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单元整体意识将语文要素细化为教学目标

2022-10-23吴美华

江西教育 2022年38期
关键词:要素想象文本

■ 吴美华

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显著特点,也提醒教师立足学情,认真研读课标、解读教材,做到精准把握。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教师心中要揣摩得明明白白。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部分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素意识”还不够,容易忽略“语文要素”的层级渗透,会导致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瞻前”,即关注这一要素上一学段、上一单元的落实要点,还要“顾后”,即关注这一要素在本学段、下一学段还要在哪些方面实现递进式提升。

一、如何将语文要素细化为教学目标

树立单元整体意识,需要教师将语文要素细化成教学目标,将单元要素分化在每篇课文中,通过单元内的课文落实语文要素。教师教学时注重单元课文间的联系,不仅要“教课文”“教知识”,而且要用课文“教方法”“教策略”“教表达”。

课堂教学前,教师必须备好课。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如果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效果往往会比较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需要教师对教材和文本充分解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解读,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很多教师在文本解读上下足了功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也有部分教师为了走捷径,直接看教辅、看案例。这种做法美其名曰“节约时间”,殊不知,这样的备课,文本解读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教师如果没有真实的阅读体验,就难以准确把控“教什么”“如何设计教学活动”。

那么,教师如何解读文本、建构设计活动呢?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现代诗二首》为例,展开叙述。

(一)以普通读者的身份阅读

以普通读者的身份阅读,就是教师以普通读者的心态展开阅读活动,就是一个热爱阅读的读者自主鉴赏文本,摒弃它“教学文本”身份的简单阅读。

阅读《现代诗二首》之一《秋晚的江上》,可以感受诗中描写的秋天傍晚、夕阳西下时江面的绚丽美景。阅读《现代诗二首》之二《花牛歌》,可以想象诗中描绘的花牛在草地上悠闲自在的生活。两位诗人通过优美的文字、独特的意境,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和美的享受。这样的阅读可以让读者对文本形成最基本的判断,发现文本最突出的特征。阅读文本时产生的疑惑,可以成为批判性、创造性使用文本的起点。

通过阅读,教师会发现这两首现代诗虽然文字简单、诗句平淡,但非常有意蕴和情趣。夕阳下的江岸、鸟、斜阳、芦苇,都生动地展现在眼前;花牛在蓝天白云下的草地上,悠闲散漫,自由自在,活泼可爱。体会现代诗的美就是阅读课的切入点。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体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就是教师使用文本的起点。

(二)以教师的身份自主阅读

教师自主阅读教学内容后,不借助任何资料,进一步分析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并思考:文本对学生有哪些方面的启发和价值。

再次阅读,两首现代诗的教学价值就清晰了。两首现代诗都描绘了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融在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里。短小精美、有情趣、有意境的两首现代诗,可以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了解诗歌结构、掌握诵读技巧。

教师阅读文本时,需思考文本的主题是什么,语言有什么特色,构思有什么特点,文本有什么异同等。教师要对文本深入、全面地解读,从教学的视角审视、判断和思考:文本的学习价值在哪?如何使用文本?

(三)审视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

解读教材,审视文本。教师审读文本时,除了加强不同学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发展梯度,还要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树立单元整体意识,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提升教学效果。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自然之美”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观潮》《走月亮》,略读课文《现代诗二首》《繁星》。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自然之美,体会语言的表现力,表达自己观察和体会的自然之美。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在“读”和“品”之间搭建想象之桥。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语文要素的提出,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有梯度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就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四年级的语文要素是在三年级基础上的延伸,要求学生能在想象的同时感受文字描绘的自然景象之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提出了“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之一就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具体阅读方法的运用、阅读能力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学习目标的落实,既要关注之前相关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又要为后面相关目标的进一步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只有对单元文本进行整体解读,有了整体意识和关联意识,才能系统地进行教学规划和设计,确保单元学习目标得到落实。

(四)依据学情,建构设计

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对文本有深度解读。教师对于教什么有了清晰的认识,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学《现代诗二首》就要教学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歌字里行间展现的自然之美,体会诗歌的情趣和情感。同时,聚焦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结构美、音乐美和意境美。

“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明确“怎么教”,如设计怎样的活动,运用怎样的方式,提供哪些支架……教师教学两首现代诗,可依照教材顺序逐步推进,如将朗读贯穿诗歌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想象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体会意境,熟读成诵。在学生心中播下诗的种子,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将语文要素细化为教学目标需注意

“就阅读教学而言,语文教师缺乏文本解读的能力,就像指挥官在战场上,只分得清敌我,却弄不明白战场上的情势一样,只能瞎指挥,浪费了不少炮弹,牺牲了不少士兵,最后只落得个一败涂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语文要素细化为教学目标时,还需辩证把握语文要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因为它是一个新的语文要素,且在教材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所以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会把教学重点放在批注法的教学上。《牛和鹅》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也是落实这个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课文。有一位教师的课很有代表性,整堂课的主线非常清晰,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批注的方法。这位教师将整堂课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任务导向,即引导学生关注批注的方法;第二部分为整体感知,即引导学生梳理批注要点;第三部分为聚焦重点,即让学生尝试批注;第四部分为学法迁移,即鼓励学生自主批注。整堂课脉络清晰,语文要素得以体现,学生也配合得很好。但《牛和鹅》是一篇趣味性十足的课文,学生学习后却满脸木然,丝毫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问题出在哪里?笔者认为,问题就出在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批注方法的时候,忘记了批注的源头——文本。这篇课文极具人文内涵,体现了童年生活的声趣、乐趣、情趣和理趣。教师在教学时要树立单元整体意识,把握语文要素包含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将语文要素细化为教学目标。

三、语文要素细化为教学目标“四步走”

真正的语文要素,既体现了工具性,又包含了人文性。语文要素的再审视,需要教师调整思考的方式,改变固化的思维模式,要彻底摆脱“工具性与人文性分离”的思想。以《牛和鹅》的批注阅读教学为例,笔者认为,一个真实的批注教学应该经历至少四个步骤。

第一步:原文本解读。批注式阅读的源头,就是原文本解读。学生如果没有经历文本阅读,就先了解什么是批注,这是本末倒置的,是不符合学生素养培养的。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地阅读文章本身的语言文字,没有真切感受,没有整个生命的沉浸,那后面的教学是悬空的。原文本的阅读是根基,是源头。

第二步:沉浸式体验。在原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读者要将自己带入。读者可以假设自己就是《牛和鹅》中的那只鹅,或是那头牛,感受角色的快乐,体会角色的恐惧,获得自己的感悟。只有沉浸式的体验,学生的批注才有真正的意义。“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体验才是批注的源头活水。

第三步:创造性想象。文学文本有大量的未定点、空白点,我们称之为召唤结果。这些召唤结果是需要读者去填充的,是需要读者去创造的,是需要读者去想象的。读者在阅读理解后的再加工、再创造,会更有血有肉,更能体现自己的阅读感悟。

第四步:多角度思考。多角度的思考是批注式阅读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解读文本、进行批注。这一思考过程可以让学生的批注更全面、更细致。当然,这四个步骤也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学生未经历原文本阅读、沉浸式体验、创造性想象的过程就学习多角度思考的技巧,那学生的批注往往只是形式化的文字符号,是没有温度的。

所以说,教师应树立单元整体意识,将语文要素包含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将语文要素细化为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要素想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的想象
一生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