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西北话“花儿”
2022-10-23渔歌
渔 歌
访谈者:渔歌(下文中,简称“歌”)
嘉宾:赵勇,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男高音歌唱家(下文中,简称“赵”)
赵老师好!前一阵听了您的CD专辑《花花的尕妹——经典回族花儿曲集》,抒情的声音和悠扬的歌调真是神采飞扬,把听者的心绪带到了天高云淡的西北高原,甚至能呼吸到那里清新的空气。您是来自西北的民族歌唱家,今天就请您来聊聊“花儿”。您的家乡在西北哪里?
我的家乡在西北五省之一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山区固原市。可能许多朋友不了解固原,但是我说出一座山,大家一定会非常熟悉,那就是六盘山。六盘山因山脉狭长、山势高峻、山路曲折,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而得名。1935年10月,毛主席曾率领红军翻越此山,这也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并写下了著名诗词《清平乐·六盘山》。
您是听着“花儿”、唱着“花儿”长大的,“花儿”就在您的心里,流淌在您的血液里,是不是只要一张口,“花儿”就会绽放?
赵勇教授
哈哈,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如此。我从小生活在那里,听着“花儿”长大。在劳动或茶余饭后,乡亲们聚在一起喝着香喷喷的地椒子茶,或来一段秦腔,或唱几首“花儿”,其中有许多有名的“花儿把式”(民间歌手)声音嘹亮、上下翻飞,他们既可以用相同的曲调唱出不同的歌词,又可以把相同的歌词用不同的曲调唱出来,歌词内容主要是讲现实生活,特别是爱情。我那时候还小,不懂什么歌唱方法,只觉得特别亲切、特别好听,就特别崇拜他们。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他们的“粉丝”。我小时候记忆力特别好,听一两遍就会唱,还经常把学会的秦腔、“花儿”和一些歌曲唱给大家听,学校的老师、同学和邻居们都很喜欢听我唱戏、唱歌,可以说是小有名气。
您能跟我们介绍一下“花儿”的特点,包括流传的地域和历史吗?
“花儿”发源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是回、汉、藏、土、裕固、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群众用汉语演唱的一种以反映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是我国西北地区传唱地域最广、影响最大的民歌。2006年,“花儿”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杜亚雄先生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一书中说:“‘花儿’亦称‘野曲’,是流行于甘、宁、青、新四省(区)的一种民族共有的、用汉语演唱的山歌。”“花儿”流传地区的各民族有不同的音乐文化和审美习惯,又有着语言特征、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的差异,于是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花儿”。
我不太了解“花儿”,但是我注意到它分好多种。虽然都叫“花儿”,由于地方的不同,音调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吧?
是的,“花儿”大概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大类。不同地区的“花儿”有相同特性的同时,也有着显著的地方色彩和不同的风格特点。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花儿’本是心上的话儿,不唱由不得自家,钢刀拿来头割下,不死了还是这个唱法。”可见,当地百姓对“花儿”的喜爱程度。
流行于六盘山地区的“花儿”主要有两类:河州花儿和山花儿。河州花儿文辞优美、曲调悠扬、委婉动听,基本调式和旋律有数十种,形式上有长令和短令之分。河州大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等属于长令;白牡丹令、金盏花令、仓啷啷令等属于短令。长令高亢明亮,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比较自由,高声区多用真假声交替演唱;短令优美抒情,自然流畅,节奏明快,音区更适合老百姓演唱。河州花儿多为五声商调式和徵调式,有四句、五句、六句组成一首的,也有较多句的;前面常用比兴手法,后面切入主题;字数上有多有少,单双交替。所以,它演唱起来更加随意,自由畅快。
哦,还有这么多讲究,“花儿”真丰富!
还有呢!山花儿,俗称“干花儿”、“土花儿”或“旱花儿”,旋律上起伏较小,以抒情短歌为多;调式上以五声羽调式和角调式为主,衬词和衬句相对较少,段尾或句末多用下滑音,风格上具有河州花儿的一些特征,演唱形式有自唱式和问答式。也许是受信天游的影响,山花儿的曲目无令(长令和短令)之称,基本上是唱什么内容就叫什么。比如,《眼泪花儿把心淹了》就是一首“花儿”的名称,《模样儿咋这么俊了》也是一首“花儿”的名称。六盘山花儿曲调优美、音乐舒展,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六盘山花儿不但具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还有十分丰富的文学内容,其中大多是表现爱情的内容,当然还有一些赞美大自然和憧憬美好生活的。
说起六盘山花儿,我这里要讲一位大家熟悉的音乐家——王洛宾先生。1938年4月下旬,王洛宾途径六盘山时,在山下的一个叫和尚铺的村庄住进了客栈。客栈的老板娘五朵梅,也是六盘山一带有名的“花儿”歌手,她应王洛宾的邀请唱了几首“花儿”。其中一首是《眼泪花儿把心淹了》,凄凉的走西口“花儿”朴实委婉、悲伤感人,深深打动了王洛宾,也震撼了王洛宾。为此,他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初衷是去法国留学),决定留在中国,留在西部。由此,王洛宾先生在大西北生活了半个世纪,收集、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优秀声乐作品。王洛宾先生常说,改变我命运的就是六盘山下叫五朵梅的歌手和那些美丽动听、感人肺腑的“花儿”。
说得太好了,一首歌感动了一个人,那个人又改变了一个地区的歌谣,“花儿”的力量太大了!我听说“花儿”也叫“少年”,那为什么统称“花儿”呢?我知道有一首歌《花儿与少年》,原来总以为是少年摘了一朵花,然后很开心,看来是我浅薄了。
我先给大家讲一下“花儿”的传统称谓及它的演唱环境。“花儿”也叫“少年”,曲调很丰富,歌词也很丰富,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群众喜爱。在西北民间,“花儿”一般称为“野花儿”“大山歌”“山歌”“野曲”。在“花儿之乡”临夏,“野曲”这种称谓比较常见。为什么把它叫“野曲”呢?就是为了和“家曲”有所区别。比如,在临夏把宴席曲、酒曲等叫“家曲”,这些小曲就是当地的小调,只不过老百姓习惯于这样称呼它。在当地,老百姓认为“花儿”是山歌,受传统伦理和习俗的影响,只允许在野外唱,不允许在家里、在长辈和有血缘关系的人面前唱,也不能在村子里演唱。而“家曲”就不受这些习俗的影响,在家里唱得比较多,比较常见。
那么,为什么把“花儿”与“少年”都统称为“花儿”,并且“花儿”的名字最响亮呢?
第一,从“花儿”文化的角度分析。临夏古称“河州”,当地民间有“家里栽牡丹,赛过埋宝罐”的说法,因此老百姓酷爱牡丹,育牡丹、看牡丹、说牡丹、唱牡丹、画牡丹等成为当地的一大习俗,当地百姓由喜欢养牡丹,发展到喜欢养各种花。著名“花儿”专家王沛认为:喷香吐艳的“百花之王”牡丹是“国色”,亦是人们心中的“美神”。大家爱“花”、养“花”,唱的也是“花”,所以把唱的歌起名为“花儿”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他们以花起兴、以花喻人、以花抒情、以花求爱、以花做媒、以花成婚,表达者特别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花儿”成为当地老百姓世代传承的一种精神追求。由此可见,把唱的歌称为“花儿”,凝聚着花儿之乡各族人民创造性和艺术想象力,这也是把这种民间艺术泛称为“花儿”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从“花儿”历史的角度看,“花儿”这种叫法在古代就有。明朝大学士解瑨贬谪河州,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河州大夏河边,留下了“春风一夜冰桥折,霹雳声如百面雷。亦有渔人捕鱼者,短歌微送月明回”的诗句。已故“花儿”专家柯杨教授认为,这里的“短歌”就是花儿。明成化六年(1470年),河州儒学高弘在《古鄯行吟》一诗里说:“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短续长。”这里的“花儿”,就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这种民歌。清代临洮诗人吴镇所写的诗句“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也充分说明“花儿”这一称谓在古代已经出现。
第三,从“花儿”传播的角度看。在青海“花儿王”朱仲禄、甘肃“花儿王”王绍明和“花儿皇后”苏平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花儿”这一民间艺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多次登上国家级艺术殿堂并传播到国外,让外界熟悉、喜爱,有力地推动了它的传播。“花儿”在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扩大了它在世界的文化影响力。
原来“花儿”有这么多学问,看来您真是对“花儿”很有研究。“花儿”是西北劳动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不论在田间、村口、山里、大河边都会唱起“花儿”,民间还有“花儿会”,各路“花儿”高手云集一起,规模宏大,十分热烈。您是不是也参加过这种“花儿会”?
“花儿”的演唱形式很多样,主要有这几种:一是“漫花儿”,指的是面对眼前的人、事、物即兴编词、演唱,充分展示了演唱者的聪明才智和演唱功底。二是“对花儿”,是指由两人或两人以上一问一答的对唱,对方问出你要接得住(答得出),问得巧、答得妙才是“好把式”,故有“花儿好唱,把式难当”这一说法。三是“合花儿”,指的是一人领唱、众人和的合唱,主要是在人们聚会或者是田间劳作时演唱较多。四是“联花儿”,指的是把几首不同曲调的“花儿”串联在一起来演唱,内容丰富,旋律、节奏变化多样,对比性极强。
在甘肃、青海和宁夏几乎随处都能听到优美的“花儿”,但最具特色的还是每年的“花儿会”。“花儿会”主要以演唱“花儿”得名,相传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以甘肃临夏的莲花山、松鸣岩和青海互助五峰山的规模和影响最大。期间,会场上搭着舞台,歌手依次登台比赛,获胜歌手会被搭红(披红绸)作为奖赏,远近的百姓都会欢聚在会场对歌。“花儿会”不仅能听“花儿”、唱“花儿”、对“花儿”,还是亲朋好友相聚的好去处,更是青年男女选择对象的最佳场合,他们以“花儿”为媒,用对歌的形式向喜欢的人敞开心扉,极富生活气息。
我虽然学习和演唱了许多不同风格的“花儿”,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去参加“花儿会”,只能通过一些视频资料、文献,以及当地演唱“花儿”的朋友来了解“花儿会”的盛况。参加“花儿会”是我多年的愿望,我想我一定会实现的。
“花为媒”,好浪漫的歌会,真是令人神往!您的那张专辑是回族“花儿”,我不太懂,“花儿”不仅仅是回族的吧?回族“花儿”有什么特点,和其他民族的“花儿”有什么不同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都有演唱“花”的歌谣。比如,陕北民歌《对花》,江苏民歌《茉莉花》,东北民歌《茉莉花》,四川民歌《采花》,哈萨克族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我的花儿》,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以上这几首带有“花”的歌曲,只是单纯的一首歌,仅代表不同地域的风格和民族特征。而“花儿”首先是称谓,是一种特有的演唱方法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花儿”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由于方言的差异,以及歌手演唱风格的不同在各地又产生了许多变体。所以,民间有“十唱九不同”的说法,回族也有很多种“花儿”。
这里涉及一个演唱技术问题。您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民族声乐,接触到全国各地的民歌,由于地域和文化的不同,在歌唱技术上必然会有所不同,您觉得“花儿”的音乐风格应该如何表现?
如何在演唱技巧上更好地完成“花儿”,是我们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在此,我结合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从声乐教学的角度介绍几首比较有代表性的“花儿”,使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花儿”,演唱“花儿”。
譬如《青溜溜青》这首“花儿”,歌词好浪漫,用青、黄、蓝、红四种颜色歌唱对大自然的热爱,比起那些精心“捏造”的歌词,真是大美。
《青溜溜青》是一首回族宴席曲,是回族人民在婚礼或其他喜庆活动中演唱的民歌。曲调婉转动听,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随唱、问答等,生动活泼,边唱边舞,气氛热烈欢快,诙谐幽默,饶有风趣。
谱例1
歌曲共有四段,以青溜溜的“青”——松柏、黄溜溜的“黄”——麦子、蓝溜溜的“蓝”——蓝天和红溜溜的“红”——果子起兴。歌曲曲调优美,感情洒脱,短小精悍。演唱时要注意节奏和高音的变化,注意衬词和歌词的演唱区别,要唱得稍慢而亲切、抒情而优美。演唱中段时不可断开,要柔美连贯、圆润饱满。前两句大都在高音区,能较好地发挥男高音优美的音色,每一段的第二句“青溜溜的青呀”中的“的”,运用以真变假的技巧,既丰富了歌词的内涵,又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
传统的“花儿”大多以情歌为主,它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曲调悠扬,文辞优美;曲调起伏大,层次多;唱腔悠长而宽阔,高亢而连绵。
《上去高山望平川》也是一首很有名的民歌,真假声的转换在我看来很难,这首“花儿”特别高亢激越,民间歌手都能这样唱,那普通老百姓呢?他们也都会?
《上去高山望平川》属于河州大令,音域宽广,拖腔悠长,曲调高亢嘹亮,音程大跳较多。河州即甘肃临夏,“河州令”是“花儿”中流行广、影响大,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之一。
谱例2
这是一首很有难度的民歌,节奏非常自由,且有上下大跳的特点,尤其是高音“掺假”(真假声混合)的技巧,听起来更是感心动耳、荡气回肠。要演唱好这首歌,还要注意几个问题。“上去(个)高山(者哟哎呀)”一句,当唱到“哟哎”时,要注意“哟”到“哎”的真声换假,不能脱节、不能漏气,更不能换假声后变得软弱无力,注意气息与声音的配合。唱“哟”时气息流畅自然,唱“哎”时膈肌增强气息的支持和对抗(气息不能僵、浮,喉头不能高紧),使声音一步到位,然后是一个延长的高音。紧接着是唱“呀”,这个“呀”也是最具风格的。除了气息的支持和延长的高音之外,关键还要有一个自下而上再向下的甩腔。很多演唱者把这个“呀”唱得较随意,没有力度。其实不然,只有唱好了它,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歌曲更加动人。同时也要注意歌词的风格,这里主要强调一个“我”字,要唱得非常向往又充满感慨。
那么,《下四川》的演唱特点是什么呢?
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短令(小令)“花儿”,又叫“河湟花儿”或“脚户令”。特征是没有自由延长的拖腔,曲调明快、节奏规整,旋律自然流畅、节奏感较强。
谱例3
“脚户哥”来自旧社会,西北贫困山区的人民把靠从事贩运营生的人称作“脚户哥”。很多脚户哥都是赶着骡马走南闯北,靠贩运货物来养活家人,他们背井离乡下四川、走口外。路途辛苦,如果遭遇天灾人祸,经常血本无归,而且还可能失去性命。虽然长年累月不停奔波,但脚户哥的生活仍然是悲惨的。《下四川》里就记录着脚户哥的辛酸:“一溜溜山,两溜溜山,三溜溜山,脚户哥下了四川。”虽然脚户哥的生活悲惨而心酸,但同样演绎着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今个子牵,明个子牵,每日里牵,夜夜的晚夕里梦见。”他们赶着骡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到自己的亲人。“脚踩上大路哟,心想着你,喝油也不长肉了。”一面是不知旦夕祸福的道路,一面是亲人期盼的眼神和泪水。正是由于对故乡的牵挂,对亲人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脚户哥们才有了跋涉千山万水、翻越崇山峻岭的信念。
这首“花儿”的演唱难度在于怎样突出一个“情”字、怎样才能把脚户哥的辛酸和不幸、亲人的期盼和牵挂,通过演唱者的声音和感情表达出来。较难掌握的地方是第一句“一溜儿山来者哟,两哟溜儿山”里“哟”的甩腔,而且每一段的“哟”都要用甩腔来完成,要甩得自然、流畅、到位,不能有迟疑和“破”的痕迹。甩腔前有一句“来者哟”,“哟”要唱得平稳舒展、从渐弱到渐强,把气息调整到最佳状态,为后面的甩腔打好基础。此时,喉咙打开,保持稳定,小腹收起,强音渐弱,犹如喊远方的人,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甩腔。这一甩腔以真假声结合的发声方法,结合以字带声、以声行腔的演唱技巧,既丰富了声音的色彩,又增加了歌曲的感染力。有许多演唱者把这个甩腔唱得有些“轻松”,不够重视,只是一唱而过。在我看来,这是整首歌曲里最难唱也是最有情感的一句,唱好了这个甩腔,基本上已把歌曲里最高潮也是最出彩的乐句展现出来。注意歌词中“脚户哥”的“脚”可以唱成“jué”,“喝油”的“喝”可以唱成“huō”。
我看到有一首“花儿”风格的作品《我那亲亲的六盘山》,是您创作的吗?
是的。是我满怀对家乡、对六盘山的爱,谱写了这首洋溢着深情、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歌曲(见谱例4、谱例5)。六盘山秀丽高大、巍峨挺拔,翠绿连绵的山峰像孩子般依偎在母亲的身旁,微风轻轻吹动着白云,山丹花灿烂地开放着,随风飘来阵阵优美动听的“花儿”。“一把把胡麻撒上天,心中的‘花儿’么万千;六盘山漫到南海边,转回来还漫它三年……”六盘儿女以全部的激情和智慧,耕耘、浇灌着这片美好的土地,“花儿”在这里也得到了最完美、最丰富、最感人、最淋漓尽致的发展。
谱例4
歌曲以富有鲜明回族“花儿”特色的散板开始,高亢嘹亮的高音犹如打开了六盘山的美丽画卷,将人们带进了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的情景中。演唱散板时高音较高,运用良好的气息支持和积极的上腭力量,小而巧地把声音送到头腔,切记高音不要大,更不能喊。接下来是描写家乡景色的两段慢板,歌词朴实,曲调别致,以家乡的山水为景,通过鲜明的主题旋律,赋予了歌曲浓郁的乡土和生活气息。歌曲伴奏部分运用了秦腔和回族“花儿”的音乐元素,语言通俗生动,曲调悠扬豪放。在唱到每一段的第三句“望不到边”和“赛江南”时,气息要放下来,声音灵活,位置要高,高音唱得要饱满,音色要统一。中段快板演唱时要将三拍子的节奏和快乐情绪结合起来,内心要有律动感,吐字要清晰自然,声音要通顺流畅,优美活泼的旋律既表现了少女的美丽多情,又回味了家乡的魅力传神,还唱出了回汉人民共同致富一家亲的博爱之情。在保持气息自然和发声状态的同时,充满激情地唱出发自内心的深情。歌曲的尾声,演唱时要注意声音松弛明亮,感情真切。气息流动而不急,行腔自如爽朗,不仅要唱出对家乡的热爱,还要唱出西北“花儿”朴实敦厚的韵味。
谱例5
《我那亲亲的六盘山 》虽然没有华彩的唱腔,但有许多音乐是在大跳中完成的,所以要求声音要灵活并富于弹性,还要特别突出吐字行腔的准确性。特别是歌曲结尾的“六盘山”三个字(见谱例5),因为都在高声区,而且还要延长,要求演唱时要保持好声音的高位置和气息的支持,一气呵成,把歌曲推向一个轻松、欢畅的顶点。唱歌既要唱情,也要唱声,“花儿”更是如此。只有做到声情并茂、感情真挚,才能表现出“花儿”艺术的真实,才能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开拓人们的思路、激励人们的意志,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
您的专辑里,还有几首作品也和您创作的歌曲一样,作曲家用“花儿”的音乐元素创作或改编的歌曲,如《黄河边的花儿手》《牧羊的哥哥上了山》《花花的尕妹》《宁夏川好地方》等。传承民歌,有人说要保持民歌的原汁原味,而更多的人认为民歌也要发展,如何传承与发展,您是怎样认识的?
“花儿”来源于生活,它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气息,而风格和特色是“花儿”的音乐之魂。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和环境也都或多或少地发生着改变,“花儿”也随着时代的步伐而不断地发展和被艺术化。也正是在这改变和发展的生活中,“花儿”才得以丰富着、成长着、传承着,才达到了今天的高度,才登上了艺术的殿堂。
民歌真是一个浩瀚的世界,五彩缤纷、百花齐放,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劳动人民心中最优美的颂歌,赞美天地自然、赞美美好心灵、赞美民俗风情、赞美美好爱情,人间大美啊!您把我们带到辽阔的大西北,带我们聆听了“花儿”,也让我们了解了“花儿”的历史和特点,让我们在狭小的音乐教室倾听到了来自大自然的歌声。谢谢您!