的演奏技巧可以应用在《高山流水》等文曲的演奏过程中。如果在演奏的过程中,使用下部的触弦点,泛音发生振动的过程中,中高部的频率加大,音色效果更加尖锐。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中描写日本军队进入村庄的片段中就使用了这一技法。
(二)右手演奏技巧中触弦面积的运用
触弦面积的演奏技巧应用,是指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指甲触动琴弦使用面积的大小。大小面积的不同能带来不同的入弦深浅。面积大的情况下,琵琶演奏出的音色效果更加饱满,面积小的情况下,琵琶演奏出的音色效果更加圆润。在大小不同的触弦面积中,和粗细不同的琴弦相互结合的演奏过程,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演奏乐曲情绪变化。比如在演奏的过程中,一弦和二弦的触弦面积,通常比三弦和四弦的使用面积要小。另外,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演奏的乐曲欢快,触弦的面积会相应地变小;如果演奏的乐曲低沉,触弦的面积会随之增加。例如在演奏《霸王卸甲》的过程中,该曲目中的情感低沉,故事色彩为悲剧。为此要将演奏的重点放在低音区的表现中,增加触弦面积的使用,改变音色的厚度、宽度,以更好地展现乐曲中的情感。
(三)右手技法触弦角度的运用
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触弦角度的演奏技巧,是指面板平面和指甲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在触弦角度越小的情况下,琴弦的张力变小,频率变低,低音效果突出,音色更加的沉闷;在触弦角度为垂直的情况下,琴弦的张力最大,高音的效果突出,音色更加尖利。一般情况下,在触弦角度保持为45°时,是最适合音色效果的表现。在45°的触弦角度中,手指运动更加灵活,音色的效果也更加的宽厚明亮,能更好地发挥演奏技巧。因此,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触弦角度以45°为标准,在低于45°的情况下音色沉闷容易出现各种杂音的现象,在大于90°的情况下,呈现的声音效果更加虚浮。
(四)右手技法触弦速度的运用
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右手技法中触弦速度的应用。触弦的速度和作用力之间是呈正比的关系,对于琵琶演奏过程中的音质、音量有直接的影响。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不同的触弦速度,会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因此,需要演奏者结合不同乐曲的特点,内容,情境,对触弦的速度进行控制。其中触弦的速度越快,手指和琴弦之间的作用力会更大,呈现出来的音色更加干净;如果触弦的速度太慢,手指和琴弦之间的作用力变小,呈现出来的音色更加柔和。在实际的琵琶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根据不同曲目的特点,选择使用不同的触弦速度。
四、琵琶演奏中技巧、音色与情感的表现策略
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左右手演奏技巧和音色之间的关系,都是为更好地表现乐曲中的情感内涵。通过演奏技巧、音色的关系研究,提高情感的表现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突出多种演奏技巧的运用
琵琶乐曲在创作的过程中,为更好地表现主题,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进行调整,创作者的情感也会发生不断的改变。因此,在演奏琵琶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需要演奏者真实地感受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演奏的琵琶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进行分析,只有在掌握乐曲的情感内涵基础上,才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更好地演奏。琵琶乐曲作为创作者思想情感传递的一个载体,演奏者在进行演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艺术的再次创作过程,因此在演奏的过程中,对于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要求非常高。演奏技巧作为表现情感的重要载体,在演奏者充分了解创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情感之后,结合自身的理解展开演奏,才能更好地实现演奏意境和演奏情感之间的有效融合。情感的共鸣,需要借助于乐器自身的渲染功能,在琵琶的演奏过程中,更需要结合琵琶乐器的声音特点,将乐谱自身感受、认知后,通过演奏出的各种不同层次、色彩的音色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进而感染听众实现对乐曲情感的共鸣。
(二)发挥演奏者的二次创造能力
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要求演奏者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另外,还要求演奏者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经历,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并体悟到琵琶乐曲中的情感变化。演奏者只有在自身具备一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并实现审美意识的不断升华。在演奏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琵琶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才能对其中隐含的情感准确掌握,准确传递。演奏者要广泛地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在演奏的过程中,将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展现出来,实现对乐曲的二次创作。在提高二次创作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求演奏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能够对所演奏的乐曲背后的创作过程进行感受、感悟和理解,建立正确的情感认知。其次,要求演奏者要不断地提高演奏技巧,提升自我的演奏水平,能够熟练地控制技巧、音色等因素,实现情感的准确把握。最后,要结合自身的理解,在演奏的过程中,实现对琵琶乐曲的二次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将琵琶这种传统的民族乐器进行新的表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适宜现代人们的审美。
五、结语
琵琶乐曲的演奏是复杂的,也是富有感染力的。作为一种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对音乐的再现能力非常突出。演奏者通过使用左右手的配合,在优美的演奏形态中,实现对音乐情感的表现和传递。在琵琶的演奏过程中,形式美、韵律美的结合度很高,需要演奏者注重左右手的默契配合,注重右手演奏技巧的应用,控制各种音色的变化,真正实现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琵琶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