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音乐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以黔东南中职学校为例

2022-11-05吴经宇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4期

◎吴经宇

黔东南州是多民族的聚集地,主要以苗族和侗族为主。苗族音乐在苗族历史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开始的出现是为了记录苗族历史,随着后来的演变,在劳作中、吃饭时、休息中、登高时、恋爱中等等都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音乐,记录着苗族人民的生活状态。

黔东南州中职学校以职业教育发展为主,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要积极做好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工作。乡村振兴中所提到的文化振兴应结合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苗族音乐作为苗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是记录苗族发展的方式之一,将苗族音乐发展好是提升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来说,中职学校将苗族音乐引进课堂的情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中职学校开展苗族音乐进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度不高

苗族地区的孩子们从小就接收苗族音乐,在家族聚会、重大节日、登高爬山、婚丧嫁娶中,长辈们都会吟唱苗歌,再伴随着芦笙、芒筒等苗族乐器的演奏,来烘托热闹的气氛,如果氛围达到高点时,长辈会随着音乐随手拿起身边的小板凳开始敲击,形成节奏,甚至会随着节奏跳起来。但就是这种从小就习以为常的音乐,反而现在让年轻人认为不入潮流,现在的主流媒体推崇的音乐都是摇滚、朋克、爵士、流行摇滚、HIP-HOP、电子音乐、布鲁斯等西方音乐,或者就是一些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这类音乐旋律朗朗上口,能够很快地产生记忆点,同时,这些音乐的律动强,能够让人很快地进入情绪,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而苗族音乐不像流行音乐一样能够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们认为这样的音乐只能是苗族人民自己在日常活动中运用。同时,如果在学校以课堂的形式来开展,缺少了节日的气氛,如果仅仅是因为学习而开展的话,并不能带动学生的情绪,学生自然就很难融入进来。

(二)苗族音乐没有融入专业特点

作为职业学校,开展教学任务是要围绕专业技能发展来进行的,很多专业技术性强的专业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专业训练的,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术能力,突出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以专业课来作为学校主体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升学与就业。音乐大部分以美育教育为主体出现在课堂上,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手段,强化学校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接近美、审视美、运用美,让音乐更好地辅助于生活。在中职学校中虽然也安排有音乐课程,但就像上述所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美育功能,并没有和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会倾向于选择大众流行的音乐来进行学习,老师在教授过程中也同样是按照学生的兴趣来进行讲授,音乐无法融入专业技能。苗族音乐与职业课堂的结合就更加困难,同时,苗族音乐虽然有历史,但是没有系统的进行整理,没有提供完善的教学资料,音乐老师不方便进行传授,导致职业学校音乐课堂上很难将苗族音乐融入。

(三)苗族音乐的学习难度大

苗族音乐是苗族人民自身通过生活创造出来的,是通过苗族人民不断的积累、改善,通过“口口相授”的方式,由苗族人民共同努力流传下来,但是没有文字记录,也没有专业的人员对音乐进行深入研究,没有整理出详细的相关理论性教学书籍,导致在教学传承中难度变大。苗族音乐易学难精,没有相关学习材料,仅通过口头教学。学习者需要在苗族音乐学习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从而导致很多学习者放弃学习。以苗族飞歌为例,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属于苗族的中国民族调式的音乐范畴同时又具有自身的个性,从曲式结构上来看,以“do,mi,sol,la”四个音构成了飞歌的主题曲式,一般情况下是以五声征调式为主体,通过这样的音阶组合形成了苗族飞歌的独特风格。由于苗族人民生活在山区,山头与山头之间的交流需要放声大喊,这就形成了苗族飞歌演唱的独特风格,在演唱中苗族飞歌运用了大量的真假声转换,同时发声非常靠前,让声音集中在头腔与鼻腔,产生强烈的穿透力,这样的发声需要常年的练习才能成熟,不然唱不出这样的韵味。同时,苗族音乐多以演唱为主,演唱语言为苗语,需要靠苗语来讲述音乐内容,但苗族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了多次迁徙,经过迁徙,苗族人民居住是比较分散的,导致苗语发音体系并不一致。根据区域划分为三大苗族语体,分为西部、中部、东部等。三大苗族语体系进一步划分的话,又可以分成18种土语或者是7个次方言。部分地区的苗族由于是处于杂居状态,所以使用的语言类型也非常多,有着一村一方言之说。苗语体系的多样化导致整合所有的苗族音乐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语言学习起来很困难。其次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年轻人都来到城市工作,为了方便沟通与交流,慢慢减少了苗语的使用,渐渐丧失苗语的使用功能,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将苗语使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苗语是苗语音乐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如果苗语逐渐消失,苗族音乐将失去传承的“土壤”。

(四)苗族音乐的传承度不高

苗语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被列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苗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这种艺术形式是需要一定的技术技艺来传承的,这样的传承人基本上都来自民间,通过民间的方式传承和记录下来。但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接受传承苗族音乐,一是苗族音乐需要一定的技术技巧,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枯燥无味,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积累,导致最后放弃。二是受到新媒体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苗族青少年开始逐渐不接受苗族文化,摈弃苗族音乐,对于苗族文化及苗族音乐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同时受到就业创业的影响,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发展,苗族村落的青年数量急剧下降,传承的中坚力量已经不再进行学习,使苗族音乐出现向前推进的空档。综上原因结合在一起,不难发现苗族音乐的传承越来越难以得到持续的发展。

二、苗族音乐融入中职学校的价值分析

(一)传承民族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展现

苗族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其中之一,也是需要传承和保护的。苗族音乐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更多的人一起来进行传承。黔东南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来自农村,有着很好的苗族语言基础,为苗族音乐传承奠定了基础,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肩负着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与义务,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开拓道路。同时,苗族音乐与苗族的历史、服饰、民俗、建筑等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在音乐的学习中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掌握到苗族文化当中的其他元素,让学习者通过学习音乐了解到苗族文化,促进了民族自信,这在新时期的今天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习苗族音乐能够提升学校美育功能

西方音乐集大成者贝多芬也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领域的人,能从一切世俗的烦恼中超脱出来。”我国古代先贤孔子有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就像是徐徐的微风,有着提升情商,陶冶情操,熏醉心灵,洗涤灵魂等特殊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音乐让浮躁的心情得到舒缓,让紧绷的心绪得到平复,让负面的情绪得到缓解,同时也可以让内心得以释放。所以,重视音乐的美育功能是势在必行的,对于就生活在身边,创作在身边,贯穿于苗族人民一生的音乐就更需要得到传承与保护,让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苗族人民精神、智慧与结晶的文化得到向前的发展,同时也让苗族音乐作为苗族青年的精神信念,陪伴其成长。

苗族音乐能够传承至今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苗族人民热情、大方、好客的品质已经融入苗族音乐当中。学习苗族音乐具有提升音乐素养,锤炼审美能力的本体功效,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学习苗族音乐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苗族人民积极向上、热情奔放的情绪,对生活充满更多积极向上的情绪,更好地工作与生活。比如黔东南的歌手阿幼朵所演唱的歌曲《醉苗乡》,先运用了苗族语言演唱了前面的一小部分,大概就是描述苗族的美与好,欢迎大家来做客,后面则采用了汉语的形式来演唱主体歌曲,让更多人能够听懂,虽然是一首苗语与汉语结合完成的歌曲,但是音乐中运用了大量的苗族音乐元素,曲风婉转悠扬,娓娓动听,唱出了苗乡的高山流水,唱出了苗族人民的热情,让听者能够很快地被带入到演唱者中所描绘出的世界。所以,通过音乐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力。

(三)学习苗族音乐能够提升德育教育

对于学校来说,需要提升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的“三爱”教育,“三爱”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苗语音乐中有着大量的歌曲与“三爱”教育是契合的,音乐中渗透着大量的德育因子,学生通过歌曲就能感受到这份热爱。如:《醉苗乡》《黔东南的七月》《可爱的苗岭》《苗岭节日》等歌曲就是描写家乡美好的歌曲,让学生在学习歌词、歌曲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家乡的魅力,充满对家乡的依恋,感受的苗岭的生活,充满对苗岭的向往。同时,老一辈的苗族人民也有许多歌唱祖国、歌唱党的歌曲,让听者能够热爱祖国。这些都是苗族音乐的积淀,需要我们发现和挖掘苗族音乐的德育功能。

(四)结合中职学校特色,开展苗族音乐教学

职业教育主要针对的是专业技能的发展,为了辅助专业更好地发展,可以将苗族音乐嫁接到专业技能的训练中。一是在学前教育、保育专业中,会涉及音乐与舞蹈的学习。如果单一的靠书本知识去讲解难免会让学生感到生涩难懂。苗族音乐融入课堂能够很好地调动教学气氛,让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习舞蹈也如此,苗族音乐的鼓点较重,能够让学生很好地听见鼓声来进行练习,特别在苗族的舞蹈当中有需要动作需要肢体协调才能完成,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很好地掌握舞蹈技能,帮助解决肢体僵硬的问题。二是在旅游管理的专业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旅游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将苗族音乐嫁接到旅游专业当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苗族的风土人情,同时在专业发展上,也会有吸引人的亮点,在为旅客介绍时演唱或者演奏一曲苗族音乐,能够让旅客产生记忆点,再通过音乐引入到旅游的内容,能够更有亲和力,更好地和旅客拉近距离,也能让旅客更容易接受讲解,更好地为当地做好宣传,引入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促进乡村振兴。三是有的中职学校设有苗绣专业、民族手工艺品专业,这些制作出来的工艺品都含有大量的苗族元素,通过对苗族音乐的学习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苗族文化,音乐与手工艺品的融合,让制作出来的物件更有韵味,通过苗族音乐来推动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发展。

三、苗族音乐融入中职学校的路径探索

(一)将苗族音乐植入中职课堂教学

中职音乐课堂是传承和学习苗族音乐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能够将苗族音乐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黔东南州台江中等职业学校就将苗族音乐根植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当中,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苗族文化。黔东南州工业学校也将苗族的反排木鼓舞融入了大课间,形成了其独特的大课间,让许多学校来进行观摩。以上两所中等职业学校就是将苗族音乐融入学校教学,苗族音乐也促进了学校在教学上取得好成绩,是值得其他中职学校学习的。根据地区的民族特点,可以进行属于本地区民族传承的校本教材编写,组织好相关专家,将地区民族的相关内容编写成书,进入学校,供师生学习,通过学校的平台对地区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这也促进了优秀民族文化的发展,还结合了教育部门所提倡的民族文化进校园这一工作要求。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发扬其优秀的一面也是展现民族自信的重要手段,文化自信才能民族自信。所以,苗族音乐推广进入课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民族文化,通过音乐及舞蹈的熏陶,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播种下民族自信的种子,用这样的方式来促进苗族文化的发展,推动文化传承能够生生不息,一直流传下去。

(二)开展双语式教学,保护地方方言

文化是教育的来源,教育是文化的承载。教育是传承和学习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苗族语言是苗族文化传承的根本,苗族音乐是记录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苗语进行口述,达到传承的目的。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让各民族之间的距离缩短,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促进了融合发展,但这也导致了苗语的使用率下降,苗族语言逐渐衰退。要将苗语融入现代高速发展的时代,利用共融、共存的方式来发展苗族文化,让苗族文化向多元化发展,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双语教师,才能保护好这一发展要素,保护好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双语教师将教学带入课堂,让晦涩难懂的苗语也能够更好地得到学习,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更好地表达音乐性。同时弄懂弄通苗语,也是对苗族文化的传承。恢复苗族文化的价值,更好地展现其苗族独有的特点。

(三)打造独特的苗族校园文化

苗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来进行的。学校要重视和营造苗族文化阵地的打造,通过环境带入文化内容,让学生能够有更好的感知,让苗族文化融入生活。如,打造有民族特点的校园文化墙,通过墙面文化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民族元素气息。打造有民族文化特点的雕塑及建筑,让学生能够将自身融入其中,更好地体会苗族文化。同时进行苗族历史文化的讲解,以及苗族历史名人故事的传播,让学生了解苗族历史,营造氛围。不仅如此还可以举办一些如苗族刺绣展示、苗族工艺品制作比赛、苗族服饰大赛、苗族歌舞大赛等有民族特点的活动,让学生能够从感官上更加直观地感受苗族文化。

(四)校内与校外互通,更好地强化苗族音乐学习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请优秀的民间大师到校来对师生进行技艺展示,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到大师的技艺与风采。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去,到苗族村落去进行采风,通过田间地头、山水田园、田间劳作等实地,去体验苗族人民的生活,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苗族音乐,真正地将实际与理论结合到一起。

四、结语

苗族音乐代表着苗族文化,通过苗族音乐感受苗族文化。苗族音乐进入中职课堂有重要的价值,苗族音乐需要得到传承,中职学校可以通过民族文化促进专业发展。总之,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现代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稳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增稠剂,通过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我国的文化自信,展现人民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