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歌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22-11-05陈胜
◎陈胜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颁布了“增强美育熏陶”的新理念,要求学校严格落实开设的音乐课程,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特色课程。而《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标准》也指出,学习民歌可以帮助学生对本土文化产生认同感,深入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结。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歌教学时,教师不能脱离现有的环境和物质,要让学生在可触碰的浓厚学习氛围中鉴赏民歌,潜移默化地熏陶自己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江苏民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千百年的积淀,是华夏文明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对于中小学生有重要的民族教育意义。为了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爱听、爱唱的氛围中培养热爱民歌的感情,让学生在爱学、爱练的环境中在内心根植对本民族和本国文化的自豪、自信之感。这样,江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将会得到坚实可靠的保障,民间艺术有了重振光辉、薪火相传的希望,音乐教育也会实现教育目标的多样化,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参与度和积极性。
一、江苏民歌及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一)江苏民歌简介
江苏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地貌多由平原和水域构成,人民生活富足安定、经济贸易往来繁荣。因此,江苏民歌的曲调与陕西民歌相比较为欢快和安逸,体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我国有“文明古国”的美称,民歌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江苏民歌承载了江苏地区人民劳动、生活和变迁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江苏的文化底蕴也十分丰厚,省会是有名的“六朝古都”南京,还有诸如苏州、徐州等历史文化古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苏的人民性格热情质朴、朴实勤劳,因此江苏民歌也拥有优美宁静、婉转动听的特质。例如,《采红菱》描写了青年男女拨开浮萍采摘菱角时的喜悦心情,《数鸭蛋》以妙趣横生的歌词抒发了收获鸭蛋的美好心情。江苏的民歌也有南北之分,种类分为苏南民歌和苏北民歌。
(二)江苏民歌的教学应用现状
我国的音乐教学仍处于探索和发展的时期,质朴、单纯和具备审美性民歌的加入能够让学生培养传承中华美德的优良传统,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驱力,使其自己挖掘开拓迈向音乐世界的道路。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的引路人,更应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方法,使中小学生充分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自发传承并弘扬民族音乐的精神是江苏民歌教学的目标。然而,目前江苏民歌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并不乐观。
1.课程安排中音乐课堂缺席,民歌教学被忽视
为应对升学压力,音乐课在中小学里的存在感薄弱,经常被主科教师占用,学生没有充足的音乐课课时学习和感受音乐文化。音乐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通常忙于讲解考试内容、教授必学的歌曲,忽视了民歌教学。教师对于民歌教授与传承的态度漫不经心,学生也会有样学样,认为音乐课是用于休闲娱乐的副科课程,忘记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教育部门对民歌融入音乐教学的指示和政策并不明确,教师也就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民歌放置于重要的地位。
2.教师缺乏教学的文化底蕴,民歌教学没有教材基础
教学活动是教师培养学生的有目的、有导向的社会活动,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而当教师对江苏民歌的文化底蕴并不熟悉了解时,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就会受到挑战。同时,民歌的教学缺少针对性的音乐教材,学生通常只能在多媒体和教师的口头传述中学习民歌的唱法,这对感受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歌的内涵精神是较大的阻碍。当学习氛围不充分、学习条件不便利时,学生学唱民歌的积极性便会下降,教师难以令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从始至终都集中在民歌教授中,削弱了学习音乐的效率。
3.学生学习技巧不足,难以寻找统一教学方式
民歌是中国民间流传的演唱艺术,演唱方式与技巧都较现代流行音乐不同。学生只注重歌词和旋律的表达,会忽视江苏民歌中精神内涵的展现,最后呈现出的演唱效果会与预想中大相径庭。学生的学习技巧不足、不肯耐心观摩演绎作品学习传统的唱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而民歌的演唱方式也并不应该刻板,每一位学生嗓音条件和唱歌习惯都有所不同,教师难以寻找统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相同的演唱方法,也会使学习民歌的效果降低。因此,教师对自身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研究和探索将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的途径仍然需要探索和改进。
二、江苏民歌应用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一)传承发扬优秀本土文化,抵御文化入侵潮流
江苏民歌在长江一带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记录了江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有对于丰收的喜悦、对自然的感恩、对生活的知足和对爱情的歌颂向往等。江苏民歌的歌词反映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在千年积淀中智慧的结晶。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本土文化受到了许多外国流行文化的入侵,韩流与西欧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消极作用日益凸显。同时,本国的优秀民族文化作品日渐销声匿迹,西方的诸多声乐作品却在剧院中大放异彩。因此,将江苏民歌广泛应用并融入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之中,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区分辨别能力,使其在文化入侵的潮流中认识到自己肩膀上担负着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江苏民歌作为江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被学生接纳与学习。
(二)加强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江苏民歌能够流传至今,在一众争奇斗艳的文化丛林中仍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得益于其积极向上的精神思想和丰沛动人的真挚感情。学生从江苏民歌中汲取到的裨益不仅包括对传统文化独到的鉴赏能力,还有审美能力的提升、思想境界的提高和感受到文化精粹的感官体验。学生可以在欣赏和学习江苏民歌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保证自身具备坚定不移的文化信仰,不会轻易为社会的主流所撼动。同时,学生还能通过理解江苏民歌的精神,培养健康的人格和美好的品质,对本土文化产生较强的认同感,提升音乐及心理的综合素质。在江苏民歌的帮助下,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土壤有了更强的归属感,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友爱的意识,这对江苏民间文化的发展有深刻长远的意义。民歌扎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可以融合音乐与文化的教育作用,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
三、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江苏民歌的途径
(一)以典型作品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想要让学生接收本土文化的熏陶,让江苏本土的文化融进入音乐教学之中,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美学态度,在选择教学的民歌时要注重挑选文化特色鲜明的歌曲。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年龄都日趋成熟的成长阶段,急需艺术文化的教导,音乐教师要在教学民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注重给予其审美体验,以求激发学生学习江苏民歌的兴趣。学生被民歌的实践教学调动起音乐兴趣,才会有尝试唱歌的表现欲望,才能够迅速提升自己的唱歌技巧。例如,教师选择传唱多年不衰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为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解《茉莉花》是一首著名的江苏民歌,以抒情和简易动听的旋律享誉世界,在国际中斩获许多奖项。《茉莉花》的曲谱和节奏都较为简单,教师用柔和细腻的声线带领学生模仿、跟唱,学生会在短期内迅速掌握这首民歌的表现要点,并在悠扬婉转的曲调中领略到江南婉约的风光,沉醉于歌曲表达的动人情感。《茉莉花》将欣赏茉莉花的芬芳纯洁与不舍摘取的含蓄爱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衍生出不同的国际版本。教师让学生聆听萨克斯版本的《茉莉花》,会让学生体验到低音版《茉莉花》悠扬深沉的旋律和宽广的音域,感受到江苏民歌在世界文化中依旧占据一席之地,并不逊色于任何国家的潮流文化。通过教学国际化的典型作品《茉莉花》,教师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于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让学生领略到传唱于世界的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利用音乐器材,增加学习熟练度
二胡是江苏苏州的民族乐器,也是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的代表作品之一,使用二胡进行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触摸工艺精良、漆泽光亮的乐器外表时感受到苏州民族乐器做工精巧、结构简约的艺术风格,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苏州民族乐器不落俗套、格调典雅的文化内涵。不同于课内教材指定使用的竖笛,二胡由琴筒、琴轴、琴弦和琴弓等多个部分组成,对学生的演奏姿势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教学小学生时,教师要为其解释说明正确的二胡演奏姿势:持弓时手指需放在弓头与中弓之间,大拇指要放在正确的位置;持琴时琴筒应紧靠小腹,放在左腿根部。中学生有基本的乐理基础和对二胡的了解,教师则应当仔细讲解演奏过程中学生易犯的错误。学生能够使用二胡完整流畅地演奏出江苏民歌,就意味着自身对江苏民歌的掌握程度到达了较高的水平。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江苏民歌中的高邮民歌选作为演奏的素材歌曲。江苏民歌的曲调大多是宫调式和徵调式,商调式、羽调式和角调式占比较少,练习难度不大。一部分的高邮民歌有六声调式,包括宫、商、角、变徵、徵、羽六个音,学生在使用二胡演奏时,注重高邮民歌节奏紧凑、速度较快和旋律轻快活泼的特点,在二胡的对应区域持弓演奏,能够较好地训练自己的肢体协调能力和对江苏民歌的掌握程度。同时,曲调欢快活泼的高邮民歌符合学生在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心性特点,促使其更加积极地感受江苏民族文化,传唱经典的江苏民歌。
(三)搜集影像资料,巩固文化背景
音乐课堂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有效地点,教师要利用好课堂的时间,在有限的课堂中拓宽教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丰富的视听体验里迅速了解江苏民歌的形成环境、传唱江苏民歌的人民的特点,这样才能使其对于民歌浮于表面的理解沉淀下来,真正从了解的层面上深入鉴赏民歌。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到江苏文化生根发芽的独特环境特点,并在巩固好文化知识背景后对民歌的咬字、发声有清晰的认知。例如,教师让学生观赏原生态的秧歌号子。秧歌号子融合了江苏高邮市的诸多文化元素,通过对稻作文化、水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融合改编,描写了当地的风俗礼仪、家庭伦理和生活习惯。学生在观看教师搜集的影音资料时,可以看到表演者穿着色彩鲜艳的绸缎衣裳,手举斗笠和其他劳作物品舞蹈,初步建立了对江苏文化、江苏人民风情的印象,在多姿多彩的服饰中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了对江苏民歌的热爱和对江苏本土文化的了解。
(四)身体力行示范,增强学生音律节奏感
如果只是把音乐当成单纯的旋律演唱出来,学生将不会得到有效的学习指导。音乐不只是声带的活动,还是动作、舞蹈和语言的有机结合,民歌也是在劳动人民的生活劳作中产生的,将动态的生活当作传播的载体。教师可以借鉴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教授江苏民歌的过程中主动用跺脚和拍手的肢体语言将歌曲的旋律、节奏表现出来,身体力行向学生示范音乐的节奏感。学生会在伴奏中跟随教师的肢体动作一起舞蹈运动,不仅增添了模仿的趣味性,还调动起学生对江苏民歌的兴趣。例如,《杨柳青》是一首旋律明快活泼的扬州民歌,热情洋溢又幽默风趣的填词与跳跃简短的音乐节奏相得益彰,教师在教授《杨柳青》时,可以以手掌相击的方式表现歌曲中曲调高昂激烈的部分,用手掌拍打大腿这种发声频率较低的方式对应民歌起始部分节奏平缓的音节。快慢分明、容易操作的节拍表现模式让学生以更加简单易懂的方式熟悉了《杨柳青》的旋律和节奏,同时,利用身体不同部位制造出不同的声势,也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多声部的表现形式,为日后学习音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拓展教学渠道,实践促进创新
小学音乐教学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新颖的民族文化授课内容需要依托更为宽广的教学渠道。学生只在音乐课堂中接触教材的知识、反复练习死板的理论,不利于自身成为一名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应当使中小学生从沉闷狭小的课堂空间中摆脱出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进入组织安排的实践活动,为传承和创新江苏民族文化贡献属于新生代的力量。例如,教师利用学校的艺术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一场以江苏民歌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让学生编创以江苏民歌为灵感来源的歌舞剧,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盛大的视听享受,学生接收到正面积极的反馈,会有更大的动力深入剖析民歌内涵,争做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同时,学校也可以开设学生艺术团,鼓励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练习演唱民歌、组织民歌比赛活动,使民歌真正走进学生的校园生活之中,让本地的音乐文化再度迸发出鲜活的力量和色彩。这样,江苏传统的民族文化就会以学校为传播媒介,以民歌为传播手段,让在校的师生都与之广泛地接触和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江苏民歌种类繁多、内容具有传承和记录的珍贵历史价值,表现形式充满艺术感和活泼的感染力,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思想内涵,是难以复制的艺术珍品。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灵活地应用江苏民歌,让学生扎实地学习典型的民歌作品,学生会奠定深厚的音乐基础。教师让学生利用音乐器材为民歌伴奏,可以训练学生的音感和乐感。学生通过网络和多媒体观看有关江苏民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江苏地带的礼仪风俗,会对江苏文化秉持一份学习、尊重之心。最后,教师向学生示范节拍的打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回顾民歌教学的知识,能够使教学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继承和创新传统的江苏文化不仅需要将民歌教育融入学生的音乐课堂,还需要教师融汇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认真地对待中小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