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程效果关键因素识别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
2022-10-23刘爱秋柏笑寒徐征
刘爱秋,柏笑寒,徐征
(河北农业大学渤海学院,河北沧州 061100)
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升华大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随着审核评估工作和培养方案调整工作的陆续展开,文管类很多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根本目的是服务相关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1],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北农业大学文管系根据学校要求一直致力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探索,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工作,截至目前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由于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时间,在一轮轮的循环中逐步改进。在此过程中,识别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探寻关键因素成了改进实践课程效果,完善教学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抓手。
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研究对象,以深度参与实践教学过程的教师、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的方式,凝练出影响实践课程效果的16个因素,根据访谈结果和影响因素构建解释结构模型,建立邻接矩阵,使用MATLAB软件计算,构造分层结构,进而为改进实践课程效果提供对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点:一是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张为强(2019)、张菊芳(2016)构建了管理、监督和评估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2-3]。二是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吴雁(2021)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培养融合,构建了基于专创融合、产教融合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4];庄丽(2021)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并结合互联网,提出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测评与分析等方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5]。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机制研究。江净帆、田振华(2019):构建了“四年一贯递进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相融合,提升了实践教学效能[6];韩福丽(2019)根据实践能力目标设置理论教学思路,指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制定实践教学标准的依据[7]。
二、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实践课程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走访了文管学系各专业负责人和参与实践教学的任课老师10人,以上以实践课程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4份,有效回收率为96.8%。调研对象的基础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从学生所在年级来看,大三学生(2017级)占比30.55%,大四学生占比26.86%,已经毕业的学生(2014级和2015级)占比42.56%,没有调查大一大二的学生原因在于低年级学生接触实践教学较少,高年级学生及已经毕业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和开展结果更了解,样本更具有代表性。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
通过查阅文献、针对教师访谈结果和学生的问卷统计,本文凝练出了16个影响实践课程效果的因素,如表2所示。根据利益相关者的走访调查结果,将影响因素分成三类,一类为教师因素,包括I1 ~ I3;二类为学生因素,包括I4 ~ I9;三类为学院因素,包括I10 ~ I16 。
表2 实践课程效果影响因素
(二)实践课程效果关键因素识别
1.模型的构建
解释结构模型(ISM)能够解决复杂因素之间的关系[8],能够对研究的概念系统通过一系列数学上的拓扑运算最终给出一个最精简层次化有向拓扑图[9],本文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影响实践课程效果的各个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通过建立邻接矩阵,采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得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结构,由此识别出影响实践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基于以上16个实践课程效果影响因素,从各专业中选取10名老师和16名学生(每个专业按学习成绩分层随机选取),采用利益相关者匿名投票且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确定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邻接矩阵,如表3所示。表中“1”代表列因素对行因素有影响关系,“0”代表列因素对行因素没有影响关系。
表3 实践课程效果影响因素的邻接矩阵
根据邻接矩阵,运行MATLAB得出可达矩阵,根据可达矩阵结果得出影响实践课程效果的16个因素之间的层级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根据模型运行结果,可以将影响实践课程效果的影响因素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直接因素,包括学生学习态度、班级学风和实践课程与专业的匹配程度;第三层级为关键因素,包括教师教学态度、学生所在年级、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课程考核要求;其余影响因素为间接因素,受关键因素影响,同时又影响着直接因素。
图1 实践课程效果影响因素层级结构
2.关键因素
关键因素是影响实践课程效果的最根本原因,如图1所示,影响实践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有教师教学态度,学生所在年级、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课程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通过影响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操作能力,而作用于实践课程内容和实践课程结果,进而影响实践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匹配程度,最终影响实践课程效果。同时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而影响实践课程效果。教学改革实际是改革教师的过程,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直接决定着教学水平的高低[11]。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智逐渐成熟,对社会和专业的认识更加清晰,学生对实践课程效果的评价也更加客观,调查显示高年级的学生对实践课程效果的认可度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另外成绩好的学生对实践课程的认可度也高于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质量和数量是决定实践教学基地好坏的两个指标,质量指标尤其重要。实践教学基地会影响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心理期望和参与意愿,会直接影响实践课程开展的形式。实践课程考核的严格与否决定着学生在实践课程过程中的知识获取量和学生对待实践课程的认真程度。考核要求越严格,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意愿也就越强烈。
3.间接因素
间接因素受关键因素的影响,又影响着直接因素。16个影响因素中间接因素占9个,分别是学生专业基础、学生期望、学生意愿、实践课程内容、实践课程结果、实践课程开展时间、实践课程形式、教师专业基础和教师实践能力,他们看似在实践课程效果的提升过程中没有直接作用,但是这些间接因素却不容忽视,原因在于这些因素最容易被学生感知,在“以本为本”“成果导向”的原则驱动下,实践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感知。
4.直接因素
影响实践课程效果的直接因素只有三个,分别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学风和实践课程与专业的匹配程度。学习态度和班级学风是相互促进的两个因素,调查显示学风良好的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态度越好,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对实践课程效果的评价也越好。实践课程与专业的匹配程度决定着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内心接受程度,匹配度越高学生就越认可,匹配度越高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越有益,而实践能力是影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最关键因素。
三、实践课程效果提升策略
(一)打造精准实习
文管系目前已经建立了北京苏宁马驹桥物流中心、天津京东嘉民陆路港物流园区、衡水老白干、信誉楼、黄骅港等优质实践教学基地。目前正在尝试和实习基地加深合作,实现学校办学、学生需求和企业需要的精准对接,推进文管系各专业与企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打造精准实习,实现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就业和职工培训等方面与实习基地的深度融合,促进学校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此为抓手,实现实践“金课”。
(二)转变利益相关者观念
坚决避免“为了改而改”的实践课程改革机制,一定要真正做到“以本为本”,考虑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从职称评定、工作量认定、年度考核等方面完善教师激励制度,从课程考核、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方面监督学生学习,真正实现“教师愿意改,学生愿意学,教学相长”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10]。
(三)探索实践教学分类培养体制
调查显示,学生的需求主要包括就业、考研、出国、创业四类,但是不同年级的学生需求存在差异,大一刚进大学,好高骛远;大二初识专业,需求模糊;大三清晰专业,目标明确;大四根据实际,找准出路。根据学生年级不同,结合学生需要,计划开展基础实习、轮岗实习、深度实习等多种精准实习模式。针对社会需求、学校培养和学生期望构建“辅导员-学业班主任+企业导师-专业课教师-学院-学校”五级实践能力分类培养保障机制,根本目的是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11]。
四、结束语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走访法凝练出了16个影响实践课程效果的因素,构建解释结构模型,将16个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化分析,分成关键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因素和直接影响因素三个层级,针对影响因素的三个层级提出打造精准实习、转变利益相关者观念和探索实践教学分类培养体制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