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2022-10-24刘心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4期

◎刘心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一首围绕我国传统悲剧爱情故事进行音乐叙事的音乐作品。作品讲述了一对爱而不能相伴的年轻人悲剧的爱恋故事,音乐中讲述了两人从倾心相许到愤然抗争,最终落寞收场的故事。故事伴随着音乐于琴弦之间流淌,向世人讲述了一段伤感又悲壮的故事,将两位年轻人追求爱情、反抗封建礼制的勇气生动地表现出来,同时又充满了同情之情,让人听后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共情。在悠扬乐曲中,包含了对梁祝反抗精神的赞许,也有着对他们悲剧结局的同情,很好地向世人展现了这段流传千古的旷世爱情。这部音乐作品结构清晰,旋律优美,大气中又不失细腻柔和,对于细节的处理恰到好处,能够生动地表达创作者对于这段爱情故事的理解。《梁祝》的每个音乐片段,都将创作者对于音乐表演技巧和对爱情故事的理解巧妙地融汇在音乐的旋律起伏中,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对这部音乐作品进行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爱情与世界观,能够更好地学习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情感表达,继而在音乐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紧扣音乐作品的情感脉络,为人们带来更具艺术感染力的音乐作品。

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故事内容

《梁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悲剧作品,讲述了身份与地位悬殊的年轻人为了爱情与封建礼教和社会抗争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祝英台是一位充满活力、热情善良的富家千金,她对自由和幸福充满了希望。祝英台不同于传统的古代女性,她敢于冲破时代的封印,女扮男装来到杭州的书院里求学。就是在书院里,祝英台遇到了一生的挚爱——贫寒落魄但却正直善良的书生梁山伯。两人在一同求学的过程中,通过彼此了解和互帮互助,建立了十分牢固的友情。而在这一过程中,爱意在少女祝英台的心中慢慢滋长。

当两人不得不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祝英台踌躇地向心上人做出种种暗示,通过俏皮又灵动的比喻诉说着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无奈梁山伯在爱情上表现得迟钝而又木讷,生生错过了佳人的深情表白。直到一年后,梁山伯才获悉他那情投意合的“祝兄弟”是个娇媚的女娇娥,才明白那是祝英台婉转的告白。可是,当梁山伯匆匆赶到祝府提亲的时候,祝家已将英台许给了门当户对的富庶人家做儿媳,一对有情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面对错失的爱人,梁山伯悔恨交加,郁结于心,最终含恨而死。而即将成为别人新娘的祝英台在得知爱人去世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她来到梁山伯的坟前,声声哭诉着命运弄人,同时对吃人的封建包办婚姻展开了控诉,字字皆是血泪,道尽身不由己的凄楚。

故事到这里,或许仅仅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但是接下来的情节则为这段悲伤的故事蒙上了一层瑰丽的神话色彩。就在祝英台悲声恸哭的时候,梁山伯原本平静的坟墓突然裂开了,祝英台不顾一切纵身一跃,跳入坟茔之中。不知又过了多久,一对彩蝶自坟茔中翩然飞出,相互追逐着,相互嬉戏着离开了这个悲情的世界。原本是一段悲伤的故事,善良的中国人更愿意赋予它美好的结局。于是,这个悲伤的故事以及人们赋予它的美好结局一代代传承下来,影响着一代代人,为无数艺术创作者带来创作的灵感。

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背景与影响

有感于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而又浪漫的爱情故事,我国著名音乐家何占豪与陈钢通过对故事起承转合进行梳理,形成了完整的音乐作品情感脉络。同时,二人对越剧作品中的相关曲调进行整理和研究,通过中西方音乐融合的探索,在经过不断整合与推敲后,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音乐名篇。

这部音乐作品中,创作者通过西方音乐奏鸣曲的形式,将整部作品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小章节,每个章节有其需要讲述的故事和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这种表达方式,能够很好地呈现作品的故事性,将属于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故事生动地表达出来,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与情感共鸣。

1959年,《梁祝》由俞丽拿首演于上海,一经问世就受到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现代音乐作品之一,更是成为国际音乐领域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重要音乐符号。不完全统计,《梁祝》小提琴协作曲的唱片在国内发行量可达亿万张,并且获得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荣誉。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旋律优美、情感充沛,并且具有浓郁色彩与画面感,受到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梁祝》英文翻译为The Butterfly Lovers(蝴蝶爱侣),外国乐评者称,《The Butterfly Lovers》是一部优美、奇特、具有东方色彩和独创性的音乐作品。

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赏析

《梁祝》以江浙一带的传统越剧唱腔作为重要的创作素材,根据梁祝二人爱情故事的剧情走向进行构思和布局。运用交响乐的曲式与结构,佐以中国民间乐曲的腔调和表现手法。通过基调与曲式的变化描摹生活的跌宕起伏,向人们讲述着故事中的人物命运。通过奏鸣曲式,将人物的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故事的矛盾冲突融汇在音乐中,使乐曲更加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

《梁祝》通过音乐创作者的深思熟虑,很好地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融会贯通,表现出淳朴的中式情感脉络和戏剧冲突。细致地描绘了梁祝相恋、抗婚、化蝶的情境与感情。音乐作品可大致划分为三大部分,即相恋、抗婚和化蝶,下面将对三部分的内容进行分别赏析。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开篇,采用竖琴及其他弦乐器以轻微的颤弓声响作为铺垫,作为长笛和双簧管表演进入的背景音。长笛的音色嘹亮,曲调明快,双簧管表演的旋律优美,通过这一段音乐的演奏,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鸟鸣啾啾,溪水潺潺,一派和煦温情。这是故事开端的背景描绘,为人物的出场奠定了轻松而又愉悦的基调。

(一)呈示部——梁祝主人公的相恋过程

本部分主要是对梁祝二人相恋的过程进行描绘,其中包括:生动活泼的草桥结拜、三载同窗的温馨明快以及十八相送的依依不舍。

本章由小提琴独奏开启,轻柔纯净的小提琴A弦独奏,音乐缓缓流淌,明亮的音色富有穿透力,却让人深感惬意,能够在音乐的流转中读出缱绻真挚的爱情意味。

紧接着,一段G弦上的小提琴演奏,声音浑厚平稳,很好地衔接了接下来的A徵调,形成了十分平稳的过渡效果。创作中借鉴了古典越剧中角色对唱的表达形式,通过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二重奏,来模拟出对话的情境,展现出人物的互动,将梁祝二人互动时真挚的情感描绘得更加细腻动人。

接下来的乐队合奏,直抒爱情主题,小提琴独奏从中缓缓溢出,将人物的情感推向更深的层次。通过对主部主题的表达,为下一步更加浓郁华彩的表达奠定情感基调。接下来,悠扬的钢琴伴奏与小提琴的表演交相辉映,娴熟的音乐演奏技法,流畅的音乐段落,带给人们音乐作品的旋律之美,同时也将情感的渲染推向一个小高潮,在音乐整体表达中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

接下来的一段可以说是本章的华彩,表现的是男女主人公同窗三载求学路,他们相互扶持、共同进退的快乐时光。本段乐曲采用回旋式的乐曲结构,轻快活泼的节奏,小快板式速度能够很好地展现两人间快乐、简单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并未着力强调小提琴的演奏技巧,而是让演奏服从于剧情,将主人公沐浴爱河的愉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觉得完美得恰到好处。

本段的尾声,采用慢板来讲述男女主角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时的不舍与忧伤。在这一段落,音乐节奏放缓,旋律向下,柔和而又婉转,充满了分离的苦楚和愁绪。

总的来说,这一部分的音乐,流畅而又充满生命力,彰显了爱情的美好和恋爱中的男女主角对彼此的真挚情感。这段音乐,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的无尽想象,为世人勾勒了生动、俏丽的爱情故事,让人对爱抱有憧憬与期盼。

(二)展开部——梁祝主人公为爱抗争

进入展开部,梁祝的故事进入最浓烈悲情的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抗婚、重逢、哭灵和投坟的情节和内容。

这段音乐的转入,运用了定音鼓由弱渐强的过渡,拉入大管和大提琴悲沉的演奏,带给人压抑和不安的情绪,缓和了故事主人公在封建婚姻面前的惊慌无措。大管、铜管乐器、大提琴和低音琴等乐器联合演绎出F徵调的音乐主题,控诉着吃人的封建社会礼制中,渺小个体的无助与哀伤。

进入了副部的重要主题内容,这一部分表现的是英台抗婚的故事情节。小提琴独奏表演,以戏剧散板的节奏来抒发此刻英台的惊慌与无助。随后,乐队的合奏,激烈而又快节奏,与小提琴的独奏形成一种对比冲突,形成了一种抗争的氛围。通过这一段的音乐表达,人们可以更容易感受到英台希望摆脱桎梏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更能感受到封建制度的强大和令人窒息。

英台与山伯重逢的这一段音乐,采用了降B徵调,这种音乐的处理方式,能够将两人重逢时浓烈的情感表现出来。弦乐的呼应、问答中,一种缠绵悱恻的氛围呼之欲出,将两人重逢后无法相守的悲伤以及彼此间的眷恋刻画得深入骨髓,让人听后感同身受。

哭灵和投坟的这一段音乐,运用了紧拉慢放的越剧嚣板表现手法,与急促频繁的鼓点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悲恸绝望的氛围。这一段很好地渲染了山伯走后英台的悲戚与绝望,将主人公的情感以十分外放的方式传递给欣赏者,增添了这一刻音乐中的悲剧氛围。

在展开部的尾声,作曲家安排了一段非常高亢的小提琴独奏。这段音乐的存在,就像是故事中英台站立于山伯的坟前,是那样突兀又那样悲伤,每一个音节都像是英台的声声哭诉,是她对悲情命运和封建礼教的控诉。

她站在爱人坟前,孤独和无助感是对这段音乐的最恰当的诠释。她的哭诉并不是歇斯底里地怒吼,但却有着让人肃穆的穿透力。乐曲继续向下推进,从二拍子转向三拍子以后,这一段音乐达到了高潮。这一段讲述的是英台将要追随挚爱离开这个冰冷恐怖的世界,锣声起,英台纵身一跃,跳入山伯裂开的坟茔之中,完成了对爱情的献祭。英台对于封建礼制的强烈抨击后,是一段散板的曲调,这一段由引子中的部分内容改编而来。这一段内容,是对英台义无反顾追求爱情的精神的赞美,也是对忠贞爱情的讴歌。

这段音乐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近乎撕扯的破碎感,这种破碎感来源于多种乐器演奏带来的冲突,同时也来源于乐曲旋律中的压抑和愤怒。通过对这段音乐进行赏析,我们甚至能够真切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疼痛,能够听到他们近乎绝望的嘶吼。这段音乐能够给欣赏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让深深陷入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当中,为他们的不幸而深深痛苦。

(三)再现部——梁祝化蝶留下千古爱情悲剧

再现部可以说是《梁祝》中最为广泛流传的一段音乐。这一段音乐柔和而舒缓,表现的是山伯与英台双双化蝶而出的情景。在这段音乐中,重现了引子之中的部分片段,运用竖笛和长笛的空灵音色,描绘了一个超现实的空灵世界,细细刻画属于山伯与英台的美好仙境,从而弥补英台殉情给人们带来的心疼和悲痛。在这一段中,运用弦乐器的弱音处理和小提琴的独奏,将优美带着些许怅然的爱情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再现部的音乐中,有一部分通过钢片琴演奏出的五声音的起伏和音型,高音区清亮中带着温柔的力量,通过多次的移调和朦胧而又华丽的伴奏音乐,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音乐氛围,让人们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陨逝的命运悲剧中走出,迎来二人化作化蝶翩翩飞舞的奇幻场景,从现实的惨烈中走出,走进美好的仙境世界,不再有伤痛,不再有压迫,更不会有离别,有的只是对于美好爱情的珍惜。

这段音乐具有很好的疗伤作用。它能够治愈音乐欣赏者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刺伤的心灵,能够抚平凄苦的现实带给人们的绝望。通过这一段的音乐,我们能够清楚地感觉到有一双手抚平我们原本纠结的内心,流畅安逸的乐曲在宁静中带给我们力量。

铜管演奏响起,音乐被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潮。到达这个音乐的节点,我们不再受困于悲剧的爱情故事,我们开始静下心来沉思。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是一个时代局限的思想带来的悲剧,他们向命运挑战,向封建礼制说不的抗争精神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人,他们的悲剧牵动着每一个音乐欣赏者的情绪,在辗转流动的旋律中,人们随着他们一起相恋、相离、诀别、抗争,最终归于平静释然。

音乐的最后,小提琴独奏响起,在渐渐变弱的声势中,乐曲渐渐结束。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最终落下了帷幕,带给人们绵延不尽的遐思,让人们在故事的结尾意犹未尽、回味悠长。

四、结语

通过对《梁祝》的赏析,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小提琴音乐作品的旋律之美,也能够感受到古典情怀和意境。通过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研究,我们能够从中发现其独特的魅力与神韵。这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中国文化与西洋音乐融合的经典成功案例。其成功之处在于很好地将中国本土的动人爱情故事、中国传统器乐的表现手法和西洋器乐很好结合在一起。通过创新的音乐作品表现形式和真挚的情感表达,真正实现了创作者情感与欣赏者情感的交流。《梁祝》的成功,给中国本土的音乐创作者带来启示:我们的文化与历史是丰富的创作素材宝库,能够带给创作者更多的灵感与创意,我们应当更好地汲取传统文化和民族器乐中的精华,融入到我们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当中,带给欣赏者更加符合我们民族性格与审美情怀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